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可以嘗試使用互動星球微信小程序來進行私域流量的運營。

大家經常提到私域流量,目前私域流量的主要承載體是微信或者微信羣。但是在運營過程中會發現有很多痛點。比如內容無法沉澱,需要找很多小工具來去運營客戶。

互動星球定位為實現社羣品牌化運營的服務工具

互動星球提供付費社羣搭建、內容運營等以及豐富的 工具(直播、活動、打卡、抽獎、問卷、投票、表單等)以幫助企業或組織提高社羣服務 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加變現渠道,沉澱數字資產實現社羣品牌化運營。歡迎微信搜索互動星球進行體驗。


大家好,我是羽翼互動benny。感謝邀請!您提的問題其實很有代表性,這可能是困惑很多人的問題,做好私域流量的直接提現就是變現能力,因為我們引流的目的就是變現。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麼是私域流量,那我就先普及一下,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相信大家就都明白了,比方說我們的微信好友就是私域流量,只要他是你的朋友,我們發個朋友圈就會給他推送。相對應的公域流量就是和我們本質上沒有直接關係,但可能因為某一個共同點相遇了,比方說抖音,我們開一次直播很多人會進入你的直播間,他們就是我們的公域流量,那麼知道了這些基本概念也就有了相對應運營方法。

下面我就說一下怎麼運營私域流量。如果我們把私域流量比做魚,那我們本身就是釣魚人,如果想要讓魚上鉤就要多撒魚兒。因為私域流量的特點就是以我們為中心去推送消息。所以這個就是網賺圈常說的激活系統,要跟你你自己的產品去打造激活系統進而去滿足私域流量的需求從而達成交易。比如你是賣鞋的廠家的,那麼你就可以在朋友圈發一些鞋的性能,你的鞋的優勢,你鞋的製造工藝,你賣鞋的成交圖片,發貨圖片等等,因為私域流量本身就是精準客戶就是對鞋有興趣才會成為你的私域流量,所以多釋放價值,滿足客戶的需求自然就有成交。還有一點就是堅持了,很多人做不好的原因是不能堅持,有的人做了一星期沒有效果就放棄了,也可能做了一個月或者做了三個月沒有效果可能就放棄了,所以只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並且有源源不斷的新私域流量進來,只要客戶真正有需求了,成交都是遲早的事情。

最後再說一下輔助工具,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公眾號了是最好的魚塘,其他的不建議做效果不大。

如有其它問題,請關注公眾號「scyyhd」,會安排專人,第一時間回答您的疑問~~


更新於2020.5.26,一個社羣運營頭疼的日子。

昨天,微信官方封殺了大量使用輔助工具(wetool為主)的微信號,一時間哀嚎遍野。

怎麼辦?

企業微信考慮一下吧。攤手。。。


市面上挺多的,提到私域流量,常常伴隨著這些辭彙:低成本、高粘性、可多次觸達、用戶新趨勢、流量更可控......

問題來了:

1.知道要從公域引流,但做不好轉化留存

2.公域引流不精準,導致根本搭建不起私域

3.有精準的公域流量的來源,卻不知道怎樣沉澱到私域,怎樣去盤活

4.私域做了一陣子,總是做不起來,不管是社羣,還是個人號

就好像你說的哪些運營工具是對玩私域流量比較好用,我司現在就是用魚塘軟體玩轉私域流量+微信營銷。

需要瞭解魚塘功能申請免費體驗,可以私信我或掃描魚塘微營銷系統封面圖的二維碼,諮詢客服即可!


疫情告訴我們,私域流量纔是真正的護城河

—————— BEGIN ——————

在過去流量紅利時代,用低價流量來獲取購買是所有企業的不二選擇,這種邏輯也幾乎被所有入局互聯網的玩家視為真理。

但現在,流量紅利開始消失,不僅是流量成本迅速增加,而且流量能夠換取的購買也急劇下降。這讓所有人對於流量的歸屬都異常敏感。在消費互聯網的下半場,公域和私域之間的流量公域和私域之間的流量爭奪是毫無疑問的熱點。

01

公域流量之困

公域流量,即大平臺上的公共流量,它對所有商家開放,但如果需要利用這些流量,就必須按次向大平臺購買,每次導流都需要付出成本。

典型的公域流量存在於淘寶、京東、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各平臺的收費方式也是林林總總、無孔不入。流量費持續上升,又被大平臺反覆收割,商家自然不安。

從平臺的角度看,公域流量顯然是個好生意;但從整個生態的角度看,公域流量的玩法不見得是長久之計,私域流量天然有存在的空間。

一方面,公域流量大多採用競價機制,必然越來越貴,如果企業繼續陷入這種流量戰爭,最後的贏家就不得不承擔過高的流量費用。

流量費在上漲的同時,產品一定會降低成本,變得越來越同質化,甚至出現假貨橫行,導致生態崩塌。

而私域流量都留存在社羣圈層裏,有自己的獨特需求,商家在幾乎不用支付流量費的情況下,可以基於圈層需求專註於打造獨特產品或服務,通過提升用戶體驗獲得高溢價,最後達成雙贏效果。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慮對於平臺上企業的承受能力,一味將流量留在公域,也不見得是好事。

即使輔以強大的數據和人工智慧,平臺能夠給流量提供的體驗,始終不可能做到極致(即做到千人千面),流量的留存和激活,依然需要一些社羣運營的溫度。

一個個KOL或大V,就是平臺上優質內容的原發地,是平臺流量的樞紐和粘性的來源,他們對於生態的繁榮是有貢獻的。

最終,任何平臺都不得不激活私域的創造力。

平臺能不能壓抑自己收割的衝動,不要讓流量費持續上漲?

這也不大可能。大平臺的流量不是無源之水,它們付出的流量成本也越來越高。

阿里巴巴2015財年的獲客成本和單客成本還分別是58.31元/人和24.32元/人,到了2019財年,這組數字已經暴漲到了187.29元/人和60.83元/人,分別上漲了221.2%和150.1%。

而騰訊的廣告費用近些年長期維持在銷售費用的75%和營業收入的5%左右,並未出現收縮。這個固定投入的比例應該是來自其全面預算體系年初的設定,也與其在市場上的擴張姿態有關。流量大戶尚且需要持續投入,更何況其他的平臺了。

02

私域流量興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私域流量開始興起,成為幾乎所有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除了擁有流量的大平臺)。

私域流量,即品牌或個人自主擁有、自由控制、免費、可多次利用的流量。這類流量或是從公域導入,或是自主建立,都沉澱在了商家的「流量池」裏。典型的私域流量留存在個人微信號、微信羣、小程序或自主App。

說白了,就是商家可以反覆「騷擾」的那羣用戶。

圖1:私域流量發展時間軸

資料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

1. 萌芽期

2009年至2012年是私域流量的萌芽期。彼時大家還沒有私域流量的概念,只是下意識地做了一些現在看起來和私域流量有關的動作。

2009年,從新浪微博上線開始,藍V就是標配的功能,只不過打造藍V的趨勢,是在隨後興起的。

那個時候,大多企業並沒有流量運營的意識,僅將這種界面看作是一種新型的PR或CRM(客戶關係管理)工具。

2. 啟蒙期

2013年至2016年是私域流量的啟蒙期。頭部玩家開始在探索「姿勢」,並隨著探索的深入形成了一些這個領域的「常識」。

2013年,微信公眾號推出。此時也是微商火爆的階段,這種路數直接指向流量變現,更接近當前私域流量玩法。

最開始,微商還是運作一些「豐美壯」產品,特點是成本低、定價低、定倍率高,模式是往代理層層壓貨,甚至有傳銷特徵。但到了2016年左右,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大企業進入了微商行業,如立白、舒客、浪莎、仁和葯業等。

在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同時,阿里推出了「微淘」,成為其營造私域流量空間的戰略舉措。

其實,追根溯源,首次明確提出「私域流量」概念的也應該是阿里巴巴CEO張勇。

在2016年1月召開的阿里巴巴管理者內部會上,張勇表示:「我們既要鼓勵商家去運營他的私域空間,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所有業務團隊去創造在無線上的私域空間……」

3. 發展期

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是私域流量的發展期。之所以在這個節點爆發,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阿里的獲客成本在2016年急速攀升,到了2017年依然處於高位;京東的獲客成本也在2017年暴漲。

其二,雲集、拼多多等基於微信的電商平臺開始崛起,社交平臺上的流量紅利肉眼可見。2017年,拼多多的獲客成本依然保持在6.64元的低位,相對2016年的3.68元只是略微上漲(圖2)。

圖2: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獲客成本分析

資料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

一面是流量費上漲的壓力,另一面是微信平臺上依然存在的流量紅利的誘惑,先知先覺的淘系玩家開始入場。

微信有11億用戶,淘繫有6億用戶,5億的用戶差額自然是商家必爭之地。另外,對比淘系激烈、透明的商家競爭環境,微信更容易形成封閉的社交羣落,更有利於「悶聲發大財」式的品牌孵化。

微信裏的私域流量紅利其實已經被微商收割過一次,淘系玩家的入場是在收割第二波紅利,此時其他流量玩家還沒有覺醒。但好在微信生態的紅利空間夠大,這就為下一個階段的紅利收割留下了機會。

4. 加速期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私域流量的發展開始加速。這段時間裡,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大電商的獲客成本再次出現大幅拉昇,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已經無需證明。

於是,大廠的佈局逐漸激進而步調一致。

2019年開始,以社交電商的興起為契機,私域流量全面爆發。以個人號為核心、以羣為輔助的私域流量模式成為商家的主流共識。

一個典型的現象是:虎贊、聚客通、乙店等賦能私域流量運營的工具類項目開始湧現並出現勢頭的爆發。

而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阿米巴資本、源碼資本、金沙江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也已然入局。

03

真假私域流量

「互聯網思維」如火如荼之際,「用戶思維」被認為是金科玉律。但在浮躁的窗口期,大量企業口中叫喊「用戶思維」,行動上依然是執行「流量思維」。

其實,也不能說就沒有企業希望經營用戶;但是,大多企業建立私域流量的方式相對原始——如打造藍V,做微信服務號(可以綁定會員信息)。

這可能是走入了兩個誤區:

一是將「弱連接+信息流的推送方式」誤認為是建立了私域流量。

好內容的生產本身就是個難題,再加上圍繞企業和產品,更是一個狹窄命題。所以,這些藍V、公眾號、服務號推送的內容打開率低得讓人尷尬。其實,這相當於在社交平臺裏放了一個「廣告機」,結果可想而知。而且運營這種「廣告機」還需要相當的成本。

二是希望用「中心化」的方式來鎖定流量。

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初期,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希望用一個實體偶像或虛擬人格來鎖定粉絲。這看似一勞永逸,但其實相當於要打造一個大IP,難度太大了,用戶的心智裏哪能夠容納那麼多的偶像?

筆者總結了一個「AIE標準」,也許更容易精準定義私域流量:

1)可自由觸達(Accessibility),意味著私域流量的擁有者可以直接接觸到流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的粉絲都不能算作是私域流量。

就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來說,其打開率太低,而且不能主動互動(除非用戶留言),顯然不能「自由觸達」;就微博、抖音等平臺來說,其內容的分發是由平臺的演算法決定的,顯然也不能「自由觸達」。

這些流量載體都不能算作私域,最多算作「半私域」。

真正的私域流量,還是主要存在於微信個人號。

基於微信的IM屬性,一對一的信息推送、一對多的社羣運營(羣控),都是私域流量運營的天然手段。

抖音等平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增加其作為社交平臺的屬性。例如,抖音也幾乎複製了微信的建羣和發送圖文、語音、視頻、表情等文本內容的功能。

同樣的事情微博也努力過,但最終沒有形成勢能,足見平臺基因的重要性。

2)聚集流量的方式是「IP化」的,意味著企業連接流量的方式是一個對用戶足以形成影響的IP。

過去,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企圖將品牌人格化,杜蕾斯、海爾等藍V都是成功的運營典範。但這更多取決於它們超高的運營水平,在一般的運營水平下,是很難產生人際連接的。而缺乏連接的流量,自然不能稱為私域流量。

現實一點的方式是做「品牌人格的實體化(形成個人IP)」,變成有溫度的專家滲透到社交圈。這種角色可能是購物助手(瞭解貨品)、專家(瞭解領域)、KOL(文化引領)、KOC(行為引領)……甚至是能夠與用戶深度交流、有溫度的個人夥伴。

沒有人希望微信朋友圈裡有一個「功能化」的品牌客服,只有個人IP纔是社交網路里的有效節點。

對企業來說,現在一個比較經濟的玩法是:製造或依附一個個KOC(Key Opinion Customer,素人博主)滲透到用戶的社交圈。

KOC不像KOL有很大的流量,但卻可以被品牌企業量產出來或者大量進行廣告投放,其更像是用戶信任的朋友,同樣可以影響購買行為。

3)具有耐受性(Endurance),意味著流量不會輕易離開。

這一條標準是檢驗連接的穩固性。

流量之所以不會離開,一方面是因為連接是基於強關係社交平臺,只要有人際連接就有「人情世故」,關係就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因為連接必須給對方提供價值,即使在朋友圈裡發貨品廣告,也需要流量(用戶)認可這些信息的價值。

其實,現代社會,所有人都有消費需求,而廣告對於信息傳遞的功能不可替代,只不過用戶需要的不是「硬廣」,而是那種有溫度、包裹在信息流中的「軟廣」。幾乎所有人都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留下幾個「賣貨的」,當然,前提是他們的貨和他們的表達方式是你需要的。

如果按照上述三個標準,除了自主App的有限流量,深入社交圈、依賴個人IP形成連接的流量,纔是私域流量。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騰訊和阿里都強調了以「人」為中心的運營,阿里甚至還提出從「貨」到「人」的轉移。

04

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

前面說過私域流量對於一個平臺的重要性,但如果一個平臺任由私域流量無限發展,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平臺的體驗和商業利益。

所以,未來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應該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就是類似微信的平臺規制範圍。

下面,我們以微信等平臺為例進行解讀:

1. 設置行為紅線

1)控制傳銷

一個微信號能加滿5000個好友,不少企業利用微信的龐大社交網路形成輻射。

一個多層金字塔的結構中,如果一個人發展5000個下線,一個企業能控制的私域流量就是驚人的天文數字。

但是,微信會嚴格控制這種「類傳銷」的多層分銷結構。

其做法簡單粗暴而有效:無論是否有入會費、拉人頭、團隊計酬這些特徵,只要有分銷層級,都不許超過兩層,將出問題的可能性限制在最低。

小黑裙(騰訊投資)和雲集先後被處罰,都是觸犯了這種平臺規制的紅線。

2)禁止裂變

早在幾年前,微信就曾打擊過美麗說、蘑菇街等企業的誘導分享行為。

2019年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又發布了一篇《關於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外鏈內容或者微信公眾賬號文章。

裂變是2018年紅極一時的「增長黑客」主張的模式,但微信已經明確了態度,不會給出這種空間。

3)打擊外掛

用外掛養號已經是私域流量江湖中公開的祕密,這也是被微信平臺禁止的。

外掛不僅產生了大量惡意營銷行為,還產生了詐騙等犯罪風險,更影響了用戶的社交體驗。

2019年6月18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於打擊「微信營銷」外掛的公告》,再次申明瞭微信嚴厲打擊外掛行為的態度。

換句話說,要做私域流量,可以,但必須是真真正正的「活人」。

2. 收編私域流量

當品牌建立了私域流量,就達到了去中介化的效果,這相當於在平臺上做了一個OTT(over the top,過頂傳球),直接導致靠販賣流量為生的平臺喪失利益。

這類案例在微博經營的初期就曾出現過,有個說法是:微博還沒賺到錢,大V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於是,面對私域流量的興起,平臺開始反制,主要的手段是收編私域流量。

小紅書主推MCN模式,實際上就是對於私域流量的清洗。

2019年5月10日,小紅書官方發布的《品牌合作人平臺升級說明》,新規不僅提高了品牌合作人(可以接廣告)的標準,還要求這些符合條件的品牌合作人必須與官方內容合作機構(MCN)進行實名制籤約,否則將無法接單。

一些沒有簽約的個人博主在登錄小紅書時會看到系統的跳出提示,要求及時完成MCN機構簽約,而提示中提到的MCN機構只有小紅書官方的「泓文」。

同時,新規也加大了對私下接單的打擊力度。所有這些舉措,都是想要形成一種狀態——私域流量依然存在,但經濟利益重回公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涵、茉莉等大MCN必然會迎來一個更大的風口。

3. 公私域的流量穿透

一些大平臺早就設計了一種更加大氣的「玩法」。他們允許、助推流量進入私域,但又會設計一種機制,讓私域流量迴流公域,實現兩個域的穿透。

其實,壟斷流量並不是公域的價值,公域滿足不了的個性化需求,自然會流向私域;但公域依然有其獨特價值,私域也替代不了。

公域真正的價值體現在:

  • 控貨範疇更大,能夠滿足用戶的一站式需求,推動「上規模」的事。好比商場的大促,如果沒有阿里大平臺的支持,哪個品牌商可以做個「雙11」出來」?
  • 數據沉澱更深,演算法更先進。這也是基於控貨實現的。私域裏掌握的只可能是用戶的有限標籤,原因在於,用戶的標籤不是自動形成的,而是在與貨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

比如用戶對於貨品的瀏覽、選擇、復購等行為痕跡,就暴露了用戶的消費能力、偏好、興趣、決策風格等。而且有了大量的數據沉澱,平臺演算法也會通過機器學習變得更加先進,這將使公域和私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實,品牌商也應該清楚: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除非有源源不斷的流入,否則只會越來越封閉。私域流量池被收割幾次後,可能就會慢慢失去活性,轉化為弱社交關係。

好比一個池子,如果水不進也不出,就會變成死水,必須要和外界的水源實現聯通,才能萬世不竭。所以,私域流量還需要回到大平臺的公域中促活,開發出新的用戶需求,因為,平臺始終在控貨。

平臺與品牌商在公私域流量上的爭鬥,看似是進擊與反制,實際上是一對歡喜冤家的日常互動,最終,誰也離不開誰。

—————— / END /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