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外戚擔任中央政府執政官,(劉氏諸侯王)在地方政府擔任藩王。有了這兩個安排,足以確保沒有人敢窺視皇帝權力。

如果曹氏外戚想危及他的權力,劉氏諸侯王們不會同意;如果劉氏諸侯王們想危及他的權力,曹氏外戚也不會同意。

而功臣集團在這兩大勢力的夾縫中,依然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級官員,大多屬於這個集團。


題主比劉徹聰明,想到了司馬炎鞏固皇權的辦法,想必大晉已開創了千年基業。


仔細看看題主構思的政治框架,額滴個神啊,諸侯王和外戚兩大神器都湊齊了,接下來是召喚七國、八王、靖難還是我大新朝皇帝?

我說這戲碼為啥搞半截,咋不再設計個外戚的好基友——內廷宦官勢力?地方有諸侯,朝廷歸外戚,省內聽宦官,吉祥三寶,世界和平!


一般看到這類問題,我就會翻翻題主的提問記錄,很多不得了的人才就是這麼被發現的。


三家分晉、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役、三藩之亂,地方勢力過大的負面例子多了去了。

所謂的外戚在內、諸王在外,互相制衡只是一種理想化狀態,當地方勢力崛起並過於龐大的時候,誰能保證他們個個都沒野心?七國之亂的時候,朝廷是沒有外戚還是沒有大臣?人家要反照樣反。

而如果外戚權利過大呢?漢初諸呂、漢中諸霍、漢末王莽、唐初武則天,改朝換代都不是不可能,地方諸侯王有時候都干不過他們。

而且外戚很多時候在朝廷里跟大臣們是對立的,這時候外戚又沒兵又沒權,皇帝有時候小,有時候不拉架,那他怎麼辦?找外援唄,外援選誰好?諸侯王呀!你以為他們是天然對比的,其實不是。八王之亂是怎麼爆發的?外戚爭權,賈南風拉地方諸侯王進京奪權導致的。

做皇帝的都喜歡玩平衡,但是沒幾個能玩的好的,玩不好自己命都沒了。

而且漢武帝削弱諸侯王不能說是錯,畢竟他爹那會兒才爆發的七國之亂,差點搞得他爹下台了,能不後怕嗎?


哈哈。好巧。樓主你這套想法剛好和漢初暗合。

一.互相制約

地方是劉姓諸侯王,中央是外戚呂后執政(呂氏)和功臣。地方功臣掌兵。他們制約了嗎?制約了。外戚.功臣「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功臣.諸侯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外戚.諸侯呂祿、呂產欲發亂關中,內憚絳侯、朱虛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猶豫未決。

但是,這個系統是極其不穩定。劇情如何發展呢?

二.制約=穩定?

制約看似誰也吃不掉誰,實際卻暗流涌動。1.強勢的呂后外戚從一開始就想除掉功臣,若非功臣掌兵。呂后及時收手,後果難料。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架空功臣。 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 太后欲廢王陵,乃拜為帝太傅,奪之相權。 除劉換呂。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為四。

2.戰爭一觸即發

齊王欲發兵,其相弗聽。八月丙午,齊王欲使人誅相,相召平乃反,舉兵欲圍王,王因殺其相,遂發兵東,詐奪琅邪王兵,並將之而西。...相國呂產等乃遣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使使諭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齊王聞之,乃還兵西界待約。三方爭鬥幾乎引發戰爭,雖然最後由於功臣與劉姓聯合,呂后已死,才能以政變奪權。但劉氏幾危京師喋血恐怕很難說是安穩。這次政變呂氏被滅,孝惠一脈之後也斷絕了。三.諸侯與中央再看之後的劇情。孝文即位,天下好像恢復了穩定,相安無事。但是,賈誼看到了危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天下諸侯佔一大半,中央能安心?數個諸侯聯合即可威脅中央,諸侯能不妄想?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結果就是七國之亂。(景帝)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災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舉兵反。...諸將破七國,斬首十餘萬級。追斬吳王濞于丹徒。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災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自殺。除此之外(文帝)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自擊匈奴,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眾擊之。淮南王長謀反,廢遷蜀嚴道,死雍。(武帝)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誅。黨與死者數萬人。看了這些血淋淋的代價,樓主還認為這是和諧而穩定的設計嗎?

不削弱諸侯王就不會有七國之亂,就算七國之亂不重演,外戚與宦官鬥爭也損傷國家元氣,兩次黨錮之禍損失了大批激濁揚清的清流分子,賣官鬻爵使地方豪族力量更大,劃分州牧使州牧權利等同於諸侯。


不會有三國,連東漢都不會有。會提前有七國,八國甚至十六國。

西漢初年各諸侯王的勢力已經很強大,獨立財政,行政,軍事,所以才會有七國之亂。漢武帝不整治,不收權,不拿回財政,怎麼推五銖錢?沒錢怎麼打匈奴?

不滅匈奴,西晉的八王之亂,東晉南北朝之亂都可能提前上演。


題主永遠不要認為自己比古人聰明。自以為聰明都是因為你開了上帝視角。

人在解決問題時,永遠都是優先解決眼前最大的問題。而問題是永遠解決不完的,你解決了老問題還會有新問題出現。

漢武帝劉徹即位時面臨的眼前問題是什麼?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當年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最後二世而亡,漢初總結秦亡經驗時就認為是因為沒有分封諸王拱衛中央,於是漢高祖劉邦分封諸王。

但是諸王到了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不安分,漢朝當時的問題就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狀況,那就是地方尾大不掉威脅中央的問題,在這個時候,當時的有識之士就開始意識到分封制的問題所在了。

郡縣制有沒有問題?當然有問題,分封制有沒有問題?當然也有問題。兩個制度孰優孰劣?這個真不好說。

所以,當為了解決眼前問題,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削藩,因為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險些釀成地方顛覆中央的危險。因此漢武帝接手之後,就繼續貫徹景帝時期的政策,削藩,加強中央力量,這一是為了解決地方尾大不掉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集中國力對付匈奴的問題。

試想一下漢武帝不削藩,那麼很可能還會有什麼王之亂,國家也沒有能力全力對付匈奴,這樣的問題延續下去也許確實不會有三國,但可能五胡入華會提前幾百年。

所以不要以為漢武帝笨,他所做的都是為了解決眼前最緊迫的問題,至於後面的問題那不該是漢武帝該想的,他沒辦法想到後面兩百多年的事。更何況三國誕生的問題壓根不是漢武帝削藩造成的,而是光武帝建立東漢後外戚宦官專政造成的,怎麼把鍋扔到漢武帝頭上去了?


不會。這點是真的。

但是很可能有以下事件的翻版出現:

諸侯國造反(七國之亂)

諸侯國混戰(八王之亂)

宗室奪位(參考南北朝、元朝)

皇子奪位(玄武門之變)

宗室起兵(靖難)

宗室攝政(多爾袞)

漢武帝要避免的不僅僅是一個三國,他要避免整個七國、八王等等等等一些列威脅漢朝長治久安的存在。當然事後諸葛亮的說,漢朝確實削的狠了一些。如果能多給宗室一點特權,確實最後可能續命成功。

而且三國的鍋不在於漢武帝,主要是漢元帝乾的。劉病已明確說過,亂漢就是他了。

本來從漢武帝到漢宣帝,在限制諸侯的同時。還在限制豪族,但是漢元帝覺得太狠了,他決定要仁慈一些,於是乎……所謂漢家自有法度王霸道雜之,從元帝開始,就只有王道了。


哥 漢武帝西漢的 三國是東漢後面的 倆朝代啊 諸侯都換了好幾茬了


?你看看我家那一堆親戚,諸侯有用?


漢武帝真的難,在公元前127年的事情,要為近三百年之後的事情負責。


中國皇帝是專制皇帝,不是東周天子、日本天皇、歐洲教皇這種吉祥物。

不限制地方權力,將收穫如春秋戰國、中世紀歐洲、日本戰國這種局面。以中國之大,結局基本就是四分五裂,沒什麼大一統可言。

另外削諸侯王又不是漢武帝開始乾的。呂后權勢大來硬的,漢文帝扮豬吃老虎(「推恩令」測試版),漢景帝不服就干,漢武帝這架勢和他爹比起來毛毛雨。


首先得首先,呵呵。哈哈。

什麼叫不同意?這話說的好像,只要有誰不同意,事情就不會發生是的。

亦或者說事情都是,某某想做權臣,想做奸臣,想謀朝篡位了,就站出來說,我想這樣子干,我話講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首先

不說別的,什麼叫做威脅?威脅往往就是除了少數人,大部分人在威脅沒有出現之前發現不了,在威脅出現的時候已經改變不了了。

有很多權臣也是如此,當它們一開始掌權的時候並不能稱為威脅,雖然那時候他權利足夠大,但是後期心態變了,他隨意使用權利,才稱為威脅。

翻看史書,很多人從起步到巔峰往往經歷了幾十年,中間變數不斷。甚至一些最後稱為階下囚身首異處的人,當初也是何等的輝煌,他的對手當初也不過是是一個無名小卒。

當年的司馬懿,你告訴曹爽小心這貨,他不被笑死。

如果我沒記錯,當年的魏忠賢差點就被楊漣搞死了,和螻蟻一般,結果變了天地。

人類歷史上多少政治鬥爭皆是如此。

其次

題主假設的很完美,但是不知道世界會變,人心會變,權利的平衡也會被打破,真的有一天出現題主所說的事情的時候,反對者真的有能力制止?更多時候打破這種平衡的恰恰是統治者本身。同樣外憂內患也會改變這種平衡。

琅琊榜看過吧,皇帝玩權術,本來玩的很好,譽王和太子互相爭鬥。

結果半道殺出了梅長蘇,最後靖王掌控了權利。

甚至皇帝還沒來得及發現靖王成了威脅,朝局就變了,自己再也改變不了什麼。

李世民的老爹何嘗不是如此,它雖然沒搞什麼權術,但是事情的變化超出了它的想像。

歷史上一些皇帝死後留下的輔政大臣,結果輔政大臣引發政治鬥爭。

平衡,是需要人去平衡,而無法自然平衡。

但是人心往往不自覺的打破平衡。

例外,歷史上不管失敗還是成功的政治者,大多都是比你我都聰明百倍的人物。


你忘記七國之亂了么?

漢代搞郡國並行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


沒有三國了,但會有春秋戰國了,三十步就別笑五十步了╮(‵▽′)╭


歷史不是玩遊戲,隨便搞一個設定就可以一直用下去,這種平衡只存在於理論上,實際上極難實現。

外戚強大了要搞事情,諸侯王算什麼東西?呂后逞凶時哪個敢攔?

諸侯王強勢了要搞事情,外戚又算哪根蔥?君不見八王之亂?

再說削藩。

諸侯王存在的本意是同宗同族互相扶持,然而即使第一代諸侯王是皇帝的兒子,那第二代諸侯王就變成了皇帝的兄弟,第三代諸侯王成了皇帝的堂兄弟,如此下去幾代之後,誰會管你皇帝是哪個?

其實三國的時候的割據軍閥中就有許多宗室,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們幹了什麼?

如果不削藩,市面上已經有了一大票諸侯王,那皇帝的兒子們往哪裡封?不封,留他們太子身邊爭奪皇位?封了,中央政權就會被一再削弱,地方割據政權不斷加強,然後就成了春秋戰國。

所以不要輕易說別人傻,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夠聰明。


歷朝歷代出問題在更換皇帝的時候最多。

題主想法的疏漏之處在皇帝死的時候會暴露無疑。

諸侯王有兵有將,也是皇室宗親,所以具備天然的號召力。十幾個諸侯王總有勵精圖治,野心勃勃的親王,訓練士兵,準備刀劍,一旦天下有變,小孩子繼位,主弱臣強,入京勤王,就可以改換門庭。

如果多個諸侯王有野心,那就是八王之亂的全國內戰,天下戶口數十去八九。

外戚因為是皇帝老婆的親戚或者太后的親戚,在皇帝後宮的頻繁更換以及下一代皇帝入內就會有新的外戚來爭奪權力的情況下,一旦給與外戚過大的權力,會導致極其劇烈的內鬥。

試想哪個妃子不擔心其他妃子帶著娘家人進場搞事?哪個妃子又不怕戚夫人的下場?

既然外戚權力這麼大,我要不就是被斷手斷腳,一家人被毒死,賣為娼妓,要不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可以決定下一代皇帝的歸屬,這種上就是天堂,退就是地獄的情況,中央政府能保持穩定么?


不會有三國,會有戰國。。。

東周一群姓姬的打成一團,最後你看是誰搶了姬家江山?


西晉就是題主這樣設計權力架構的,這麼完美的設計,八王之亂又是怎麼回事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