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對20世紀音樂的誤解,只是描述一種取向的事實問題。

20世紀有一些音樂派別的作品譜面和音響都相當「複雜」,如「複雜主義」的芬尼豪(Ferneyhough)、「整體序列主義」的晚期梅西安(Messiaen)、「微分音主義」的本·約翰斯頓(Ben Johnston)等,還有「後序列主義」的米爾頓·巴比特(Babbitt)等(* 雖然巴比特的音響有趣,但他堅持「序列」和「設計」的在創作中的重要性)。

此外梅西安中晚期的《鳥鳴集》也常常遭人詬病——「那跟我隔壁三歲小孩彈鋼琴沒什麼區別」,等等。

芬尼豪《第二弦樂四重奏》

排除那些耳朵特別靈敏的受過專業訓練的聽眾,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些作品都是「沒有區別的噪音」。果真如此嗎?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相關問題:為什麼近現代學院派作曲家的現代風格作品都那麼難聽?


卸腰。

這個題目前幾天就看到了,沒有回答是因為怕說出有些話有些知友看到可能會不開心。但是看到有些回答語言好像也挺尖銳的,所以我覺得我也可以尖銳一點吧。

問題描述中也說了,」排除那些耳朵特別靈敏的受過專業訓練的聽眾「,這類音樂,其實大體上也就是給」受過專業訓練的聽眾「聽的。對於我個人來說,這類音樂聽上去,可以聽出設計感和音響上的形象意義。這個形象意義,你喜不喜歡,另說。但是,它在那裡,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如果作為二流作曲工作者的我能聽出來,我相信其他很多專業作曲家、理論家和作曲學生都可以聽出來。

總有朋友說某些現代音樂聽上去像完全隨意的隨機的音樂,可能大家不知道或者沒有意識到,隨機的音樂是不可能聽上去像這些複雜的無調性音樂能保持和聲、節奏和織體風格上的如此統一的。

我再強調一遍,對於大部分的普通聽眾,你聽不聽得出來,喜不喜歡,都沒問題。對於專業音樂工作者,你喜歡或者不喜歡,也沒問題。但對於專業的作曲學習者和工作者來說,如果你對你的學科內相對複雜的內容沒有一個很強的感知力,也不知道它在音樂史上出現的原因以及對於音樂創作觀念和技法的影響,並且還以此為榮的話,我覺得挺可惜的。如果你有駕照的話,可以考慮轉行開計程車。

以及,作為一個音樂聽眾,不喜歡某種音樂很正常,但不喜歡就說人裝逼,我覺得你也可以多用滴滴打車,因為司機開車時放的音樂估計是你最喜歡的那些類型。


謝邀。

其實這幾個例子舉得不好哈哈,芬尼豪,梅西安,巴比特的音響和「完全隨意隨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很多人不能感知,可能是因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吧,這點圭大也提到了。尤其是比如題主提到的梅西安,其實他的音響效果對於大多數經過專業訓練的音樂人來說,是充滿魅力的,而且他的很多技法也經常被用在愉悅人們感官的應用型音樂里,比如lbg老師給妙筆千山寫的《結屋山澗曲》。

而對於哪怕經過了很久的專業訓練的音樂人,聽起來還是「完全隨意隨機」的例子也有,比如布列茲。我和我央音的老師,英國的老師,還有其他很多專業音樂人都討論過,大多數人都比較隱晦地表達了類似「他的音樂很難聽出他想要表達的邏輯」的想法。

好吧扯遠了,回到主題。所以我覺得這個現象還是得分開看吧,對於人們來說,欣賞音樂帶來的快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認知和感知。認知快感主要來源於音樂內在的邏輯與發展,而感知快感主要來源於悅耳的音響效果。

認知快感和感知快感都比較高的音樂風格,有比如各種賦格,交響曲之類的,這些曲子即能在邏輯認知層面讓人覺得有趣,又能讓人覺得好聽。並且這類音樂無論是只看譜或只聽音響,都能讓人覺得很爽。而感知快感比較高的音樂風格,就比如各種流行音樂,在音響上它的旋律是悅耳的,但是你如果從譜面,從認知的角度去欣賞它,就會發現它非常簡單。而題主提到的這些人的曲子,就屬於這個矩陣的另一個象限,即有很強的認知快感,但感知快感很少。實際上很多序列音樂都屬於這個象限,如果不能看著譜面,稍微分析下作曲家的寫作手法,直接聽是很難get到爽點的。

所以,兩個緯度的欣賞者還是應該互相尊重一下對方的喜好。注重認知的偏學院的音樂人,也沒必要去貶低一些注重感知的優秀的流行作品,而注重感知的普通聽眾,也沒必要去諷刺一些注重認知的現代作品。

當然,有沒有什麼感知和認知快感都很低的作品呢?當然也有,寫的很爛的曲子就是這樣的,在寫作邏輯層面完全不知所云,並且在感官層面也讓人覺得難以入耳。


這個問題下很多老師們答得都很好了。我來弱弱地補充一個觀點。

不管怎麼說,世界上最頂級的音樂學院里的師生,也代表了人類的音樂最高水平。當然我也不是說不是音樂學院就出不了人類音樂的最高水平,很多非學院的爵士樂的大師,或者MJ,Jacob這些音樂人也同樣代表了人類音樂的最高水平。但是頂級學院里的師生的平均音樂水平,肯定是比普通大眾要好很多的。拿視唱練耳來說,所有人都能聽出所有的7和弦及轉位,旋律和配器這些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題主提到的這些作曲家,以及還有其他答案中提到的布列茲等等,他們作為人類音樂最高水平中的最高水平,完全有能力模仿巴赫,貝多芬,或者德彪西,拉威爾這些的人。但是寫出來同樣好聽的曲風又有什麼用呢?這畢竟是別人的東西。當年也有人問德彪西為什麼不寫傳統一些的風格,德彪西就說「這些我都學過了,這樣就夠了」。

很多人寫這些類型的音樂,還是為了突破自己,突破音樂的邊界。雖然他們這些技法可能很多理工科的人看起來,在數理邏輯方面非常小兒科,但是在音樂領域裡,還是很有創新的。雖然說最後的呈現的音響可能非常「無序」和「隨機」,但是這些控制音樂的手法還是有學習價值的。我們也不是說學了這些技術就一定要寫這樣的音樂,掌握技術只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藝術和自己的想法。高級技巧是可以向下兼容的,而初級技巧卻沒法向上兼容。就好像一個只會4536的民謠音樂人,是沒辦法寫作一首15分鐘的大編製管弦樂的。但是反過來如果你能寫一首40分鐘的完整的大部頭現代室內樂,那你要寫民謠要寫搖滾也是分分鐘的事,這時候你要寫什麼完全取決於你。so,我覺得音響反而不是重點。因為題主也說「那跟我隔壁三歲小孩彈鋼琴沒什麼區別」。但是達到這個音響的路徑卻完全不一樣,隔壁三歲小孩是完全隨機,然而音樂家卻是很有控制力地得到了這個音響,我覺得這反而是一件更難的事。這些技法學到了就好了,我們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技法,獲得自己想要的音響。

最後,有答主提到「複雜主義就是無樂感、無天賦者的避難所」,「沒有能力寫好傳統作品才會琢磨這種歪門邪道」,不可否認,確實也有這個現象存在。而且不僅僅是複雜主義,包括最近的新飽和主義什麼的,或者說整個現代音樂,都有很多像我這樣的無天賦者在裡面混口飯吃。但是哪行不都這樣嗎?都有大師,也有資質平庸者。大師們引領歷史潮流,作品自然會被歷史記住,而很多像我們這樣的資質平庸者也就是灌灌水,大多數的現代作品也最終會被淘汰,這個沒什麼問題。雖然說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音樂綜合素質應該可以到全人類的Top5%甚至Top1%,但是我們誰也不敢說自己寫的東西都是好的。作曲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哪怕你的音樂才能和天賦是全人類的Top萬分之一,那全世界也有幾十萬個和你水平相若的作曲家。然而真正能名垂青史的音樂家,也就幾百上千人而已。「作曲家」這個頭銜,本來也不是為我們這些無天賦者準備的。只有你能達到百萬分之一甚至千萬分之一的水平的時候,你才有資格配得上這個稱號。


我就是想問一問,所有這些個回答的人裡面,有多少認為譜面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古典音樂是「簡單」的?


謝邀。

是時候拿序列主義大師Pierre Boulez的名言鎮題。

「Si vous ne pouvez pas contr?ler la musique, la musique vous contr?lerait」

如果你不能控制音樂,那音樂會控制你。

在傳統的意識里,真正偉大的作品好像都有一隻無形的上帝之手會把著那些偉大的作曲家寫,作曲家由音樂的引領才能誕生偉大的作品。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貝多芬在寫作品之前首先考慮什麼?

音樂語言,(調式和節奏)

這個問題也是我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的老師問我的,我第一個回答是首先考慮到是音樂的動機,老師說音樂動機是我們創作音樂的動機,寫作品之前我們要把音樂語言確定下來。我們用調式音樂還是無調性音樂,用十二音列還是頻繁音樂,從4分之一微分音還是用8分之一微分音還是不用微分音。

我給我老師每次提交作品之前都需要給他看我的草稿,草稿包括我將使用的音列,節奏的規劃。一開始我總是摸不著頭腦,因為我的音樂創作就是將腦子中的一個動機直接發展出來,大致安排一個音樂結構,總覺得把這些音列規划出來會限制我的發揮。而我老師要求每一個音都要給出符合邏輯的理由,而一開始打草稿的音樂語言能夠幫助我理清思路。

他看著我將信將疑的樣子,直接在我的譜子上寫上了你們一開始看到的那句名言。我又問那些偉大的作曲家都會把音列寫好再創作嗎?那不是很死板。老師直接拿了一本音樂分析書邊翻邊說一看Ligeti打草稿時寫的音列,再翻,你看Grisey寫的音列,都會提前打草稿。

我舉那麼多的例子想證明,當代音樂家都是把音樂控制的死死的這些音節奏恰恰不是隨機產生的。至於題主為什麼覺得聽上去這些音樂隨機誕生的原因是這些作曲家都想寫出只屬於自己的音樂區別與別的作曲家。梅西安和boulez的差別比海頓和莫扎特的差別還要大,正是因為接近像數學這麼準確的音列,節奏和力度才造就了Boulez。

反觀我們當代音樂鑒賞課老師給我一個列表讓我們去聽我很難在這些作曲家中找到他們的個性,區分這個作曲家和另一個作曲家有什麼巨大的不同,而這些當代作曲家寫著像電影配樂一樣的音樂或者寫著像流行歌一樣的旋律,我們怎麼區分是下面某個作曲家寫的音樂還是周杰倫創作的電影音樂。在我給的這個歌單里有一個例外,Palindrome 這首曲子,大家都聽一下就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說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