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看看大家的腦洞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很多人說長平是秦趙國力比拼所以趙國必輸,這裡不贊同。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趙國接受了韓國的上黨郡引發的戰爭,不說趙國當時的國力排在七雄的中上,而且地形方面更趨於在趙國本土作戰,糧食軍械供應方面趙國絕對不弱秦國,再說被大家談來談去的國力方面,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幾十年,對內軍功制,士卒不畏死,步兵絕對頂級,而趙國也有胡服騎射,對外打了多年匈奴,騎兵也不弱,糧食產量河北平原肯定比不上關中地區,但是因為作戰地區緣故趙國也確實差不到哪去,那不算場外因素的話趙國的劣勢只有一個,就是趙軍士兵素質不如秦軍,總體感覺秦趙六四開。

劣勢有,但是不大,長平之戰的結果就是,秦趙誰贏,誰就是老大,秦國嬴則拿下上黨長平附近區域可以攻擊趙國本土,六國沒有能與其一戰,趙國嬴的話大概率把秦國打回函谷關幾十年出不來。

歷史上有很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如官渡、赤壁、淝水、彭城、鉅鹿、井陘、虎牢等等等等,為什麼大家就鐵認為趙軍必輸趙國必亡了呢?鉅鹿的項羽沒有糧食困擾?官渡的曹操國力比袁紹強?戰爭沒有必敗,就是在看將領的臨場發揮。

全史下能與白起比肩的有韓信、衛青、霍去病、嶽飛、李靖、吳起、項羽等,這些人戰績方面都是不弱白起的,考慮地區因素將霍去病以及項羽排除,剩下幾人對上白起都有不小的可能會嬴,剩下的有李牧、趙奢、孟珙、徐達、李績、李世民等等等等,哪一個換了趙括長平都不會這麼慘。


屠殺關東六國士兵最多的統帥是誰?

白起。

屠殺秦軍最多的統帥是誰?

項羽。

鉅鹿之戰,六國諸侯作壁上觀,項羽破釜沉舟打贏了。

彭城之戰,項羽奇兵突擊,盯著劉邦的指揮中樞窮追猛打,三萬大破六十萬。

項羽最擅長打硬仗,以至強破敵陣。

若是項羽統趙軍,白起再來一招詐敗誘敵,恐怕會被項羽窮追猛打,直接攻破西壘壁。

當初秦軍攻勢如虹,王齕接連攻破廉頗的營寨,換成項羽主攻,攻破白起的營寨不在話下。

六國剋星,白起。

秦軍剋星,項羽。


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長平之戰戰敗最大的原因就是妄圖以一國之力挑戰秦國,更愚蠢的是妄圖速戰速決打贏秦國。

在白起沒有下場之前,秦趙兩國的主帥是王齕和廉頗,以廉頗的堅韌防守尚且被秦國壓著打,趙王卻無腦操作讓趙括這個新丁來當統帥,這才讓白起瞅見破綻親自下場打了一場教科書級的殲滅戰。

可以說有白起這個大boss在,趙國國力不如秦國,兵力不如秦國,統帥不如秦國,想憑一己之力打贏秦國簡直白日做夢。而要想破局,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入外援,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財貨、城池、質子等等,把秦國的宿敵魏國和楚國拉下水,組成三國聯軍來對抗秦國。而聯軍的統帥最佳人選就是信陵君魏無忌,要知道長平之戰後廉頗率老弱殘兵苦守邯鄲,在王陵統帥的數十萬秦軍的進攻下岌岌可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和楚國的春申君組成聯軍擊破秦軍,一路追擊到函谷關下。如果趙魏楚三國組成聯軍,白起根本不會下場打一場必敗之仗,秦王會直接撤兵。


要想贏長平之戰,需要破壞性創新思維,就是跳出戰爭和秦趙國力等常規思維束縛。

推薦一個項羽試試,

項羽領趙傾國之兵與白起對峙長平,突然趙軍撤退了,

然後趙平原君被誅殺,趙孝成王被尊為義帝,項羽自稱趙王大可汗,遷義帝至長平,

白起牛刀輕鬆勝長平,誅殺義帝(原趙孝成王)。

項羽使者絡繹不絕勸白起自立為親秦王。

趙臣蘇代護趙偃(趙孝成王之子,未來的趙悼襄王)入秦,日夜哭於秦宮,言項羽謀逆趙國,白起與之共謀,並暗說秦相範睢。

不久,長平勝與進獻趙孝成王的首級的使者到。

秦王廷議,範睢等重臣言表白起擅自誅殺趙王,與趙謀逆項羽合謀,謀逆之事已顯,秦王發使者奪武安君封號,並賜死,命王齕代之,秦王火速攜趙偃趕往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徵調全國15歲以上青壯,送趙偃歸國平叛。

秦王使者到,諸將合議,將黑色王袍披在白起身上,白起黑袍加身,自封為武王,封王齕為蜀王。


項羽:安排40萬兵力在視野良好處,觀看自己率5萬騎兵正面殺穿60萬秦軍。

諸葛亮:45萬?這輩子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感動。後方撐不住了?妥啊,治國安民比打仗可簡單多了。

霍去病:

秦衛兵:報告將軍,秦王率文武百官在對面陣中叫我們投降。白起:???

劉秀:風雨隕石聽我號令。

劉邦、朱元璋、李世民:不會打仗我來打,不會治國我來治,秦軍,趙王一堆小弱雞。

名將之所以是名將,就是因為他們能克服大環境打贏普通將領打不贏的戰爭。

歷史不會因為個人改變是說歷史的大趨勢,不是一場區區的戰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