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位大神提点意见,如何提升街头摄影的故事感?


街头摄影之所以让人著迷,因为你所获得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若拍摄得法,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册后,日后翻阅,每一张照片都可以讲述一个故事。

街头摄影,我们不应该抱著我拍到了这个画面、我抓到了这个瞬间的心态,也不能完全用纪实来标榜自己。街头摄影,应该是纪实与美感同时存在,否则只能叫做街头拍照片而不是街头摄影。

根据自己的菜鸟经验,聊下浅薄的看法吧:

一、上街前,构思好你的拍摄架构与主题

街头摄影的灵魂我认为应该是「故事感」,所以在上街之前你应该有一个拍摄架构、或者说主题,这样每次拍下来的作品回家后可以将它们归纳到某一个主题文件夹里。

我们大部分摄影爱好者在扫街的时候,就是挎著相机走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每次作品下来都是很杂的,有过街的人们、有玩耍的孩子、有停在路边的单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5年后的照片与5年前的照片翻出来,都大同小异,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是不是很沮丧?

如果,我们制定一个拍摄目标,比如这个月,拍摄主题是《阅读者》和《城市的爱人》,那么我们上街可以有针对性的拍摄街头看报的人、阅读电子书的人、报刊栏驻足的人、看招聘广告的人、图书馆翻阅的人、公园角落看小说的人等等,而《城市的爱人》我们可以针对性的拍街头拥吻的情侣、牵手过街的老人、三轮车上卖菜的夫妇、CBD下班接爱人的司机…

这样的针对拍摄,是不是觉得一出门已经感到很充实,每天或许你得到想要的照片并不多,但是如果一个月按照你的主题坚持下来,你一定会有所获的,要知道著名的人文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一个人文主题作品可能要用一两年时间。

二、你应该选择好出门的最佳时段

如果你有一定的摄影经验,一定知道中午12点出门拍摄,直射的阳光产生的大光比照片足够让人抓狂,何况是街头摄影,在大光比环境下,街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搞不好就是主体漆黑背景过曝、或者就是画面惨白一片、或者就是对比太强,只有调成黑白才稍微能看…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与其去拍一些不满意的废片,不如抓住有利的时段出行。与风光摄影一样,我认为最佳的出行时间是每天的蓝色时段与夜晚。

有个叫太阳测量师的app,可以准确的预测每天你所在的城市早晚蓝色时段出现的时间区间。每个区间大概50分钟左右,当然蓝色时段前后的那一个小时也是非常棒的摄影时间。这个时间拍下的作品,景散唯美、华灯初上的光斑灼灼升华、高光在明暗交界的区域散发著一种神秘的蓝调…这些,都是照片提升美感的加分项。

当然,街头摄影并非要求一定要这个时段才去拍。

另外一个建议:蓝色时段拍摄,调低ISO、M档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它更能表现那种光影的明暗氛围。

三、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街头摄影或者说人文摄影,有很多黄金焦段。比如28mm、35mm、50mm,这三个焦段有人称之为人文摄影的黄金焦段。但是,你真的能用好定焦、或者这三个小广角/标头么?

50mm对于新手来说,拍摄主体的距离感以及焦外虚化能力可谓相对友好,但是在空间环境的表达上就有些捉襟见肘。35mm是罗伯特·卡帕的御用焦段,但是想用好它,你得近点、再近点,很多打动人心的35mm照片,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可能就是1.5米的距离,如果你想偷偷的凑这么近拍去情侣接吻、那么挨揍的概率相对会增加一倍。至于28mm,更不用说了,如果以陌生人为拍摄主体,它就是个考验你心理承受力的东西。

但是,它们真一无是处吗?No!它们是最好的街头摄影镜头,但并非唯一。

85mm或者135mm同样可以运用在街头摄影,70-200mm这种白炮甚至能让你躲在角落就能拿下路过的美女、没准它们使用起来更爽。调整到合适的光圈,交代清楚了主题的同时,也可以将环境根据自己所需,让它更清晰或模糊。

是否选择徕卡?额,有条件就上,不用徕卡用大法和感动常在也非常有效率。

所以,选择你最擅长的相机和镜头上街、有满意的照片带回家才是王道。

四、你是怎么想的,别人就是怎么看的

有朋友说,上街好有压力啊,实在是不敢正面面对人们拍。我们偷偷的跟踪一位有意思的路人,瞄准准备按下快门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像发现小偷一样转过头瞪著你。

是的,曾经请教一位玛格南摄影师如何克服街头摄影的心理压力问题,他的一些建议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一下:

1.以游客的身份更容易获得拍摄的许可。

我们去旅游区,你把镜头对著陌生人往往比在你小区楼下那条街更能成功,因为人们潜意识里,一个打扮平常的陌生人拿著相机拍自己搞不好是坏人会用我的照片做什么,而游客装扮的家伙拿著相机左拍右拍,是他们自己去旅游时也会干的事儿。

2.能沟通尽量沟通,沟通后拍下来的片子更感染人

这条适合拍摄某些非突发的情况,一些固定环境使用比较好。比如手工艺人、商贩等。微笑著上前表达出善意与赞美,表达想拍摄的诉求,拍摄完可以给对方也欣赏下成品,然后微笑握手离开。如果你带著便携印表机,有条件列印后来日再交给对方,未尝不是美事一件。

如果你拍摄的是街头的艺人,请投掷一些零钞吧!

五、街头摄影必须要掌握的技术

简单聊几条,基本用徕卡M举例

超焦距:主要是结合小光圈使用,比如我们使用的是徕卡50mm镜头,我们预想要拍摄的主体在距离我们5米左右的位置,那么光圈设置在f8的时候,拍摄主体只要在距离我们3.5米—6.5米的区间里,他都是清晰的。在光线完美的户外街头,比如光圈f/8、快门1/800、ISO100你完全不用去拧对焦环。

估光:这是快速抓拍的必要技术,当然这个是从长期拍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面对一个环境,你可以马上估算出合适的光圈快门组合,徕卡相机有个拇指与食指的组合指法,就是第一时间用右手拇指旋转到想要的快门同时,左手拇指搭在光圈环的锯齿上马上调整想要的光圈,左手拇指第二根关节紧靠著镜头上的小月牙,第一时间调整到想要的焦距上,熟手可以很快,大概一两秒即可完成操作。

估焦:超焦距的附加技能,有时候我们也想用大光圈拍摄,但是大光圈的景深就比较浅了,拍摄主体稍微在焦平面边缘运动快点,画面就会糊掉。所以得使用我们的眼睛,眼睛就是测距仪,把光圈调整到f/1.4、快门用A档或者手动选择好,估计主体距离自己3米,就拧动对焦环到5米的刻度,按下快门。这招通常配合盲拍使用。

陷阱对焦:通常是先构图,比如我们找好了一处完美的场景,我们只需要一个人走过来,那么我们可以先设置好光圈快门iso参数,然后在构图的画面里找一个参照物对焦或估焦,利用焦平面原理,等人们走到参照物那里的时候,按下快门,这样的街拍心理压力也比较小。

透视运用:这个属于构图的技术吧,也就是很多时候,不一定要直接让画面去表现被拍摄的主体,可以让镜头前多一点遮挡,运用大光圈的虚化,把遮挡物进行透视,得到的空间与氛围效果也很不错。比如下面的第二张的街头吉他演奏者。

脸不红心不跳:配合陷阱对焦使用比较好,有时候虽然是用了陷阱对焦,但路人还是发现了你,你这个时候最好继续对准刚才拍摄的那个参照物,一动不动,直到人们从你身后走过。切记,拍完别去和刚才拍的人对视双眼…

往往这就是矛盾爆发的开始。

六:去学习、去模仿、去改良

去学习

多去看拍的好的人的作品,去论坛、去买大师的画册、去看摄影展,凡是能接触到优秀作品的机会都去把握一下,利用节假日、利用碎片时间。

去模仿

看完优秀者的作品,记住他所打动你的地方,比如构图、比如光的应用、比如主体的选择等等,然后你下一次也模仿他的拍摄方式、模仿他的构图、多去尝试,看看能否达到那个效果,然后再去琢磨下你们的差异在哪里,是技术、是器材、是后期?

去改良

当你模仿你的崇拜者一段时间后,你会某天发现,他的照片其实有一些不足的,换著你可以拍摄得更好,下一次,在相似的场景中、你可以加入你的想法,去改良,去创新,去做到你的风格!

七、学会后期

数码时代,即便是徕卡,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前两年购买徕卡相机,包装盒里附赠一个Lightroom的序列码,表示徕卡官方也是题材适当的后期处理的。

想到哪说到哪,先说这么多吧……


建议你在扫街的时候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场景值得我按下快门吗?

从你的这组片子看,正数P4(疫情公告牌)、P8(疲惫的男人)、P13(疫情标语)这三幅挺好,其余的照片也似有所想,表明你是有想法的人,只不过表达能力不够。我想这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器材的限制或者你对器材的掌控力不够。如果是器材限制了你,那么就要考虑换器材。如果是你对器材的掌控能力不够,那就不要辜负它,好好学习如何驾驭它。二是拍摄过于随意,以为心手合一,随便一按就能出好照片,大不了回去后期。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优秀作品,其背后的创作都是严谨的。

至于故事感,建议你暂时不要想太多,想多了容易迷茫。多给自己拟定一些简单并且容易实现的主题去尝试,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这张位置再去蹲,最好是有一个骑著小车的孩子,或者有个小动物什么的跑过去,增加有一些运动感,稍微低速一点的快门记录下运动轨迹就会更突出这种紧张感。

这个也继续蹲,可以等到两个人重叠,剩下字的时候拍,等恰巧只剩下海报的美女会有用一种俯视的不屑感的脑袋观敲路人,那一定非常有趣。

试试更低的机位,给后面的山留出更多的天空,以增强照片的连续性和叙事性,就一路回山中的感觉。

题主有一些照片只是稍微有一些些叙事模糊不清,在多拍拍就好了,加油!

——————————————————

我觉得你是有天赋的,在偷偷告诉你一个秘密,摄影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你需要做的就是用最合适的方式记录下你感受到的那个触动你的瞬间。


楼上有回答的说没有故事性,以及说再等等,等到有人进来,或者有动物进来,或者路人和背景上的人重叠,这些说的都很对了。其实这两位说的就是一个意思,不够有故事性。

就是太好复制了,所谓的「随拍」,「到此一游照」,图片里并没有什么让人吸引眼球的,眼前一亮的事物。

我看到你说你喜欢街拍所以我点进来看看,我对街拍也很感兴趣。

街拍,纪实这个路子,我认为,其精髓,终究绕不过「决定性瞬间」这个概念,它的提出者,也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初入摄影大门所听闻的一位前辈——布列松。

借用楼上说的,所谓这个瞬间,就是一个可以让人看到故事性的一个瞬间,虽只一个瞬间,但能让人引发后续的遐想,感受到趣味、新奇、荒诞、滑稽、美,等等,这便是起到决定性的那个瞬间。

以下是布列松先生的部分作品

然后,惭愧,给你看看我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气也吃不成一个胖子。所以我给你的建议,多拍(练手),多看(他人作品),多想(反思自己,学习提升)。

关于他人作品我也在仔细说说:摄影有很多流派,纪实类的就找纪实类的大师,像布列松,像马克吕布,像中国的何藩。这些片子比网路上参差不齐的要有把握的多,因为经过时间筛选和沉淀的。

至于网路上的,图虫网,POCO网,蜂鸟摄影等等,这些网站有很多爱好者或者职业摄影师在上面发片子,高手有很多,同时也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比较贴近现代,也贴近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看看也无妨,也有学习的地方。

《国家地理》就很金字招牌了,网上也能看,学习要向搞的好的学习,国家地理就是搞的好的,就是国家地理更多去的是偏远的地方去拍,咱们老百姓基本拍不到,当是提高审美,也学学大佬们的角度,构图。

关于构图,这两年构图被玩坏了,嘱咐一下有必要。不要迷信网上的构图法,尤其这个

谁要是给你发这个,你就给他发这个

用不著来这套虚的整得高深莫测

网上还可以查到很多构图法,比如九宫格、三分法、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等等,这些构图你可以了解,但是不必生搬硬套。照片好不好看,不是因为用了什么构图法才好看,是那个画面本身就好看,光线,色彩,人物,都到位了,拍照只是给记录下来了而已,构图只是帮助照片更科学性的表达。

照片的核心,终究是照片本身的内容,主题,思想。

好的摄影作品要满足:

1.有主题

什么是主题,你看到夕阳很美你想拍下来,夕阳给你的那个美的感觉就是主题,你想把这个美记录下来

2.有主体

只是拍下天空,拍下太阳,过不了多久就会觉得画面太空洞,给画面找一个著眼点,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一个点,能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过去,而不是注意力遍布满图,不知道看啥,所以可能是夕阳下的人群,夕阳下的花,夕阳下的狗,尽可能找找

3.无关的东西尽量别拍进来

比如你去游山玩水,拍了一些照片想发朋友圈炫耀一下,但是这些照片里,拍到了一些塑料袋,拍到了一些烟头,你一定会觉得影响了画面的美感,发朋友圈也不好看,这就是无关的东西;当然如果你就是想记录下人们对环境的污染,这就可以拍下那些垃圾,因为主题从好山好水好风光换成了人们对好山好水的污染,立意、主题、角度的不同,拍法也不同。

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就足够拍到好作品,而构图法有时候也是水到渠成的形成,不需要生搬硬套。


我觉得拍的挺好了,不过不知道题主的拍摄习惯

如果我拍摄的话,我更倾向于带著一两个主题再走上街头,比如2019年,我主要拍摄的一个主题是「低头者系列」(街头低头玩手机的人,这个很常见,也相对好拍),另一个是广告牌系列,主要是通过一些街头橱窗、广告牌和路人产生趣味关系,加上平时需要时刻注意的「色彩」、「巧合」,这样的「有趣」元素,再去扫街,就会好很多了。

低头者系列,一张看没什么意思,很多张成组后,更加方便表达你的观点

即便如此,我也时常遇到过跑出去半天,一张满意的照片都没拍到的情况,但相较这样的情况,我可以做到一周至少有4-5天可以上街拍一拍,如果拉长到周/月/年的时间维度,多多少少会有收获

在说说拍摄方法,有些人喜欢拍色彩,有些人喜欢拍光影,但由于我拍摄的时间主要是上下班,中午,所以往往想拍光影就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个人会更多拍群人像、拍构图、拍情绪等等;另外就是当我找到一个不错的场景时,我会尽可能多拍,直到拍到不能拍了为止,而不是走过去拍了就走,当然如果我带出门的是胶片机,我可能思路会有所不同;

将城市空间「抽象化」,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张拍了十几张,直到人物主体离开,再选择最舒服的一张

有时候就是单纯地记录都市的状态

以上。

http://weixin.qq.com/r/xkzo8MnEM5RMrY2T9xnU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