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步槍裝透明彈鼓的視頻。既可以保持火力,又省去身上的空間和裝彈時間。而且現在很多彈鼓改良後也可以快速填充了。

為什麼不在軍隊運用或者普及呢?


謝邀,做了一個Ian進行相關討論視頻的字幕。

【FW】為什麼彈鼓不靠譜?

「Why Drum Magazines are a Bad Ide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9pw4PcBmE


你帶著三個彈鼓去跑武裝越野就知道那玩意帶著多麻煩了,而且彈鼓本身也沒有彈匣可靠,磕碰之後更是容易卡彈,這在戰場上是極為要命的。


其實我想說彈鼓掛在身上跑步的時候好像有人拿大拳拳捶我胸口……


1.彈鼓帶著不方便,沒有合適的裝具

2.裝槍上也累贅

3.樓主圖裡這種CMag貌似可靠性有問題,surefire的60發彈匣可靠性也有問題

4.可靠性還可以的Magpul D60已經裝備陸戰隊了,給用M27的機槍手用。但是好像基層還是喜歡帶很多30發PMAG,包括用M27的機槍手,因為好帶。

5.戰場上大多數交戰距離遠,而且以半自動/短點射為主,換彈匣那點時間不要緊


1,造型複雜不易攜帶,身上插5個30發彈匣和揣2個75發彈鼓的感受完全不同,野戰狀態下更甚。

2,磕,碰等情況下容易變形,造成供彈動作不可靠。

3,彈匣出現故障丟掉換下一個,火力損失五分之一,彈鼓故障丟掉換下一個,一半備彈沒了,,,

4,重量大,在高強度作戰中增加士兵無謂的體力付出,


(?_?)貴是最次要的

先是攜行性。

彈鼓圓滾滾的,握持和存放都不方便,彈鼓靠內部撥彈輪供彈,內部空間利用率不高,可以說彈鼓是犧牲體積換長度的做法。

圖中5.56彈睾丸狀的C型彈鼓,載彈量150發,體積比200發的米尼米機槍彈箱還大一塊,美軍普通大頭兵的機槍配置胸掛根本裝不下。

molot產RPK的75發彈鼓,正經服役的東西,冷戰時一般用的攜行具也是挎包,帶的少不說,跑動時拍胯骨軸,不好用。

然後是可靠性和易用性

金屬彈鼓磕碰容易留下凹陷,螺旋狀排列的子彈很容易卡住

彈鼓內撥彈輪工作需要較大的簧力,大多裝彈比較費勁,而且為了保證可靠性防止內部零件疲勞,在使用前才會像上發條那樣「上勁」。

Promag AK-A-16,73發AK彈鼓,聚合物材質,81式彈鼓的原理,打開後蓋碼放再上發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彈鼓的可靠性與易用性問題,但終究是民用市場的玩具。

(?_?)能支持彈鼓在軍警部門中繼續存在的最大理由,大載彈量情況下彈鼓比常規雙排彈匣短……單純加長彈匣在攜行上的問題一點不必彈鼓差,受長度影響在卧姿和依託射擊時也影響射擊姿態,而且由於子彈錐度問題,長度增加對供彈可靠性也有負面影響

6L26,45發AK-74、RPK-74彈匣,不能再長了,長了不好用

神火產100發彈匣,這種頂天立地的長度沒辦法以正常姿勢卧姿射擊,好在神火有生產60發的版本好用的多。要注意這是四排彈匣,可以比較粗暴的理解成兩個50發雙排彈匣並聯。

毛子60發5.45mm四排彈匣的專利圖,與神火100彈匣原理差不多,已經被命名為6L31,至少是服役了的東西。

6L31比左邊6L23的對比

俄軍「大概」下一代班用機槍RPK-16,標配(可能)95發聚合物彈鼓,原理跟RPK彈鼓一樣,並不新鮮。這也是俄軍最近幾年有錢了,不然恐怕連彈鼓都懶得用,直接拿RPK-74的彈匣。


第一,彈夾相比彈鼓,在使用中故障率要低得多。要知道,一個士兵常規的彈藥攜帶量就是六到八個彈夾,200發子彈。在使用中,如果一個彈夾因為故障而出問題,士兵所能使用彈藥至少還有180發左右。而如果一個100發的彈鼓出現故障,那士兵在戰鬥中所能使用的子彈就會瞬間腰斬近一半。這在戰鬥中,往往是致命的。

有的人可能要提到二戰蘇軍波波沙。可是真正懂得歷史的軍迷都知道,蘇聯大規模裝備彈鼓,其實是為了彌補士兵缺乏訓練的問題。畢竟,一群新兵在戰場上根本就不會想到交替掩護更換彈夾這種技術活。

第二,在使用彈鼓後,全槍重量會極大的增加。尤其是在現代自動步槍中,100發子彈的重量要遠大於使用複合材料,工程塑料製造的槍支本身。

第三,再裝填複雜的問題,需要定期維護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