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問題被收錄至活動「找工作該去「大企業」還是「小公司」?」中。

活動時間:2019/8/22 - 9/12

活動規則:在活動問題下回答,要求內容切題,無事實錯誤,大於 300 字符合要求且同等條件下創作時間在前的回答將被優先採納,回答被採納後將獲得知乎鹽選會員 7 天體驗卡並在活動結束後分享 10,000 元獎金

期待各位知友,分享你所在的公司以及你的工作經驗。無論是欣喜還是苦惱,你的真實經歷都將是寶貴經驗,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們答疑解惑。


六年HR從業經驗,在答主有限的工作經驗中有三分之一貢獻給了鳳廠,客觀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例常的先禮後兵:答主從管理體系、職業發展上來回答這個問題,關於鳳廠工程質量、銷售服務等不在此列,並且強勢不接受此類吐槽(畢竟答主已經離職,也不能為提質降速做什麼貢獻了)

在知乎潛水多年,發現但凡問到某個公司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時,基本抱怨的回答都占多數,原因包括但不限於「加班多」、「領導SB」、「同事SB」、「公司文化不好(到頭來還是加班多)」…

企業近年來都比較熱愛做組織敬業度調查,希望通過HR的專業工具來反射公司管理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同時保留關鍵人才,知乎這些答案最後倒也是值得通過大數據進行敬業度的反射了(我這是啥神仙廢話…)

OK說正事,先說優點:

1、運營管理體製成熟。雖然從2018年開始大家瘋狂吐槽鳳廠的GZZ模式,但是整個開發環節能夠支撐全流程的周轉,並且實現業務的快速複製。鳳廠運營管控的到每個流程節點的關鍵里程碑,同時能夠通過風險預警、排名管理來及時暴露問題,通過資源整合、計劃穿插來提高速度、解決問題。這一點,如果是做運營管理、工程管理以及目標房地產全流程開發的崗位(對就是項目總),在短期內確實能夠獲取更多的經驗和知識(畢竟項目開發周期短嘛,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財富)--請學習土木工程、暖通、項目管理的同學看向這裡;

2、文化宣貫力度強大,培訓密集度高。在鳳廠,每次高管會結束後的關鍵指示,每個制度更新後的關鍵內容,都迅速的傳達到項目一線的每個人;各個線條的培訓,例如運營、成本、投資等,是有每周的固定培訓日的。先不論培訓質量,但是密集的培訓和宣貫至少能讓絕大多數員工有一個了解集團動態和管理模式的機會。對於正在從校園轉到職場上來的應屆生來說,如何快速融入公司,了解公司企業文化,理解崗位內容並交付結果的過程是很重要的。在這一點上,鳳廠確實通過培訓培養了一批「碧化」員工--請希望快速轉為實踐型、脫離書生氣的小白們看向這裡;

3、短期激勵兌現及時,額度高(過去)。至少在地產的黃金十年和正在經歷的白銀五年來看,鳳廠對於激勵的兌現相較其他房產是很大方的。關於「雙享」分配,網上一堆案例答主就不再列舉了;此舉也確實說明老闆願意用利潤分配來激勵員工。但是,所有的利益來源於行業本身具備的紅利獲取,在市場緊縮的情況下,想要獲取和過去幾年一樣的激勵是很困難了--請已經工作了幾年希望獲取更多激勵的老人們看向這裡,謹慎考慮;

4、房產板塊的職業發展道路明確,敢於不拘一格降人才。鳳廠大力發展了許多新業務,都不在答主回答的範圍內。但是,房產板塊的晉陞、培訓路徑的確非常清晰,各區域的學習地圖規劃,以及經理、總監、部門總/項目總的培訓項目實施得非常成熟,對於優秀的、精確的人才也會破格提拔。而且,鳳廠對於新人的容錯率還是很高,老碧出生的領導,對於可培養的人才會花更多的耐心和機會去進行教導。--能夠吃苦耐勞、有上進心的90後看向這裡。

總結一下,鳳廠能夠走到今天,得益於莫總高瞻遠矚的業務規劃(早期進入四五線城市拿地)和成熟的運營機制,所以對於剛畢業的應屆生來說,能夠獲得快速學習很成長的機會。如果是超碧/未領的話,會有更加多而健全的培養機制和試錯機會,當然從2018年開出的應屆生薪酬上來說,超碧/未領的薪酬在地產界也是遙遙領先的(數據來源:)。

接下來說說不好的體驗,莎士比亞說過,幸福的工作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工作各有各的不幸……(以下回答純屬個人體驗,如有冒犯隨時聯繫答主刪帖啊[hehe])

1、過大的工作壓力、過度的微信溝通和無處不在的拉群行動。答主在前面有說過,因為GZZ和人均效能的關注度,無論是在總部還是區域一線,工作強度都是答主經歷其他企業的數倍。就個人而言有連續工作40小時的經歷(不要問我HR為什麼加班,因為我優秀~),例常的工作下班時間都是在10點之後了。身邊的其他同事也是長期的熬夜+早起(為什麼要早起?因為要趕工期),甚至區域總也不例外。

而且,奪命微信call真的是不分天時地利人和,7*24小時都有微信來cue你;拉群文化嚴重,一個部門20人可能會有40個群吧…美其名曰的『工作效率提升』。有次答主被拉入了一個財務群,群內正在討論來年的相關預算問題,答主默默的看了五分鐘之後還是一臉懵逼的節奏,於是私聊群主,「拉我做咩也?」群主同樣一臉懵逼後,「不好意思拉錯了」……

所以,微信真的是一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玩意兒,因為溝通起來成本太低,導致隨時隨地都在回復微信;答主在後期對微信提示音已經出現了恐懼感和幻聽,手機一響整個人都是緊繃狀態。同時,因為微信溝通不具備保密性,所以信息安全管理幾乎是沒有管理,這一點答主是非常不認同的,例如上面拉錯群的問題,說不定答主就知道了自己不該知道的秘密(噓~)。(順嘴說一下,鳳廠為了信息保密,一直在推行使用X寶,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熱衷使用微信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hehe])

2、過分理解的執行力。在答主離職後出去面試一圈的過程中,很多企業喜歡問我一個問題,「鳳廠的執行力為什麼這麼高?」雖然在業內,這應該是其他房企非常想要窺探和學習的一點,但是答主個人是不認同這種執行力的趨勢的。執行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成結果和目標,而鳳廠很多地方過度理解為了完成任務中約定的數字和結果--例如1周招聘50人(不考慮人員質量、崗位匹配、薪酬合理性),例如快速開放示範區(在細節處理上會存在很多缺失)--導致任務完成的過程質量令人堪憂,但是員工們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卻來源於此--我完成了任務規定的數字、我完成了任務規定時間內的結果呈現--我是優秀的員工。這個蜜汁風氣一直是答主在工作中十分困惑的一點,尤其是應屆生在第一份工作中,應該受到正確的工作指引和文化熏陶,而不是過分追求執行力的同時喪失了初心。

總結一下,個別崗位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審批流程冗長緩慢,某些業務ERP的系統不友好等等,這些因崗而異的缺點答主相信每個企業都有;而相對一些企業存在的站隊文化、主觀文化,答主認為這個和高層管理者的個人工作習慣有關,至少鳳廠在最高層還是提倡低調務實的管理氛圍的,但是不排除其他高管有別的工作愛好啊。鳳廠的高壓管理確實讓工作和生活難以平衡,應屆生小朋友的話還是在選擇offer時謹慎思考;人的一生無非工作35-40年,這7-8個五年規劃中的每一個規劃都是決定了你未來價值的起點。

鳳廠已經連續幾年蟬聯銷售額第一了,同時在世界500強中排名一路攀升,答主也衷心希望這隻鳳凰能夠補過拾遺,一路翱翔。


作為進入鳳廠快三年的「老碧」,偶然看到這個話題,忍不住想起了很多回憶,那就碼點字跟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分享一些真實感受~

2017年10月秋招季,我奔赴在各個地產公司的面試場地里,碧桂園也是其中一家。當時碧桂園來我們學校開了一場精英沙龍,我去參加後發現和其他公司的沙龍都不一樣,有趣,真實又低調,於是我不假思索投了簡歷。接下來就是群面,結構面,也算是幸運吧,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進了最後的面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這家公司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現在想起來,大概就是「平台」和「幸運」吧。

還沒畢業,就先到我們這邊的區域公司進行實習。當時我們的區域剛剛成立,拿了很多項目。我一進公司,人力負責人並沒有把我當小孩看,反而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給我,讓我覺得非常受到重視,也願意以百分百的態度去執行我的工作。經過公司的各種培訓,接手的各個項目,參加的各種活動,讓我在這個大平台慢慢站穩腳跟,獨當一面。

在這裡我特別想跟大家提到的是,培訓的重要性。很多畢業生可能剛進入職場時,對這個行業,對工作,對團隊都沒有很清晰的具體認知,導致會有一定時間的磨合期。但是在碧桂園,我們那一屆的畢業生都非常適應,因為公司會給你安排各種培訓,包括校招生培訓,新員工培訓,專業培訓,總部集訓,還有各種各樣的團隊活動,讓你能很快感受到這個年輕有愛的大家庭的氛圍。團隊氛圍,我想是很多學弟學妹們都很在意的,但在碧桂園不用擔心,真實,友好就是一切。

入職快3年啦,這三年來,相比我的同學們,我自己是能感受到真實的飛速成長的,真的很感謝我司這個大平台。我也想以更好的狀態,與碧桂園一起變得更好。期待和學弟學妹們成為同事,成為bgyer~


謝邀。

從未在碧桂園實習和工作過。但是面試過很多碧桂園背景的候選人,也跟碧桂園很多HR是朋友。純粹作為同行來介紹下吧。

碧桂園在地產界絕對算得上是一朵奇葩。碧桂園是行業規模第一,但行業公認的龍頭老大是萬科而不是碧桂園;碧桂園為國家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成就了自己,但是碧桂園的行業口碑真的一般、主流印象都是「德不配位」;碧桂園創造了碧桂園模式、因而有一眾模仿者,但是碧桂園培養出來的人在主流地產界口碑堪憂

管理的目標,一方面為了效率,一方面為了利潤。但從去年的各類衡量房企運營效率的關鍵指標來看,碧桂園都比較堪憂,屬於大而不強。

碧桂園在過去8年經歷了高速的增長期,從2010年的330億到2018年的接近7300的規模,用8年時間體量增長超過了20倍,躍居行業規模第一,堪稱地產界規模增長的傳奇。

途中紅色字體是近8年來規模高速增長的典型;而綠色的則是規模 發展較慢的幾家企業。打X的已經從前30強掉隊。碧桂園堪稱奇蹟絕塵。

儘管碧桂園堪稱行業傳奇,並且已經連續兩年規模在行業內排名第一,但是萬科江湖老大的地位絲毫沒有被動搖過,甚至關於碧桂園算不算是標杆房企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而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則在於碧桂園所創造的「碧桂園模式」對於行業和市場的貢獻,幾乎以負面形象為主:為了高周轉,將996變成了行業潛規則;為了規模增長,放棄對於質量的堅守;為了短平快,放棄了對於品質的追求。即使那些學習碧桂園模式的企業,都在邊學邊罵。因為大家看到的是此路不通,而非光明大道

「碧桂園模式」的核心就是高周轉,將對周轉速度的追求推向極致;如果說萬科的項目周轉是走路的速度,那麼碧桂園的速度絕對是上天了。

而碧桂園的飛速周轉,將996甚至907的加班文化變成了公司文化和基因,並且進一步引起了整個行業加班文化的傳播和惡性競爭。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曾經在碧桂園滬蘇區域任職HR。她有一次跟我分享說她的領導對她很不錯,考慮到她離家比較遠(單程需要90分鐘路程),每天晚上10:30就讓她下班了。而其他同事絕大部分都被要求在公司附近租房,凌晨以後下班。

而碧桂園之所以能夠將高周轉模式推向極致,很大部分原因與碧桂園深耕的市場有關:碧桂園抓住了中國城市化的紅利,向中低端市場下沉。當主流房企還在一二線城市廝殺的時候,碧桂園已經做到了「有鄉的地方就有碧桂園」;而當其他房企反應過來的時候,四五六七八九線小城鎮的紅利已經被碧桂園吃盡。所以從國家城市化進程的角度來看,碧桂園做了很大貢獻,畢竟其他主流地產選擇性放棄了這片廣闊的天地。而碧桂園的進入則將很多相對先進的管理模式帶入了這些小地方。所以碧桂園堪稱地產界的拼多多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碧桂園來講,也稱得上是成也四五線、敗也四五線。因為碧桂園在四五線城市超強的品牌號召力,幾乎沒有對手;也因為四五線城市客戶對於品質的要求相對不算挑剔,所以碧桂園放棄了對於品質和產品的追求,在短平快的路上越走越遠,以至釀成了一次次質量危機甚至命案,最終將碧桂園推向了風口浪尖,成就了自己無良開發商的形象。

碧桂園模式的代價是慘重的,給整個行業也上了沉重的一課。這也算是做了點兒貢獻吧。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碧桂園已經主動放慢了腳步,開始了刮骨療傷。而腳步放慢的代價,則是裁員。

至於碧桂園對於員工的培養,除了幾家碧桂園模式的推崇者外,大部分主流企業並不青睞碧桂園培養出來的員工,畢竟面對的產品類型和市場類型差別太大。即使碧桂園引以為傲的、面向全球的博士生計劃,也就是超級畢業生,成材率實在堪憂,離職率反而居高不下。當然,碧桂園對這方面早有預見,畢竟對於碧桂園們來說,換人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只是那些不明真相的群眾,你們承擔的起嗎?


作為宇宙第一房企BGY施工一線的工程師,無論是經過層層選拔的碧業生還是社招員工,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人對於企業的認可度是在不斷的下降的,對於工作的激情也是在不斷的減退的。今天就來吐槽下,到底是什麼在不斷的磨滅BGY工程師的激情?

一、「臭名昭著」的成本管理

1、低價中標

進行供應商選擇時基本是簡單粗暴的執行「最低價中標」這一標準。甚至很多最低價都是低於標底價的。對於投標單位的考察基本也是流於形式,低價才是王道。對於合作方利潤空間的極限壓縮,導致很難選到優質的供應商,說實話,BGY的供應商水平真的不敢恭維。

2、「零簽證」

說零簽證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卻實實在在反應了成本對於簽證的管控力度。干現場的都知道,工地上的事不可能每一件都黑白分明的,有時為了處理一些突發緊急事件,使事情得到快速的推進解決,發生簽證是理所當然的。然而BGY成本已經做到了讓合作方「談簽證色變」的地步,到了那種即使我們工程師承諾可以簽證合作商也不願意做的地步。甚至出現過有示範區合作商甚至為了加快結算進度,被逼得主動放棄了十幾萬的簽證費用。這無疑給工程師管理現場的靈活度增加了很大困難。

近乎變態的成本管控,加上相對快節奏的開發周期,簽證的無理認價,使得承包商有種上了賊船的感覺,優質承包商吃一塹長一智,只做一鎚子買賣。劣質承包商超低價中標,搗糨糊,反而樂在其中。

二、承包商水平差

BGY的承包商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沈騰、廣騰等為代表的子公司,由於乾的BGY項目比較多,熟悉BGY的產品及快節奏,在示範區階段基本還算給力,能搶工,但整體管理水平一般;第二類為外部總包、專業承包公司,大部分以地方性企業為主,整體實力偏弱,管理人員配置較少,且對班組基本沒有約束力,或沒有精力管控班組;第三類為掛靠的皮包公司,即所謂的「實際承包人」,通過跟某領導的關係,掛靠某公司,承包項目的部分樓棟,此類基本為草台班子,基本沒有管理體系,屬於基本全靠甲方工程師進行管理,較容易失控。

以比較普遍的第二類來說,某不到10萬方低密度高端住宅項目,30多棟單體,總包方僅現場經理2人,技術1人,質量1人,安全1人,資料員1人,放線員3-4人。作為甲方的工程師,為了管控質量,我們的管理幅度迫不得已已經延伸至班組長層面,可以說是拿著BGY的工資在替總包做施工員。

三、工作強度大

BGY的工作強度大,在業內也是小有名氣的。很多房企樂意挖BGY的工程師,也是看中了BGY工程師能吃苦,能加班這點。尤其是前期搶示範區開放、搶預售階段,每天在項目上的時間10-12個小時很正常,持續2-3個月,中間休息少的可憐。另外項目人員配置較少,項目基本不會配置專職的精裝工程師、景觀工程師、安全工程師、運營專員,都由土建工程師兼任,工作內容自然增加不少。

四、檢查頻繁

區域層面的質量巡檢、安全巡檢每月至少各進行一次,區域層面第三方安全檢查隨機抽查,集團第三方安全、質量檢查偶爾會被抽到。本身但從檢查來講並沒有多大事,問題是施工單位不給力,每次的檢查等同於是對項目工程師身心的摧殘,為了使檢查結果不那麼難看,很多該施工方做的事情只能由工程師親力親為,這都還沒啥,更可惡的是施工方一臉無所謂的樣子,讓人無語。

五、收入低

相比其他同行的工程師,BGY工程師的收入真不是一般的低(剔除超碧這個特殊群體)。所謂的「雙享」獎金,近兩年獲取的項目基本很難達成,所以僅有很低的固定薪資,薪資低不說,近一兩年絕大多數基層員工基本沒有漲薪。更為噁心的事是升職不加薪,調崗不調薪。時不時的總是聽說某某跳到某地產公司了,工資翻倍,這真的只能說明確實是之前太低。我只想說:一切只跟員工談理想不談錢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六、員工關懷差

現在不少項目由於各種原因不設置食堂,每月不到700塊的餐補還隨工資一起發放;基層員工每月800的房補,只夠租得起合租房。平時團建活動少之又少,偶爾會有聚餐,偶爾會組織團體看電影,一年到頭也沒有組織過像樣的團建。在如此的工作環境中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精神上的關懷缺失,員工不僅要吐槽,更要跳槽。

當然了,話說回來,也正是因為成本的難溝通、承包商的水平差、一人多崗才讓BGY工程師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為以後的跳槽,打下了良好基礎。

以上近代表作者所在區域、城市公司的感受,歡迎其他BGY一線工程師留言討論。

https://t.zsxq.com/b6EmiQ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來碧桂園工作之前,我一直很嚮往鵝廠廠工的生活,很多文章都有寫過鵝廠。員工不僅有豐富的下午茶、晚餐等福利,加班晚了還有車費報銷,想想都覺得爽。

吃飯便宜

沒想到的是,機緣巧合,我鵝廠沒去成,去了鳳廠。可能之前在珠江新城上班吧,午餐、晚餐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而且也沒有補貼,超心疼。

鳳廠讓我感到踏實的是,吃飯特別便宜,午餐跟晚餐都是3塊,早餐2塊,一天下來不超過10塊。一對比,以前隨便在外面一餐飯都要至少25,天差地別啊!有時候飯堂吃膩了,還可以去對面新翼廣場開個小灶,改善改善伙食,挺好~

發展空間大,配套齊全

就職業發展來看,總體我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大公司嘛,有不錯的晉陞機制跟人才培養計劃,小夥伴們挺nice的;有時候下班沒事還可以去樓下的健身室或者游泳館去健個身,只要出示員工卡就可以了,擼鐵,免費造~

工作壓力大,鍛煉機會多

公司的優秀人才太多了,在碧桂園工作,壓力是常常有的,而且需要有過硬的應急處置能力,因為有些工作會是臨時的,而且比較棘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臨危不懼,二是要知道各部門的人員架構跟功能定位,這樣才能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可以統籌資源,事情才能處理得順風順水。

交通不是很便利

在鳳廠做了兩年多,鳳廠唯一讓人覺得不是很方便的就是交通。公共交通,要坐苑區巴士,轉到交通中心,然後再坐樓巴到地鐵站,最終坐地鐵轉幾趟線回家。我一個家在番禺的人,竟然試過花3個小時才到家,下班的熱情都消耗殆盡了。

公司文化開明,可塑性強

PS:鳳廠不反對職工戀愛哦,如果你是單身,真的可以考慮下來鳳廠上班的,我經常在路上就可以吃到狗糧,妥妥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