謝邀,我第一反應是關羽,因為被封神的只此一人。有誰注意到嘉靖本演義其實就已經開始一口一個「關公」了么。。。死的時候,嘉靖本甚至給寫成是玉帝召他上天了,這個待遇大概是書中其它人都無法比擬的。

為了配合關羽(的民間地位),其實不算很喜歡關羽的羅貫中都來了個「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因此光榮很多代也都是關羽四維、特技等各種完美,某代甚至特意設定武將只要達到武力95智力80以上就會被稱為「文武雙全天下無雙的神將」(而一開始只有關羽達到了這個數值)。

不過後來一想,關羽後來得到民間/皇帝如此之高的評價,估計主要還是守荊州-威震華夏-敗走麥城三部曲太具有戲劇性和悲情性了(過五關斬六將貌似是演義加的,而關羽在元朝時就已經被封到「武安英濟王崇寧護國真君」了)。

歷史上有哪些在己方失利、國家敗亡時產生的慘壯事迹??

www.zhihu.com圖標

再一想,如果沒有隆中對,關羽可能也就不會領荊州,所以應該還是諸葛亮最重要,其實跟很多人說的是反過來的,正因為有了關羽和諸葛亮,季漢ID才如此閃耀(「擔當了生前事,何計身後評,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縱橫馳騁」),尤其是對比南唐之類政權的歷史地位。。。


張角,沒有張角連州牧制都不會出現哪來的三國


什麼是重要?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唯一標準。

由生產力又引申出三個標準:

1.軍事上,是否推動了國家統一進程;

2.經濟上,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改善民生;

3.政治上,是否有利於國家制度的完善。

因此,誰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

——曹操,沒有之一。

1.軍事上,他所統一的北方,疆域最大,人口最多。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

自黃巾起義以來,人口大量流動和死亡、減少。

當時人蔣濟說:「今雖有十二州,至於民數,不過漢時一大郡

杜恕也說:「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自董卓以來,軍閥混戰,董卓等軍閥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

曹操雖然也有過屠城的不良記錄,但總體而言,他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戰亂。為推動國家統一進程做出了貢獻,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

他所統治的北方版圖最大,中原又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他的功勞要超過劉備和孫權。

2.經濟上,實現了大規模的開荒屯田。

東漢末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減少,導致的是土地的大量失耕荒蕪,農業蕭條。

當時的仲長統說:「今者土廣民稀,中地未墾」又說:「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三國志.魏志.武帝記》注引《魏書》說: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 飢則寇掠,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故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 術在江、淮,取給蒲贏。民人相食,州里消條。」

這一方面是戰亂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自戰國以來,商人、豪強兼并農民,農民流亡的結果。

曹操的屯田,包括軍屯和民屯,在戰爭年代很大程度的解決了流民和軍隊補給問題,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當然也有人說曹操的屯田制度剝削嚴重,實際上是一種農奴、人質制度,這點我不反對,私以為這應該也是戰爭年代的無奈之舉。

因為後來逐步統一之後,曹魏對屯田制度做出了很多改革。

3.政治上打擊豪強,知人善任、各盡其才

曹操剛開始投身政治,一出手就是打擊不法豪強。20歲擔任洛陽北部尉:

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姦宄逃竄,郡界肅然。

由於禍在中央,曹操無法完全施展他的報復。

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

「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

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

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

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

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曹所敗。

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

至於唯才是舉,知人善任,各盡其才,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這裡就不細說了。

總之,曹操在軍事、經濟、政治上的所作所為,雖然有污點,但是總體來說,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推動作用大於掣肘。當之無愧的三國最重要的人物。


陳群

看了那麼多回答,感覺只有沉在很下面的 @瑞典金槍小霸王 的回答答到了點上。

從歷史的整體進程上講,我們所耳熟能詳的那些歷史人物其實未必有那麼重要。三國面臨的是秦漢帝國體制的徹底崩壞與重組,這次重組直到隋帝國、唐帝國的建立而結束。當中重組的時期也就是史學上所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儘管當今三國的普及遠遠高於之後的兩晉南北朝,但是實際上,人為地把魏晉南北朝前後割裂是非常不明智的。在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中,如曹操、曹丕、司馬炎,苻堅、劉裕、劉義隆、劉駿、蕭道成、蕭賾、文明太后、元宏、蕭衍、高歡、宇文泰、陳霸先、宇文邕以及最終的楊堅等統治者開始尋找帝國重構的出路。

從這點上講,我們所耳熟能詳的三國人物未必對於歷史的發展有著特殊的重要性。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曹睿皆然。他們固然是一世俊傑,但是放到歷史的長河中,三國時期或許有很多人重要性未必差過他們。

我在這裡特意地落下了曹丕,因為如果放到兩晉南北朝的大背景下,曹丕,或者說陳群,才是三國時期真正最重要的人物——假如司馬懿、司馬炎算西晉。

眾所周知,自後漢以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豪強勢力逐漸膨脹。其發展至東晉時,根據田餘慶先生觀點,當時門閥士族的權力已經某種意義上壓制了皇權,產生了「皇權政治的變態」,也就是東晉門閥政治。儘管南朝從劉裕開始的歷代君主開始著手消除門閥,但是這一制度卻在太和漢化改革後的北朝死灰復燃,並對北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樣來看,作為門閥政治選拔基礎的九品中正制對於歷史的影響遠遠大於我們所熟知的任何一位豪傑人物。正是因為魏文帝曹丕在與門閥士族妥協的願景下與陳群設立了九品中正制,才造成了幾乎影響了整個兩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

論對歷史發展的重要性,不客氣地說,三國時期陳群敢說第二,只有他主子敢說第一。


無劉備則無第三漢,無第三漢,則不過一普通的割據政權混戰罷了。


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有五個,排名有分先後

第一 開拓者曹操

他把群雄割據的場面大刀闊斧的開拓成了幾大塊,一生開拓進取,擴展疆域無數,挾天子令諸侯,統一北方,外控異族四夷賓服,內掌皇權一手遮天,並一度形成泰山壓頂的統一之勢,為建立最為強大的曹魏政權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第二 制衡者孫權

他抵抗了曹操的統一之勢,並在橫跨大半個三國的統治期內,始終維持著三國鼎立的態勢,鞏固自己統治的同時,閃轉騰挪卻始終屹立不倒,他是曹魏完成霸業最強悍的抵抗者和最頭疼的敵人,同時也是蜀漢最大的苦主。

第三 拒絕者劉備

曹操想滅他,以他的實力應該被滅但他拒絕了,孫權想收編他,以他的局面被收編更安逸但他也拒絕了,不但拒絕了,還自己白手用最有限的資源打出了一片天地,百折不撓,創造了不可忽視的第三股政權,由於夷陵戰敗他可能最終不算一個成功者,但他始終是個逆天改命的人。

第四 拯救者諸葛亮

他獨力拯救了搖搖欲墜的蜀漢政權,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抗爭,內修國政外伐強敵,成功為蜀漢續命達四十年,只手補天,忍辱負重,鞠躬盡瘁,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孫權以外他是最大的締造者。

第五 終結者司馬懿

在高平陵政變一步到位竊取最強大的魏國中樞政權並穩穩把住,一手提拔的鄧艾不但在政治經濟上為滅吳奠定了最早的民治基礎及屯田建設,更在滅蜀戰役中直接插上軍事上的終結一刀,可以說三國滅亡背後都有司馬懿的深遠影響。


三國是一段遠遠被高估的歷史時期,同理,三國時期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其實都沒那麼重要。

這意味著我們要站在更大的尺度上看三國這段歷史。

更大的尺度是什麼,即閻步克所謂之「波峰與波谷」,即從中華第一帝國(秦漢)-----中華第二帝國(隋唐)中間的一個小插曲,三國是秦漢帝國的失墜與崩壞過程的一段下坡。

在三國之前的漢末(桓靈),崩壞已經開始了;三國開始自由落體;到三國之後,短暫的停止下落(太康);然後是跌入懸崖,徹底跌入谷底(八王、東晉);然後是漫長的爬升,直至重建中華古典帝國,實現復興。

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們傳統的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實就變得不太重要了。諸如袁紹、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等等,受惠於後世文藝作品,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在文化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歷史上而言,其作用乏善可陳,翻開《資治通鑒》,與其同級重要可能有上千人。換言之,他們存在,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故事,影響了國人的心靈;但是他們即使不存在,其實也不會對後世歷史發展產生很大幹擾。

我認為重要的人物不多,以下幾個人可以考慮:

1、董卓。董卓的作用大概和朱溫相像,漢政權已經虛弱不堪、搖搖欲墜,但是因其幾百年的威信,帝國仍靠慣性與含糊維繫著運行。董卓雖然沒有篡位,但他的廢立和遷都,實際上宣判了漢帝國的死亡,整個局面徹底崩壞從而一發不可收拾。

2、曹丕。中古的最大特點即士族政治,海外雲「貴族政治」。士族在漢式已發端,但是真正被確立為「君與士,共天下」的始作俑者是曹丕。當然,政治往往只是確立了既成事實,然而這個確立就成了後世難以逾越的陷阱。為什麼從魏至隋,這些王朝都短命易碎?因為他們都掉進了中古陷阱這個大坑。曹丕之後,皇權失墜,士族共和,綱信難立,天下難治。

3、司馬炎。嚴格而言,司馬炎阻止了帝國的徹底崩潰,維繫了一段平穩安定的時代,但是亡天下者卻是此人。他大封宗室,卻又扶立傻子繼承人;他拉攏士族,卻又無法維繫平衡;他內遷異族,卻無法進行有效控制。司馬炎要為八王之亂甚至之後的五胡亂華承擔直接責任,甚至可以說是他將中華帝國徹底推進南北朝這個深淵。


劉備。

如果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來,那麼劉備很可能投奔蒼梧太守吳巨,後半生窩在交州了,根本沒有三國這回事兒了。雖然劉備對後世的影響力比不上他家丞相,甚至不一定比得上老對頭曹老闆,也沒有入選三國唯二軍事家,但如果沒有劉備就沒有三國,所以劉備最重要。

肯定有人詰難說,那你怎麼不說諸葛亮最重要,沒有隆中對提出三分天下哪來的三國?但,是劉備,給了諸葛亮這個平台讓他去發揮。所以個人認為劉備最重要。


劉焉啊 沒州牧制度還不一定能出現三國亂世呢


魯肅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這個問題就很奇怪 怎麼衡量重要呢?是對形成三國重要還是什麼方面的重要?

各方頭號大佬以及荀彧 諸葛亮 賈詡之類的哪個沒決定歷史走勢……


沒有最重要的,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我們不能割裂三國這一整體和每個人。每個人都推動著歷史的發展,不只是史書記載的人物,百姓也是一樣的,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我們不能把歷史的發展全部歸結到某一個人物身上,是每個人物不同的選擇,做法,碰撞在一起,才產生另一事件。所以沒有最重要。


司馬仲達


其實是劉嫣,他才是造成三國亂世的人,何進只是背鍋而已。

劉嫣既是宗室又是大臣,趁黃巾軍的時候,他提議提議刺史權利不夠,派宗室和朝廷大臣去做州牧,加大地方權利特別是軍權,以此來對付打不完的黃巾軍。

皇帝同意了,然後這老哥自己就去做州牧了,還聯合張魯斷了和朝廷的聯繫,他想幹什麼很好猜吧。

之後有眼光有野心急於提升自己地位的人紛紛抓住機會武裝自己。

比如袁紹雖然能力被認可但是是庶出,曹操和他的家族,比如不想當小販的劉備,他們雖然打著光匡扶漢室的旗號,其實都是看中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當時已經有軍隊的軍閥也紛紛往朝廷這蹭經驗,最後終於形成了群雄並起天下打亂的局面。

不過劉嫣雖然佔了一塊看起來最好的地盤,但是他死的早,兒子沒守住,最終便宜了劉備。


漢靈帝。

一群人希望著孫策、周瑜、諸葛亮壽命能長一些。

我更希望漢靈帝壽命長一些。他死後,後面那群人真是瞎搞。


靈帝,要不是這貨,東漢可以再續至少100年。


我覺得是曹操,曹操赤壁之戰敗了,劉備有了第一個基礎。劉備跟劉璋打的死去活來,孫權想偷襲荊州,曹操又來報赤壁之仇,在合肥也打的死去活來的。劉備取了川蜀,曹操又跑去輸一場,讓劉備徹底穩定了西南基地,對中原呈兩面夾擊之勢。要不是最後劉備硬要自己打下荊州輸光了所有本錢還折了自己,蜀漢不會那麼快滅亡,諸葛亮真的替代不了劉備。


我覺得是司馬懿,最起碼影響了後世中國近百年!


誰也離不開誰,三國 少一人還談何三國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