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偷襲對蜀影響最大,直接導致三顧茅廬戰略規劃被打亂以及之後一系列問題,假如沒有偷襲,形式會如何演進。無論演義或正史皆可。

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就是好奇,所以有該類小說歡迎推薦


無非兩種可能。

一:孫權沒有偷襲。

關羽和徐晃僵持,關羽逐步退回。從歷史發展看,孫權偷襲前關羽已經透支軍力,取得了同規模下,幾乎是三國最大的勝利。先後大戰曹仁、于禁、徐晃後需要休整。對徐晃作戰形勢已退為主。何況還有張遼在路上。

之後關羽消化三萬俘虜,兵力大增,劉備在漢中也修整完畢。上庸穩固,同時舉兵北伐。必定效果強於關羽和諸葛亮的北伐,不一定能贏,但是對曹魏威脅肯定大增。

二 孫權不偷襲,而且全力相助伐曹。

恐怕曹操不死也得脫層皮了。


感覺戰果最大也就擴大到拿下襄樊,但是能不能守住是個問題,理想情況下是攻下襄樊守住幾年,等到皇叔消化了漢中後分兵兩路,皇叔帶蜀中將領進取雍涼,二爺率荊州兵馬攻打宛洛許昌一線(這一路不必過於追求戰果,多襲擾就行,戰略目標就是儘可能的多牽制曹老闆兵力,畢竟以一州之力進攻魏國核心地區想取得出色戰果感覺費點勁。)同時孫十萬出兵進攻合肥,這樣三路攻打魏國雍涼失守的可能性比較大,宛洛許昌一線牽制曹魏主力(論戰略地位的話宛洛許昌一線戰略地位應該比雍涼高,如果這一線失守就以為著整個中原地區都暴露在二爺的兵鋒下了),至於合肥。。。不是埋汰孫十萬,東吳陸地攻堅能力真的不夠看,但還是有攻下合肥的可能,畢竟這種攻勢下曹魏的兵力也在捉襟見肘。一家之見,如果有覺得不妥的地方歡迎指正。


1.因為糧草的問題關羽放棄圍攻襄樊,帶著三萬降卒回江陵,消化消化。同時加緊操練水軍。

2.漢中之戰打得蜀中經濟幾乎崩潰,以諸葛亮為蕭何,休養生息,下一次大規模戰役至少得220年了。

3.襄陽因為戰亂破壞,和歷史上一樣被魏國遷民放棄,然後關羽派偏將佔領。從此和魏國隔漢江對峙。

4.等曹丕篡位後,劉備依然宣布漢獻帝死,然後稱帝,同時封孫權為大漢吳王。同時派出精銳說客,讓孫權派大軍打合肥,畢竟這個次元東吳沒偷襲,那肯定是復興漢室的NPC政權,肯定會聽的。

5.趁東吳和曹魏在合肥鏖戰之時,大軍順流而下,討滅孫權,把孫權搬來公安和劉璋一起住,世人都稱讚劉備仁義。

6.三路北伐,天下大定。


60歲的劉關張,就算不發生意外,又能有幾年陽壽?

除非諸葛亮篡位,不然所謂的大智若愚的劉禪,又能掀起什麼波瀾?中國五千年還沒有弱主強臣統一全國的,打天下的哪個不是狡猾如狐?


前提條件:孫權不偷襲荊州,孫劉聯盟穩固。孫權最大可能出兵打合肥,而徐晃的援軍到了,關羽也只能退守襄陽,甚至會放棄襄陽退回南郡,畢竟底子不如曹操方面厚無法持續作戰。接下來看孫權在合肥的戰果,打下合肥,關羽再起兵打襄樊(襄陽樊城說是兩座城其實只是個一條江),劉備方面應該也會看機會往隴右方向占點便宜。以上是最好的情況,最差么關羽被徐晃援軍打敗退到南郡。回到原來的格局。歷史已無可能


假如東吳沒有偷襲荊州,三國形式會怎麼樣?這是講東吳偷襲荊州的影響或者叫歷史意義的問題。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三國這種分裂形式會持續更多年。下面我們細心說說如果沒有呂蒙偷襲荊州會怎麼樣?

第一,關羽、周倉等人可能不會死,PK魏國的戰爭過程中,可能會撈到更多的好處。

呂蒙偷襲荊州時,關羽正在和魏國進行交戰,互有勝負。按照當時的戰況,關羽雖然負傷,但能佔六成優勢,如果把我得當(不以滅魏國為目標,見好就收。),不但能保住性命,還能從魏國撈到一些好處。

第二,諸葛亮後期的北伐會多一條路線。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魏國只有一條路線,那就是從漢中出發經天水等地到岐山。如果呂蒙沒有偷襲荊州,那蜀軍可以從荊州向被進攻,兩路並進,獲勝的幾率會高處很多。歷史有可能被重寫。

第三,呂蒙可能也不會死的那麼早。《三國演義》中,呂蒙是在慶功宴上,被關羽附身致死的。關羽的目的是復仇,如果呂蒙沒有偷襲荊州,那關羽就不會顯聖復仇了。

第四,不會有火燒連營七百里,不會顯示出陸遜的能力。

劉備之所以大規模討伐東吳,就是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如果沒有東吳偷襲荊州,那劉備就不用去打東吳了,也不會被東吳打敗。當然,東吳也就不用啟用年輕的陸遜,陸遜的才能可能還會被埋沒一段時間。


就算東吳不偷襲,關羽拿下曹仁的概率也不大,蜀軍藉助天災俘獲于禁的援軍已經是最大戰果,打了這麼久,不僅魏軍疲憊,蜀軍也是強弩之末,關羽取吳米就已經看出來後勤緊張,在加上魏國不斷的援軍,退回江陵消化降兵。


一是關羽率軍被打的從哪來回哪去。二是如果關羽不退關羽就被曹軍斬殺,東吳從曹軍手裡搶下大半荊州。


不出意外,關羽還是拿不下曹仁。于禁的七軍對曹老闆來說並未造成很大損失,拋開東吳不說,曹老闆會繼續派援軍救襄樊,還是按照歷史,二爺對徐晃,蜀君多日作戰,已經疲憊不堪,徐晃的生力軍還真夠他喝一壺,而且,俘虜的幾萬人很耗糧啊,此時漢中戰果還在消化,支援可能性不大,所以說最終可能是二爺被徐晃一頓胖揍但是損傷甚微,總體來說蜀國國力大增,如日中天。當然,如果此時渣權不袖手旁觀,捅曹老闆下,也夠他喝一壺,所以,此時,渣權幫誰誰贏得可能性大,袖手旁觀,結果已經說過了


謝邀

公元219年,劉備方吹響了全面反攻的號角。

一方面,西線漢中合戰全勝告終,劉備打飛曹操,奪得漢中,劉封、孟達在上庸勝利會師,劉備進位漢中王,聲威如日中天;

另一方面,關羽在荊州發動北伐,各地義軍雲集響應,「黃河以南幾非復國家所有」,隨後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感覺玩不下去了,幾乎決定遷都。

如果孫權沒有選擇偷襲劉備,而是趁機開闢東線戰場,那可真是山河動搖、中原板蕩,對曹操來說,這絕對是政權成立以來最為危險的時刻。

之後劉備是否能一鼓作氣吞併雍、涼、豫,孫權是否能佔據青、徐,也許難以逆睹,但漢中之戰、水淹七軍已經讓曹操大傷元氣了,繁重的徭役更是導致全國遍地起義,孫權這時再來趁火打劫,曹操方的全面潰敗、遷都渡河,是可以肯定的。


東吳沒有偷襲荊州,則魏國危矣.

東吳沒有偷襲荊州, 會出現4種可能,劉備視角:

  1. 關羽攻下樊城, 吳蜀保持聯盟
  2. 關羽攻下樊城, 吳蜀解散聯盟
  3. 關羽攻下沒有樊城, 吳蜀保持聯盟
  4. 關羽攻下沒有樊城, 吳蜀解散聯盟

情況1, 攻下樊城後請求吳國補給, 關羽軍團急行軍直入許昌, 擁立天子. 授孫權為吳王. 等曹操一死領天子命伐魏. 統一大漢. 修養三年伐吳. 天下可定. 漢王朝延續. 劉嬋不要封蜀王,眾將封侯即可.

情況2, 關羽攻下樊城,呂蒙立即攻荊州. 則關羽軍團仍然急行軍直入許昌, 劉備軍團漢中出兵,荊州我們不要了. 擁立天子. 授孫權為吳王, 不要讓吳魏聯盟. 待天下有變, 再一圖天下。

情況3,關羽攻下沒有樊城, 吳蜀保持聯盟. 加強吳蜀聯盟, 除了荊州不給, 要啥給啥. 等曹操一死, 合力三路伐魏.

情況4. 關羽攻下沒有樊城, 吳蜀解散聯盟. 不要讓吳魏聯盟. 可聯魏伐吳. 亦可繼續聯吳抗魏. 還是那句話, 除了荊州不給, 要啥給啥.

如果關羽攻下沒有樊城, 這個期間有幾個是需要劉備同志注意一下:

  1. 你親愛的法正同志壽命將至, 讓他做好遺言.
  2. 把雲長調往漢中, 把孔明調往荊州,順便把幼常留在漢中. 孔明不會反.
  3. 找個機會把幼常砍了, 並讓文長捨命求救然後並重責文長。強行把文長孔明踢到一個隊伍里去。
  4. 重視教育. 重生一個太子是不現實了. 現在立刻重視對劉嬋的教育, 這孩子是你親生的, 不會傻了巴基的。然後動用你的識人能力清理下太子身邊的宦官. 對劉嬋灌輸匡扶漢室的核心思想, 牢記隆中對的指導理論. 跟他說, 操丕活不了多久, 曹睿活不了多久, 司馬懿(不要問是誰)也不不了多久. 實在不行, 劉嬋的兒子也挺靠譜。魏防司馬仲達, 吳防陸伯言, 不要問, 問就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5. 囑咐益德不要苛責士兵. 實在不行就把二弟三弟留在身邊吧, 因為你也沒有幾年光景了.
  6. 囑咐丞相讓他的孩子回鄉下種地吧. 不然魏國的諸葛氏, 蜀國的諸葛氏都被誅了, 你好歹讓孔明給諸葛家留個後人.

若跨有,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室可興矣。

不過客觀來說. 呂蒙不背刺, 樊城必定不保. 但是魏國除了司馬懿, 還有賈詡. 反間計這樣的計謀, 不會想不出的. 三國嘛, 遺憾太多了.


孫權不偷襲荊州,那他遲早要被吃掉。

因為劉備控制的南郡在下游,曹操控制的南陽在上游。無非就是蛇皮互掐,關羽掐死阿瞞佔據整個長江流域,手裡還有戰船,什麼時候孫權應該去見他父兄了,順游直下建業城,來個水鄉旅遊,順便收一波孫家的腦袋,曹操掐死關羽,同理。所以啊,對於孫權來說能不慌嗎?三國的形式怎麼演進不好判斷,孫權不控制南郡,那就是把一個不定時的炸彈抱在手裡了,哪天睡醒了,曹劉都遲早要掐死對方的,我們罵孫權啊,罵歸罵,但他是君主一切都要為自己方利益著想,又沒什麼不對,歸根結底啊就是當年擼完曹仁贓沒分好,都想為自己多爭利益,你們特喵怎麼不往北打啊。在分荊州的問題上當年劉備的嘴臉可不大義,所以啊,孫權就天天尋思啊,你劉備不是啥老實人啊,你遲早都得整死我,這點,白衣騎士呂子明,看的清楚的。

接下來分析一下三國方向的發展,對於曹魏政權,三家歸晉會提早日程,因為若劉備方強勢,曹魏有的是辦法向士族拋橄欖枝,九品不談了。私兵化,這個一旦在曹魏推廣,那守成是絕對沒問題的,不過是把自己閹了,能挺住就行唄,最後一樣會死於自爆。


結論:東吳將被滅,南北朝將提前上演

關羽的軍事作戰的正確戰略目的是為了牽制曹魏確保劉備拿下漢中

水淹七軍後,大量援軍已被陸續派往荊州,繼續死磕毫無意義,如果乘勝果斷回軍鞏固荊州防守,東吳將陷入徹底的戰略被動,待到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集合漢中川蜀荊州三大板塊對東吳是巨大的體量優勢。順江而下進攻,就算曹魏想幫東吳也沒辦法了。

一是曹魏水軍不行,二是漢中易守難攻,三是東吳敢放曹軍過江幫他守城嗎


劉備和曹操很大程度上在將來可能會對調一下實力。

赤壁之戰前:曹操 7 孫權2.5 劉備0.5

赤壁之戰後:曹操6.5 孫權2.5 劉備1

劉備入蜀後:曹操6 孫權2 劉備2

漢中之戰後:曹操5.5 孫權2 劉備2.5

水淹七軍後:曹操5 孫權1.5 劉備3.5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