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类型化是商业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那娱乐明星树立人设、吸引特定的人群,是一个道理吗?日韩娱乐圈和欧美娱乐圈也是这样吗?


不是必然现象,是面对特定的受众,选择的特定的策略。

并不是说卖人设就管用,而且你也看到了,卖人设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只要不是公司强逼著要求你造人设,哪个人也不想带著面具活著。

根据市场主力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生活状态,销售者会选择与其对应的销售手段。

对于文化素养不高,没有美学熏染,较为初级的消费者们,「卖人设」是相当有效的。因为他们最希望有的是一个偶像,一个满足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完美人物可以仰望,可以理解为精神恋爱。国内市场钱包最好掏的,就是这批人,所以国内娱乐圈热衷于塑造人设,当然也偶有砸锅,比如孙楠,就是人设不完整,被反噬的例子,同理,黄磊,黄渤等人,也均有此类光环(无贬义)

而对于文化素养较好,有一定欣赏能力,处于中级的消费者们,卖人设基本是没用的。这些人的特征是「唯能力至上」,如同典型的知乎用户,他们虽然也会受到人物塑造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能够理解人的复杂性,不去过度关心演艺人士的个人生活。而且由于这个群体的认知局限性,他们往往对商业行为极为反感,一旦出现「人设套路」,他们就会立刻群起而攻,几乎可以说是不死不休,请参考那边六小龄童叔叔的尸体。而成功者,请参考发哥。

极少的高端消费者,则能够很理性的安排自己的注意力,你是不是有人设,他们不在乎。更不会浪费太多的精力在这种吃瓜事件上。他们会欣赏但不会粉,会厌恶但很少黑,因为他们其实不在乎。对于这些人而言,娱乐就是娱乐,不抵触也不沉迷。

就欧美目前而言,还是以第一种,第二种两种对半开的,基本没有人会去打第三种的主意,也没有意义。出来经营人设的大致占一半,非常谨慎,因为一旦被反噬后患无穷,所以人设都非常简单,以「犹抱琵琶半遮面」方式进行,比如才俊学霸,睿智长者等,对于私生活,个人品行都尽力制造一个和平假象,就算外面有十个情人,也和家里老婆提前谈判,出事你要护我,我给你钱花。一般不太翻船。

近期的娱乐圈大戏,如吴京,孙楠,北电假博士,六小龄童,大抵都是由不同阶层的意见碰撞导致。


人类存在,人设就存在,只是现在拿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词去称呼了这种现象。

与是不是娱乐圈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娱乐圈被拿到明面上来说的比较多。


人为创造记忆点


应该是吧,现在卖水果的都在搞社群营销,要吸引特定的人。社会阶层极速分化,大家已经不能互相理解,只能和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玩,所以作为偶像吸粉也要有更明确的标签,更有针对性地吸引特定人群,这样就需要树立一种人设,无论是吃货人设、贤妻人设还是学霸人设。


于明星叫做人设,于产品叫做品牌形象,逻辑相似,主要满足以下2点特质:

  • 鲜明(一般以产生差异化或者叫做辨识度为佳,其反面则是同质化高、难以被记住的)
  • 被特定群体需要(能满足某类需求)

因此,超高学历、文武双全的演艺界男神、爱心横溢+模范妻子的绝世佳人、草根出生白手起家成功逆袭的福布斯30Under30、命运多舛从不向命运低头数度东山再起的杰出企业家们便出现在了大众身边,有真实的或适度包装美化的,自然也有大肆虚设造假的,倘若是后者,那么墨菲定律或早或晚都将应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