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把我最喜欢的书推荐给你。

这是一本规范实用的书。

集举国之力编撰。

年龄段从小学跨越到老年也不会过时。

一家一百多年历史的出版社,至今还在不断更新。

不论多少次翻阅常常都能让你找到一些新的知识点。

阅读门槛低,小学毕业就能读懂全书。

遇到生僻字也不用担心,很快你就能搞懂它。

这本书读懂了,走遍中国少有能难倒你的。

你猜到是什么书了吗?

没错就是《新华字典》,其他买过的书可能会送人或者扔了。但它一直在我的书架上!

找不到理由不喜欢它呢。

新华字典最新版正版11版专用人教版淘宝¥ 16.90去购买?


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又叫《动物庄园》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政治寓言小说

作者:乔治·奥威尔

豆瓣评分9.4,位列Top 250榜单第11位。

《动物农场》是奥威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一则入木三分的反乌托政治讽喻寓言。

本书一经出版,便轰动全国,为奥威尔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财富。

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一头被称为「老少校」的猪做了一个特别的梦,于是在约定时间,动物都纷纷赶来聆听老少校的梦。有马,驴,牛,羊,鸡等等。

老少校借此时机,大肆控诉人类的残忍,血腥及贪婪。动物们辛勤劳作,却被压榨。它们劳动最多,却获得最少,甚至逃不过被屠杀的命运。

我们的生命是最悲惨的,劳苦的,和短促的。我们生下来,攻击我们的食物仅仅够维持我们的躯体里始终有一口气,我们当中那些能活下来的,就被强迫干活,直到筋疲力尽;一旦我们的使用价值到了尽头,我们立马就会遭到骇人听闻的残酷杀戮。

我们可以在老少校的这段话里,看出什么?

一是经济上的不平衡

二是地位上的不平等

其实简单回想下历史上的诸多叛乱,大多数都绕不开这两点。

在俄国沙皇专制独裁时期爆发了二月革命,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老少校去世之后,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叛乱」,将压榨它们的农场主琼斯以及所有人类赶出了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并从老少校的思想中总结出了一套称之为「动物主义」的指导原则。

然而,被驱赶走的琼斯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本想著动物无法管理农场,用不了几天就会自行崩溃,然而事实并未如琼斯所料。因此在10月初的一天,琼斯联合附近的两个农场主,对动物农场进行攻击,企图收回农场。动物们也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场著名的牛棚大战中,动物们取得了重大胜利。

来考下历史:10月,俄国,让你想起了什么?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著名的「十月革命」。

然而在这场战役之后,聪明的猪占据了领导地位,很快成为了各动物们的领袖。可以说逐渐篡夺了革命果实,成为比人类更残暴和极权的统治者。

在这群猪中,尤以「拿破仑」和「雪球」的拥护者最多。

于是在各项决策中,两头猪总是针锋相对,互相否定。在奥威尔笔下,拿破仑寡言少语,性格老练;雪球活泼外向,但城府较浅。

在一次关于是否在农场建设风车以减少劳动力,提升效率的决议中,拿破仑凭借自己暗中培养的「狗腿」,对雪球进行攻击,成功的将其赶出农场。最终成了农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然而,本书最讽刺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在拿破仑完成了内部大清洗以后,逐渐走向极权的描述。

大清洗主要针对高级领导人的一场有预谋的政治运动。胜利者自然是将所有的黑锅推给失败者。就像拿破仑将农场发生的一切坏消息,甚至是无中生有的指责全都推给雪球一样。

拿破仑真正反对的并非建造风车,而是敌视雪球。在成功击败对手后。拿破仑转而支持风车计划。而风车的建设就隐含著苏联的工业发展计划。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治也逐渐发生变化。七大戒律逐渐在试探中一条一条的被废除。

七条戒律 即:

凡用两条腿走路的都是敌人。凡用四条腿走路或者有翅膀的都是朋友。一切动物都不许穿衣服。一切动物都不许睡床铺。一切动物都不许喝酒。一切动物都不许伤害其他动物。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

很显然,只有猪在享受特权。

牛奶,掉落的苹果,酒全部归猪所有。他们甚至开始同人类进行交易。

从七戒到按照拿破仑的思想改成新的七戒,可见,老少校原来的思想已经被扭曲,在新独裁者之下走向变质。

最可怕的是,当初将农场主琼斯赶走以后,动物们将原来的里甲农场改为动物农场(Animal Farm).

而此时,当人类为了顺应猪的心意跟著叫动物农场时,猪反而告诉他们:这个农场从今以后,还叫里甲农场。

这时的猪,已经学会了两条腿走路。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已经分不清人是猪,还是猪是人了

请原谅我无法一一且深入详细的讲述这部小说的所有寓意。大道至简,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奥威尔用看似简单的语言,向世人传递了最深刻的含义。

每一处细节,每一种动物,每一个看著很小的事件,都潜伏著寓意。还是需求大家亲自去读,去品,去体会。

我终于相信了那句话,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关注公众号「敏感青年」,每期推荐好书给您


看大家的回答基本都是文史哲著作,理工科难道过于硬核?

我来推荐一部超过600页的数学书《统计学的世界》,戴维穆尔著,我买的是中信出版社引进的第五版。

国内的理科教材往往让人头大,而国外教材大部分是用一个个的故事或者案例来引导读者研究下去。这本统计学教材就是这样,你完全不用看里面的公式,甚至你把这边600页的书当故事书读也没问题,欲罢不能的感觉可以让你一周啃掉大半本(后半本不是专业研究的不看也行)。

读完了你可以弄明白几个问题。

  1. 看起来合理的原因,不一定是真实的原因。冰激凌销量和溺水死亡的数量高度正相关,但禁售冰激凌绝对无助于降低溺水发生率。看完这本书你直到怎么判断事件关联性。
  2. 调查报告很多时候不能反映真实的意愿,尤其是网站做的信息采集。看完这本书你就明白灯塔国的媒体怎样忽悠选民。
  3. 什么样的数据有造假的可能。看完这本书,你很容易报告里数据的可靠性,比如某商学院的毕业统计数据,深挖下就会出现半个人的现象。你还会在主动之前多掂量掂量,毕竟检验手段那么多,数据很难编完美。

在北大国发院读书的第一门课就是统计学。老师见过一句话,现代科学的根基是统计学和微积分。这本书开卷有益,理科生就算毕业十年读起来也没压力,推荐给大家吧,pdf文档很容易下载到。


《平凡的世界》—路遥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魔幻色彩)

《达. 芬奇密码》—丹. 布朗(他的宗教悬疑小说都很棒哦,《天使与魔鬼》,《失落的秘符》也不错)

《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 李(人性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斯蒂芬. 金

《1Q84》—村上春树


《影响力》。

这是一本怎么推荐都不为过的书,作者是"影响力教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罗伯特·西奥迪尼。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本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树立榜样、回避、威胁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01 影响力武器

凡是都应当尽可能地简单,而不是较为简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动物可能会看到某种颜色的羽毛而变得具有攻击性,或听到某种叫声就对自己的天敌呵护有加。动物这种愚蠢可笑的机械反映在人类身上也有,当某一种触发特性出现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被难以觉察的影响力武器摆布了。

1、固定行为模式

固定行为模式,其中包括极为复杂的行为序列。

这些模式一个基本特点:每一次,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按照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的。这套系统里有个很怪的地方,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通常,触发特征只是来犯者整体上微不足道的一小方面。

固定行为模式的两个特点:

(1)动物的自动化固定行为模式在大部分时间都运作良好

(2)人类也有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尽管他们一般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可激活他们的触发特征也有可能愚弄我们,让我们在错误的时候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

2、影响力武器

(1)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

(2)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

(3)使用者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02 互惠

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互惠式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了。

1、互惠原理

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

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他说:「由于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在『有债必还的信誉网』里分享食物和技巧,我们才变成了人。

文化人类学家泰格和福克斯认为,这种「欠债网」是人类的一种独特适应机制,有了它,人类得以实现劳动分工,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让个体相互依赖、凝结成高效率的单位。

2、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1)人类社会从互惠原理中得到了一项重大竞争优势,由此,必须保证社会成员全部被同化,遵守并信任这一原理。凡是有人敢违背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由于普通人大多讨厌一味索取,从不回报的家伙,我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地避免被别人看成揩油鬼、忘恩负义的王八蛋,或是不劳而获的懒虫。这样,我们煞费苦心又容易被那些一开始就想从这种知恩图报的做法中抹去好处的人利用。

(2)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著互惠原理,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

(3)超市是赠送免费样品的绝佳场所。免费样品的真正妙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份礼物,能把互惠原理应用起来。推销人员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不过是为了让消费者晓得他们的商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释放了出来,十足的借力打力、四两拨起千斤的柔道手法。

(4)一个人靠著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尽管偿还义务构成了互惠原理的实质,可使原理那么容易遭到利用的,则在于接受的义务。

(5)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亏欠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内心的不舒服,对外又有可能丢脸,足以让人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经常打著互惠的旗号,给出去的比自己获得的更多。

3、互惠式让步

(1)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2)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相互让步

第一条: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第二条: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3)最初的请求越大,这套做法的效果就越好。小要求跟大要求一比,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4)互惠原理和知觉对比原理能产生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力量。

4、如何拒绝

(1)要意识到,请求者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对手,他不过是借助互惠原理来争取我们顺从罢了。

(2)真正的对手是互惠式原理。

(3)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只要我们能准确地判断、界定顺从伎俩,不再把它们错看成恩惠,施与者也就没法再跟互惠原理站到同一阵线了:互惠原来只说要以善意回报善意,可没说要用善意来回报诡计。

03 承诺和一致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

--达·芬奇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1、言出必行

(1)依照人们的普遍感觉,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的人格特征。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他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2)在我们的文化里,一个人高度言行一致是备受称道的。

(3)日常生活的纷繁复杂对我们的精力和能力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有了一致性,我们就以相对轻松、高效便利的方式来应付一切了。

(4)保持一致,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2、承诺是关键

(1)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作「登门槛」。

(2)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他就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3)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4)人们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总认为声明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态度。哪怕他们明知当事人的声明并非出于自愿,也还是这么认为。

(5)公共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6)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3、如何拒绝

死脑筋的保持一致愚不可及。

--爱默生

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弄清楚这种一致性有可能让人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信号能给我们提示,具体地说,是两种独立的不同信号。面对其中任何一种信号,我们的身体都会有不同的部位做出反应。

(1)第一种信号很容易识别。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中了套儿、被迫遵从了一个并不想答应的要求,我们的胃就会警铃大作。然后只需要一语道破他们在干什么就行了。

(2)面对一样东西,我们总是先体验到感觉,经过短暂的一瞬间后,才能将其理性化。心灵深处发出的信息是一种纯粹和基本的感觉。如果我们多注意训练自己,应该可以在感觉十分轻微,认知器官还没来得及插手的时候就觉察到它。如果回到先前,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么。

04 社会认同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沃尔特·李普曼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谓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1、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1)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2)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想要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2、多元无知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现象。

(1)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

第二: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

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危险也有可能积累到这样一个程度:某一个体不受看似平静的其他人所影响,采取了行动。

(2)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的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因此,潜在的紧急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受害者倒了霉。

(3)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他们不帮忙,因为他们无法确定紧急情况真的存在,也无法确定此时是否需要自己采取行动。

(4)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3、有样学样

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仿效相似的人,而不是跟我们不同的人。

(1)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2)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人们会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对暴力事件大加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

(3)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对自己有利方式发挥作用的人。

4、如何拒绝

人们对社会认同的响应方式:

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

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1)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2)还击的时候要咄咄逼人。

05 喜好

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

--克拉伦斯·达罗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决定是否购买某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

1、外表魅力

虽然人们普遍承认长的好看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占有优势,对这种优势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我们恐怕低估的太厉害了。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急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

2、相似性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

3、恭维

利用「喜欢我们」这一微不足道的信息,人们就能有效地诱使我们还以好感、答应请求。很多时候,别人恭维我们、亲近我们,其实是有求于我们。

4、接触与合作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

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包括选举哪一位政客。

大家通过共同的努力,成功完成目标之后,任何一个人就很难再以敌意对待这些曾跟自己一同战斗过的队友了。

5、条件反射和关联

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详。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

在邻居眼里,跟坏孩子玩,就是和坏孩子一伙的。

不断尝试把自己或者自己代理的产品跟我们喜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制造商们总是急著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

把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是广告商利用关联原理赚钱的另一种办法。重要的是把联系建立起来,合不合逻辑无关紧要,只要是正面、积极的关联就行了。

制造商还乐意花大价钱让自己的产品跟流行艺人联系起来。

人们深知关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

根据关联性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个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

我们会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

当我们以个人成就为傲的时候,我们不会沾别人的光。只有当我们于公于私的威望都很低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借助他人的成功来恢复自我形象。

6、如何拒绝

顺从专家用来诱惑我们产生好感的东西,不必提防,只要当心他们带来的好感度就行。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专家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是唤出防御机制的时候了。

把注意力放在效果而非成因上。

把交易者和交易分开,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做决定。

06 权威

跟著权威走。

--维吉尔

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1、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不假思索的服从。盲目服从这种机械做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糟的一面。

2、头衔

头衔是最难也是最容易得到的权威象征。正常来说,要得到真正的头衔必须付出多年的艰苦努力。然而,也有人毫不费力地给自己贴上个标签,就轻松得到了他人的顺从。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的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权利和权威的外部象征,说不定是靠假冒伪劣的材料编造出来的。

3、衣著

相较于头衔,这种权威的外表更实在,要伪造起来也很容易。

4、如何拒绝

(1)为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防御策略之一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

(2)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3)「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一问题的宝贵之处:它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该放的地方上。它轻轻松松地让我们从兴许毫无意义的权威符号上挪开视线,转到真正的权威资格上。

(4)「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我们必须考虑一下他们在当前情形下的真实可信度。多想一想专家会不会因为我们的顺从而得到好处。

07 稀缺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G.K.切斯特顿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1、物以稀为贵

(1)商业世界的研究发现,管理者对潜在的损失比潜在的收益看的更重要。

(2)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3)让顾客相信一样东西很紧俏,从而提高它们在顾客眼中的价值。

(4)和「数量有限」技巧相对应的是「最后期限」战术。

(5)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著强大的刺激性。

(6)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映。

2、逆反心理

(1)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要好。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2)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就拥有的自由。

(3)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4)经常,人们的渴望和东西本身具备优点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而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更包容了。

3、如何拒绝

(1)面对稀缺压力产生恰当的警觉还算容易,但根据警觉采取行动就难多了。我们对稀缺的典型反映阻碍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一看到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了,我们的身体就亢奋起来。

(2)一旦在顺从的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

(3)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对它的占有。我们到底想从这样东西里面获得什么?如果占有这件稀缺的东西,能让我们享受来自社会、经济或心理上的好处,那就占有它吧。

(4)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

(5)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短缺影响下产生了高度的情绪波动,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波动当成暂停的信号。要做出明智的决定,恐慌、狂热的反应是不适合的。

(6)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那样东西。该物品不管是稀缺还是充足,其功能都是一样的。

08 即时的影响力

每时每刻,我都变得更好了。

--法国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

每时每刻,我都变得更更忙了。

--罗伯特·西奥迪尼

正常情况下,促使我们做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决策时频繁、机械地使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原理的原因。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的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力。但现实中,大量的、极易伪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们借此引诱我们做出机械的反映并从中获利,我们不得不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