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1200多人看过?威尼斯电影节8月31号首映,这些人全部去电影节看过吗?目前是9.3分,昨晚被刷到9.7分,而且评分人数还在上涨。既然无脑刷一星不对,无脑刷五星就对了?我也特别期待这部电影,但还是希望大家看过再去评分,而不是所谓的云观影。大家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灵体出国、精神威尼斯……


复联四首映时豆瓣评分9.2,也没见DC粉来提问呀………

你说漫威十年布局,可黑暗骑士至今也正值十年;

你说钢铁侠爱你3000遍,可如今希斯莱杰之后小丑再现;

对比复联四开局9.2,作为一部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超英电影,开局9.0+不足为奇。

要知道10年前的那部小丑,是能与教父在imdb 上掰手腕的神作啊……


我就纳闷一件事,这些人是怎么看的这电影


几年前,豆瓣曾经出现过一个后来被称为「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装逼事件的事。

起因是值夜班的北京电影记者田野闲得无聊,做了一个试验:他瞎编了一个电影名字——《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用同事的英文名炮制了一份演职员表,「盗用」前苏联电影导演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的插画设计了一份海报,随手胡诌一段剧情,添 加到豆瓣网电影片库里去了。一年后的一天,田野无意间打开了相关链接,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一年里,有近2500人想看它,有207人表示已经看过了,还有不少人写下了影评。更云谲波诡的是,网友们纷纷在「影评」中分析起了该片的剪辑技巧、哲学含义、导演风格和演员技巧。有不少更富有想像力的情节:「细节1:1分05秒处,仔细看能看到窗户上还有一行小字,有可能写的是『to Orson』。」「细节2:上一秒钟身后有个花瓶,下一秒钟一回头花瓶不见了,再转身竟然变成了一具尸体。」导演和编剧,网友们也有话要说:「像俄国的索科洛夫一样,导演Swalt·Snow同样喜欢采用无法辨别的背景音充斥观者的听觉,观众从这些声音里,能够得到暗示,在画面之外发生著某些社会活动,意味深长。」「这部电影严格算仍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后现代主义影片。我的感觉就是(盖·瑞奇+大卫·芬奇+昆丁·塔伦蒂诺)除以5。」

原答案到此为止,结果争议不断,好心人建议我修改一下。其实我想说的是,豆瓣和知乎不太一样,它是个更加自由,个性,封闭的兴趣社区,豆瓣的用户更多把它当做树洞,另一个自己,乃至于行为艺术的实践领地,在这种结构性表达和艺术化创造的背后,真实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是不是真的那么多人在国内没上映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看了小丑,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发表感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共同参与了这个评论事件,共同推动了这个事情,没必要太较真,较真你就输了。


影片上映前的打分可以看作是期待度,电影要是真好,后续评分不会差太远。电影要是特别烂,那势必评分回落


今天刚看完,我不是dc粉,蝙蝠侠也没看过几部,以前的小丑我也没看过。单就只说这一部小丑,我觉得看完有点压抑,演技自然不必多说,有时候真的分辨不出来他到底有没有精神病,而且里面的配乐特别能带动人的心情。

每次话到嘴边才觉得自己没文化,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说百感交集吧。值得一看。


 这两天,人民日报可是为中国电影操碎了心。

  先是12月2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了《中国电影报》的文章大谈豆瓣、猫眼等电影评分平台给中国电影打低分,伤害电影产业。于是舆论一片手忙脚乱,有人甚至声称,豆瓣、猫眼等平台负责人遭到广电总局约谈。

  28日晚上,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有网友在微信公众号下方留言,称:「人民日报不是这个论调」,作者回复:「以此为准。」

  于是吃瓜群众们凌乱了,到底哪个论调才代表人民日报?

  在此,笔者不想评论人民日报究竟是什么态度。毕竟再怎么样人民日报态度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笔者只想谈谈传说中的电影评分。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豆瓣上胡乱起了一个名,并偷了国外的一张电影海报做封面,然后放在豆瓣上供网友评分。之后半年过去了,这个并不存在的电影竟然在豆瓣上刷出了8分以上的评分,上千网友称想看,另外还有几百网友声称看过这部电影,甚至有人还写出了长篇大论的影评。

  曾经笔者以为这仅仅是个段子,但是后来才知道,还真有这事儿。由此,笔者也想不明白了,像豆瓣这样的评分平台,它的存在究竟还有意义吗?

  电影是给人看的,有人看了就会有评价,有评价就要说出来,于是就有人想了个办法让这些想说的人在一起扎堆儿一块说,于是就有了评分网站,比如,豆瓣。

  然而问题也来了,当这个评分网站有了威信之后,就会有人利用这个威信为自己牟利,于是水军出现了。著名的事件比如2012年的《王的盛宴》,影片一上映就遭遇水军狂黑,结果片方为了保护影片,也雇佣水军刷高分,但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最终事件败露,这部电影就此蒙上了阴影。

《王的盛宴》现在的评分,或许这才最接近电影的真实水平

  当然,我们可以咒骂水军为了一己私利而毁掉了一部电影(即便这部电影未必好)。不过,没有这些水军,评分网站上的评价就都是那么客观吗?我们来用张艺谋的电影为例。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豆瓣评分6.7。但该片在国外的评分网站IMDb上却得到了7.9分,而在另一个评分网站烂番茄网上,《英雄》的新鲜度为95%(最高评价是新鲜度100%)。说句题外话,在烂番茄网上,张艺谋片子的评价一直居高不下,新鲜度超过90%的电影竟然有六部之多(其他华裔导演最多也只有四部),评价最低的是《千里走单骑》,新鲜度80%。

豆瓣上的评分

IMDb上的评分

烂番茄网上的评分

  不要误会,笔者不是说外国观众就比中国观众品味更高,更懂张艺谋,笔者只是说了一个例子。其实,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美国电影身上,想想当年的《变形金刚》,在国外被骂翻天了,票房也一路惨淡,但是在国内不也创造了进20票房记录吗?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电影,评分是不一样的。同一拨人在不同的时期评价一部电影,评分也是不一样的。

  再举一个张艺谋的例子。《金陵十三钗》,上映时骂声也是铺天盖地,豆瓣评分一直徘徊在4到5分,但是现在呢?豆瓣评分竟然达到了8.0分,属于神作范畴。而国外的电影,想想扎导的《守望者》是如何被骂的,想想奥斯卡欠《肖申克的救赎》的那一大堆小金人,情况不也是一样的吗?

  有人说,外国人评价中国的电影时,打分都比中国观众高10%。同理,中国观众看外国片也是不自觉的就会有好感。或许一部片子的好坏只能由时间来检验,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去除尘垢还电影以清白。不过,活在当下的我们却永远无法预测未来会怎样。这或许才是电影评价最大的难题。


这有什么,除了真的去看过的,其他的五星和一星能决定最后的评分?不就是无脑吹和无脑黑的竞技吗?你应该问豆瓣为什么还没正式上映就开了评分。


dc真惨,漫威也没见你们这样嘲讽过!


我就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更怕哪些前期吹爆,电影一上映发现看不清白,然后一顿毒骂的伪粉。

太闲了都是。

当然,也不排除这里面有穿越回来评分的


漫威粉不允许有这么牛鼻的漫改电影出现。


上海堡垒首映,有多少人看完了之后才去一星的?


别问,问就是威尼斯电影节被豆瓣包场了


正常……没有投票门槛的话所有东西都会这样……不止豆瓣,国外imdb也一样。

不过反正目前看来口碑很不错,到时候真上映了一段时间后就能相对更客观了吧。


很客观的讲,这影片套路化痕迹太重,,一切太刻意,,为了显示小丑可怜,就让他有病,为了显示社会不公,就安排别人攻击他,像这样的小丑再怎么成长也法做为蝙蝠侠的对手,因为精神层面没那个高度,而且希斯的小丑是对人性社会有自己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像灭霸,,才会去做疯狂的事,而不是说一个本身有有病,而切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就要报复,,两者层面高度就差了一个蝙蝠侠的距离,而且刻意的特写太多,,为了表演而演,而看黑暗骑士我只见小丑不见演员。


DC的电影,你不吹一下,不好意思说自己懂黑暗,人性。

常规操作。

小丑据说是排名第一的美漫反派,其地位大概只有超人、蝙蝠侠可以比拟。这种人物的单人首部电影,无论如何,都会引发DC电影基本盘们的抢购与吹嘘。

君不见,《自杀小队》预告片小丑出场时,弹幕里【看到丑爷,哭辽】的呐喊声,是远多于【希斯之后无小丑】的。

大家都自发自觉的将小丑喊成了【爷】,能享受这一殊荣的,美漫里也只有蝙蝠侠这个【姥爷】了吧?其他的【爷】要么太小众,要么出于反讽。

这实际上跟这部电影导演也有关系。

《小丑》的导演曾经拍摄过《宿醉》,讲述的是四个不著调的男人,举办了一次婚前单身派对,发生了一系列不可预知的事情,从而产生了无数笑点。

尽管看上去屎尿屁、恶俗的公路片,但实际上《宿醉》所表达的内涵还是极为深刻的。

有了前作的口碑基础,加上小丑本身的文化影响力,能在映前取得如此大量的好评,算不上特别意外的事情,毕竟,打分的真的多数都是小丑这名角色的忠实拥趸。

至于有没有装X犯,这在任何文化圈子里都是少不得的群体。没有他们充当润滑剂和笑料,各类圈子就变得乏味至极了。

但你要说正片如何,从外媒的评价来看,恐怕不太乐观,但这也可能跟执笔人的喜恶有关系,最终话还是要依靠大量的普通观众作出判决。

不过,中国观众大概率要网盘见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