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只是個熱愛閩語的門外漢,但是看到其它答案都只講了一些方面,而且表述得不夠詳細。我就前來補充一下吧。在這個回答里,我僅僅談論歷史語言學的問題,因為我對民族遷徙和融合一無所知,所以我不討論歷史問題。我們只要知道一個事實,閩語實實在在地出現了,從上古漢語演化出來了。

我主要非常簡單地講一下三個方面的依據:音繫上、辭彙上以及譜系分析上的依據。

閩語是一個奇怪的漢語分支,這一點早在二十世紀初就被高本漢注意到了。高本漢正確地指出《切韻》的音系不能代表閩語,因此他所構擬的「古漢語」(法語:chinois ancien),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古漢語,是把閩語排除在外的。而閩語以外的漢語方言,高本漢認為都是中古漢語生的娃,更確切地說,是隋唐時期的長安方言。以上是高本漢的觀點。我們不論他的細節,至少他準確地發現了閩語是要區別對待的。

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七十年代),青年語法學派的歷史比較法才真正落實到閩語的研究上。羅傑瑞(Jerry Norman)構擬了原始閩語。羅傑瑞是一個出色的田野調查者,他的博士論文《福建的建陽方言》(The Kienyang dialect of Fukien, 1969)[1],就是一部相當優秀的田野調查著作。羅傑瑞德田野調查不像我們現在的孩子,他沒有《漢語方言調查字表》,他是以詞為單位研究的,而不是指著某個漢字問母語人怎麼念。他極少使用誘導式的發問,而是更注重母語人自發的話語。當然,羅傑瑞在對閩語的調查中,確認了高本漢的看法。《切韻》的音系不能很好地預測閩語。

比如說,「盤」、「皮」、「瓶」這三個字的中古音聲母都為b-:ban、bje、be?。假設閩語是從中古音變來的,那麼這三個字應該跟普通話一樣,有相同的聲母和聲調才對。但是在建陽話里,這三個字分別是:poi?2、p?ui2、vai??,三個字的聲母完全不同,聲調也不完全相同。

同樣的情況,還可以看看中古漢語的「澄母」(?-)的一系列字:「茶」、「槌」、「長」,在普通話里,三個字的聲母都是ch-,很好地從中古漢語安全著陸了。但是閩語又出幺蛾子:ta2、hy2、l???。聲母又不相同,聲調也不盡相同。

這兩個簡單的例子,讓羅傑瑞意識到閩語在切韻的時代,早已跟中古漢語不是同一種語言。也就是最晚在隋朝,閩語就跟中古漢語分家了。

除此之外,閩方言並未參與中古漢語的第一次齶化。第一次齶化前母音前的*k-變成了t?-。比如說,支 *ke在中古漢語變成了t?e。而閩語沒發生這個變化,閩南語的「支」是ki。

那麼閩語自己的音系創新是什麼呢?其中一個音系創新是上古漢語的*m(?)-r-演化成了原始閩語的軟化塞音*-d-。比如潮州話的「鹿」,te?k,對應中古漢語的luwk,白沙的上古音系統中,構擬為*m?-r?ok。

除了音繫上的創新,閩語有很多辭彙上的創新,是其它漢語沒有經歷的,其它漢語的創新,是閩語沒有經歷的。比如田地說chhan(而非「田」),房子說chhù(而非「屋」),孩子說kiá?(而非「子」),嘴說chhùi(而非「口」),等等,都是閩語的辭彙創新。

那麼原始閩語究竟是什麼時候分化出去的呢?

羅傑瑞(1979)[2]認為閩語分化出來的時間在漢代。如果我們看第一次齶化,根據Schuessler (2010)[3]的觀點,最早起源於西漢,也就是2000年前左右。這麼說,閩語和主流漢語的分化至少在2000年前。丁邦新(1983)[4]也認為閩語在漢代就分化了,不過他估測的時間較晚,是東漢時期,但也是差不多兩千年以前。

Sagart et al (2019)[5]的漢藏語譜系分析中,選取了潮州話和揭陽話這兩種極其相近的閩南語方言(至於為什麼不選其它閩語,是因為作者里沒有一個很好的閩語專家,所以在閩語的選擇上沒有很大膽),算出了閩語的分化時間確實是將近2000年以前。如下圖:

但是,這個圖我們要注意:閩語跟粵語和客家話形成了一個分支,說明這棵樹不支持閩語是第一分支。不過,這棵樹是一千萬棵可能的樹妥協而成的,只能作為一個譜系的參考。具體的譜系分析還是需要釐清一個一個的共同創新。

參考

  1. ^Norman, Jerry. 1969. The Kienyang dialect of Fuki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 ^Norman, Jerry. 1979.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 Fāngyán 方言 1979.268–273.
  3. ^Schuessler, Axel. 2010. The time of emergence of medial yod. Studies in honor of Jerry Norman, ed. Anne O. Yue and W. South Coblin, 305–310. Hong Kong: Ng Tor-tai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 Cent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4. ^Ting, Pang-hsin. 1983. 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4.1–14.
  5. ^Sagart, L., Jacques, G., Lai, Y., Ryder, R. J., Thouzeau, V., Greenhill, S. J., List, J. M. (2019).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ancestry of Sino-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1), 10317-10322.


以下來自維基百科「閩語」詞條:

今日有部分語言學者將閩語的各支語言歸為「沿海閩語」和「沿山閩語」兩類。閩東語、閩南語、莆仙語、瓊雷語等沿海地區的閩語支統稱為沿海閩語,閩北語、閩中語、邵將語統稱沿山閩語。其中,沿海閩語是較典型的閩語,保留的文白異讀也較多;沿海閩語在多音連讀的時候,廣泛存在著連讀變調、連讀變聲的現象,閩東語中還存在連讀變韻的現象。相對地,沿山閩語的文白異讀比較少,而多音連讀現象在沿山閩語中基本不存在。[15]

在常用辭彙方面,沿山閩語或保留古代的特殊說法(如呼「豬」為「豨」,來自古代南楚方言,沿海閩語無此辭彙),或因客贛方言的影響而放棄舊有的閩語說法(如「人」不說「儂」,與沿海閩語不同)。[15]

由於歷史的緣故,在沿山閩語中,既有閩語的共同特徵,又有因客贛語支音素影響而產生的特徵。[15][16]

中國大陸學者李如龍將閩語的共同特徵歸納如下:[17]

在聲母方面:

古全濁聲母今讀相對清音。逢塞音、塞擦音時,多讀不送氣音,少數字讀作送氣音。

古輕唇音,在今日不少閩語口語中多仍讀作重唇音,此為上古漢語的語音特徵。

古舌上音,在今日不少閩語口語中多仍讀作舌頭音,此亦為上古漢語的語音特徵。

古匣母字,在今日不少閩語口語中讀作k、k?或零聲母。此為閩語特色。

古擦音心母、邪母、書母、禪母字,今日閩語口語中有些讀作塞擦音。

某些常用字口語讀音特殊,但十分一致。如雲母讀h,以母讀s、崇母讀t、章組字讀k、k?。此為閩語特色。

在韻母方面:

古開口一等歌韻部份常用字,今日閩語讀作合口呼。

古開口二等韻部份常用字,今日閩語讀為洪音。

古止攝支、脂韻部份常用字,今日閩語韻腹為低母音。

部份古三等韻字,今日閩語讀同相應的一等韻字。

古四等歌韻部份字,今日閩語讀為洪音。

古歌、豪韻字多數點,今日閩語讀音相混。

而在聲調方面,各閩語多為7個聲調,少數語言有8個聲調或者6個聲調的。閩北語和閩中語多為6個聲調,而海南語、雷州語多為8個聲調。大部份閩語入聲調共有兩個。

參考文獻

[15] 15.0 15.1 15.2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16~217頁

[16] 廣信移民史.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17]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閩語不是中古漢語後代,這一條很簡單,

因為閩語跟日語一樣,土語層、南朝層、唐代層 實在區分的太清楚了,

而且閩南語的數詞,一(Tsit)、兩、六、九、十、百 確認是土語層,三、四、五、八、千 無法排除土語層,只有七是明確來自中古漢語,二=ji則是聲母被唐化。所以「閩語不是中古漢語後代」沒有疑問。

但是,「上古」這說法本身有誤導的可能,

反正不要管什麼古,閩語就是孫吳語,日語就是邪馬台語(Yamato),簡單明確。

然後東晉南遷帶來的是中古漢語,或者說也可以叫曹魏語。閩語和日語都在南朝接受了極為旺盛的佛教文化。閩南語「和尚、香、相思」等佛教辭彙是明確的南朝層,日本語的佛教辭彙大部分是南朝層。

學界常把「儂、手?、箬。。」這些跟六朝記載互相印證的閩語特徵詞叫做古吳語或者古江東語,但其實孫吳語才是簡單明了,一下就知道指的是什麼。


閩南分上古支之脂部 錫職部


切韻的息類聲母字(心母)在閩南白讀里有相當一部分讀tsh-而不讀s-,比如我老妹的名字里有個「笑」字,這個字的閩南白讀就是tshio,而同是息類的「小」是sio。而我們發現息類字並不是隨機讀tsh-的,通過諧聲可以得出讀tsh-的在上古確實是另一個聲母。


有很多依據,不過這個是老生常談的東西了。。。

但是核心層次還是中古的。

真要說從上古時期就分出來了,那是不現實的,你在東亞大陸上,就要被帝國一遍遍洗。


這個結論好像是有一些爭議吧??上古漢語一般認為是在三國以前,魏晉是中古早期,漢人移民閩地好像是始於東吳時期,再後來就是兩晉時期,最先開發的是閩北一帶,再閩東,閩南,大致這樣。


這個還真不知道有什麼依據的呢,這樣的事情也不要去追究了

上古是指多遠?按我國歷史,一般2-300年就會來次王朝更迭,王朝更迭帶來原住民的大量消失,以及不同地域間的混合,比較著名的就是蜀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