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的問題出在湖北這一仗沒有打好。

對清作戰開始以來,李自成的嫡系大將中,在從華北撤退的路上折了谷可成、白鳩鶴,潼關之戰折了馬世耀。雖然損失已經不小,但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到從陝西撤退為止,闖軍的主力雖然損失很大,但建制仍在,底子大體完整。闖軍的續航能力稱得上當世無敵,只要兵馬不打光就能一直堅持下去。

然而在湖北的一系列戰鬥中,闖軍接連損折了劉宗敏、辛思忠、任繼榮、白旺、羅戴恩五個重要大將,謝應龍、張禮、孟長庚、馬世泰、路應標、路應樗、葉雲林、任光榮、朱養民、範鼎革等一大批中層將領戰死,嫡系部隊大量傷亡,老營被打散,嚴重動搖了闖軍的基礎。這一次的大敗,已經堪比崇禎十一年在甘肅的失敗。

如果僅僅是這樣,其實還有補救的餘地,闖軍剩下的兵力依然超過當年縱橫秦蜀時的反王聯軍總兵力,而且前面的對手也不是由洪承疇、孫傳庭領導的秦軍主力,而是左良玉部以及何騰蛟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

然而就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李自成突然死了。

這就導致,在最需要分秒必爭的時候,闖軍反而因為李自成之死而耽擱了下來,而且還分隔在東西兩處。

西路這邊,李過作為李自成的侄子,西路軍中唯一一個侯爵,有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高一功、李友、劉汝魁、馬重僖、張能、田虎、賀蘭、楊彥昌這些人都能聽他的指揮。但是西路軍的兵力較少,雖然及時行動了,卻沒能拿下荊州。

而東路這邊,有田見秀、劉芳亮、袁宗第、劉希堯、劉世俊、張鼐六個侯爵。再加上劉體純、郝搖旗、王進才、牛萬才、藺養成、黨守素、吳汝義、塔天寶……大將太多的結果就是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權力核心。田見秀擁立的是李自成的弟弟李自敬,然而李自敬並無拿得出手的戰功可以服眾。結果就是,李自成死後,東路闖軍在湘北一帶停滯不前,花了太多的時間與何騰蛟扯皮。更可怕的是,最後沒扯出一個結果來,郝搖旗、王進才、牛萬才被何騰蛟拉過去了,田見秀等人則去和李過會合。

李過的戰功威望都遠強於李自敬,在與李自成的血緣關係上也與李自敬相當,但是李過主動退讓,闖軍中形成了李自敬名義上為主,李過實際掌印的局面。對比明朝諸王在繼統之爭時的醜態,李家在繼承問題上的處理不知高到哪裡去。可即便如此,東路闖軍耽誤的時間終究是彌補不回來了。

最終結果就是,耽誤了半年的時間,直到1645年的冬季,闖軍主力才重新集結起來,攻打荊州。耽誤的這半年時間,導致江南大起義的時機過去了,江南的勒克德渾得以增援湖北。而之前和何騰蛟的交涉又沒能保證側翼的安全,讓清軍毫無阻攔地通過了嶽州,導致了荊州之戰的失敗。荊州一役,闖軍又失去了劉芳亮、劉汝魁、藺養成、楊彥昌、田見秀、張鼐、李友、吳汝義、李自敬,經過這樣沉重的打擊,闖軍便再也沒有與八旗主力正面決戰的能力了。

1645年5月的時候,闖軍面臨的局面與當年進入商洛山之前一樣,分秒必爭,不能耽擱。闖軍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擺脫清軍的追擊,找到一處新的安身之地。既然漢江流域已經被清軍控制,鄱陽湖一帶又在左良玉部手中,對於闖軍最有利的行動方向自然是挺進湖南,事實上,李自成之所以會路過九宮山,也是奔著這個目的去的。

這個時候,何騰蛟才剛剛上任沒幾天,手下全是一幫兩年前被張獻忠打剩下的殘兵敗將。如果東路順軍在李自成的統一指揮下直接攻嶽陽,取長沙,何騰蛟將毫無還手之力。多這半年時間,很多事都會改變。既然何騰蛟都能在湖南堅持四年,李自成又有何不能?不管最後打成什麼結果,肯定是比原本歷史上闖軍困守夔東十餘年強得多的。

雖然這樣也不見得就能翻盤,但李自成絕對是有和清軍死磕二十年的實力的。然而,一個人能堅持多長時間本來就是要看運氣的事,前面的王子順、王嘉胤、趙勝、王自用、高迎祥會死,後面的張獻忠、艾能奇、李過、高一功、劉文秀、李定國會死,李自成當然隨時可能死在任何地方。


因為他在九宮山死了。


李自成其實敗的一點也不快,他如果不是突然死亡,手下在侄兒李過和弟弟李自敬中間選一個當大哥,拖了時間,其實完全還能打的。

李過是大順方面軍的主要指揮者,平定河南、陝西有功,是大順朝核心要員。

李自敬除了是李自成弟弟外沒有什麼優點(李自成打順風仗的時候,估計也不想弟弟立什麼大功;農民不代表蠢,趙大和趙二的故事還是懂的)

結果李自成九宮山一死,雙方在湖北墨跡了半個月,最後有能力的李過讓賢,隊伍瞬間就不好帶了。部分闖軍心想,開國皇帝都死了,說明大明朝天命未絕,不如投明抗韃。

結果闖軍十幾萬人就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就這麼耽擱了,部分人投降大清、南明、大西,剩下的等到被田見秀集中行動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攻打南明的最好機會。

其實闖軍如果不是改了南明旗幟,最後抗清的主力應該是大順朝的十三家義軍(還有南明和大西部分人馬)

還有,李自成犯了很多政治幼稚病,習慣性認為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不說反,最起碼也要尊重他。(元朝某個大臣也是這麼翻車的,以為只要自己忠厚待人就有好果子喫,沒想到五百刀斧手當即砍掉他的頭)

李自成不讓大臣下跪,給他們賜座,走時拉著大臣的手,給他行禮作揖。

結果當時的人和大清的老百姓都罵他流寇性情……

有時候太超前,也是一種錯。要是李自成真是暴君走哪兒殺哪兒,說不定這天下還真是他的了。畢竟朱棣造反殺到北方無人,後來的老百姓依舊把他當明君聖主,說明大部分人的眼睛不是雪亮的,真是看有話語權的人怎麼忽悠罷了。


老大死了,戰爭中出現的最高權威死後,短時間很難確定新的權威。

李自成、張獻忠都面臨這個問題。

一個戰爭中崛起的權威,是一支隊伍最大的凝聚力。他的存在就是勝利的前景,就是奮鬥的希望。就是失敗了,也會跟著他。

對比下過去的朱元璋,從攻下集慶到稱帝,前後十幾年的時間,實實在在的進行政權建設,做到足兵足糧。而且北伐的時候老朱建議都是穩紮穩打,先取山東、河南,據潼關。然後水陸並進取大都。

對比下關外的大清,到了順治,已經是三代。在皇太極時代,政權建設水平已經超過大明,汲取能力強,統戰政策也強,三順王一順公,滿蒙漢都團結到大汗周圍。而且在入關問題上,大清雖然進來解決,但對決戰也很深重。

古今一比,李自成的政權建設程度很低,戰略穩妥很低。加上決戰失敗,也就江河日下了。


原因很多,略談一個

李自成沒想到北上進攻進展的如此迅速。山西的快速淪陷和北京外圍關隘的失守,出乎了明順雙方的意料。(時間上的誤判,也是崇禎對南遷一再猶豫和沒有果斷敦促吳三桂迅速回援的重要原因。)

而由於山西線路投降過速,李自成軍隊在山西停留過短,未能及時理清山西統治基礎,任用了大量降將降官。

而北京地區嚴重的瘟疫,也削弱了順野戰軍的戰鬥力。同時,這也導致了北京不具備固守的基礎。

一方面,一片石戰敗後,困守瘟疫孤城是非常愚蠢的。

另一方面是,隨著清軍入關,順軍與山西陝西的連接正面臨著割裂。而南線南明仍具備野戰軍團,難以判斷其意圖。

從北京倉惶的撤出,嚴重削弱了順政權的威信。

同時,被追擊下的撤出,也導致了軍隊的削弱。

而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山西區域軍事力量的動搖,快速的倒向了清。

而由於山西的快速潰敗,陝北對峙前線的順軍主力不得不回撤,以防備清直接從山西穿插河洛,分割順軍主力與統治核心區河南湖北的聯繫。

由此,順軍主力原本與清相對勢均力敵的對峙,演變為了清對順的追擊戰。

然而實質上,由於順軍的流寇與遊騎特色,潰敗中仍未徹底傷及根本。核心力量較山海關潰敗後,實則有所恢復。

而由於順軍善於流動,兵員龐大,敢於野戰。其依託湖北以及周邊山區,是有可能與勞師遠徵的清產生戰略相持的。(不是說打贏,本來也沒打贏。是說依託山區和縱深,遲滯清的南下。)

而如果清順產生戰略相持。相對受到削弱的東路清軍,未必會考慮迅速攻克長江防線。(如果順政權未消滅的前提下,迅速攻破南京毀滅南明,實際上會導致順成為名正言順的新的旗幟,大幅度降低順南下湖廣拓展版圖的難度)

甚至由於流寇和清軍產生對峙,會導致南明心理上產生微妙變化。對清的恐懼感降低。能相對增強抵抗的意志力。

沒奈何,李自成跪了~

他不光活著時候給了大明當頭一刀

他死了也給南明當頭另一刀

至於說統治基礎啊,士大夫問題啊,土地問題啊什麼的。

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但不是沒有解決辦法。順集團也在嘗試解決。只不過都缺乏時間。

所以,忽視統治能力的速勝擴張,往往意味著統治力下降的速亡。

其實,秦如此,隋也如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