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題主所指的「蜀漢先背刺」是哪一場戰爭?

自孫劉聯合以來,總共翻過三次臉。

第一次:湘水之盟。

簡單介紹一下時代背景,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共分荊襄九郡,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

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索要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其實只是借的南郡。)

後來劉備入蜀成功,孫權索要荊州南郡未果,於是派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得知消息後從益州帶兵回援。(此時為正面對峙,不存在背刺一說。)

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不想兩頭作戰,於是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湘水劃界之後,關羽實際上鎮守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至此,孫劉兩家才擱置爭議。

但隨後關羽北伐中原威震華夏,渣權(不好意思,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於公元219年背刺關羽,襲取荊州,隨後南郡守將士仁、糜芳先後投降。呂蒙進駐南郡,安撫關羽手下的士卒家屬,並與陸遜配合,切斷關羽歸路,將其擒獲並斬殺。這就是吳蜀之間第二次翻臉,史稱白衣渡江

第三次就是夷陵之戰,不做過多介紹。

綜上,蜀漢根本就沒有背刺東吳,如果真的想伐吳,就應該趁荊州在蜀漢手裡的時候,順江之下直取東吳,這可比北上伐魏要容易多了。

縱使關羽有千般不是,也沒有選擇伐吳,而是頂著壓力與魏國在襄樊一線硬碰硬,倒是孫權呂蒙之流,趁荊州後方空虛,做出了一個在歷史上極不光彩的決定之一。

明明就是孫權背盟在先,何來蜀漢背刺一說?!


因為歷史事實以及絕大部分人的認知,都是孫權背刺劉備。

那麼自然會指責孫權先背盟。

又因為孫權不僅背盟,而且又投降曹操父子,那麼其背盟的性質自然進一步升華。

既然你認為先背刺的一方應當被指責,那麼你應與大家一起怪東吳背刺才是。

在劉備與孫權結盟期間:

背盟 降曹 奪嗣 獨食 坑友
劉備 一次
孫權 二次 數次 一次 一次 一次

孫權二次背盟,分別在建安二十年與建安二十四年。

孫權數次降曹,分別在建安二十二年與建安二十四年,以及曹丕時代。

孫權搶質子,在劉備入蜀時,孫夫人攜帶阿斗回江東失敗,欲與關羽結姻親姑且不算。

劉備和孫權都曾有獨自取蜀的心思,最後還是聯合入蜀。

結果就是在益州,劉備和劉璋開戰後不久,呂岱脫離陣線返回吳地,順手還拐跑了投降盟軍的益州豪將李異。

二家結盟,劉備是目的明確,跨有荊、益,矢志北伐。

孫權則二次背盟,數降曹操父子。

作為合作者,你願意與劉備合作,還是願意與孫權合作?

用APP看了才知道APP端的表格支持有多差……太難看了!!


暫且理解為「蜀漢一方先背刺東吳,現在卻怪東吳的居多?」

在這個問題底下,連吳粉都不敢大張旗鼓的說話,可見有多荒唐,倒是有個偽中立大言不慚的說了個「背刺其實二者都算不上,屬於記史者的個人判斷寫法」 @夷陵破蜀陸伯言

所說含糊其詞,「屬於記史者的個人判斷寫法」,請問這個記史者是誰?陳壽?裴松之?再請問這個記史者判斷誰背刺了?吳?蜀?吳蜀皆有?

剛開始被他看似中立的言辭給矇騙了,還和他回復聊了很久,後來發現,這種言論明顯枉顧事實。

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權征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以上取白衣渡江,襲殺關羽相關主要人物在三國志中對此事的描述。並沒有偽中立所謂的個人判斷寫法,只是描述事實而已。(陳壽:我TM真冤!)

我們判斷這個事件是否是背刺,主要看取荊州的時候,孫劉是否還是聯盟狀態。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兩家還是比較和睦的,即使劉備拒絕了孫權共同取蜀的計劃之後,也還沒大問題。只有裴注三國志里引用《獻帝春秋》里描寫了有一點不愉快:

今同盟(指劉璋)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獻帝春秋曰

「吾當被髮入山」,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經常被吳粉批判劉備耍賴。其實三國志是另一番說法:

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總之稍微有一點不愉快,之後劉備取蜀,孫權要劉備還荊州,劉備不還,孫權又生氣,又產生了不愉快: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其實這件事我覺得還是有思考的空間的:

之前劉備借荊州的時候,是借用聯盟的關係,借了南郡的江北地,共同抗曹。以下為個人看法:南郡江北地重要,且有重鎮江陵都是客觀事實。聯盟後劉備借地抗曹,孫權方也是都認可的,在當時來看並不是十分吃虧,後面劉備始終不是先動手的一方,說明劉備方很認可這個聯盟。孫權找了個借口,你得了益州,就把荊州(魯肅傳為南三郡,這裡以吳主傳為準吧)都還給我吧,看情況明顯是眼紅。劉備也煩啊,我這累死累活的剛打下益州,你這邊就要我還賬,荊州也有我的份啊,回頭好好商量不行嗎?所以呢,就像孫權說的一樣,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劉備想先穩住孫權,等得了空閑再商量這個事情,孫權並不需要這麼著急拿荊州(事實上孫權拿了荊州之後並沒有什麼作為,你要說打贏了本來的聯盟--夷陵之戰,算有作為的話,我不反對)。劉備肯定是不想還荊州的,畢竟《隆中對》是國策啊。然後孫權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之後孫權強行奪取了三郡。劉備得到消息後,也從成都殺了過來,有人質疑劉備太快(劉備:NTM)。這時候已經上升到小規模戰爭的程度了,隨時可能爆發,我覺得不為過。後面曹操入漢中:

十九年...。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至此,湘水劃界,也稱湘水之盟,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聯盟又達成了。

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重結婚。《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二十四年...。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闚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儻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

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太祖詰群臣,群臣咸言宜當密之。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里及羽屯中,圍里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從十九年到二十四孫權拿下荊州,大概發生了這些和孫劉聯盟起到影響的事情(沒有嚴格前後順序)。二十二年春,孫權請降聯姻曹魏,如果這件事劉備方面知道了,還保持聯盟的話,那可以說非常蠢了(個人見解)。沒有記錄劉備或者關羽獲取這個情報的史料,可以認為劉備方面不知道孫權已經不再是盟友。關羽討樊城,留兵將備公安南郡(對盟友有懷疑)。呂蒙動了奪取荊州的心思,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陰與圖計」這個詞我感覺還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孫權呂蒙是準備在聯盟這個名義下干這些事情的。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計劃撤下呂蒙,換上陸遜(當時還沒有名聲),麻痹關羽,但是也沒有表名聯盟關係破裂。接下來就是陸遜的騷操作,誇了一把關羽,並表示我們還是同盟。關羽此時並不完全相信孫權方,但是他沒有想到孫權方如此厚顏無恥(請允許我用這個詞)吧。關羽上當,南郡和公安的兵將估計都去圍樊城了。孫權背盟的消息傳到了關羽軍,羽果猶豫,戰不能勝,南郡、公安也丟了。最後敗走麥城,兵敗被殺。整個事情里,關羽還是對孫權呂蒙有忌憚的,但是一個是呂蒙換了陸遜,一個是被孫權方以聯盟關係麻痹,確實大意了,導致了失敗。

要說是否背刺,孫劉五年前有湘水之盟,最近孫權方統帥寫信告訴關羽,我們還是同盟,本地里卻陰了一把關羽,趁關羽外出打擊孫劉作為盟友的共同的敵人(雖然孫權方已經不這麼認為了)的時候,端了關羽的老窩,這肯定算了。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云:"伏精兵於〈舟冓〉〈舟鹿〉之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跡乎?】《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很多人也會覺得這個影響聯盟,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看出來,這些真假都不重要,《吳主傳》里的「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這句才是孫權的真實心理活動。

偽中立 @夷陵破蜀陸伯言 已經拉黑我了,言辭鑿鑿的說堵死我了,讓他出示史料,就說不想教我,史料都有,誰都可以看到,但是讓你教,我可真不敢,你歪的有點厲害。


蜀漢背刺過的除了劉璋還有誰?東吳兩次襲擊荊州奪六郡殺關羽都是事實,怎麼洗也不會顛倒,吳粉現在開始作妖了?


難道,說的是三氣周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