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政治經濟問題,但主要還是地理問題。匈奴崩壞,並非蒙古草原權利中空,而是已有新的部落聯盟形成,鮮卑。史書十萬帳匈奴歸屬於鮮卑。柔然之後的草原霸主是突厥。突厥則後來有回鶻。

新的遊牧政權取代舊的霸主,部落百姓歸順是常見的,但是統治部落及比較親近核心部落,命運就不一樣了。或者留下來,淪為地位最低的為奴役部落,或者出逃,以圖再起。

似乎後者更合理,但是往哪裡去?南邊是漢人的地方,不能遊牧,不過保命;東邊興安嶺,東胡人地盤,烏桓、契丹、奚、女真、室韋(後來發展出蒙古),經濟上和政治軍事上都非良策。

抬眼西方,從阿爾泰和天山穿過,就是哈薩克大草原,不比蒙古高原遜色;伊犁河、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等奔流,是建功立業之地。

再跨過烏拉爾山一代山川,就是南俄草原、烏克蘭、羅馬尼亞,一直延亙到匈牙利,伏爾加河、第聶伯河、至於多瑙河奔湧其間,即歐亞草原西部。路上山川均非大礙,可以攀涉。按照David Christian說法,歐亞草原不僅地理上為一個整體,政治軍事文化亦如此。

先講文化,位於歐亞草原西部和中部的斯基泰考古,墓葬出土重金、動物風格藝術品,與在東端匈奴時期遺存非常相似,雖不能說同源,但相互接觸是很頻繁的;技術物品的傳播故亦很快。比如David Anthony所探討戰車,使用輻條而非整木輪,最早見於約公元前2000年Sintashta文化,向東西南各方向傳播,其中向中國傳播,就是經過哈薩克、新疆北部和蒙古草原。

étienne de la Vassiere文章,通過援引粟特文古信札(4世紀初)和佛經翻譯所提及匈奴,粟特和印度分別對應Hun和Huna;西遷歐亞草原西部Huns,國號是匈奴,繼承了匈奴政治遺產,當然民族語言肯定大相徑庭了。

最典型例子,有明確史料的記載,當是柔然。為突厥所敗,一路西逃。拜占庭歷史學家Menander記載,突厥可汗遣粟特人去出使,一方面是通商,另一方面是解決柔然人問題。拜占庭稱為Avars,既為突厥所敗,或入Taugast(中國),或避難高麗,亦西遷到了拜占庭附近。突厥要求拜占庭不予接納,稱是我奴隸,天高海深,無處可逃,必降服之。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契丹王族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離開後先往可敦城,再往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終在今吉爾吉斯Balasaghun建都,改名虎思斡爾朵。

補充一點,不僅是逃亡,突厥遷徙也是沿著這一方向,七世紀中葉,可薩突厥已抵達高加索北部,伏爾加河下游一帶,與倭瑪亞爭雄。

還有蒙古征服,金帳汗國統治,也是歐亞草原中西部分。歐洲派往蒙古使節教士,都沿著草原一路向西,三四個月時間跋涉。商路自然也經過這些區域,是絲綢之路重要支線。


草原嘆

南征三萬兵,不可破高城。

三軍缺兵刃,廝殺少堅甲。

苦嘆漢家軍,時時掠牛羊。

唐有天可汗,揮師破王帳。無奈向西行,尋得草萬丈。羊子漫草原,良駒繞帳跑。赳赳王下軍,雄雄帳外師。驅得蠻夷去,復不夢南鄉。

——麟雲閣

首先解決南下失敗,尤其在中原大一統的狀態下,草原上自由馳騁的漢子們很難南下,因為城高,兵強,那些草原上的漢子們又缺乏煉製銅鐵的工具、技術最重要缺乏資源,所以,他們能做的只能和漢人交易。向東的話,無非是從苦寒到達另一片苦寒,除了大興安嶺亞洲東部的高寒地區還不如草原。但是大興安嶺地區也是容易和漢人發生衝突的地方,哪裡有森林,但是草原上的漢子們不是漁獵民族呀,去了大幾率是不適應的。另外還和本地的居民發生衝突,得不償失。他們一部分人向西而行,卻發現,哪裡草豐水美,為什麼不去哪裡呢?太陽從東向西而行,而草原的健兒們也跟隨著太陽的軌跡尋找新的地方。

要知道,草原上的人們不是好戰是為了生存,每次南下少不了草原上的冰河期,喫不到只能打了,能南下入主中原自然可以過上好日子,但是打不過總不能等死,東去適應不了,也避免不了同漢人的衝突,只能向西而行,那裡有草原,人們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向東呢?


東邊太冷。大興安嶺西側的東北草原,風太大,雪太猛,九月份到次年五月份都有可能被冰雪覆蓋。就算東邊起家的鮮卑人也要往西走。

在巴爾虎草原,也就是中國版圖雞頭上那塊草原,生長季非常非常短,到8月20號就開始變冷,大風。此時的額爾多斯,赤峯,也就是鮮卑人的六鎮哪一塊,還熱的要命。再往西,河西走廊和天山北麓,9月份也是比較暖和的。

因為這個地方苦寒,所以凈特麼的產索倫兵。體格健壯高大,能打。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遊牧民族遷徙的目的是什麼,才能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給出答案。

在古代,新的草場對牧民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草場牛羊就沒有食物,會被餓死,沒有了牛羊,以牛羊為主要食物來源的牧民也就活不下去,所以一旦舊的草場喫完了或者被別的部落佔領,那麼牧民必須遷徙尋找新的草場放牧。

那麼對於蒙古高原上草場被奪走的匈奴,柔然,突厥人來說,哪裡有新的草場呢?

答案是中亞大草原

而不是牧草極少的中國東北

就東北本地的氣候地理來說,地形是山地夾著平原

東北是溫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量大,所以森林非常多,農業林業資源豐富,本地民族包括,錫伯人,女真人等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是漁獵,而不是遊牧,他們過著打獵捕魚甚至農耕的定居生活。

而中亞氣候和蒙古高原類似,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雨水少,適合牧草生長,所以向西的中亞遠比東北方向更適合遊牧民族放牧。

如果我是一個遊牧民,並不想放棄大草原上放牧的自由生活鑽到寒冷的長白山密林裏當個獵人,那無疑我會向西走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亞歐大陸上有一條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帶

歐亞大草原

看這個圖就知道

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處在這個草原帶的最東面了

所以戰敗了以後當然是往西去啊

往東去哪?

去海里餵魚嗎?

而且阿爾泰系遊牧民族的主要活動場所就在這個草原帶上

看懂了這個草原帶

你很大程度上也就明白了遊牧史

為什麼遊牧民族這麼多年感覺怎麼打也打不完?

這麼大一個草原帶

幾乎亞歐大陸所有的遊牧民族都在上面東西來回逐水草遷徙

怎麼可能打的完啊

人家來待幾天、打幾仗、搶點兒女人和貨物就走了

你能怎麼著

追也追不上

追上了真打起來還不見得打的過

修個長城已經是最保險的方法了

成吉思汗為什麼不東徵?不南征?一定要先西征花剌子模?

除了殺使者這件事

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花剌子模在草原帶上

對於需要東西遷徙的遊牧民族來說花剌子模這種佔著草原帶搞事情的政權就是心頭大患

不信你仔細對比成吉思汗西征圖和草原帶分佈圖

西征就是在草原帶上進行大規模遷徙的同時把草原帶上的所有政權統一了

等成吉思汗一路向西統一了草原帶之後

突然發現:「不會吧!我們踏馬竟然這麼強?那我們還猥瑣發育個毛啊,直接摧毀敵方水晶它不香嗎!」

於是未來幾百年遊牧民族對亞歐大陸其它民族的輪番統治拉開了帷幕……

最慘的俄羅斯被統治了五百多年……文化和民族性格幾乎變成了第二個蒙古……

印度的高種姓人大部分是遊牧血統……甚至英國殖民印度時打敗的莫臥兒王朝最初都是由遊牧民族所建立……(不過那時統治階層的遊牧血統已經被稀釋了很多)

繼元朝之後女真拿到了忽必烈的傳國玉璽興高采烈入主中原……聯合蒙古組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帝國(別提元朝,漠北其實根本不歸忽必烈控制)

如果以東方遊牧民族的視角打開世界歷史

繁榮之路就在西部

所以西遷註定是東方遊牧民族的不二選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