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記住一件事情,取決於這件事情對你的刺激大小。打個比方,你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場車禍,可能你一輩子都忘不了。但是路上的路牌你可能經過十次都未必記得。

所以你是否記得,不是次數問題,而是刺激大小問題。靠次數來增加刺激大小,效果不理想。

建議你在學習的時候,進行多感觀刺激,如果能加入情感和畫面,效果更佳。


顯意識是講邏輯的,它為潛意識過濾信息。潛意識好比倉庫,顯意識是潛意識的門衛,信息入庫需要審核。

顯意識沒注意到的,信息就容易進入潛意識。比如餘光一掃而過的,在夢中會夢見。

自我暗示在快入睡前,在快醒前進行最有效,因為在那個半夢半醒的時候,潛意識佔據主導地位,而潛意識不分好壞,不分對錯,植入的信息照單全收。長期堅持這樣做,可以重塑自己的潛意識。

比如:如果你在睡覺之前,向你的潛意識暗示,「我想在早上6點起床,」它將會準時叫醒你。

潛意識,它不懂否定,也不會拐彎。

以「我是快樂的」 「我是富足的」 這樣積極正面的確認語更直觀有效。這也是為什麼要避免在晚上消極的思考人生的原因。

或者你在餘光所及之處,貼上小紙條,這也能起到暗示的作用。


首先,第一句話的說法,與賽斯資料不一致。因為這種說法本末倒置。

按照賽斯資料:

「意識可以在潛意識中找到它的起源,意識就從潛意識迸發出來。」(119節)

「肉體軀體是意識的一個屬性。原子和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種自身意識,以及一種泛化意識[generalized consciousness]。組成人類存在自己覺知的個體原子和分子的組合,特別組成了人類存在的自己覺知。你們稱為潛意識的泛化意識,組成於來自個體細胞和分子的、泛化意識的組合」。(50節)


不能完全這麼理解,潛意識也不是一次就形成的。潛意識之所以難改變,在於潛意識形成於生命早期,主要在沒有形成語言之前,因此,潛意識是以形象和情緒為主。因此改變也需要從情緒體驗入手。而意識主要工作在語言層面,因此如果需要從意識層面去改變潛意識層面的內容,需要進行轉化,即將新的情緒和形象去替代原有的潛意識層面的情緒和形象。舉個例子,你害怕老鼠,看見老鼠會引發恐懼情緒,雖然意識告訴自己老鼠不可怕,但情緒會控制身體去害怕,去躲避。這是反應是語言沒有辦法一下子更改的。

精神分析理論強調潛意識意識化,主要機制就是將潛意識內容語言化,即意識化。是一種反向的工作機制。


準確的說潛意識並非「對於現實中發生的一切一遍就記得」,潛意識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年幼的時候,還會重複信息反覆輸入、重大刺激事件等。要改變潛意識,最好的辦法是在意識關閉或者辦關閉的狀態下進行,比如催眠就是一種關閉意識、將信息輸入潛意識的科學手段(前提是潛意識認為這條信息對自己是有好處的,千萬認為潛意識可以任意被改變(另外就是不斷的重複,聽、說、讀、寫,通過大量的重複,起到調整潛意識的目的,大量到什麼程度呢、要兩萬遍吧!

因此,自我暗示的前提是你能夠關閉或者一定程度上的關閉自己的潛意識,即「自我催眠」,能否進行自我催眠,是要通過科學方法練習的。


閾值


?什麼意思

前面跟後面有什麼關係?


這兩個不是一回事

一個是記住就行

一個要再相應的觸發條件下產生作用


潛意識有集體無意識的成分,人類所共有的


自我是被教育被塑造得

潛意識是宇宙靈性

刻意的人工怎麼能取代真心實意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