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來自於」的「於」是多餘的,說「來自」就可以了,而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會犯這種語法錯誤。相比之下英語成績接近滿分的高中生寫英語作文可以做到幾乎無語法錯誤。這是為什麼呢?


謝邀。

我認為,在沒有完全把漢語語法現象研究透徹之前,沒根據說「漢語容易出現語法錯誤」。就拿題主的「來自」和「來自於」說,有些著作如黃廖版《現代漢語》中認為後者是介詞的誤用,但認為不是語病的學者大有人在。後者的其中一種解釋是「辭彙化造成的羨餘」。比如「雖然」本就是「即使這樣、即使如此」的意思,但現在「雖然這樣、雖然如此」也不算語病,因為「雖然」已經辭彙化了,「然」成了虛化成分,此時需要進行「更新」或「強化」,造成需要重複「然」的義素。「來自」亦是如此,「來自」現在已經不能分析成「動詞+介詞」的短語了,它們整體就是一個動詞。


搜宋之後的語料,是能搜到不少「動+自於」的用例的,其中也包括「來+自於」。「於」是先秦主要的介詞,在先秦之後其用法逐漸被其他介詞替代。中古之後的「於」的用法很複雜多變,不僅可見到「動+自於」這樣的自/於連用的情況,「於」所引介的狀語位置也可能出現在動詞前,這些都是「於」在新舊介詞體系的更替過程裏的過渡現象。

這其實並不是漢語容易出現錯用現象,而是漢語的用法更多變。而用法多變,可能和漢語的構詞是基於仍能各自理解語義的單字語素的這個構詞法有關,許多用法變化是語素層面的。


你太看得起英語成績接近滿分的高中生了。。。


因為「漢語語法」還沒有研究透徹最後定型,「來自於」未必是語法錯誤。

一個人說錯了要糾正他自己,一半人說錯了就要糾正「語法」了。


因為你不懂語言。

切記,自然語言中,人類先有語言,後有語法。

好的語言靈活有生命更有美感,時時更新被創造。

漢語更是可以根據表達目的及美感靈活使用,英語母語一流作家裡也有特意犯你認為的語法錯誤(相對少些,因為英語比較商業死板不如漢語靈活),高考英語不犯錯是因為高考英語不是考母語,很低級,照抄規則就好。

你說語法錯誤,除了真正低級讓人看不明白的錯誤,真正用語言而不是被語言奴役的創作者們會說你不懂,他們在瞭然全部現有規則的基礎上,不怕打破規則,講究有效溝通,講究美感,更想要創造,幫助有活力的活人更新有活力的活語言。

提問者 @莫問吾名


假如是這樣的:

來於

確實沒有任何錯誤,卻反而感覺不對勁。你可以避諱用「自」而添加一個字為「來源於」。於是,這裡的「源」便成了對「自」的一種訓。那麼,「來源於」是對的,「來自於」幹嘛一定不對呢?

「自」一定是介詞或者虛詞嗎?

又比如:

上山

那麼,說「上于山」就不對了嗎?

行路

那麼,說「行於路」就不對了嗎?

少言辭

那麼,就不能說「少於言辭」了,因為「於」多餘了?

寡廉鮮恥,說成「寡於廉鮮於恥」就不對了?

「學優者,仕」切不可說成「優於學者,仕」,因為錯了?

「善戰則勝」,不能說成「善於戰,則勝」?

當然,即使把「自」和「於」都看作介詞,這兩者並不是等義的。否則,「來自東土大唐」就可以說成「來於東土大唐」;後一種說法不對,那正說明「來自於」中的「自」和「於」並不等義,因而不能簡單地認為「來自於」中「自」和「於」是語義重複的語病。

因為,動詞直接搭配賓語時,賓語其實是一種修飾語,反映在動詞直接搭配賓語有時候可以理解成動詞搭配介賓結構,這時整個介賓結構是動詞修飾語。

比如,坐地分贓,可以理解成坐在(一,或「某」)地(等著)分贓物。這個「在」的使用不就造成了病句了?

「來自」,可以看作是「來自於」的簡省,或者說,「來自於」是對「來自」的補完。但,兩者意思是有差異的。

可以這樣看,「自」首先是對動詞的補充說明,「於」用來和名詞構成稱作「介賓結構」的修飾語,這種修飾語和動詞連用稱作狀語。動詞+賓語的結構中「賓語」就是一種修飾語,它是有格名詞,只不過漢語中沒有文字元號來標示此時的名詞是有格的。

於是,「來自」成為一個意義單元,然後再是「於……」一個單元。

所謂的「來自」中「自」補充「來」意思,就好比「脫離」中「離」對「脫」的輔助作用。而順便就用這「脫離」分別和「自」、「於」搭配,偶們也能發現差異:

脫離自……

脫離於……

「於」更偏重於行為動作的針對性,那麼,也就是說「來自」僅說明瞭「來之處」,「來自於」則是「針對所說的……處做了從該處來」。

即,「來自於東土大唐」,說的是「對東土大唐做了從它那裡來」這樣的動作;「來自東土大唐」說的是「做了從東土大唐來」這樣的動作。

也就是,「來自於……」這樣說時,「自」其實已經弱化了它原本和省略號處內容的語法搭配作用而更多保留了它的語義作用,因而「來」和「自」趨向於合併從而擴展了「來」的語義,共同構成比「來」意思更具體的「來自」,並由「於」帶出「來自」行為的對象,此處對象是省略號,指代一個名詞性結構,比如「西天」、「地獄」,等。

這裡來看一種語言的幾個表達方式:

Mi venis al ?inio.

我來到中國。(過去時)

Mi:我

veni:動詞不定式,「來」意思

venis:動詞過去時變位,「(過去)來」

al:介詞;朝、向、往、對、(—以……為目標、目的—&>)到

alveni:veni的擴展,al+veni構成,al失去語法作用,保留語義作用;它的意思,目前很多人理解成「來到」

Mi alvenis al ?inio.

我來到中國。

(按題主理解的話,這句中alveni裏的al和後面介詞al是重複的)。

再看漢語字的例子:

莫,最初是指「日入於草」,從中人們取出了「沒(méi, mò)」意思,並固定下來表示這「沒」意思;那麼,再要表示「太陽沒了(即,日落)」意思咋辦呢?於是就有了「暮」字,用底下的「日」來說明是「日沒,沒日」意思。那麼,這裡底下的「日」不和上面的「日」重複了嗎?這不是多餘了嗎?那也是語病了呀?

再則,即使「來自於」中「自」仍然看作介詞,那麼「幾度春秋」中「春秋」可以疊用,「無論冬夏」中「冬夏」可以疊用,「行」與「走」可以疊用構成「行走」,「奔」與「跑」可以疊用成「奔跑」,它們都沒有語病因為都沒有重複,反而或者擴展了語義或者細分強化了共同意思,為什麼「自」和「於」不可以疊用擴展語義成為複合介詞呢?

即使完全相同語義疊用,「飄飄(然)」、「施施(然)」沒有語病,「自於」就有語病了?

rajdi sur ?evalon

騎到馬上

騎上馬

rajdi:不定式;「騎(乘)」意思

sur:介詞;「在……上的,在……上地」意思

?evalo:名詞;馬

?evalon:名詞「馬」的直接賓語形式,n是直接賓語賓格標誌

sur ?evalo:在馬上

sur ?evalon:以sur ?evalo為目標、目的,對?evalo實現rajdi動作行為,因而?evalo 是實現su?evalo的話動作行為需要作用從而落實在其上具體事物,所以?evalo+n構成?evalon。

而,與這個表達法相呼應的,有下面這樣的表達(儘管一直有爭議):

rajdi al sur ?evalo

騎到馬上

騎上馬

(字面意思:向著/朝著/sur ?evalo做「騎」動作;向著/朝著/sur ?evalo騎過去;騎到/向在馬上——漢語化&>騎到馬上)


冗餘並不是語法錯誤啊——古今中外蓋然如此。題主應該多學習瞭解1些語言學導論方面的知識方纔而來正南齊北地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作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容——換句話說「一個字都不寫」也等於「沒有語法錯誤」。高考英語作文之內容要求實在是太簡單了,由是sitter每可以通過背誦正確的句子來交差。(這算是回答了你的疑問乎?)

∞本質地,中文——在綜合程度上來說——算是全球最難的語文。①語法多變且無唯衡、②辭彙豐富並多微妙、③更兼判斷者的美學修養都較高。④⑤⑥⑦⑧⑨⑩

英國有人曾作過羣體性實驗,發現可以算作熟練掌握某種母語言者:平均起來、在英國人中系接近40歲,美國人系4x歲,而中國人是接近50歲。

題主你提「語法錯誤」的憑依其實只不過是全國新課標高考語文考綱裡面針對高中及以下學生的考試要求。這種語言分析方法只是語言學眾多分析方法中的一種,而且很初級很基礎,也很死板,適合青少年兒童理解,也方便應試教育客觀題得分。同時這表示它難以解釋更高級以及更廣闊的語言現象(也就是被你認為是「語法錯誤」的那些東西…………)

要是對語言學感興趣的話可以再多多學習探索。


首先,題主要明白什麼是語法。

我並不認為有錯,這正是很多人常犯的錯誤,語法有兩類,描述語法和規範語法,二者都是不講究理據的。

這摺疊得很莫名其妙,問題問得不好,指出問題有誤還算答非所問了。


根本原因是中國讀書人的漢語水平下降嚴重,才會出現諸如「勇士復仇火箭」之類的可笑錯誤


杜甫《秋興八首?其八》寫到「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千百年來從不被認為是語病,反而廣為傳頌。


語法是從實際運用的語言中總結出來的,語言不是被語法規定出來的。

不要本末倒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