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凌晨,當所有人都還在夢鄉時,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西昌發射基地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啟了它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而這也將是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在輿論熱點朝夕變幻的網路,這則消息可能並沒有太過引人注目,畢竟天文學整體來說還是一門比較高冷的學科,感興趣的人並不太多;而且經過了多次太空探索的突破後,民眾也逐漸習慣;而且雖然月背著陸勘察確實創造了人類首次,但畢竟這距美國航天員登陸月球已經過去了足足半個世紀,人類探測器也都早就登陸了更遙遠的火星。從這個角度講,這次登陸也確實沒有足以支持舉國振奮的情感激發點。

不過這種相對的低調,並不能掩蓋這次探索本身的意義。懂行的人都知道月,這種月背登陸探索,在技術上其實是有相當難度的,能夠實現月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正常通訊,這在實操層面,絕對是一項非常前沿的技術——這至少意味著中國在太空探索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當然,本文要論述的,不是這項技術有多大的含金量,甚至也不是分析中國太空探索在世界到底處於什麼地位,而是太空探索本身,對中國,乃至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意義。

一直以來,網路上就有一種論調——既太空探索無用論(或者說是超前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太空探索耗費甚巨,但國家和人民從中收穫的直接受益卻並不明顯——除了搭建衛星網路,以及在近地空間進行一些實用性的工農業研究外,像這種對地球以外星際空間的探索和研究,其實根本就是靡費糧餉。尤其是中國現在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大眾生活整體上也不富裕,更是有無數困難的貧困民眾嗷嗷待哺。這樣的國情,與其把錢花在中短期內幾乎看不到的星際探索方面,掙得一些華而不實的面子,倒不如將關注度拉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似乎才是為國為民的正道。

這種觀點,怎麼說呢,咋一看上去,似乎也有些道理: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類雖然已經開始觸摸太空,但真正想要進入星際時代,最起碼也得等可控核聚變成為現實——只有這項技術實現,人類才能夠掌握足夠的能量,以支持大規模的星際旅行乃至殖民。而據推測,可控核聚變這項技術要想最終研發成功,這個過程所需耗費的財富和資源,遠超現在人類世界已創造出的財富總和——不客氣的說,一百年內能整出來,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在可控核聚變成為現實之前,所有的對其他星球的探索,基本上都只是星際時代的前提準備工作而已——而前期準備工作的意思,就是你需要投進去海量的錢,但收穫的直接回報卻十分有限。

這就有麻煩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講究性價比的。以百年為時間維度的巨額投入,這個過程中卻無法收穫像樣的回報,這對任何國家來說,無疑都是一種非常沉重的負擔。

當年的蘇聯,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在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中耗費了大把資源,但除了所謂的面子,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最終這種開支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美國也不堪重負,在實現了登月計劃,撿回一堆石頭後,也將此暫停——說白了就是投資和回報不成正比。

即便到現在,有關於太空探索的爭議依然沒有平息。這種輿論壓力,甚至逼得NASA參與好萊塢科幻大片製作,不斷的用這些太空題材電影,來樹立正面形象,維持民眾對太空探索的正面印象,那幫天文學家更是隔三差五的爆出一些小行星可能在多少年內撞擊地球的花邊新聞,甚至還煞有其事的編製相應時間表,計算小行星運行軌道——這些玩意說好聽點是用科學為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提供前瞻性研究;說不好聽點就是刷存在感,免得民眾和政府覺得這幫傢伙每年花天文數字的錢,卻啥實際回報都沒有,然後大筆一揮,把他們的經費給砍了!

看得見的大筆投入,看不見的現實回報——這就是宇宙空間探索當下所面臨的窘境。存在這種錯位的不僅僅美國和俄羅斯,作為後發追趕者的中國,同樣面臨這種尷尬。

那麼,中國有沒有能力擺脫這種窘境?答案很簡單——沒有!在可控核聚變取得決定性突破,大規模星際殖民成為現實前,人類的所有宇宙空間探索,從商業角度來說都是得不償失的——換句話說,至少一百年內,中國也別想從這買賣中,得到太多的回報。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就應該忽視這項事業。不僅不能忽視,反而要根據國力發展水平,在不對國家構成實質性拖累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對宇宙空間探索的投入,追平西方,甚至實現反超。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關於到中國這個國家、中華民族這個族群,甚至華夏文明這個文明體系的未來!

為什麼這麼說,這就涉及到生存空間拓展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農耕時代,華夏曾是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文明體系。它之所以能夠如此榮耀,歸根結底,是因為它佔據了東亞大陸這個當時人類已知世界中最龐大且富庶的板塊。正是這種生存空間的優越性,奠定了華夏古典文明的盛世輝煌。

但到今天,這種盛況已經不再。雖然華夏依然是人類世界的一流文明,但它再也不像當年那樣能夠傲視群雄,甚至與西方文明,也存在著巨大的體量和質量差距。

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還是因為華夏文明錯失了上一次人類生存空間大拓展的風口。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和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人類文明的生存空間出現了一次大範圍拓展,很多以前人類很難有效開發的板塊,隨著技術的進步,開發條件逐漸成熟。而人類文明世界的半徑,也從傳統的歐洲——中東——南亞——東亞四大板塊,拓展到了除南極洲之外的全部陸地。

在這一次拓展中,原先四大文明板塊中實力相對較弱歐洲白人基督教文明,成功佔到了風口。幾百年耕耘下來,人類族群和文明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歐系白人從原先蝸居歐洲一隅,成功拓展到覆蓋整個南、北美洲、大洋洲以及北亞;而基督教更是勢不可擋,不僅隨白人佔領區大肆擴張,甚至在非洲、東南亞乃至東亞,也經營出了不小的影響力。

這種生存空間的成功拓展,奠定了歐系族群在接下來幾百年的盛世輝煌。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比其他族群和文明體系更崇高的國際地位、更優越的福利保障、更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就算隨著時代的發展,歐系族群的先發優勢已經不再明顯(實際上除了美國,其他的歐系族群在科技和財富創造能力方面,已經逐漸被東亞黃種人族群超越),但由於他們在大航海時代席捲全球,佔據了幾乎所有的陸上新開發土地,這種生存空間的極大拓展,給他們的族群繁衍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間和資源保證,所以他們依然有足夠的迴旋餘地——哪怕是混的比較差的歐洲或者阿根廷之類白人國家,也比大部分黑人和黃種人國家要好的多。

而其他族群和文明體系就不行了。非洲黑人族群自不必說,就是東亞黃種人族群——雖然在後來奮發追趕,但由於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風口,依然無比艱難。

由於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的風口,東亞黃種人文明不僅沒能拓展文明空間,反而自身的傳統勢力範圍還被拆解、剝奪了不少。

這對東亞族群和文明的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制約。雖然東亞國家和族群後來努力追趕,但這個過程中不僅要面對來自歐系白人文明的強勢擠壓,還不得不向歐系文明支付大量的額外成本——它們必須購買大量的礦產資源,必須為了進入歐系控制的市場,而遵守它們的不平等規則——這意味著東亞族群文明發展時,他們的付出,要比歐系族群付出更多辛苦,付出更多心血!

甚至,在人口繁衍方面,東亞族群也受到了極大限制:

歐系白人文明獲得了大量新生存空間,所以在過去幾個世紀人類人口規模大擴張時,他們能較為自由的繁衍人口,壯大族群規模——而不太受資源匱乏之憂,並且在繁衍壯大的同時,還能夠保證自身人口的素質和生活水平。

而反觀東亞族群,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由於生存空間有限,他們在族群繁衍擴張時,只能依賴科技的發展——比如農業方面,依靠南美高產農作物引入、雜交水稻等等;工業方面,則依託於工業生產力的進步。一旦這種技術進步跟不上人口擴張的腳步,就會出現人口超載,大量的人口被迫在狹小的空間內,圍繞相對匱乏的資源展開激烈爭奪。

這時候,東亞族群就不得不在人口數量和質量方面進行二選一——要麼幾乎放任自流,任憑人口擴張,但資源的匱乏,決定了大部分人的個人素質和生活水平肯定是十分低下,屬於經濟學上的無用人口,甚至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隱患——比如印度;要麼,就是為了保證人口質量,而主動(計劃生育)、被動(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生存壓力導致晚婚晚育或者不婚不育)的限制自身族群規模的擴張。

無論是限制數量、還是限制質量,這都不符合族群發展的長遠利益。但資源的匱乏,又決定了東亞族群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綜上所述,無論是基於族群和文明的繁衍延續,還是基於族群和國家文明體系下,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拓展生存空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橫向拓展的重要性,與通過縱向的科技發展創造更多財富,一樣重要。

這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發展的長遠方向。佔領更多的可開發空間,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下去,中國人也才能用更少的投入,攫取更多、更長久的回報。

但問題是,在地球方面,這種大範圍拓展,已經不可能了。海洋文明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地球上的絕大部分陸地已被各大成熟國家和文明體系瓜分;哪怕是還沒有充分開發的海洋,鑒於中國在過去幾百年中的落後,也已經失去了先機。

這種情況下,通過地緣優勢保證一些周邊海域的擁有權,然後再通過合作分成的方式,去亞非拉落後地區開拓一些新市場,這個倒是可以。但想像當年歐系白人文明那樣,輕而易舉的佔領新大陸和大洋洲這樣的文明荒土,或者黑非洲這樣的極端落後地區,然後大肆攫取利益,這個基本不可能。別說美國這樣的全球霸主不會答應,就是那些地區的文明國家,也不會允許——他們雖然文明發達程度有限,但差距也絕不會懸殊到當年印第安、印度人、黑人面對歐洲人時,幾乎毫無反抗之力的地步。征服成本會大到無法承受。

總而言之,藉助海洋時代的風口,歐系文明和族群,已經成功佔據了這個星球的大部分有價值板塊,也奠定了東西方文明和族群的基本格局。僅僅依託東亞大陸,中華文明和華夏族群,無論其多麼努力,其之影響作用,也不過是在現有基本格局上,做一些量級的調整而已,想對這種格局予以根本性逆轉,幾乎不大可能。

那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未來在哪裡?答案就是星際殖民。星際殖民和當年的征服新大陸一樣,都是對人類生存空間的增量爭奪。當年歐系文明搶險一部,拿下了新大陸和大洋洲,為自己的族群和文明繁衍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奠定了它們在地球的優勢地位。

而且,通過對新大陸的逐步開發,歐系文明培育出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以它為依託,即便20世紀下半頁,歐洲逐漸相對衰落的現在,歐系族群和文明體系,依然在現實中能夠主導全球,萬眾敬仰,享受充分的尊榮和溢價。

以史為鑒,既然歐系族群通過海洋時代和新大陸殖民,奠定了今日之地位;那麼華夏文明要想翻身,就必須在星際殖民佔得風騷。如果中國能在太空探索的早期階段,做好充分的準備,那麼隨著星球殖民和開發成為現實,中國就可以搶先一步甚至數步,搶佔到更多的風口。進而在新一輪的列強分蛋糕狂潮中,擠壓競爭者,奪得儘可能多的份額。

當然,從個人生命的角度來看,這一天還很遙遠——至少在座諸君肯定是看不到的,甚至你們的兒子孫子也未必看得到。但從人類發展角度來說,百年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星際文明的超高技術含量,決定了人類想突破這一層結界,其所耗費的時間和資源,勢必比當年從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轉換要多的多、長的多。而相應的,一旦取得了先發優勢,後來者想要追趕和取代,也會困難的多。從這個角度來看,哪怕是提前百年做準備,這筆買賣對於一個世界級大國來說,也是合理的——並且是必要的。這不是為了尚在人世的我們,而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為了我們文明和族群。只有今日步步經營,為之付出,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後,我們的子孫、家族才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開枝散葉,享受更優越的地位和人生。

總而言之,做宇宙空間探索的買賣,不要拘泥於一時,甚至不必拘泥於自己這一世。只有從家族、族群乃至文明的角度來看,才能窺明這這筆買賣背後的長遠戰略價值。而站在這個維度上來看的話,這筆以百年為維度的投入,是絕對必要,而且值得的!

當然,想贏這場競爭的,不僅僅是中國。除了作為先行者的美俄歐,後發的日本印度等等,也在努力追趕。不過,雖然競爭激烈,中國也非最領先的,但它卻也有自己的獨門法寶。如果運用得當,到本世紀下半頁,中國將有可能超越其他列強,成為太空競賽中的佼佼者。

那麼,是什麼獨門秘笈,讓中國具備了這種捨我其誰的底氣?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1899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長按下方二維碼,關註: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國際時事分析系列文章


當然沒有意義,目前的實驗結果你當然可以認為純粹是浪費錢,國家就是在拿我們開玩笑balabala……(以下省略一篇《探月,請等等你的人民》的字數)

但是,如果沒有一代代航天技術的民用化,可能小時候你連尿不濕,速食麵菜包都沒有(感謝尿不濕之父,NASA材料研究所所長唐鑫源先生)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NASA 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寫了一封信,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宇航員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1970年5月6日

  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盡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飢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我清楚你肯定不希望這樣的答案:「哦,我之前不知道還有小孩子快餓死了,好吧,從現在開始,暫停所有的太空項目,直到孩子們都吃上飯再說。」事實上,早在了解火星之旅的技術之前,我已經對兒童的饑荒問題有所了解。而且,同我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樣,我認為此時此刻,我們就應該開始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偉大探險。從長遠來看,相對於那些要麼只有年復一年的辯論和爭吵,要麼連妥協之後也遲遲無法落實的各種援助計劃來說,我甚至覺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給更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危機。   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里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這十分令人欽佩,因為中世紀時窮人很多,而且那時經常爆發席捲全國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台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里,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   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而他卻為那個閑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儘可能地接濟大家」,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伯爵為支持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其最終結果大大減輕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這回報遠遠超過單純將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我們目前面臨類似的問題。美國總統的年度預算共有2000億美元,這些錢將用於醫療、教育、福利、城市建設、高速公路、交通運輸、海外援助、國防、環保、科技、農業以及其他多項國內外的工程。今年,預算中的1.6%將用於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於阿波羅以計劃、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為擔負這些太空項目的支出,平均每個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約30美元給太空,剩下的9,970美元則可用於一般生活開支、休閑娛樂、儲蓄、別的稅項等花銷。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從納稅人為太空支付的30美元里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來救濟飢餓的兒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需要先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其他國家也是類似的情形。政府由幾個部門(如內政部、司法部、衛生部與公眾福利部、教育部、運輸部、國防部等)和幾個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航空航天局等)組成,這些部門和機構根據自己的職能制定相應的年度預算,並嚴格執行以應對國務委員會的監督,同時還要應付來自預算部門和總統對於其經濟效益的壓力。當資金最終由國會撥出後,將嚴格用於經預算批准的計劃中的項目。

  顯然,NASA的預算中所包含的項目都是和航空航天有關的。未經國會批准的預算項目,是不會得到資金支持的,自然也不會被課稅,除非有其他部門的預算涵蓋了該項目,藉此花掉沒有分配給太空項目的資金。由這段簡短的說明可以看出,要想援助飢餓的兒童,或在美國已有的對外援助項目上增加援助金額,需要首先由相關部門提出預算,然後由國會批准才行。

  要問是否同意政府實施類似的政策,我個人的意見是絕對贊成。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點點稅款來幫助飢餓的兒童,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我相信我的朋友們也會持相同的態度。然而,事情並不是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計劃取消就能輕易實現的。相對的,我甚至認為可以通過太空項目,來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飢餓問題作出貢獻。解決飢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食物的生產所涉及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高效高產,而在有的地區則產量嚴重不足。通過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氣預報,產量評估,程序化種植,農田優選,作物的習性與耕作時間選擇,農作物調查及收割計劃,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人造地球衛星無疑是改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最有力的工具。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掃描大片的陸地,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並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感測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如何將食品發放給需要的人則是另外一個全新的問題,關鍵不在於輪船的容量,而在於國際間的合作。小國統治者對於來自大國的大量食品的輸入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他們害怕伴隨著食物一同而來的還有外國勢力對其統治地位的影響。恐怕在國與國之間消除隔閡之前,飢餓問題無法得以高效解決了。我不認為太空計劃能一夜之間創造奇蹟,然而,探索宇宙有助於促使問題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以最近發生的阿波羅13號事故為例。當宇航員處於關鍵的大氣層再入期時,為了保證通訊暢通,蘇聯關閉了境內與阿波羅飛船所用頻帶相同的所有廣播通信。同時派出艦艇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以備第一時間進行搜救工作。如果宇航員的救生艙降落到俄方艦船附近,俄方人員會像對待從太空返回的本國宇航員一樣對他們進行救助。同樣,如果俄方的宇宙飛船遇到了類似的緊急情況,美國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提供援助。

  通過衛星進行監測與分析來提高食品產量,以及通過改善國際關係提高食品發放的效率,只是通過太空項目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兩個方面。下面我想介紹另外兩個重要作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對如此嚴苛的要求,我們要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開發出更好的工程系統;用更可靠的製作流程;讓儀器的工作壽命更長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規律。

  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先設計出宇航員登月艙的維生系統,而不是先為聽力障礙患者造出有聲閱讀設備呢。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太空旅行無可置疑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於原始花費的收益。

  若希望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術,我們還需要基礎科學不斷有新的進展。包括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醫學,用來照看人類的健康,應對飢餓、疾病、食物和水的污染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學事業中來,我們需要給予那些投身科研事業的有天分的科學家更多的幫助。隨時要有富於挑戰的研究項目,同時要保證對項目給予充分的資源支持。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和實踐機會,包括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學科,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

  由美國政府控制並提供資金支持的所有活動中,太空項目無疑最引人矚目也最容易引起爭議,儘管其僅佔全部預算的1.6%,不到全民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三。作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催化劑,太空項目開展了多項基礎科學的研究,它的地位註定不同於其他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太空項目的對社會的影響,其地位相當於3-4千年前的戰爭活動。

  如果國家之間不再比拼轟炸機和遠程導彈,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飛船的性能,那將避免多少戰亂之苦!聰慧的勝利者將滿懷希望,失敗者也不用飽嘗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種子,不再帶來複仇的戰爭。

  儘管我們開展的太空項目研究的東西離地球很遙遠,已經將人類的視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陽、至星球、直至那遙遠的星辰,但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關注,超過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隨信一塊寄出的這張照片,是1968年聖誕節那天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景象。太空項目所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中,這張照片也許是其中最可貴的一項。它開闊了人類的視野,讓我們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到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如此美麗而又珍貴的孤島,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離開地球就是荒蕪陰冷的外太空。無論在此之前人們對地球的了解是多麼的有限,對於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的認識是多麼的不充分。在這張照片公開發表之後,面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如環境污染、飢餓、貧窮、過度城市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等,號召大家正視這些嚴重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人們突然表示出對自身問題的關注,不能說和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些初期太空探索項目,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無關。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真摯的敬意!

  您誠摯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貌似登上了月球也不能直接對困難群眾多發幾百塊錢,多點福利。太空探索看似短中期沒有收益,其實我覺得短中期可能就有收益。

太空探索是多學科交叉,包含海量的前沿技術,看似不能直接從月球帶來好處,但是對引導其他技術進步有著巨大作用。美國也從登月及其他太空探索發展出大量的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包括不限於衛星、通信、網路、醫學等等等等,甚至包括俄羅斯不也在吃著蘇聯的老本嗎?

正因為老一輩領導人和科學家的努力中國在太空探索也有一席之地,不至於受制於西方國家。可能某地的人民正因為有了衛星的準確分析預報避免了災害,可能海上的漁民有了可靠的定位才能平安回家。中國不做,就要買國外的。

這上面是純物質方面的,軟實力方面,美國全世界那麼多粉絲,不也正和其人類科技引領者的影響有著巨大關係嗎?美國拍科幻片拯救地球一百次也不稀奇,你讓非洲某國拯救地球是不是覺得違和?別和我說瓦坎達乀(ˉεˉ乀)

《地心引力》最後主角依靠中國空間站活著回來,咱們看了也覺得高興和正常,除了美國俄羅斯加個歐盟,只有中國還能玩的轉對不?這類例子其實還有好多。其實都是軟實力和精神方面的好處,這方面哪怕某國花錢都根本買不來,甚至細思恐極了。

更長遠的不說了,有個老話其實也經常說——中國人因各種原因錯過了地球大航海時代,但是不能再錯過了宇宙的大航海時代。


數百年前,我們的祖先放棄了海洋,為我們所嘆息;如今,我們不能再放棄星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