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真拿不下樊城。。。。我這個蜀漢粉也必須承認這個事。

理由很簡單,關公就算再加五萬人,只要曹魏和孫吳和談,南邊軍隊調過來一樣守的好好的。孫吳即使不偷襲關公,他看到這麼多曹魏軍隊也會猜到孫吳不打了,一定會火速撤兵。


無論是戰爭還是下棋,都不能只想著自己如何走,一定一定一定要考慮對方如何反應。


如果關羽順利拿下樊城,如果關羽順利拿下許昌,如果曹操早死半年,如果關羽打樊城的時候劉備同時打長安……

題主你想要的答案不就是光復大漢四個字嗎?

東吳沒出兵的我時候,大水一退關羽就拿樊城沒轍了。徐晃擊敗關羽也不是靠東吳的援軍。關羽靠什麼順利拿下樊城?靠粉絲的氣嗎?

東吳出不出兵和關羽能不能拿下樊城是兩個獨立事件,沒有一點關係。

題主你還是玩遊戲去吧,樊城順便拿,大漢隨便光復。

補充:

賊屯偃城。晃到,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後,賊燒屯走。晃得偃城,兩面連營,稍前,去賊圍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後遣殷署、硃蓋等凡十二營詣晃。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

傳遞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作用並不大。主要還是徐晃戰術對頭,聲東擊西,成功欺騙關羽調動軍隊才是獲勝關鍵。關羽的失誤在於,本來兵力不佔優勢,結果為了圍困樊城的曹軍四處插旗子,將兵力四散,到最後決戰時只有五千機動兵力可用。而徐晃解圍的策略就簡單了,只要把關羽調動出來,我以優勢兵力攻擊你一點,形成局部以多打少就行了,關羽中軍一敗,全局就被人破了。

再補充:

賊屯偃城。晃到,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後,賊燒屯走。……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

——————————————————————

開始屯郾城,徐晃到了虛晃一槍,這支羽軍(可能是關羽部將)怕後路被截,燒屯撤走,這是一支分散駐守的部隊。

圍頭有屯,別屯四冢。屯,寨也。冢者,山頂也。就是說關羽的部隊包圍圈的最前沿有營寨,又有部隊分別駐紮在四個山頭。這還不是兵力分散?

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這就是患得患失的表現。

一場激戰,羽軍失利,傅方胡修戰死。如果二人是在關羽的五千中軍,那麼關羽的中軍損失應該是比較大的。如果二人是在圍頭或者四冢駐紮,那麼可能是關羽中軍撤退後,其他部分接應不及,造成大量損失。總之,羽軍損失不小。根子在關羽分散的兵力布置上。

羽圍塹鹿角十重,晃追羽,與俱入圍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圍退

——————————————————————————

徐晃長驅直入,始終追著關羽的中軍打,於是其他部隊只能匆忙撤圍。我猜傅方胡修大概是死於關羽渡河之後的撤退過程中。

羽遂撤圍退。也說明是關羽中軍被擊破之後陸續接應其他部隊撤走的。

綜上,東吳出兵不出兵,關羽都拿不下樊城。但被徐晃擊敗之後,關羽因為有水軍,所以還能控制漢水,保持對襄陽的壓力。但我估計,也是糧盡退兵的結局。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雖然風頭很盛,但受制於自身地盤和綜合實力限制,並無繼續北上的實力。

當然,也沒有必要繼續北進。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找襄樊地區的地形圖,按照這一區域的山川形勢,只要襄樊入手,關羽的戰略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由於爪機黨的悲哀,這裡就不配圖了(一貫懶惰。。)

請注意沒有襄陽的隆中對策是不完整的。而一旦有了襄陽,局面就大不相同。

首先,對中原的戰略威脅大幅增加,南陽盆地成了關羽的前院,自身與川蜀方向的軍事協同也能更加順暢。畢竟,漢水是可以溝通漢中與荊北的。那麼早就被「震」得想遷都的曹老闆,會有多頭疼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 ,全據江漢的勢力,和單單佔據長江的勢力是完全不同的,戰略縱身實質性增加的同時,對下游的壓制力也進一步增強。孫十萬發動背刺時,如果關羽已經穩住襄樊,可以走漢水入江,切斷吳軍補給線,所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呂蒙帶病少則不足以佔領各郡,帶兵多則補給困難。那麼背刺成功與否,也要打個問號。

最後,如果實在是扛不住吳魏兩家的夾擊,也能從容走上庸西入漢中,起碼一條退路還是有的。


就算東吳不出兵,關羽也拿不下樊城...

徐晃趕到的時候,關羽軍勢就已經基本是強弩之末了,混戰一場和徐晃的新兵打了個平手,後方糧草已經續不上來了,關羽已經急眼到說回去就拿糜芳士仁問罪了,之前還向上庸的劉封要兵。

這時候關羽再不走,不說徐晃一部就能把他趕走,哪怕徐晃趕不走,張遼已經在半路上了,等張遼所部趕到,關羽再不走怕是就走不了了。

關羽能夠威逼樊城,靠的是出其不意堵住曹仁+水淹七軍大破于禁,那時候曹仁是外無援軍,城牆泡水,只有一支孤軍,算是最艱難的時候,曹仁自己都想放棄了。

但是他還是頂住了,扛過了最艱難的一波,關羽的攻勢已經緩和,後面還有三波援軍呢,存在曹仁守不住樊城的可能嗎?

關羽襄樊之戰前期是打的很漂亮,但曹魏諸將也都不是吃素的,關羽要想打掉樊城,本就非常困難,甚至關羽這一波出擊,很可能就是為了與劉備的漢中之戰呼應,一開始就沒有做好打出這麼大戰果的準備,所以你看關羽水淹七軍一下抓了一大把俘虜,糧草立馬就出問題了。

鞏固戰果和取得戰果一樣,都很難,關羽此時最好的選擇就是帶著已有成果撤退,否則就有很大可能開始進入虧損局面。

歷史上孫權呂蒙沒有給關羽這個機會,但如果孫權呂蒙給了,關羽應該不至於接著剛下去,雖然他性頗自負,剛而自矜,但畢竟已經被徐晃嚇唬一回了,作為一個成熟的軍事統帥,應該知道怎麼做比較有利,假如他還是頭鐵到底,雖然荊州丟不掉,吃一場敗仗估計是難免了。

孫權不偷屁股,關羽最好的結果就是把俘虜的兵力消化掉,然後讓蜀漢繼續保有荊州,再想打一波,就得等曹操去世了,到時候的局面,那可就說不清了。


曹操和司馬懿還有張郃、徐晃、張遼馬上就過來群毆。


假設關羽拿下樊城,也只能儘早撤兵,畢竟糧草不支持長久對峙。

假設有充足的糧草供應,最好的戰績也是把樊城搜刮一空,趁早撤兵拿下襄陽,據守漢水一線。

畢竟就算不算曹孫和談後趕來的夏侯惇張遼援軍,曹操也已經堆了足夠多的部隊了。


拿下了也就是拿下了,後面消化這一部分,需要挺長時間,不過估計是低烈度練兵首選。。。

可能以後諸葛出兵方向更靈活,但是東吳心思肯定更多。

沒有特別重大的突破,感覺蜀國統一天下很難啊。


曹操已經大軍集合,而關羽還有多少資源能繼續打下去或者守住戰果?拿下樊城又能怎樣?


哪有什麼什麼如果。打個比方同樣作為歐盟這個整體下的一員,有一天一個國家開始搞擴張,你看看其他的成員國會不會什麼都不做,肯定會在背後搞小動作的。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同樣蜀吳之間的合作也是相對的,關羽襄樊之戰如果完美收場,曹魏會慌,東吳基本就涼了,所以孫權坐不住的。退一步講,如果真的在東吳出手之前結束戰鬥,依然是個僵局,關羽不可能再取得什麼新戰果,因為東吳不可能再坐視蜀漢繼續擴張,指不定就是魏吳聯合猛攻關羽,或是曹魏主攻,東吳偷襲。避免不了的。


關羽只有一種可能穩吃襄、樊,甚至整個南陽,就是求孫權出兵。

孫權遣漢昌太守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兩萬人入漢水,與關羽會攻樊城。如果曹仁死守,則留下圍城部隊,聯軍徑直北上攻打宛城。屆時曹仁必棄城而走,樊城可不戰而破。

此時曹操還遠在長安。宛城因為之前被曹軍殘酷屠城,這半年多來根本沒有生產。除此之外,宛城也不是這一年多來的軍事對峙前線,想來城內積蓄也必然有限。此時曹仁殘兵數千人,徐晃部頂破天萬人。關羽、呂蒙聯軍4萬人長驅直入,氣勢如虹,運氣好宛城可一鼓而下。

而曹操大軍要到10月才回到洛陽。2個月時間圍攻宛城,應該也差不多了。

當然,既然曹操聽說孫權出兵,大概率會提前回師。但是也要考慮到,戰局是聯動的,既然曹操提前回師,他在武都等地的搬遷工作也就失去了武力保證。劉備、張飛、馬超總不能坐看曹軍搶人。

所以,問題來了。考慮到之前劉備借南郡都一借不還,孫權為什麼要替劉備、關羽出兵?


股市裡有句話,行情只會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發展。

關羽拿下樊城,控制南襄隘道的南口,通過上庸新城與漢中相連,北面無憂。那麼再要進取,阻力最小的方向要麼就是西出祁山,據隴西以收涼州甚至進圖長安;要麼就是順江東下,旬月即可至建業。話說全據長江以抗曹魏,這誘惑倒也不小…


在三國志11裡面拿下樊城,那麼襄陽-上庸-漢中,這三個戰略支點將連成一線。

上庸可以和襄陽可以攻宛,如果拿下宛,那真的是威震華夏了,因為宛可北可以攻長安洛陽,東可以攻許,新野~~

剩下的大家可以遐想下,畢竟曹老闆馬上就要下線了,而大耳氣勢如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