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趙王以為賢勇。於是趙王問廉頗:「吾欲攻取秦,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廉頗曰:「不過用二十萬人。」趙王問趙括,趙括曰:「非四十萬人不可。」趙王曰:「趙將軍何其怯也!廉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廉頗及趙茄將二十萬西伐秦。趙括言不用,因謝病,歸養於邯鄲郊。廉頗攻長平,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趙茄會上黨。秦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廉頗軍,入兩壁,殺七都尉,趙軍走。

趙王聞之,大怒,自馳出邯鄲,見謝趙括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秦兵日進而東,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趙括謝曰:「微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趙王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趙括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四十萬人不可。」趙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趙括將兵四十萬人,趙自送至閼與。趙括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趙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趙括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趙王大笑。趙括既至長平,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趙括曰:「不然。夫趙王怚而不信人。今空趙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趙王坐而疑我邪?」

趙括果代廉頗擊秦。秦聞趙括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趙。趙括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秦兵數出挑戰,終不出。趙括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趙括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趙括曰:「士卒可用矣。」秦數挑戰而趙不出,乃引而西。括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秦軍。至渭南,殺其將軍白起,秦兵遂敗走。趙因乘勝略定秦地城邑。歲餘,虜秦王嬴稷,竟平秦地為郡縣。


倆人面對的環境就不一樣 。

說實話,我真的想不出趙括贏得樣子,對面是白起啊!

要真的是軍神級別,這趙括還會被他爹那麼評價麼?

這種程度,應該說已經不是好運氣或者其他條件就能隨便贏下來的了

同樣,如果這樣,趙括真的贏了,那麼毫無疑問兵家四聖有他一個位置,同樣也有極大幾率入廟

至於王翦,打趙國對李牧五戰三敗

但這不耽誤王翦是個名將,因為王翦沒輸過關鍵局,打不過李牧是打不過,但是打到最後,還是贏了

而且王翦那時候已經是秦國蓋壓六國,除非秦國上下一起腦殘,不然王翦也輸不掉關鍵局

如果真的是個廢物,王翦大概連名字都留不下,也就無所謂歷史了

另說一下趙括犯的錯誤太多了。

雖然是從結果倒推,但顯然趙括沒能力指揮四十萬人的軍隊

主動追擊這個更是沒法洗白。


趙括不會贏的。

趙括從未證明過自己的能力。

受命之時,應該謙虛謹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老王是職場老人了,求田問舍,不影響他的工作質量。


趙括能贏???是看不起廉頗嗎?如果連趙括能打贏的仗難道廉頗會打不贏。最大的勝利程度是秦軍撤出長平,退守上黨(然而這個結果廉頗比趙括更有把握做到)。

王翦輸,60萬基本沒可能了。60萬秦軍集中而不戰,給了楚國很大的壓力。楚國不得不集中主力迎戰,被迫迎戰結果可想而知。只要王翦讓60萬秦軍穩紮穩打,就沒有失敗的可能(李信20萬秦軍連戰連捷卻孤軍深入陷入合圍)。

這兩場都是賭國運之戰,決定勝負的當然是國家實力,當然白起、王翦更勝於趙括、項燕。


首先,長平就算他趙括能贏。白起也死不了,長平是一場攻堅戰。戰事穩定後秦趙各在自己的防線裏乾瞪眼。括贏了也就是個談判的命,趙國最好的結果就是接受上黨。那趙括就接著當馬服君或者更好一點當武安君了。

王翦輸的話,王翦輸過幾次。打趙國不順,被李牧擊退了幾次。楚國那一仗六十萬秦軍實在找不出什麼輸的理由,後方已定糧草充足。哪怕他輸幾仗也不會怎麼樣,秦國對敗將從穆公開始還是很寬大的 。始皇尤其如此,變法以後輸的最慘就是李信、桓yi、胡陽之流 ,以李信為例,死了五個都尉折了十數萬秦軍都沒有反攻倒算。當然你死了另說,你別投降就行


和王翦比之前,先和他爹趙奢將軍比比?將才先不論,就說小趙將軍吹牛皮的本事,恐怕更適合做的說客。長平之戰這種舉全國之力的大戰規模,老趙都沒打過,屁經驗沒有的小趙將軍上來不治軍講武,求田問舍好有自信呦?

舉個例子如突然出現一個90後市長,上臺不做好本職工作,整天炒房!打牌!KTV!能力再強也不靠譜吧?

反觀王翦將軍,當年被秦王政問詢滅楚軍略,王翦說非得全國60萬不行,秦王不用,聽信李信將軍吹牛批說20萬足已,結果被項燕打的稀爛。不得已,秦王重新啟用王翦,王翦本來不想去,結果拗不過秦王,率全國動員出來的60萬人出征,全國兵力都在王翦手上,為了避免猜忌和避禍,才今天派人請蓋個房子,明天派人說挖個池子,權宜之計而已。

說到這裡,可以了嗎?實話說,白起對陣廉頗,實在沒辦法纔派姦細跑到邯鄲散佈謠言,說小趙將軍如何如何,信這種話的趙王為啥沒在知乎上被聲討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