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魏吳王和大吳帝國第四代戰神呂蒙這時候已經鐵了心要當曹魏的柯基了啊。

不然大吳帝國為什麼要磨刀霍霍,準備進圖益州,全拒長江?

從打算背盟的那一刻,大魏吳王和四代目戰神呂蒙就已經決定跟耷賊撕破臉皮,籌備全面進攻,進而滅亡耷賊了。

所以什麼借荊州不還、關羽威脅論之類的幼稚拙劣借口,也就是小白黑吹們和大吳帝國粉絲們信,前者是智商問題,後者是屁股問題,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可惜大魏吳王和四代目戰神呂蒙有兩點沒想到:1、曹賊前腳退出襄樊,讓大吳帝國佔領,後腳就回戈一擊,錘爆了吳軍奪回襄樊。2、四代目戰神呂蒙還沒來得及展開他那拳打西蜀腳踢曹魏的鬼才計劃,就領便當了。

所以大吳帝國進圖益州滅亡耷賊全據長江的宏偉戰略一直沒有付諸行動。

直到耷賊東征,大魏吳王好像突然意識到有些不對,一邊向曹賊頻頻服軟示好,一邊向耷賊遣使求和……

呃?

說好的取益滅耷全據長江呢?

說好的拳打耷賊腳踢曹賊呢?

說句不客氣的,大魏吳王之所以能挺過那幾年的危機,純粹是因為碰上曹丕這種在軍國大事方面銀樣鑞槍頭的君主,再加上瘟神眷顧。


因為荊州>關羽,襲取荊州就是結了死仇,這一場仗在所難免,劉備肯定要出兵的。

既然如此,殺掉最熟悉荊州,陸軍水軍都有經驗的關羽,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因為孫權不是呂布那麼傻白甜。

呂布第一次偷襲徐州後:

甘、麋二夫人見玄德,具說呂布令兵把定宅門。禁諸人不得入;又常使侍妾送

物,未嘗有缺。

呂布還真的以為,善待劉備家眷,轅門射戟可以化解奪州之仇。

結果呢?


文字發不出來,上圖吧


攻打荊州就已經撕破聯盟了,留著關羽難道蜀漢就不跟他結仇了嗎?何況關羽熟悉荊州,如果重整旗鼓對東吳也是巨大威脅。


反正之後諸葛亮肯定會和吳國和解的,怕什麼。


貌似誰勸了一下孫權說不要放虎歸山來著


殺了關羽反而成就其一世英名,不殺放回去以後也會羞愧而死……和蜀漢結仇是搶了荊州,不是殺了關羽……


偷襲荊州已經是撕破聯盟宣戰了,當然不可能放走敵方軍團的首席將領。事實上,孫權在贏得襄樊戰役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關羽都是在逃的,孫權在荊州通往益州的路途中設置了重重崗哨和關卡,最終才抓住了關羽,也算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了,你說能輕易放嗎?


很簡單,殺掉關羽奪回荊州,讓呂蒙鎮守,可以說穩得一批。因為沒聽說過東吳哪個都督親自鎮守還失守的。劉備沒了關羽根本沒過江的本事


襲取荊州本身就是死仇了.


劉備說,打東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所以,大家就真的認為劉備打東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政治人物說的話,能信就有鬼了。這個你去看看特朗普的推特就行了。

劉備這種一世梟雄,顯然不是意氣用事的人,無論東吳後續怎麼操作,打肯定是要打的。

既然如此,我在開打之前先砍掉你的頭牌戰將,就是順理成章的操作了。

再後來,劉備都被孫權打死了,該和談的時候,諸葛亮沒有一絲猶豫。所以啊,個人恩怨,永遠只是檯面上的話,下了檯面,跟國家利益相比,個人恩怨算個P。


搶了荊州已經結仇,怎麼可能放了敵方大將,放虎歸山,日後再來打嗎?

東吳原本是以為,劉備是有腦子的,不會為了1/3個荊州和一個手下,和東吳拚命的,沒想到東吳高估劉備的腦子了,竟然稱帝了不去北伐得到各反曹人士的支持,反而去伐吳.......

這麼一來,不但失了民心,出師不順(本來就是劉備他們理虧,為關張報仇純屬騙自己人),而且帶了3,4萬人馬孤軍深入,哪有不敗的道理!


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畧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

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今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日僵僕,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東吳襲取荊州其實是有預謀的消滅劉備在荊州的勢力,好把荊州大部收入囊中,在魯肅當政時期,還以合作的態度與關羽周全,可呂蒙早就打算消滅關羽,緊接著關羽水淹曹魏于禁七軍,一時風頭無二,也讓東吳感到了切實的威脅,於是曹魏與東吳合作,一起絞殺了關羽,孫權也曾把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想嫁禍給曹操,可惜劉備並不認,其實從偷襲荊州,到夷陵之戰,東吳都有準備。

東吳與劉備的矛盾,在赤壁之戰後,孫權無所得,倒是劉備憑藉荊州三郡,站住腳跟,然後奪得益州,從而確立政權,兩者的矛盾隱藏已久,再加上關羽的驍勇,一直想要對東吳不利,在做好與劉備撕破臉的準備以後,作為荊州主將的關羽一定會被東吳誅殺。


做個假設,如果沒有蜀國支撐,吳國還能挨住魏國一波捶而不垮,那麼吳國認為荊州值得奪得,即能占要位,也能慢慢發展壯大自己,說不定吞蜀也指日可待,這是典型的直線思維。直線思維特點是只考慮常規情況,把複雜問題過於簡單化。再做個假設,來一波騷操作,讓吳國穿越下看到鄧艾偷渡陰平,直取蜀漢腹地,魏國在兵行險棋,吳國這時會如何抉擇?這時會不會先把關羽當大爺供著,荊州就是你關大爺的,老老實實送回去,告訴蜀國,咱倆如果不能合夥把魏國打個半死,是萬萬不能互砍的呀,再託人捎話給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一定叫著哥們,砍魏國的事咱哥倆最擅長了,送關羽的時候再搭個小妾送上也說不定。最後呂蒙為吳國制定詳細戰略:先聯合蜀國把魏國砍個半死不活、無力反抗再說,日後我呂蒙再兵行險棋,偷渡陰平,左右夾擊。。。吳國這波穿越就是曲線思維,簡單問題複雜化,能避免很多決策性失誤。


放走關羽等於放虎歸山,劉備不會善罷甘休,荊州帶來的人口,稅收都是極大的。其次,感覺放走顯得略慫啊,抓了人家還不敢處置。反正已經吃了荊州,關係弄僵了,還不如殺了。


謝邀。

從演義來說,這個鍋被甩給了呂蒙,是呂蒙為了自己的私怨。

從正史來說,我認為殺不殺關羽在效果上是一樣的。奪荊州已經是同蜀國徹底撕毀了同盟關係,我不認為在荊州問題上,關羽的性命是在荊州統治權之上的。也就是說,殺不殺關羽對於雙方的國策層面沒有影響,多的不過是多了一個出兵借口罷了。

與其放掉給蜀國增添一個帥才。不如殺掉。


關羽傲骨不願降是其被殺主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