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首先,我發現一個很神奇的事情,我從來沒有在知乎上刷到或者回答過林奕含或者關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但是有人邀請了我,細思極恐,我現在說小話都要瞅瞅我的手機,然後放低我的音量~o(′^`)o

其次,回到正題。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整本書極其壓抑,建議心理素質不好的朋友不要看,思琪在整本書裡面的心理狀態我認為變化是很明顯的,她說的很多話都是很有道理的,包括批判臺灣性教育的缺失,當代人對女性角色的判斷失誤,或者社會對抑鬱症和女性受害者的包容度都是極差的。

而書的作者林奕含明確表示過這個思琪是有原型的,就是她自己,由於被性侵而產生了重度抑鬱症後,失去學習能力,學校老師的不理解又進一步帶來了絕望。作者在寫完這本書後,接受了一個採訪,採訪中關於這本書所談論到的文學問題,社會問題都極其值得人思考,包括在她的婚禮上的發言,我認為也是很具有思想深度的(答主看書少,思想比較淺薄)。

我最喜歡她的一個觀點是:很多人都認為女性在她結婚穿上婚紗的那一天是最美的,那就意味著這是女性美的巔峯,同時也是說在未來今後的每一天,女性的美貌都在走下坡路,因為你不可能再美下去了。(不完全符合,大致是這個意思)我很喜歡作者的這個觀點,學中文的女生思考很深刻,同時也會利用中文回顧生活的事,通過這些帶給自己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但同時這也是她走向隕落的原因。

(圖片截取自微博視頻,侵刪。)

我認為單從外貌看,林奕含是一位很清秀可愛的女性,但這也是她遭遇的導火索,同時也是優秀的作者、優秀的批判者,可能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纔是解脫吧,希望天堂沒有痛苦。


很多優秀的悲劇都是孤獨而安寧的,人世間的荒涼、錯亂、失語和渺小都定格在文字裏,如黑白照片,落滿了塵埃與故事。

而《房思琪》不是,它是強烈的悲傷,色彩張狂,震耳欲聾。

李老師說:我們會老,她們可不會。

這一段話單獨拿出來看,洋溢著青春永駐的浪漫與美好。而在故事中,卻是一種被鉗制的人生,最後死於囚籠。

相較於其他作家的,大量通感的描寫,細膩的修辭表達,正是來自作者林奕含本身長期的、真實的、無法正常表達的情緒感受。寫書之前,這一切只能被模糊處理,因為她要讓自己精神世界維持秩序——而非徹底崩潰。然而這些卻又如此令人記憶深刻,哪怕是一個毛囊,一寸肌膚,都是被反覆肆虐後的荒蕪。

這本書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你無法真正的救一個好人,也無法懲戒一個真正的壞人。

「真正的壞人」的壞並非來自其面對困難而怯懦一時的投機冒險(如《偷自行車的人》裏的小偷,那隻算是庸人),他們的壞是一種優越感,是過度的自我膨脹,是邏輯自洽的無休掠取。

當李老師將自己(精神和物質層面)壓迫於房思琪之上時,女孩自身的精神世界就先於肉體垮塌了,而這垮塌是無法被修復和重塑的,只有不斷的朝著垮塌的方向傾斜,才能讓自己好受一點,而越是傾斜,壓迫在自己身上的人就越是肆意妄為。好像一切本就是傾斜的,好像他永遠是對的。

與被摧毀的靈魂相比,庸人都是美好的。我想到抖音、快手、創造101、飯圈八卦,我想到那些青春期蠢呼呼的小女生,想到那些瑣碎、嚷鬧、媚俗與一事無成,甚至是溺死在柴米油鹽廚房與愛裏,那都是多麼陽光燦爛啊。

然而房思琪連最簡陋的人生的無法體驗了。

她在十三歲那年就已經死了。我回想起第一次,李老師為了誘騙而給她佈置了篇作文,題目是「誠實」。而故事的結尾,作者借說角色之口回應了這個諷刺題目:「誠實的人是沒辦法幸福的。」

楊德昌導演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品《一一》是一個傷感的臺灣故事,它屬於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種「孤獨而安寧」的悲劇,男女老幼總是怏怏的,彷彿被臺北的陽光照的睜不開眼,我曾以為這種故事已經把當代眾生聊到盡頭了。

沒想到,當大多數人在街上被陽光曬的昏沉胸悶的時候,還有人在更暗中烈日灼心。

《房思琪》的文字雖有用力過猛之嫌,但這份「過猛之力」,讓我猶如被吶喊般驚醒。人世的痛苦——或原文稱之為「世界的爛瘡」,真是無窮盡也。

相關回答:

請問男孩子看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什麼感受??

www.zhihu.com圖標

我想試著——我無意冒犯——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從小說藝術的結構和情節本身來探討這個問題。(注意!!!)

在採訪中奕含說道這不是一本憤怒的書,一本控訴的書,甚至在裡面還有著愛的成分;我想,我難以認同這一點——至少從表面上看來的確如此。無論作者如何試圖給它賦予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小說本身就已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的權威已遠遠超過了作者本身——是所有答案了。

全書三章,「樂園」 「失樂園」 「復樂園」,表面上看起來問題是出在了一二、二三章間的承接無力,以及情節處理上的突兀,但這也恰恰表現出了問題的本質——不是一二、二三章間承接無力,而是一二、二三章間地位其實完全不對等——作者顯然下了很大的心力和工筆來重描第二章,而且個中比例完全不是一三章所能力比的,這無疑不是平靜的語氣和客觀的立場,不論作家意識與否,她都已經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拖了進去;而這點也毋庸置疑:她在控訴。所有她所運用的無比精緻的場景描寫和豐富的人物意流及各樣的意象隱喻,都在為著這一目的而服務:控訴思琪所受的這不公的對待和自欺欺人的非人生活;在此之下,一三章彷彿成了只為襯託第二章而自身毫無任何意義的擺件罷了,如上,這一點完全能從這三章間不對等的筆力描繪中體現,因此,無論作者如何意圖與解釋,小說的架構與表型都成了對作者目的的重新定義——這正是小說獨特生命力的具體體現——一旦作品完成,它便脫離了作者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甚而自得的體系。

整本小說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此:一切皆為第二章而做,一切皆為第二章鋪墊。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一三章也因此完全淪為了作者憤怒控訴下的附庸與犧牲品而徹底失去了其本身作為獨立存在著的價值與意義。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更使人惋惜與心疼的——這部小說是這樣一部尚未成熟,尚未完善的——我更願意稱之為「初稿」的作品,事實上我也更傾向於這一點,無論從結構還是意涵上來看它都沒能很好地把奕含所有的想要表達出來的東西完整地表達出來——而它本可以避免主旨的貧乏與單一併創造更多——它本應更加嚴整順承。

因為她給人的感覺就是,她想把思琪被人侵犯的事情講出來——當然,手段確實也如您所說的確爛尾,而且書裡面太刻意強調這本日記了,甚至可以說有一種故意想讓怡婷和讀者看到的感覺,十分地不自然,因為她可能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好這個「公開」;我覺得她本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比如自殺前給伊雯姐姐寫信或者留下遺書,都會比日記突兀的出現要好得多——而講出來之後呢?之後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所應該要做的核心升華卻缺席了——或者說全書高潮的引子此刻已然顯露,她卻沒有將其抓住,她不知所措了,不知道怎麼處理了,她還沒有把高潮引出來,就很突兀地將全書的敘述戛然而止了——也恰恰就是這沒有處理的關鍵一步,決定了這本小說到底只是一本簡單的個人情感控訴(甚至帶有自救色彩),又或是文學史上的另一部經典名著。

誠如弗吉尼亞伍爾芙所言 「她本該平靜地寫作,現在卻在憤怒中寫作;她本該明智地寫作,現在卻在衝動中寫作;她本該寫她筆下的人物,現在卻在寫她自己」,正是書中所蘊藏的「這種憤憤不平的情緒,使她永遠不可能把自己的才華徹底表現出來,她的書因而扭曲,因而變形。」早期女性小說家之所以難成大器,恰恰就在於這過分的控訴;為控訴而寫作,為控訴而傾述,為這控訴她們而最終破壞了小說藝術完整的美。

因此我是更願意也更希望把這本書當成一本未完善的初稿來對待的,不僅因為它本所擁有的如作家一般的無限潛能,也更因為書中那份遺憾的殘缺的美——它本可以更加完美。她們都曾是這片星空裏最耀眼最擁有無限希望與未來的新星,如今一切都只能隨風消逝永遠成迷了。

是的,我相信這本書裏並不乏愛意的溫婉不捨鐵腕柔情,但同時我更願意相信,它更像是一紙離婚訴議,裡面除了更多地寫滿了無奈和不甘的痛苦之外還有無盡的控訴。

歡迎不同意見在評論區討論。

以上

3.0


我之前寫過關於這個書的,這個問題是書及其作者,那就一起說說。

我覺得書和作者之間有點矛盾。

第一,是事件性質和作者描述的矛盾。作者本人被狼師性侵是16歲,不是書裏房思琪的13歲,只是3年,但是差別很大。不過只要是性侵,就是犯罪,不論受害人幾歲。受害人在非自願的情況下受到侵犯,這是性侵給人造成傷害的重要原因。

但是作者在訪談裏說,「這其中是有愛的。」

我對書裏房思琪「愛」上李國華的理解是,她無法接受被侵犯,而且無處求助的自己,於是無奈而痛苦地強迫自己「愛」著禽獸老師。這種「愛」,肯定不是健康的,積極的,而是扭曲的,無奈的。她強調說,這其中有愛,這是在反諷嗎?「渣男」文人胡蘭成和強姦犯之間,可以類比嗎?或者問,林奕含女士,在16歲時,「愛」那個補習老師嗎?

第二個矛盾,是作者在書裏批判,諷刺了「溫良恭儉讓」,卻疑惑「文學就是巧言令色嗎」,她的閱讀量非常人能及,文學修養如此深厚,怎麼還會被困在「文學的精巧體系與作品創作者的惡」的圈子裡?朱光潛先生在科普性讀物《談美書簡》裏都說了,「美」和道德之間沒有必然聯繫,美就是美。道德可以產生美,不道德的事件也可以產生美感;作家寫的書也很有可能不反映他的真實想法,甚至恰恰是其敗壞道德的掩飾。這對於一個博覽古今中外經典的人,尤其是創作者來說,幾乎等同於常識吧。一個遍覽羣書的創作者,不會不明白這些道理,像所謂「文青」一樣,一味迷信「真善美」吧?

林奕含小姐的書在大陸出版,並引起了社會對於性侵的關注和討論,我在搜索這件事的時候看見貼吧裏有人反對臺灣網友在吧裏討論時「說政治話」。tw的zz氛圍情況和大陸不太一樣。林奕含事件和zz到底有沒有關係,她家裡是個什麼背景,那個陳國興到底是不是李國華,我真不知道,他們的zz風波和我們也沒什麼直接關係,我只知道作者說,自己不是房思琪。

真心希望學校和社會能重視性教育,別再自己曠課,還用那一套「儒家思想」把兒童屏蔽在科學的知識外,縱容衣冠禽獸們利用兒童的無知作惡,再用糟粕思想把受害人逼上絕路。


看這本書之前,看這本書之中,看這本書之後,我都一直在網上查詢林奕含到底是不是房思琪,一些說是,一些說不是,甚至林奕含在媒體面前也否認了,那不是她為什麼會選擇自殺,接著看到她父母給出的回答證實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就是她的原型

回想起書裡面說李國華就是看準了她是一個多麼有自尊的人,是啊,承受世界的背面,努力揭開自己的傷疤已經無比的痛苦了,而且她是一個那麼有自尊的人,她不容許別人可憐她,同情她。況且她想表達的作品是超出她本身,想通過自己的書傳遞給「倖存者」的我們。

看完這本書我們惋惜、悲痛,我們在愉快生活,與心愛的男生拉小手看電影的時候她卻一閉眼睡覺就是李國華的陽具,使得她酗咖啡不敢入睡,甚至無法真心實意的真切感同身受她在那些夜晚多麼多麼的痛……又是每次怎麼不斷安慰自己到幾年後,就像書上寫的,有時她可能是真的快樂,更多的是那一輩子的陰影在她身上揮之不去,她一邊糾結一邊掙扎她想拯救自己,始終逃不過掉下這個深淵。

她偉大,她善良,她在自己的痛苦之上還是選擇把自身悲痛的故事展現給社會,她想到的不只是自己的疼痛,更多的是希望社會能夠去重視這個「房思琪式的強暴」。

我寫不出更多更好更華麗的措辭,寫到這裡眼睛不自覺湧出了眼淚,很難過你經歷了那麼多痛楚,最痛的是心理一直釋放不了自己,拯救不了自己,一切都是一個年紀尚小的自己懵懂的承受孤獨的承受。

這一刻,那一刻,我多不希望自己知道你,多希望你無知,沒有遇到李國華,沒有經歷那些痛苦,快快樂樂平安的活在我不知道你的地方!

林奕含,下輩子一定一定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活著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