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亡极度哀伤化之后,又把极度轻视死亡的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扯著人的心产生痛感,这是日本文学,一种把死变得「轻而易举」的文学。

虽然并非佛教的发源地,但是却长期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万事皆空,生是因缘,死也凑巧;

生而尽忠,死则求美,武士道精神在某种角度被解读为一种死亡的艺术;

国土狭小、灾难频发,地理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社会变革、国家动荡,很多人被推进历史的车轮下碾压,经历了生命中的暗黑和绝望。

我一直不太明白日本文学中的「死亡「为什么会充斥著它独有的哀愁和淡漠。

上面所提到的种种似乎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解释,但是又像是很多人在生拉硬拽,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出问题与答案的必然联系。

前几天看完了夏目漱石的《心》,虽然心里的「别扭「远不及《人间失格》所带来的严重,可是却同样让我在短时间内不想接触日本文学。

纵观夏目漱石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充满哀愁、失落、孤独、自我怀疑的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的明治时代,文化差异擦得出绚烂的火花,却也生得出知识分子的无尽空虚和迷茫,时代的变化带来了进步,也加剧了这部分人的苦涩。

我偶尔会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个时期日本文学的独特风格,其实夏目漱石自己就给出了答案,他在《现代日本的开化》一文中形容日本学习西方的样子说「一个不会吸烟的孩子,却叼著烟卷装出一副很过瘾的样子给人看」。

在夏目漱石看来,西方文明开化源于内生动力,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日本却是在被动应变,受外部剌激而进行变革,并没有充分考虑日本的实际国情,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瞬间颠覆,而夏目漱石一直在写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无所适从」。

吉田精一说:「夏目漱石在他撰写的《文学论》中,曾提及自己身上存在的『封建精神』。既然他已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大概不会完全桎梏于这种『封建精神』的框框内。至少他还有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

这段评论完美的诠释出了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明治知识分子身上的矛盾。在天平的一端,西方文明刺激著生活欲求,个人主义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自我,日本似乎在经历著剥离封建社会传统的剧烈疼痛;与此同时又通过近代绝对主义天皇制将幕府时代失权近700年的天皇置于权力中心,空前强化了皇权,等级观念和极权统治在天平的另一端极力将民主意识和个人主义淡薄化。

于是,天平失衡,甚至因为失衡而断裂。

好几年前在书店里买了《我是猫》,那时候真的不怎么知道夏目漱石,初读几页书,我以为这作家是和杨红樱一样的儿童书作者,后来才发现我错了。

作为夏目漱石的晚期代表性作品,《心》则让我知道自己错得有多么离谱。

善良却不足够善良,自私却不足够自私,人性中这样的矛盾造成了数不清的悲剧和遗憾。

先生和K共同爱上了房东小姐,先生敬佩K的意志力,却也因为K而产生危机感,于是背地用计得到了小姐,也将K逼上了绝路。

故事讲到这里,先生成了坏人。

K死后,先生被愧疚感所折磨,每年都去祭拜,最终无法承担负罪感选择了自杀。

故事讲到这里,先生成了可以被原谅的人。

得知K死了,先生最先担心的是小姐和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拿著K的信,最担心的是信上会排列著使自己在夫人和小姐面前难堪的句子,害怕K会通过这封信让小姐和夫人轻蔑自己。

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对先生讨厌极了,先生是个经历了痛苦与落寞的知识分子,但是先生至少是一个知识分子,先生该知道仁义、节操,知道良心、底线。

K信仰真宗,日本真宗禁止结婚,对女姓产生性幻觉就是在亵渎真宗。

K笃信自己的信仰,并为自己的虔诚而自豪,爱上小姐本就违背了他的信仰,让他苦恼。

作为K的知己,先生最清楚K是个饱受封建传统思想束缚的年轻人,因为宗教信仰而崇尚禁欲节制的K如今想去追求真爱,这是多么不易,然而先生却数次用「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混蛋」去封住K求爱的口,这是在用刀子捅K精神上最为脆弱的地方。

然而我却无法真正讨厌先生,他也曾被信任的人伤害,经历过家族的衰败,在社会的洪流中跌跌撞撞,一度头破血流。

这就好比一个人告诉我,有个男人家暴,同时告诉我这个男人是被自己的父亲从小打到大的,我就没办法去彻底讨厌这个男人是同样的道理。

在《心》里面,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我印象深刻,他说:「我感到自己罪孽深重。这种负罪感迫使我每月去给K扫墓,迫使我细心照顾我岳母,不敢怠慢妻子。这种感受甚至使我甘愿受路人鞭笞。漫长的痛苦煎熬使我觉得与其让他人鞭笞还不如自己鞭笞自己。如今我又感到自己鞭笞自己还不如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的阿米尔,先生和阿米尔有相似之处,都是可怜又可恨的人呐。

他们并非不想做个「残忍」的人,只是负罪感让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做「残忍」的人。

先生是个「本想走正直之路却失足的蠢货」,曾经的伤害让他不敢再面对「失去小姐」这样的结局,但是对于K的恩和罪也让他用一生的时间去平衡和消化。

他自私自利,却又心怀良知;

他避世消极,却又有所坚持;

他骄傲自我,却又温和谦恭;

他痛苦绝望,却又真挚坦诚。

对于先生的评判,有罪其实并不让人为难,有罪且有因才是让人为难的地方。

《心》这本书是小说,却又不太像小说,里面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分析让读者逐渐接近先生内心最为黑暗,同时也最为柔软的部位。他所犯的「罪」让他终了一生去还。


关于这本书,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夏目漱石说的远不止一个故事。

从小说本身的内容来看,K和先生的结局都是悲剧,K居住在寺庙里,诵读经书,长期苦修,落得一身贫病交加,精神境界却没有明显精进。后来遇到小姐,崇尚节制的K居然对男女情爱有了欲望。在先生三番五次的暗示下,K被伦理道德和内心欲望之间的矛盾击垮,放弃了这个对他从不友好的世界。

K这个角色的命运本身就是就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他的一生并非是失意青年落魄而死的故事,而是深受封建家庭环境和宗教信仰束缚的青年人决意与家长制决裂,却在精神探索之路上泥足深陷的故事。

坦白说,K不是被先生「杀」死的,他完完全全是自杀的,被自己的极端的自我中心倾向所杀,被长久的精神负担所杀,也是践行个人主义的一次失败。

那么,先生的死呢?

书中,先生不止一次的用「坚强」、「伟大」、「果决」这样的词语来形容K,先生打心底敬佩K,认可K的精神。

在先生看来,K的死是在殉道,殉他自己所信仰的精神之道。

先生认为自己该死,表面上看是认为K不该死,深层意思是认为K的精神不该死,先生放弃生命,不仅是在偿还K,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于K 的精神的殉死。

先生有多么认可K矢志求道的精神,就有多么认为自己是个该死的人。

联系先生的生平,他被人所伤害,有追求完全个人主义观念的动机;他精通西学,有追求个人主义的能力。

一个本应该将个人主义贯彻到底、承认人生而平等、人有自私的权利的人,为什么会因为他人的死自杀呢?这就是他身上、以及当时的日本社会中的矛盾所在了,也是我认为最为接近这本书主题的地方:在接纳西方社会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同时,以先生为代表的日本人受到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他们重耻,而扼杀他人伟大精神这种行为是极大的耻辱。

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撰写的《菊与刀》提到,日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耻感文化」,无论从社会等级、家族身份层面,还是对于孩子的文化教育层面,大和民族都在彻底贯彻耻感文化。

他还说过,「现代日本人对自己采取的最极端行为就是自杀。根据他们的信条,自杀若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就能洗刷自己的污名,恢复名誉。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自我戕害不过是对绝望境遇的一种自暴自弃的屈服,但在崇拜自杀的日本人看来,自杀是一种有著明确目的 的高尚行为」

所以说先生和K的死俱是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和封建社会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的结果,这也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看似关于人性,实则关于时代。


第二点,这本书是美的,它绝对是美的。

每次读到这种悲剧到有些变态的文学作品时,我常常会回想我在读中学时上的作文课,要有中心思想,要首尾呼应,要不断扣题,要有主旋律,要用事例佐证论点,要歌颂,要赞扬,要肯定,要抒情。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每年都要看感动中国的节目,不是为了感动,而是为了素材,那些因为情感震撼观众的人物成为了作文课上的「工具人」。

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名著?是因为它们说的是「对」的东西吗?不,是因为他们说的是「真」东西。

抱歉,突然愤青了。

既然说到中心思想,我们不妨看看夏目漱石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是为了克服自卑,人可以践踏别人的自尊和信仰;

是为了避免伤害,人可以首先成为伤害他人的人;

是为了自我保护,人可以将别人的自卑变成自己的武器,一击毙命;

是为了成为「得到」的那个人,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所谓的「正当自卫」,成为了包裹著自卑、彷徨、自我否定、信仰崩塌这些利刃,于无声间刺向自己不信任和惧怕的人的那一剑。

个人危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自私自利的本性、传统道德的崩塌,这些为什么不能成为文学的主题?

当女孩子被诱奸、男孩子被侵犯、年轻女孩被揩油,你知道为什么社会上会有人不以为意,甚至对这些被伤害的人指指点点吗?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的人到死都没有看过世界的背面。

日本文学就将这一点发挥的极好,把人带到世界的背面,挖开土壤,摁著你的脑袋,给你看里面的肮脏和龌龊,告诉你这些「脏」不是「罪」,而是社会、生活种种因素发酵出来的「果」。

只有看过这些,我们才会接受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非黑即白的是政治正确,人性是七彩的,就好像先生在「杀死」K的时候是黑的,一心一意包容妻子和岳母时是红的,而怀著负疚度过一生时是灰的。

不为所谓的美德邀功领赏,不为所谓的善良摇旗呐喊,只为人性中的黑暗面提供合理性,为有些人的「犯罪行为」作出哪怕是苍白的解释,带你去看,去理解,去认可:你就是那样的人,你自私自利,你懦弱虚伪,你卑鄙无耻,你妒忌成性,但是你无罪。

这就是这本书的美,任性的美。


夏目漱石究竟是怀著怎样的心情和用意去完成这样黑暗的作品?

我想是他是满怀希望的,原因如下:

「我现在想自己刺破自己的心脏,把其鲜血泼撒在你的脸上。当我停止呼吸时,只要你的内心能孕育出一个新生命,我也就满足了。」——夏目漱石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刚看完没两天,也看了些其他读者的读后感

但果然还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一下_(:зゝ∠)_

因为刚开始是以「我」的视角切入的,所以对老师这个人物只是旁观。

让我开始重视老师,其实是因为我用kindle看的,书名后的括弧里写著「一个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ι_- )而且看到全书的第三部分,我才明白「利己主义者」指的是老师。

当然这有我自身的一部分原因,但作者前两部分写「我」又是什么意图?我昨天晚上写读后感的时候,就在边写边想这个问题。

作者完全可以讲按时间顺序老师的一生,因为主要人物就是老师。老师毫无疑问是个「利己主义者」,他不敢告诉小姐他的心意,甚至暗自庆幸k的遗书里没有提到小姐。可作品偏偏从「我」开始了解老师。

「我」的眼里老师的生活也算幸福、悠闲,给「我」指导,只是老师一直背负著不明的过往,有些观点也彼此冲突。但老师对「我」的影响,无疑是好的方面更多。

悔恨了一生的老师,让我有点想到我自己。我做过一些,现在想起来只觉得当时的自己是sb的事情。或许说所有人有些偏袒自己,但每个人性格都有缺陷,也做过一些回想起来悔恨的事情。当然肯定不能和k的死相比(笑)

在这我想提一下日剧《对不起青春》

无视我的截图技术

这部剧的男主在年轻时看到喜欢的女生和基友偷偷溜进学校约会,情绪上头把烟花对准了两个人约会的房间窗户就跑了。

结果学校著火了,喜欢的女生和基友被救援人员带走。男女私自跑进学校约会的事情败露,两个人就被劝退了(好像是这样,我看完有一两年,也记不清了)

男主回到学校当了老师,搭档是女主的妹妹(当然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具体剧情去看剧吧,我不赘述了,再说多就跑偏了)

他一直想说出当年让女主姐姐退学的真相,可一直说不出口。也别觉得男主懦弱,就算作业没写完假装自己没带也不好意思说真话啊。

就如他说的:说出真相轻松的只有自己。

再回到《心》,老师害死了挚友,本就待人冷漠的他因为这件事变得更加孤僻。

他能说出真相,但说出来又能怎么样?

同情他的人会说:事情过去那么久了,你别总关著自己。而且自杀是k自己的选择。

厌恶他的人会说:没错,就是你害死了k,你自己的好朋友。而且你还隐瞒真相这么多年。

说出来就能轻松吗?恐怕只会让自己更沉重。

《对不起青春》的男主最后说出了憋了一整季的话,其他人由吃惊转向为他说话。为什么?

因为男主的为人大家都看在眼里。

我个人觉得《心》从「我」看待老师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如果单从时间顺序讲老师的一生,但这么写的话,看到最后遗书的部分,你只会觉得老师因胆小懦弱做错了事,悔恨了一辈子,仅此而已。

中学时被叔叔骗过的老师,在遇到夫人、小姐后已经开始缓和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了,善待k本意也是好的。可爱情让人张不开口,嫉妒让人无法冷静。

这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也是一个平凡人因自己的胆小懦弱,做错事伤害了别人而悔恨的一生。

(我说话毫无逻辑,就这么著吧=_=)


能够爱别人的人

不爱别人不行的人

但是当人张开双手时

却无法拥抱对方的人

就是先生啊


因为看到日语原文,不知道译本如何,以下就原文进行评价:

读到心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作者真的很会讲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先生的过去,看到过去又想知道他与k以及房东女儿(他妻子)之间的各种瓜葛,直到结尾写读完先生的信就戛然而止都让人觉得安排的很巧妙。至于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精神,批判了什么我倒是不在意,看完之后只是觉得,是个好故事,并有想看他下一个故事的欲望。

两个字就是:


1


我对夏目漱石不是特别了解,不能很好地进行评价,只能从个人感受来讲下看完书的感受。读《心》的时候感觉是在看人的阴暗面,先生(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了挚友,对挚友的离世心怀愧疚。个人觉得先生对别人始终都是不信任,大概是因为从前被叔父背叛,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而最后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变成了那样的人,纠结又痛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