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是:落後沒挨打,只是因為列強沒空打你。

看看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歐洲列強都在幹嘛:

法國二月革命(1848):推翻「七月王朝」,建立了第二共和國。

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VS沙俄,最終沙俄戰敗。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北方美利堅合眾國VS南方美利堅聯盟國,最終北方獲勝。

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VS法國,最終普魯士戰勝,國王威廉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帝國成立。

第一次布爾戰爭(1880-1881):英國VS南非布爾人,最終雙方簽訂《比勒陀利亞協定》。

第二次布爾戰爭(1899-1902):英國VS荷蘭移民後代阿非利卡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最終英軍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出戰爭,南非聯邦形成。

日俄戰爭(1904-1905):日本VS沙俄,最終沙俄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英、法、俄、美等組成的協約國VS德、奧匈等組成的同盟國,最終協約國獲勝,沙俄在戰爭期間發生內戰,蘇聯建立。

我沒算英國在此期間入侵阿富汗或者大戰祖魯黑叔叔,也沒算時有時無的俄土戰爭(每隔一二十年就來一次,前前後後打了至少十次),光是以上這些戰爭,就夠那些列強喝一壺了,根本沒法騰出手來把我們如何。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侵略中國。


日本全面侵華有這麼幾個原因。

1.日俄矛盾的爆發。18世紀後俄國的東擴,與日本產生了戰略矛盾,日本意識到必須在亞洲大陸建立根據地,抵制俄國的擴張。日俄戰爭後兩家的仇恨是越結越深了,當然日本也只是慘勝,所以不敢一絲一毫的大意,向滿洲擴張成為必然趨勢。

2.種族對抗的聲浪。在20世紀早期,黃種人和白種人遲早爆發大戰的聲音甚囂塵上。為此,北一輝等人提出了建立大東亞聯盟,以對抗歐美列強的構思,要支配亞洲必須對中國下手。

3.各國的挑撥。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受到列強的打壓,列寧提出世界革命的構思,希望掀起世界革命,搞亂各國內部,將禍水引出蘇聯。斯大林繼承了這一思想,繼續挑撥中日仇恨,藉此消磨兩國力量。美國對日本的成長和中國的日漸統一也比較忌憚,也極力攛掇兩國發生戰爭,在戰前一二十年內,兩國民間就充滿了仇恨。

4.日本受到經濟危機衝擊。極力希望對外發動戰爭轉移危機,少壯派軍人崛起,逼迫政府走向軍國主義道路。土地無法養活大量人口,日本向國外,尤其中國東北大量移民,與中國產生越來越多利益衝突,駐軍保護僑民、保護日本利益成為剛需。

5.東北政權的軟弱。東北易幟後,地方政府事實上放棄了外交權,而中央政府又無力接管,導致糾紛得不到解決,兩國矛盾日益激化。中東路事件引發的中蘇戰爭中,東北軍暴露了自己紙老虎的本質。日本擔心再不搶先下手,蘇聯將控制整個東北。這一條其實也是日俄矛盾的延續。

6.國內部分反蔣勢力,為謀求自己利益,也希望日本的入侵能消耗國民政府的力量。如廣西廣東軍閥與日本勾結,借抗日之名,行反蔣之私。一盤散沙的中國,對日本而言充滿了誘惑,這些都客觀促成了日中全面戰爭的爆發。

至於中日戰爭中,日本一系列選擇的背景,可以參考另一個答案。

山有雲路有風:中國和日本怎樣才能在保持平等的同時消弭百年來的宿怨??

www.zhihu.com圖標

首先鴉片戰爭時期,歐美列強距離中國還是太遠,以當時的科技仍無法從地球的另一端大規模全面入侵中國,並且當時列強之間的矛盾就有很多,歐洲才是衝突最重要的部分,要是你把家底都拿來打中國別人偷你家怎麼辦。。另一方面,中國在當時是世界上少數沒被殖民擴張的地區,有一個列強來了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等等,因為這塊肉太肥了,誰都想來搶,這樣就構成了一種制約,誰都不想中國被一個人獨吞。

列強之所以沒能像肢解奧斯曼一樣肢解瓜分中國是因為

一是中國本身政府控制力相比當時的世界其他落後地區而言,算是古典社會裡強大的了。另外人太多,控制不方便,尤其是民族主義一旦覺醒,西方國家是無法直接控制中國的殖民地的

二是因為中國離歐洲太遠了,大規模入侵東亞得不償失,所以選擇傀儡、發言人是比較划算的掠奪資源方式,即使這樣後來中國依然被瓜分了勢力範圍,可見如果中國離歐洲近分分鐘被搞殘。

所以歐美列強是無法全面侵華的,除非歐洲先統一了,要不然人家沒餘力來全面打中國。

而日本就不一樣了

本身日本地方小,還在火山高頻地段,自從學習漢唐開化了之後就一直認為要向東亞大陸擴張,之後明治維新之後成為亞洲少數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國家。近水樓台先得月,離得近運輸就好辦。

再加上當時最初亞洲的國際形勢是英國聯日抗俄,逐漸讓日本發展起來,成為亞洲數一數二的強國。

後來為什麼日本能夠全面侵華

1.地理原因,本身距離中國近,並且本土資源少,還有潛在的危險,讓日本有了外擴意識,從民族歷史角度上,決定了日本必須向中國擴張

2.日本在亞洲的國力很強

3.歐美列強因為種種原因無暇顧及削弱日本

4.1937時候的世界科技發展了,飛機艦艇在輸送能力上都較先前的時代有著極大的提高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第一點還是第三點,君不見二戰日本所謂工業國,在主要歐美列強面前渣都不是,一旦歐洲戰事結束,歐美的關注點重新回到亞洲,別說美國海軍能直接打到日本本土,蘇聯紅軍一個南下就能直接滅了日本關東軍。

或者再直接點,二戰開始要不是蘇聯忙著剛德國,諾門坎之後日本還能南下?斯大林怕是有勇氣直接讓日本實現「未曾設想的道路」。


不是不想,是不能。中國這塊肉誰都想吃,憑什麼你自己獨吞,別說獨佔中國,就是獨佔中國一個區域都可能導致列強之間的分歧甚至戰爭,三國干涉還遼和日俄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列強在中國相互制衡,基本上很難實現一家獨大的情況。所以代理人式控制中國是主流,中國面臨最大的威脅是被瓜分而不是被一國獨佔。日本能夠全面侵略中國是一個特例,是獨特的歷史條件下各種因素共同促進的結果,有時代的原因,也有日本自己本身的獨特性的原因。

對於列強而言,中國非常大,晚清的中國版圖面積超過整個歐洲,堪比沙皇俄國一樣的存在,而且人口和自然環境還遠超俄國。這樣一個大國被一國完全征服在此之前只有印度一個,而且印度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本身就是分裂的,連文化都是分裂的,沒有統一的思想認同,即使這樣,英國在沒有其他強勁的競爭對手競爭的情況下,也用了上百年才征服整個印度,征服的還很不徹底,連其基本的種姓制度都撼動不了。清政府起碼保持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還有儒家思想這個巨大的思想凝固劑在鞏固著這個國家的民族認同,征服難度遠超印度。最主要的是國際形勢已經變了,美國崛起,俄羅斯因為跟中國接壤並且有長期的交往歷史,在東北、正北、西北三面壓境,本身就有先天優勢,英美法等國都在東南亞有自己的地盤作為進攻中國的跳板,中國一開始面臨的就是群狼環伺的局面。這種局面一方面導致中國一有事列強都一哄而上分一杯羹(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都是如此,尤其是庚子國難表現最為明顯),導致中國主權和領土喪失的更快。另一方面也讓列強相互競爭,誰也不敢做的太過分,怕傷害到對方利益,畢竟因為吃相太難看導致列強開戰的事已經不是一件兩件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面臨最大的威脅是被瓜分而非獨佔。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前,這個趨勢還不明顯,畢竟洋務運動給中國打造了一支遠東第一艦隊,尤其是中法戰爭中法國的戰敗,給列強一個中國已經變強的假象 甚至當時有人認為中國實力已經堪比沙俄。直到甲午戰爭,中國喪家犬似的大潰敗,才讓列強徹底看清中國的真正實力,恰好此時非洲瓜分完畢,列強開始在全球劃定勢力範圍,中國既然如此衰弱,自然也就成為第二個待瓜分的非洲。之後短短几年列強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大有瓜分中國之意,這才有了戊戌變法,等到庚子國難的時候,這種瓜分的勢頭髮展到鼎盛,俄羅斯甚至直接出兵佔領東北全境,搶先把自己的那份吞下去。至於最後為什麼中國還是躲過一劫,我覺得跟義和團沒啥關係,主要還是上面那個原因,列強利益分配不均,畢竟中國不是非洲,列強在非洲殖民數百年,早已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勢力範圍,分歧不算太大。而庚子時距離甲午戰爭不過五年,列強只是大概有個勢力範圍的劃分,距離能明確瓜分還早著呢,庚子之後沒幾年日本跟俄羅斯就在東北大打出手就能看出這種矛盾的激烈程度。而且出兵直接瓜分中國成本太高,遠不如扶植代理人划算,老太后的及時轉彎和東南互保也讓列強看到繼續依賴中國政府的可能性,最終才導致了中國避免被瓜分命運的下場。

清政府滅亡以後,隨著袁世凱的死,列強共用一個代理人的時代結束。北洋的混戰再一次讓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不過隨著一戰爆發,列強無暇東顧,列強瓜分中國也就無從談起。不過日本趁機擴大在華勢力,佔領青島,拋出二十一條等舉措開始表現出獨佔中國的野心,一戰結束後,英美重返中國,開始遏制日本,尤其是華盛頓會議,美國強勢的逼迫日本吐出已經吞下的在華利益,歸還山東主權,放棄部分二十一條條款,實際上還是列強利益紛爭導致他們都不能獨佔中國,也為之後美日開戰埋下了伏筆。

這裡就不得不提日本的獨特性。首先,相比於歐美國家而言,有著上千年唐風時代的日本,本身就跟中國有這濃厚的文化認同性。再加上同樣的膚色人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日兩國都將對方視作同文同種的一類人。這就導致了日本長期存在一種不拿自己當外人的情緒,在甲午戰爭中,日本發布的討清檄文就帶有強烈的驅除韃虜的色彩,這種心理讓日本進攻中國有著天然的心理優勢,總覺得自己不是在侵略,而是在把中國從愚昧中解放出來首先共同富強,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就是這種心理的代表。這種心理不僅日本有,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存在於中國人自己的思維當中,像戊戌變法中,中國領導層就有過中日合邦的想法,之後日本也成為中國革命者長期的支持者和避難所,像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就是在日本成立的,很多反清義士也都有留學日本的經歷。然後日本距離中國很近,有著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天然地理優勢。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日本長期有一種登陸思想。就是希望能夠入主大陸地區,而不是在這個島上瞎晃悠。這種思想並非抗戰時才有,可以說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甚至一度因此跟中國發生戰爭,例如萬曆朝鮮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甲午戰爭的爆發也是這種思想在作祟,其具體規劃就是先佔領朝鮮,再佔領東北,進而佔領整個中國。從甲午到抗戰,包括中間的日俄戰爭,可以說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打的每一場仗,都是在離鯨吞中國一步步的靠近,直到抗戰時期千載難逢的機遇到來。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的打擊尤其沉重(日本明治維新不徹底,對抗經濟危機的能力弱),再加上同時期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盛行(德國的納粹黨和義大利的法西斯黨能上台也是這個原因),還有關東大地震的打擊,讓日本民族主義極速高漲,原來主張在中國培植代理人的溫和派或下野或被殺,日本迅速法西斯化,並且在激進軍官的操縱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而同時期歐美列強奉行的綏靖政策又對日本激進的舉動造成了極大的縱容。

隨著德國的迅速崛起,日本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英美兩國甚至蘇聯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歐洲,無暇在遠東與日本競爭,可以說,這時候列強對中國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控制真空,日本一家獨大的時代到來了。與此同時,日本狂熱的民族主義也發展到頂峰,野心膨脹到極致,也產生了機器強烈的吞併中國的慾望。這就像一個非常渴望金錢的強盜,突然發現看守金庫大門的看守都走光了,怎麼可能忍住不去搶。侵華戰爭的爆發也就不難理解了。

顯然日本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更低估了美國捍衛自己利益的決心。美國一邊打著德國一邊用半隻手就把日本打的滿地找牙,最後幾近亡國,自此也就徹底的退出了在中國的競爭。

二戰之後,歐美列強非死即殘,實際上在中國的外部勢力就只剩下了美蘇兩國,隨著解放戰爭的一槌定音,美國也徹底出局。直到十幾年後,中蘇關係破裂,蘇聯黯然退出中國,完全結束了列強在中國影響政局的歷史。


英國這個島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世界各地佔殖民地的目的真的是佔領原料產地和市場。

美國自己家的地都用不完。不會看上遠東的土地。

日本的邏輯是這樣的。就是原來的亞洲爸爸中華家已經不行了,以天朝上國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體系已經崩潰。日本這個東北亞小兒子只能代為出來當家。統一亞洲,重建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朝貢體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