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首先,我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在知乎上刷到或者回答过林奕含或者关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但是有人邀请了我,细思极恐,我现在说小话都要瞅瞅我的手机,然后放低我的音量~o(′^`)o

其次,回到正题。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整本书极其压抑,建议心理素质不好的朋友不要看,思琪在整本书里面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变化是很明显的,她说的很多话都是很有道理的,包括批判台湾性教育的缺失,当代人对女性角色的判断失误,或者社会对抑郁症和女性受害者的包容度都是极差的。

而书的作者林奕含明确表示过这个思琪是有原型的,就是她自己,由于被性侵而产生了重度抑郁症后,失去学习能力,学校老师的不理解又进一步带来了绝望。作者在写完这本书后,接受了一个采访,采访中关于这本书所谈论到的文学问题,社会问题都极其值得人思考,包括在她的婚礼上的发言,我认为也是很具有思想深度的(答主看书少,思想比较浅薄)。

我最喜欢她的一个观点是:很多人都认为女性在她结婚穿上婚纱的那一天是最美的,那就意味著这是女性美的巅峰,同时也是说在未来今后的每一天,女性的美貌都在走下坡路,因为你不可能再美下去了。(不完全符合,大致是这个意思)我很喜欢作者的这个观点,学中文的女生思考很深刻,同时也会利用中文回顾生活的事,通过这些带给自己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同时这也是她走向陨落的原因。

(图片截取自微博视频,侵删。)

我认为单从外貌看,林奕含是一位很清秀可爱的女性,但这也是她遭遇的导火索,同时也是优秀的作者、优秀的批判者,可能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才是解脱吧,希望天堂没有痛苦。


很多优秀的悲剧都是孤独而安宁的,人世间的荒凉、错乱、失语和渺小都定格在文字里,如黑白照片,落满了尘埃与故事。

而《房思琪》不是,它是强烈的悲伤,色彩张狂,震耳欲聋。

李老师说:我们会老,她们可不会。

这一段话单独拿出来看,洋溢著青春永驻的浪漫与美好。而在故事中,却是一种被钳制的人生,最后死于囚笼。

相较于其他作家的,大量通感的描写,细腻的修辞表达,正是来自作者林奕含本身长期的、真实的、无法正常表达的情绪感受。写书之前,这一切只能被模糊处理,因为她要让自己精神世界维持秩序——而非彻底崩溃。然而这些却又如此令人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个毛囊,一寸肌肤,都是被反复肆虐后的荒芜。

这本书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你无法真正的救一个好人,也无法惩戒一个真正的坏人。

「真正的坏人」的坏并非来自其面对困难而怯懦一时的投机冒险(如《偷自行车的人》里的小偷,那只算是庸人),他们的坏是一种优越感,是过度的自我膨胀,是逻辑自洽的无休掠取。

当李老师将自己(精神和物质层面)压迫于房思琪之上时,女孩自身的精神世界就先于肉体垮塌了,而这垮塌是无法被修复和重塑的,只有不断的朝著垮塌的方向倾斜,才能让自己好受一点,而越是倾斜,压迫在自己身上的人就越是肆意妄为。好像一切本就是倾斜的,好像他永远是对的。

与被摧毁的灵魂相比,庸人都是美好的。我想到抖音、快手、创造101、饭圈八卦,我想到那些青春期蠢呼呼的小女生,想到那些琐碎、嚷闹、媚俗与一事无成,甚至是溺死在柴米油盐厨房与爱里,那都是多么阳光灿烂啊。

然而房思琪连最简陋的人生的无法体验了。

她在十三岁那年就已经死了。我回想起第一次,李老师为了诱骗而给她布置了篇作文,题目是「诚实」。而故事的结尾,作者借说角色之口回应了这个讽刺题目:「诚实的人是没办法幸福的。」

杨德昌导演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一一》是一个伤感的台湾故事,它属于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种「孤独而安宁」的悲剧,男女老幼总是怏怏的,仿佛被台北的阳光照的睁不开眼,我曾以为这种故事已经把当代众生聊到尽头了。

没想到,当大多数人在街上被阳光晒的昏沉胸闷的时候,还有人在更暗中烈日灼心。

《房思琪》的文字虽有用力过猛之嫌,但这份「过猛之力」,让我犹如被呐喊般惊醒。人世的痛苦——或原文称之为「世界的烂疮」,真是无穷尽也。

相关回答:

请问男孩子看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什么感受??

www.zhihu.com图标

我想试著——我无意冒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从小说艺术的结构和情节本身来探讨这个问题。(注意!!!)

在采访中奕含说道这不是一本愤怒的书,一本控诉的书,甚至在里面还有著爱的成分;我想,我难以认同这一点——至少从表面上看来的确如此。无论作者如何试图给它赋予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小说本身就已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权威已远远超过了作者本身——是所有答案了。

全书三章,「乐园」 「失乐园」 「复乐园」,表面上看起来问题是出在了一二、二三章间的承接无力,以及情节处理上的突兀,但这也恰恰表现出了问题的本质——不是一二、二三章间承接无力,而是一二、二三章间地位其实完全不对等——作者显然下了很大的心力和工笔来重描第二章,而且个中比例完全不是一三章所能力比的,这无疑不是平静的语气和客观的立场,不论作家意识与否,她都已经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拖了进去;而这点也毋庸置疑:她在控诉。所有她所运用的无比精致的场景描写和丰富的人物意流及各样的意象隐喻,都在为著这一目的而服务:控诉思琪所受的这不公的对待和自欺欺人的非人生活;在此之下,一三章仿佛成了只为衬托第二章而自身毫无任何意义的摆件罢了,如上,这一点完全能从这三章间不对等的笔力描绘中体现,因此,无论作者如何意图与解释,小说的架构与表型都成了对作者目的的重新定义——这正是小说独特生命力的具体体现——一旦作品完成,它便脱离了作者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甚而自得的体系。

整本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一切皆为第二章而做,一切皆为第二章铺垫。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三章也因此完全沦为了作者愤怒控诉下的附庸与牺牲品而彻底失去了其本身作为独立存在著的价值与意义。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使人惋惜与心疼的——这部小说是这样一部尚未成熟,尚未完善的——我更愿意称之为「初稿」的作品,事实上我也更倾向于这一点,无论从结构还是意涵上来看它都没能很好地把奕含所有的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它本可以避免主旨的贫乏与单一并创造更多——它本应更加严整顺承。

因为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她想把思琪被人侵犯的事情讲出来——当然,手段确实也如您所说的确烂尾,而且书里面太刻意强调这本日记了,甚至可以说有一种故意想让怡婷和读者看到的感觉,十分地不自然,因为她可能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这个「公开」;我觉得她本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比如自杀前给伊雯姐姐写信或者留下遗书,都会比日记突兀的出现要好得多——而讲出来之后呢?之后的那种至关重要的所应该要做的核心升华却缺席了——或者说全书高潮的引子此刻已然显露,她却没有将其抓住,她不知所措了,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她还没有把高潮引出来,就很突兀地将全书的叙述戛然而止了——也恰恰就是这没有处理的关键一步,决定了这本小说到底只是一本简单的个人情感控诉(甚至带有自救色彩),又或是文学史上的另一部经典名著。

诚如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言 「她本该平静地写作,现在却在愤怒中写作;她本该明智地写作,现在却在冲动中写作;她本该写她笔下的人物,现在却在写她自己」,正是书中所蕴藏的「这种愤愤不平的情绪,使她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的才华彻底表现出来,她的书因而扭曲,因而变形。」早期女性小说家之所以难成大器,恰恰就在于这过分的控诉;为控诉而写作,为控诉而倾述,为这控诉她们而最终破坏了小说艺术完整的美。

因此我是更愿意也更希望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未完善的初稿来对待的,不仅因为它本所拥有的如作家一般的无限潜能,也更因为书中那份遗憾的残缺的美——它本可以更加完美。她们都曾是这片星空里最耀眼最拥有无限希望与未来的新星,如今一切都只能随风消逝永远成迷了。

是的,我相信这本书里并不乏爱意的温婉不舍铁腕柔情,但同时我更愿意相信,它更像是一纸离婚诉议,里面除了更多地写满了无奈和不甘的痛苦之外还有无尽的控诉。

欢迎不同意见在评论区讨论。

以上

3.0


我之前写过关于这个书的,这个问题是书及其作者,那就一起说说。

我觉得书和作者之间有点矛盾。

第一,是事件性质和作者描述的矛盾。作者本人被狼师性侵是16岁,不是书里房思琪的13岁,只是3年,但是差别很大。不过只要是性侵,就是犯罪,不论受害人几岁。受害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受到侵犯,这是性侵给人造成伤害的重要原因。

但是作者在访谈里说,「这其中是有爱的。」

我对书里房思琪「爱」上李国华的理解是,她无法接受被侵犯,而且无处求助的自己,于是无奈而痛苦地强迫自己「爱」著禽兽老师。这种「爱」,肯定不是健康的,积极的,而是扭曲的,无奈的。她强调说,这其中有爱,这是在反讽吗?「渣男」文人胡兰成和强奸犯之间,可以类比吗?或者问,林奕含女士,在16岁时,「爱」那个补习老师吗?

第二个矛盾,是作者在书里批判,讽刺了「温良恭俭让」,却疑惑「文学就是巧言令色吗」,她的阅读量非常人能及,文学修养如此深厚,怎么还会被困在「文学的精巧体系与作品创作者的恶」的圈子里?朱光潜先生在科普性读物《谈美书简》里都说了,「美」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美就是美。道德可以产生美,不道德的事件也可以产生美感;作家写的书也很有可能不反映他的真实想法,甚至恰恰是其败坏道德的掩饰。这对于一个博览古今中外经典的人,尤其是创作者来说,几乎等同于常识吧。一个遍览群书的创作者,不会不明白这些道理,像所谓「文青」一样,一味迷信「真善美」吧?

林奕含小姐的书在大陆出版,并引起了社会对于性侵的关注和讨论,我在搜索这件事的时候看见贴吧里有人反对台湾网友在吧里讨论时「说政治话」。tw的zz氛围情况和大陆不太一样。林奕含事件和zz到底有没有关系,她家里是个什么背景,那个陈国兴到底是不是李国华,我真不知道,他们的zz风波和我们也没什么直接关系,我只知道作者说,自己不是房思琪。

真心希望学校和社会能重视性教育,别再自己旷课,还用那一套「儒家思想」把儿童屏蔽在科学的知识外,纵容衣冠禽兽们利用儿童的无知作恶,再用糟粕思想把受害人逼上绝路。


看这本书之前,看这本书之中,看这本书之后,我都一直在网上查询林奕含到底是不是房思琪,一些说是,一些说不是,甚至林奕含在媒体面前也否认了,那不是她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接著看到她父母给出的回答证实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是她的原型

回想起书里面说李国华就是看准了她是一个多么有自尊的人,是啊,承受世界的背面,努力揭开自己的伤疤已经无比的痛苦了,而且她是一个那么有自尊的人,她不容许别人可怜她,同情她。况且她想表达的作品是超出她本身,想通过自己的书传递给「幸存者」的我们。

看完这本书我们惋惜、悲痛,我们在愉快生活,与心爱的男生拉小手看电影的时候她却一闭眼睡觉就是李国华的阳具,使得她酗咖啡不敢入睡,甚至无法真心实意的真切感同身受她在那些夜晚多么多么的痛……又是每次怎么不断安慰自己到几年后,就像书上写的,有时她可能是真的快乐,更多的是那一辈子的阴影在她身上挥之不去,她一边纠结一边挣扎她想拯救自己,始终逃不过掉下这个深渊。

她伟大,她善良,她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还是选择把自身悲痛的故事展现给社会,她想到的不只是自己的疼痛,更多的是希望社会能够去重视这个「房思琪式的强暴」。

我写不出更多更好更华丽的措辞,写到这里眼睛不自觉涌出了眼泪,很难过你经历了那么多痛楚,最痛的是心理一直释放不了自己,拯救不了自己,一切都是一个年纪尚小的自己懵懂的承受孤独的承受。

这一刻,那一刻,我多不希望自己知道你,多希望你无知,没有遇到李国华,没有经历那些痛苦,快快乐乐平安的活在我不知道你的地方!

林奕含,下辈子一定一定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活著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