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兩種觀點,一種說每家的航母時時刻刻都被盯著呢,另一種認為航母在海上很難被發現。請教。


很容易,我是一名貨船駕駛員,之前在美國附近發現雷達掃到一個物標,但是沒有ais信息,一般來說遠距離雷達回波圖像清晰應該就是大船了,但是沒ais,就考慮到是軍艦了。

走近到大概20海里已經能很清晰的看出來是航母了,一方面是航母很高,可見距離很遠,要是油船,散貨船這種20海里肉眼看也就是個點,另一方面外形比較奇特,識別度比較高。

當時兩船CPA將近兩海里,1.8 1.9的樣子,我也就沒讓,繼續走,同時我右側是美國的ECA(200海里換低硫油)區域,我要是右讓的話很容易誤入,當時船上已經從美國出來換油了。

後來美國航母主動用VHF叫我,讓我大幅度右讓,保持CPA在3以上,我就回絕了,我說我只能讓10度要不會進入ECA,你要不右轉或者加速吧(美國航母當時一直在減速,6kt不到)。過了會他聯繫我說他加速,讓我注意瞭望。

這事能吹一陣子了,美國航母也不咋地啊,我讓他加速他不也麻溜的加速走了

__________分割線_________

我想重新說一下,關於有人說我跑題,我不是軍事迷,只是從業期間多次看到航母,也使用民用雷達發現過航母,所以感覺航母比較好發現,評論區也有幾位航海人有過類似的經歷。

關於大家說的牛,航母慫了,其實並不是,在海上船舶間的避讓行動是要遵守避碰規則的,有明確的責任劃分,我也說明了,我當時右側確實有特殊情況,不能大幅度右讓,我跟對方航母也通過無線電詳細說明了我當時的情況,對方表示理解採取一定的避讓行動是正常的,符合避碰規則的。就好比平時大家開車,大都是拐彎讓直行,但是拐彎車輛確實有情況不可讓路時,如果直行車輛了解當時情況,我相信大部分直行車主也會打把輪讓一下。所以真的不存在大家說的航母慫了,我讓航母滾的情況,評論區也有很多航海的前輩留下了自己遇見航母的經歷,都很精彩,但是確實都是普通船舶避讓行為,沒有什麼誰比誰牛的問題。

關於其中出現的名詞

AIS:自動識別系統,可以看到其他船舶的信息,名字,航向等等

CPA:最小會遇距離,兩船繼續按當前航向航速行駛,最近的時候距離多少,如果是0,那麼一會就會發生碰撞。

ECA:某些地區規定的換低硫油的區域,如果進入這個區域應該使用低硫燃油以保護環境,評論區大佬解釋的很形象,在外面燒劈柴,在裡面燒燃氣

VHF:甚高頻,相當於船與船之間的對講機,所有船都有值守16頻道,在16頻道可以聯繫到附近的船,然後切換到其他頻道私聊

kt:船舶速度單位 節 1kt=1.85km/h

還是要說,真的沒什麼,大家別過分解讀,評論區以開啟篩選功能,一方面有些人嘴太髒了,另一方避免對其他人造成誤導,希望大家多了解航海文化,關注航海人,謝謝


發現,在我們常規意義上講的看到,是非常容易的,會一點數學計算和有一個快一點的網路就能找到。情報部門通常稱之為OSINT,Open-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及通過分析公開的信息來獲得情報。

原理也很簡單,衛星圖片能告知大概什麼時間離開港口,根據速度和可能的方位畫出一個弧形扇區,商業船隻防撞船的系統會不斷公布自己的位置,以此信息再排出扇區內不可能的地方,最後只需要肉眼找剩下區域就行了。

不僅可以拍攝到航母,護航船隻數量等也沒有問題。更高清一點的甚至可以根據尾流波浪預估出航母的航速和行駛方向,畫出下一個扇區而後等衛星圖更新後,再根據新扇區從新衛星圖中找,以此循環。

不過要說軍事意義上的發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OSINT有很長的延遲,雖然能提供精確的位置,但都有幾個小時乃至幾天的延遲,滿足不了軍事要求。因而軍事上有各類型的衛星,有快速多次訪問的衛星縮短延遲:

還有檢測軍事通訊雷達信號等的電子偵察衛星。

航母也有反探測許多措施,比如EMCON,航母關閉所有對外釋放的電磁信號徹底電子隱形。

軍艦會轉一圈開進自己的尾流當中迷惑拍攝。

軍事意義上容易不容易,沒法回答。


簡單掃了一眼,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冷門了,幾乎沒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要麼是抖機靈,要麼是胡說八道。

我正兒八經的講講這裡面的道道,不耐煩的就不用看了。

1、傳統體制遠程預警雷達不能發現航母(編隊)。傳統體制的預警雷達解析度極低,採用的是長波無線電或者經過調製的電離層反射無線電作為偵察手段,不能在較遠距離上辨別是航母還是普通貨船,航母編隊成戰鬥隊形展開的時候,也無法辨別這是一個海軍艦隊。

大多數遠程預警雷達只能對空警戒,一般還是高空,通常只能用於預警戰略武器,如彈道導彈、大型轟炸機機群。早期遠程預警雷達甚至給不出精確的目標參數,如準確方位角、高度、速度,也就是說只能告訴你大概那個方向有個回波,高度大概有多少,對於海面目標根本就是個瞎子。

2、先進體制遠程預警雷達同樣也不是用於跟蹤搜索航母編隊的

這是美軍的X波段遠程預警雷達,目標跟蹤精度提高了不少,能夠給出具體參數來了。但是對於海面目標依然是無能為力的,受地球曲率影響,回波基本上探測不到。

有一些採用電離層散射實現超視距探測的雷達,局限性也非常大,存在很大的盲區,跟蹤容易、發現很難。

3、目視發現。寧這就是開玩笑了……

寧肉眼都看見航母了,你肯定早在好幾個小時之前就被發現、跟蹤、定位了,要麼你根本沒有威脅,要麼人家在玩兒貓和老鼠的遊戲。

4、對海搜索雷達。目前確實有一些超視距對海搜索雷達能夠發現航母,不過發現距離都比較短,已經進入了航母戰鬥群的火力圈。

真正有前途的航母追蹤技術主要有哪些呢?在了解這些技術之前,我們要掌握一個概念:「光學系統解析度」。這實際上是高中物理就已經大概提到過的內容,不過我估計好多人已經忘光了。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使用電磁輻射來探測目標的設備,它的物鏡口徑決定了它的解析度有多強大。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輻射,雷達也是使用的電磁輻射,這兩個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雷達的「物鏡」是一個拋物面天線,光學望遠鏡的物鏡是一塊凸透鏡或者拋物面反射鏡。

玩兒天文望遠鏡的朋友對這個概念應當很熟悉,我們都知道,口徑越大的天文望遠鏡,越能夠分辨深空里的物體,越能看清楚細節,就是這個道理。

想要深入了解這方面知識的朋友,建議自己搞一台天文望遠鏡來玩兒,大概的概念性的東西我放在這裡,注意這是對於「理想光學系統」,實際的光學系統沒這麼厲害,我們能夠買到的光學設備還會有「相差」、「球差」、「色差」等等不可避免的誤差。觀測環境也會影響觀測效果,大氣遮擋、雜光、儀器本身的震動都會影響觀測效果。

對於不想看的朋友,就一句話:口徑越大越厲害!這玩意兒就跟大炮是一回事,口徑為王

目前有前途的航母編隊預警、追蹤技術手段主要有以下這些:

1、天基合成孔徑雷達系統。我們都知道,探測儀器工作的電磁波頻譜里,波長越短、解析度越高。然而有些波段的電磁波很容易被空氣里的水汽、雲霧遮擋,有時候不得不在較長的波長下工作。波長越長,解析度越低,我們就需要把口徑搞得更大!然而一台設備的尺寸總是有限的,比如放在衛星上的設備,不可能做那麼大,怎麼辦呢?

把兩台或者更多台設備的孔徑「合成」起來。

所謂「合成孔徑」,就是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把尺寸較小的真實天線孔徑用數據處理的方法合成一較大的等效天線孔徑的雷達,也稱綜合孔徑雷達。

這裡最關鍵的就是數據處理,合成孔徑雷達的數據處理演算法,歷來是科技含量最高的領域之一。優秀的合成孔徑演算法能夠將解析度提高到米級,甚至分米級,對於航母這麼大的鋼鐵物體,能夠做到準確分辨到底是航母還是貨輪、油輪。

而且工作在無線電頻譜的雷達往往不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注意避開容易被吸收的波段,是可以克服不良天候的。

2、近地軌道可見光偵察衛星。可見光波長位於400~760nm之間,這個波段需要的孔徑並不大,人眼在近地軌道就能擁有分辨地面數十米尺寸物體的能力。軍用可見光偵察衛星往往都是單台設備就能實現分米甚至厘米級的解析度。

所謂的「可見光偵察衛星」,實際上最核心的設備就是一台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只不過望遠鏡對著的是地球。因為近地軌道衛星,在地面上划過的是一條正弦曲線,可見光成像偵察衛星能夠「掃」過一定的區域。

這是一個近地軌道衛星的星下點軌跡,可以看到:近地軌道衛星有一定的規律性。它發現了航母,必須要繞一圈回來才能再次看到航母。

所以通常的可見光成像偵察衛星都是組網運行的,有鏡頭正對地面的、有斜向拍攝的,形成一張「網」,配合一些天-地通信手段達到連續跟蹤的目的。

我國前段時間報道的「吉林一號」光學成像衛星星座就是一種民用的可見光遙感衛星網,能夠實現高頻度連續追蹤。同時值得一提的「天鏈」數據中繼衛星,則可以保證實時圖像傳輸。這兩個系統結合,就相當於在近地軌道、同步軌道部署了一個「監控攝像頭網」,對地面實現高解析度連續監視。吉林一號第一階段60顆衛星組網完成後可以具有地球任意地點30分鐘重訪問能力,第二階段138星組網完成後,可以擁有地球任意地點10分鐘重訪問能力。

注意,這都是民用的,我們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balabalabala……(此處省略10000字)

有人肯定要問那為什麼不把望遠鏡弄到同步軌道上去呢?

1)口徑太大,近地軌道高才數百公里到千把公里,地球同步軌道高30000公里,距離遠了口徑就得成比例放大,那個軌道高需要的口徑得好幾百米吧,人類現在暫時還沒有那麼大的運載能力,也沒有製造如此大口徑望遠鏡的能力。

2)高軌道地區斜率太大,同步軌道在赤道上方,對於高緯度地區是傾斜著拍的,極地地區甚至看不到,成像效果會很差。

3、空中遠程預警雷達。大型預警機機載雷達,因為部署位置很高,10000米以上,通常具有遠比地面高解析度雷達更遠的視野,可以在航母的火力圈以外發現、追蹤航母。

4、水聲偵聽網路。大量部署、網路化配置的水聽器,可以在航母經過的時候根據航母獨有的噪音識別、預警。

5、特種偵察手段。農業部、漁政局、海警船、漁民們,該你們上場了!川建國同志,你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6、空中偵察平台。在大致確定航母編隊方位以後,可以使用高機動空中偵察平台進一步確認,以及獲得更多的信息。

7、被動無線電守聽與測向。航母編隊之間通信、敵方雷達工作,都會不可避免的發射無線電波,只要我們掌握了他的規律,也可以獲得不少信息。

8、紅外熱成像偵察衛星及其他波段偵察衛星。航母總是不可避免的造成高於背景的紅外熱輻射,利用紅外特徵也可以發現和定位航母。同樣,紫外特徵也是可以利用的,不過現在發展還不夠好,另外航母也不會主動發射紫外輻射。

總之,軍事偵察是一種非常複雜、非常專業的事情,你需要綜合利用很多工作在不同波段、工作機制千差萬別的感測器,還需要大量的分析判讀人員,最終才能精確定位敵方目標,這個不是抖機靈的事情。

敵軍的信息也不是那麼簡單,作戰意圖、作戰配置、位置方位、速度高度,這些都需要知道。不是說「我發現航母就在那嘎達」就完事兒了,你還需要知道編隊的配置,驅逐艦有哪些、護衛艦有哪些、可能有哪些潛艇跟著,反正知道的越多越好。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航母好不好發現呢?好,挺容易的,和平時間甚至直接告訴你在哪兒。

那這樣夠不夠呢?不夠。我們還需要動用非常複雜非常困難的手段,盡量獲得更多的信息,盡量在打仗的時候也能跟蹤發現,盡量發現對方而不讓對方發現。

這裡面的學問非常多的。

好了,你不要重複「龍哥你怎麼什麼都懂」了,換個台詞好不好……

你不知道我被「衛星過頂」這事兒折磨得有多慘,你沒有在冰冷的雨里跑出來蓋偽裝網,你沒有在熱的冒煙的戈壁灘上跑老遠擺角反射器、龍伯透鏡,你沒有熬過無線電靜默。

你並不關心龍哥熱不熱、渴不渴、累不累、冷不冷、煩不煩,這些你都不在乎,你只在乎你自己

我當然得知道頭頂上的衛星都是用的什麼偵察手段,否則雷達偵察衛星來了,你蓋個偽裝網,有啥用呢?

現代軍事早就不是什麼「二營長的義大利炮」了,也不是摸爬滾打汗流浹背就能解決問題,現代軍事是一種科技含量和知識儲備要求都非常高的職業。


NORPAC 82 前傳

上圖:1985年,ocean safari演習期間,美國海軍"美國"(CV-66)號航母從美國本土出發,躲避蘇聯艦艇和飛機的追蹤,跑到了挪威海域而沒有被蘇聯發現,在該海域CV-66出動的艦載機可以將蘇聯北方艦隊基地納入打擊範圍

現實和歷史一開始是分裂.,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在整個50年代和60年代初不停的和扮演假想敵的「橙方」(Orange )對抗,美國海軍發現幾乎不能偵測預警和抵抗最低烈度的假想敵空襲,另一方面,蘇聯在地中海的存在幾乎是零. 所以在1963年1月27日到2月27日之間,蘇聯人的遠程航空兵(LRA)對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CVBG)的越頂飛行讓美軍非常疑惑.蘇聯在大西洋飛躍「企業」(USS Enterprise)和「福萊斯特」(USS Forrestal)號航母.在太平洋飛躍「星座」(USS Constellation), 「小鷹」(USS Kitty Hawk),和「普林斯頓」號(Princeton)航空母艦.

「福萊斯特」號那次特別離譜.她當時在「亞速爾群島」(the Azores)以南. 來自「摩爾曼斯克」(Murmansk)的Tu-95在60米(200ft)高度飛躍「福萊斯特」...而艦員在甲板(big deck)上放風箏... 美國海軍的反應首先是疑惑:蘇聯人要做啥? 和平時代的慣例是不能侵犯在公海航行的軍艦的空域使用權(airdrome rights). 特別是攻擊型航空母艦(CVA)的.美國海軍最擔心的問題是那麼蘇聯人的飛機和CVA的飛行作業出交通事故,是不是要搞出外交事件? 幸好蘇聯人在整個航行中只騷擾「福萊斯特」這麼一次.

2月28日, 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McNamara)向媒體透露蘇聯人的這些飛行.美國海軍迅速表示,這不是海軍藥丸.因為從二戰結束以後,CVBG的航行都是日程公開,航線固定 ,無線電輻射全開...6月蘇聯人組織6架TU-16「獾」(Badgers)越頂距離日本531公里(330 miles)的「突擊者」(USS Ranger).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認為被越頂或者被發現是蘇聯海軍司令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Sergey Gorshkov)在蓄意羞辱自己. 作為接替「福萊斯特」去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部署的「羅斯福號」號(USS Franklin D. Roosevelt)航空母艦被要求閃避蘇聯的偵測. 「羅斯福號」號從佛羅里達州「梅波特」(Mayport)海軍基地出發部署去地中海. 「羅斯福號」號使用美國海軍已經發展但是棄之不用很久的方式一路竄到「直布羅陀海峽」(the strait of Gibraltar)...其實都是很初級的方式:不走「大圓航線」(great circle route),一直在主要航路以南,保持無線電管制(EMCON Alpha,)晚上關燈做黑船,燈火偽裝成商船...一切太平,蘇聯人沒有出現.美國海軍也沒有發現蘇聯人異動. 海軍很疑惑,蘇聯人就真的沒轍了?

「羅斯福號」號立刻把得到的經驗教訓(lessons learnt )傳授給「薩拉托加」(USS Saratoga).它從地中海返回「梅波特」. 10天後, 「薩拉托加」竄回佛羅里達.蘇聯人沒有動靜,但是確實在越頂其他公布航線的CVBG.那一年總共越頂14次.

1965年美國海軍準備回報蘇聯人也是測試到底蘇聯人在搞什麼.這是「小鷹」號的部署(Kitty Hawk Express). 「小鷹」號(USS Kitty Hawk)從西岸母港出發,重演「羅斯福號」的招數,一直竄到「堪察加半島」(Kamchatka)蘇聯人「海軍航空兵」(SNA)的作業區以內.然後CVBG開始「高頻」(HF)通訊..在日本的美國海軍信號情報偵查(SIGINT)立刻偵測蘇聯人像觸電一樣反應, SNA立刻動員. 只不過這把他們被F-4攔截在277公里(150nm) 以外... 不過蘇聯人堅定的在F-4全程護航中越頂... 後來美國海軍表示其實可以在更遠的地方攔截,但是不能暴露給蘇聯人偵測和攔截能力...277-370公里(150-200nm)遂成典型攔截距離:向蘇聯人表明你們會被早早的摧毀,但是不暴露美國海軍的攔截能力...

幾年以後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研究1963年到1975年總共150次美國海軍航母戰鬥機群對抗蘇聯(CVBG vs. Soviet)模擬空襲.那個時候美國海軍的結論已經是蘇聯人可以洗洗睡.

冷戰結束以後,大量檔案開始解密... 但是1992-1997年美國海軍有大把機會接觸蘇聯海軍的各種檔案,採訪大量蘇聯海軍人員,包括SNA和LRA...結論是蘇聯這是藥丸...完全沒有搞清楚美國海軍的作業...一幫寫手準備大寫特寫美國海軍的冷戰作業,立刻被叫停...只有Greory Vistica得逞,靠拿著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萊曼(John Lehman)的私人回憶錄(private papers)寫了一點半點

1981、82和83年,MD海軍按照里根總統的要求,搞對蘇聯的心理戰,航母在無線電靜默和欺騙的掩護下跑到蘇聯最北和最東面的地區,展示了可將附近重要的軍政中心納入打擊範圍的能力;

上圖為FLEETEX 83-1演習中駐紮於珊瑚海號航母上的CVW-14中隊(牌子上寫著「(距)彼得巴甫洛夫斯克350海里),該演習是二戰以後美國在北太平洋(North Pacific)進行的最大規模演習,參演艦艇達四十艘,包括三個航母戰鬥群、美國海岸警衛隊和加拿大海軍的艦艇,海況天候惡劣,室溫0度、浪高5米、甲板風40節

蘇聯於上世紀60年代研製的基於衛星的海洋偵察和目標指示系統用於執行反航母作戰行動
舊世紀反航母作戰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

US-A雷達衛星對非洲以西的大西洋目標進行探測

很難。

發現航母這個問題。

發現航母的基礎就是「建立全球監控系統」,這套系統包括了情報系統、偵察系統、搜索系統、通訊系統等多個模塊……就這一步就卡死了全球99%的國家。

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很難,但對於已經建成這套系統的國家來說,就易如反掌了。

別的不談,僅僅是這些模塊當中的一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造價就達到了多少呢……

北斗造價還不明確,但是GPS造價是很清晰的,總投入超過300億美元,而且每年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維護,別的不談,衛星壽命最多也就10年左右,低軌道衛星還要更低,這意味著你平均每年都得發射4~5顆衛星,這個費用都非常恐怖了。

比如中國的北斗,2018年發射了10顆,2019年發射了7顆,今年再發射四顆組網完畢後。

明年就要開始準備發射新衛星替代以前早期的衛星了……

你想一下,大洋上真正意義的偵查航母需要什麼步驟?

首先,你安插過去的情報人員得知了航母出港的消息和大概方位,然後調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監測大概方位內整個區域,確定出來以後再調集專業衛星(比如高分、遙感系列)鎖定,鎖定後天波雷達和衛星持續追蹤。

然後使用預警機和巡邏機偵查,然後才能確定位置。

你算算這一套系統做下來要多少錢……

造航母難嗎?對工業國來說並不難啊……

但是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就需要

「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

以及配套的數百萬產業工人和數以萬億計的GDP。

這地球上很多事情啊,對於達到一定地位的國家來說,都不難……

但對於做不到的國家來說,航母開到你海岸線100千米以內,你都不一定能發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