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1200多人看過?威尼斯電影節8月31號首映,這些人全部去電影節看過嗎?目前是9.3分,昨晚被刷到9.7分,而且評分人數還在上漲。既然無腦刷一星不對,無腦刷五星就對了?我也特別期待這部電影,但還是希望大家看過再去評分,而不是所謂的雲觀影。大家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靈體出國、精神威尼斯……


復聯四首映時豆瓣評分9.2,也沒見DC粉來提問呀………

你說漫威十年佈局,可黑暗騎士至今也正值十年;

你說鋼鐵俠愛你3000遍,可如今希斯萊傑之後小丑再現;

對比復聯四開局9.2,作為一部入選威尼斯電影節的超英電影,開局9.0+不足為奇。

要知道10年前的那部小丑,是能與教父在imdb 上掰手腕的神作啊……


我就納悶一件事,這些人是怎麼看的這電影


幾年前,豆瓣曾經出現過一個後來被稱為「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裝逼事件的事。

起因是值夜班的北京電影記者田野閑得無聊,做了一個試驗:他瞎編了一個電影名字——《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用同事的英文名炮製了一份演職員表,「盜用」前蘇聯電影導演帕拉傑諾夫《石榴的顏色》的插畫設計了一份海報,隨手胡謅一段劇情,添 加到豆瓣網電影片庫裏去了。一年後的一天,田野無意間打開了相關鏈接,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一年裡,有近2500人想看它,有207人表示已經看過了,還有不少人寫下了影評。更雲譎波詭的是,網友們紛紛在「影評」中分析起了該片的剪輯技巧、哲學含義、導演風格和演員技巧。有不少更富有想像力的情節:「細節1:1分05秒處,仔細看能看到窗戶上還有一行小字,有可能寫的是『to Orson』。」「細節2:上一秒鐘身後有個花瓶,下一秒鐘一回頭花瓶不見了,再轉身竟然變成了一具屍體。」導演和編劇,網友們也有話要說:「像俄國的索科洛夫一樣,導演Swalt·Snow同樣喜歡採用無法辨別的背景音充斥觀者的聽覺,觀眾從這些聲音裏,能夠得到暗示,在畫面之外發生著某些社會活動,意味深長。」「這部電影嚴格算仍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後現代主義影片。我的感覺就是(蓋·瑞奇+大衛·芬奇+昆丁·塔倫蒂諾)除以5。」

原答案到此為止,結果爭議不斷,好心人建議我修改一下。其實我想說的是,豆瓣和知乎不太一樣,它是個更加自由,個性,封閉的興趣社區,豆瓣的用戶更多把它當做樹洞,另一個自己,乃至於行為藝術的實踐領地,在這種結構性表達和藝術化創造的背後,真實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

是不是真的那麼多人在國內沒上映的情況下,第一時間看了小丑,第一時間迫不及待發表感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共同參與了這個評論事件,共同推動了這個事情,沒必要太較真,較真你就輸了。


影片上映前的打分可以看作是期待度,電影要是真好,後續評分不會差太遠。電影要是特別爛,那勢必評分回落


今天剛看完,我不是dc粉,蝙蝠俠也沒看過幾部,以前的小丑我也沒看過。單就只說這一部小丑,我覺得看完有點壓抑,演技自然不必多說,有時候真的分辨不出來他到底有沒有精神病,而且裡面的配樂特別能帶動人的心情。

每次話到嘴邊才覺得自己沒文化,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說百感交集吧。值得一看。


 這兩天,人民日報可是為中國電影操碎了心。

  先是12月2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了《中國電影報》的文章大談豆瓣、貓眼等電影評分平臺給中國電影打低分,傷害電影產業。於是輿論一片手忙腳亂,有人甚至聲稱,豆瓣、貓眼等平臺負責人遭到廣電總局約談。

  28日晚上,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有網友在微信公眾號下方留言,稱:「人民日報不是這個論調」,作者回復:「以此為準。」

  於是喫瓜羣眾們凌亂了,到底哪個論調才代表人民日報?

  在此,筆者不想評論人民日報究竟是什麼態度。畢竟再怎麼樣人民日報態度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筆者只想談談傳說中的電影評分。

  有一個段子是這樣說的。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在豆瓣上胡亂起了一個名,並偷了國外的一張電影海報做封面,然後放在豆瓣上供網友評分。之後半年過去了,這個並不存在的電影竟然在豆瓣上刷出了8分以上的評分,上千網友稱想看,另外還有幾百網友聲稱看過這部電影,甚至有人還寫出了長篇大論的影評。

  曾經筆者以為這僅僅是個段子,但是後來才知道,還真有這事兒。由此,筆者也想不明白了,像豆瓣這樣的評分平臺,它的存在究竟還有意義嗎?

  電影是給人看的,有人看了就會有評價,有評價就要說出來,於是就有人想了個辦法讓這些想說的人在一起扎堆兒一塊說,於是就有了評分網站,比如,豆瓣。

  然而問題也來了,當這個評分網站有了威信之後,就會有人利用這個威信為自己牟利,於是水軍出現了。著名的事件比如2012年的《王的盛宴》,影片一上映就遭遇水軍狂黑,結果片方為了保護影片,也僱傭水軍刷高分,但是紙裏終究包不住火,最終事件敗露,這部電影就此蒙上了陰影。

《王的盛宴》現在的評分,或許這才最接近電影的真實水平

  當然,我們可以咒罵水軍為了一己私利而毀掉了一部電影(即便這部電影未必好)。不過,沒有這些水軍,評分網站上的評價就都是那麼客觀嗎?我們來用張藝謀的電影為例。

  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豆瓣評分6.7。但該片在國外的評分網站IMDb上卻得到了7.9分,而在另一個評分網站爛番茄網上,《英雄》的新鮮度為95%(最高評價是新鮮度100%)。說句題外話,在爛番茄網上,張藝謀片子的評價一直居高不下,新鮮度超過90%的電影竟然有六部之多(其他華裔導演最多也只有四部),評價最低的是《千里走單騎》,新鮮度80%。

豆瓣上的評分

IMDb上的評分

爛番茄網上的評分

  不要誤會,筆者不是說外國觀眾就比中國觀眾品味更高,更懂張藝謀,筆者只是說了一個例子。其實,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美國電影身上,想想當年的《變形金剛》,在國外被罵翻天了,票房也一路慘淡,但是在國內不也創造了進20票房記錄嗎?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電影,評分是不一樣的。同一撥人在不同的時期評價一部電影,評分也是不一樣的。

  再舉一個張藝謀的例子。《金陵十三釵》,上映時罵聲也是鋪天蓋地,豆瓣評分一直徘徊在4到5分,但是現在呢?豆瓣評分竟然達到了8.0分,屬於神作範疇。而國外的電影,想想扎導的《守望者》是如何被罵的,想想奧斯卡欠《肖申克的救贖》的那一大堆小金人,情況不也是一樣的嗎?

  有人說,外國人評價中國的電影時,打分都比中國觀眾高10%。同理,中國觀眾看外國片也是不自覺的就會有好感。或許一部片子的好壞只能由時間來檢驗,因為只有時間才能去除塵垢還電影以清白。不過,活在當下的我們卻永遠無法預測未來會怎樣。這或許纔是電影評價最大的難題。


這有什麼,除了真的去看過的,其他的五星和一星能決定最後的評分?不就是無腦吹和無腦黑的競技嗎?你應該問豆瓣為什麼還沒正式上映就開了評分。


dc真慘,漫威也沒見你們這樣嘲諷過!


我就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更怕哪些前期吹爆,電影一上映發現看不清白,然後一頓毒罵的偽粉。

太閑了都是。

當然,也不排除這裡面有穿越回來評分的


漫威粉不允許有這麼牛鼻的漫改電影出現。


上海堡壘首映,有多少人看完了之後纔去一星的?


別問,問就是威尼斯電影節被豆瓣包場了


正常……沒有投票門檻的話所有東西都會這樣……不止豆瓣,國外imdb也一樣。

不過反正目前看來口碑很不錯,到時候真上映了一段時間後就能相對更客觀了吧。


很客觀的講,這影片套路化痕跡太重,,一切太刻意,,為了顯示小丑可憐,就讓他有病,為了顯示社會不公,就安排別人攻擊他,像這樣的小丑再怎麼成長也法做為蝙蝠俠的對手,因為精神層面沒那個高度,而且希斯的小丑是對人性社會有自己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像滅霸,,才會去做瘋狂的事,而不是說一個本身有有病,而切認為社會對他不公就要報復,,兩者層面高度就差了一個蝙蝠俠的距離,而且刻意的特寫太多,,為了表演而演,而看黑暗騎士我只見小丑不見演員。


DC的電影,你不吹一下,不好意思說自己懂黑暗,人性。

常規操作。

小丑據說是排名第一的美漫反派,其地位大概只有超人、蝙蝠俠可以比擬。這種人物的單人首部電影,無論如何,都會引發DC電影基本盤們的搶購與吹噓。

君不見,《自殺小隊》預告片小丑出場時,彈幕裏【看到醜爺,哭遼】的吶喊聲,是遠多於【希斯之後無小丑】的。

大家都自發自覺的將小丑喊成了【爺】,能享受這一殊榮的,美漫裏也只有蝙蝠俠這個【姥爺】了吧?其他的【爺】要麼太小眾,要麼出於反諷。

這實際上跟這部電影導演也有關係。

《小丑》的導演曾經拍攝過《宿醉》,講述的是四個不著調的男人,舉辦了一次婚前單身派對,發生了一系列不可預知的事情,從而產生了無數笑點。

儘管看上去屎尿屁、惡俗的公路片,但實際上《宿醉》所表達的內涵還是極為深刻的。

有了前作的口碑基礎,加上小丑本身的文化影響力,能在映前取得如此大量的好評,算不上特別意外的事情,畢竟,打分的真的多數都是小丑這名角色的忠實擁躉。

至於有沒有裝X犯,這在任何文化圈子裡都是少不得的羣體。沒有他們充當潤滑劑和笑料,各類圈子就變得乏味至極了。

但你要說正片如何,從外媒的評價來看,恐怕不太樂觀,但這也可能跟執筆人的喜惡有關係,最終話還是要依靠大量的普通觀眾作出判決。

不過,中國觀眾大概率要網盤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