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勞前輩們指點一下三個問題。晚輩在這鞠躬感恩了 。

1.自己覺察自己的念頭,是不是還是六識的作用?如果是的話,那就是六識看自己?若不是的話,能否告訴末學一下這個運作的道理。感謝

2.我感覺有個我存在,除了六識作用,有沒有俱生我執一起在作用?

3.如果「我」看這個身體不是「我」,以肉眼看、以意識作意。那我執在當下是否在起作用?(請不要說有個「我」在就有我執,不然怎麼表達)

4.再次感謝。


覺察念頭,看到想法出現了,想法的內容是什麼。這是我看到了念頭。所以,念頭不是我。

而看的這個動作是直接看到,所以,這個就是親自動手。所以,這就是意識本體的動作。不要把自己繞進去。需要承擔下來的是我在看。而不是看的是誰,這個貓抓尾巴的圈圈。


1.自己覺察自己的念頭,是不是還是六識的作用?如果是的話,那就是六識看自己?若不是的話,能否告訴末學一下這個運作的道理。

答:這是意識的自證分和證自證分,能夠知道了別的內容,並且能返觀自身的存在,從而知道自己的念頭,這本身也是意識心(第六識)的功能。清醒位的意識,與前五識共俱,稱為五俱意識。

2.我感覺有個我存在,除了六識作用,有沒有俱生我執一起在作用?

答:?這個主要是我見,也叫斷續分別我見,屬於見惑。俱生分別我見,也叫作我執,屬於思惑。二者同屬一念無明。

3.如果「我」看這個身體不是「我」,以肉眼看、以意識作意。那我執在當下是否在起作用?

答:我看這個身體不是我,是不把這個色身(物質)當作真實我,而仍然把能了別六塵的六識當作真實「我」,仍在我見當中,未能斷除見惑。至於我執,當然更沒有斷除。修二乘解脫道的順序是先斷見惑成須陀洹,再分斷思惑。也有外道先用禪定伏住思惑,而不斷我見,聽佛菩薩或聲聞聖者開示我見內容,則斷見惑,同時也能斷除思惑,即刻證阿那含乃至阿羅漢。

摘錄一段關於俱生分別我見的法義如下(摘自《識蘊真義》):

俱生分別我見者,謂出生時之覺知心即已自動執著覺知心自我,亦自動執著處處作主之意根自我,由是緣故墮於意識俱生斷續我見之中,亦由是故轉墮於意根相續我見之中,此即是我執(意識對「意根相續常住不斷」之我見雖斷,但意根之自我執著心性仍未能斷除,要藉三乘見道後之斷我執觀行,確實修行才能斷除之,故名我執)


謝邀

問題1,"識所緣,唯識所現",就是,識有攀緣的作用和顯現的作用。

就象清凈的鏡子,以本質為緣,還見本質。

我們的,識會顯現,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部或其中一種,幾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影像。

而我們,見到的影像,其實就是識,並不是離識以外,真實有個存在。

只是識,以識的本質為緣,產生的相似影像,其中沒有,能見與所見之分,能見所見只是錯覺。

如上,自己察覺自己的念頭,我見我。就是如此,以識察覺,識的法塵影像(記憶,概念名詞),這樣在識上,就會相似的產生,識的影像(記憶,概念名詞)。其中參與的,根,境,識三緣,都是合和而有,並無真實,都是識所顯現的一系列記憶,概念名詞。

真實之識,無形,無相,但會隨緣而顯一切相。

問題2,3。意識的作用之中,一般都有,分別我執和俱生我執。

在見道位(初地),斷第六識的分別我執,猶有俱生我法執現行隨眠。

在第七地遠行地,第八不動地,則斷俱生我法執。


五蘊本身就有知的作用,所以我們都能自知。

與生俱來的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知自己是五蘊和因緣法相互作用而成,所以當四大老死後,自己的習慣作風依然還在(行),所以會繼續集合新的四大(識),形成新的身形,繼續又一輪的成長!

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眼耳鼻舌身與色聲香味觸的結蘊,使得不斷增加自己的有為法,取之為常,樂,我,凈,取欲後就是與再生成交,也就是意味著不斷生於欲中,直到四大不堪再用,又進一步被習慣催動,再次集起新的四大,身形,五內外蘊,又是新的開始!

所以見因緣法,是可破除身見,戒禁取與疑,此後就會確信有解脫,也知如何做可以解脫,就是止息五蘊貪愛!


蒙邀……

察覺念頭是意識的作用嗎?

————在沒有證悟前,是意識的作用……

1.自己覺察自己的念頭,是不是還是六識的作用?如果是的話,那就是六識看自己?若不是的話,能否告訴末學一下這個運作的道理。感謝

————是,是第六意識的自證分

2.我感覺有個我存在,除了六識作用,有沒有俱生我執一起在作用?

————有,俱生我執是本能的基底。

3.如果「我」看這個身體不是「我」,以肉眼看、以意識作意。那我執在當下是否在起作用?(請不要說有個「我」在就有我執,不然怎麼表達)

————沒有證悟空性前,都是我執在作用……


恭錄大善知識平實導師專著《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一輯代答:

意識的能知之性,包含警覺、直覺之自性,

其實正是意識覺知心的五遍行、五別境心所法共同運作出來的虛妄自性。

大乘禪宗錯悟者所謂的直覺反應,

印順法師自以為證悟真心的內容——直覺——

其實都是七識心王共同運作下的心所法,都是生滅法。

(轉載自:正覺e報第50期 導師法語)


恭錄大善知識—平實導師著作《穿越時空——超意識》部分內容以廣利學人

第二個問題說:「可作意一至三秒鐘,可作意一到三秒鐘,那麼這一到三秒鐘的色塵對所有的景觀都歷歷分明,但是對色塵一概不了知、不認識,這是什麼?」

平實導師回答如下:

主要是這樣問,但這境界其實沒有不了知啦!因為所謂離念靈知的不了知,並不是真的不了知啦!譬如說,我從我口袋裡掏出一個東西來。欸!我拿,我會拿給諸位看,大家要小心看,因為我只給大家看一會兒!我不會給大家看很久,那諸位看看我手裡有拿著什麼東西哦!我的功夫很好,我手掌一張開,馬上又會握下來,請諸位看看是什麼?眼睛睜大看好哦!(平實導師此時從口袋中掏東西,然後高舉手而握著拳,突然將拳頭張開,立刻又回握)是什麼?(現場一位小朋友回答:沒有!)沒有東西!你看小朋友都知道是沒有東西,這開拳又握拳的時間有沒有超過一秒鐘?有沒有超過一秒鐘?沒有!我這麼一張開拳頭(導師再示範一次張手及握拳的動作)馬上抓下來,絕對沒有超過一秒鐘,連小朋友都看得清楚而了別完成了,所以一剎那間就知道我手中沒有東西;在這很短的時間裡都沒有語言文字出現,真是離念靈知、一念不生,那,請問大家:有沒有一概不了知?已經都了知完成了!還(導師又示範一次張手、握拳)這樣,這樣一張開,馬上收下來,諸位都已經知道我手裡沒有東西羅!就是分別完成了嘛!

  那我如果拿一個東西丟上空中而馬上接起來,你就知道有東西了,對不對?分別就這樣很快速地完成了。所以如果有人說:「我對境了了分明而不分別!」那叫作痴人說夢話!假使有人告訴你說:「我面對眼前的境界了了分明而不分別。」請問:「了了分明」是什麼意思?就是分別完成了嘛!否則聽能叫作了了分明?對不對?所以並不是說沒有語言文字在思惟就能叫作不分別。覺知心不論是有語言文字、沒有語言文字,都是在分別;意識心只要一生起,分別就完成了,只需要在非常非常短的時間。

  譬如說,覺知心初起的三個剎那,第一剎那叫作率爾初心,那時祂還不能分別,因為還沒有第二剎那的境界可以供祂比對分別,這其實是不能分別而不是沒有在分別;第二個剎那的覺知心是尋求心,這時祂已經有第一剎那的境界可以作比對了別,已經可以分別了;到了第三剎那時的覺知心才叫作決定心,因為能夠把第一剎那所知及第二剎那所知比對以後,再把第三剎那的所知重新比對而確定了,對境界的分別才能夠了別完成。但那三個剎那是很短、很短的時間欸!譬如說一念之間就有九十個剎那,一個剎那有九百個生滅,好!一念就等於什麼?相當於你眨個眼皮這樣而已嘛!這就有九十個剎那了欸!所以你覺知心一旦生起,一旦見過了就了別完成,一旦耳聞就了別完成了。

  譬如說你正在打坐,還沒有辦法進入二禪等至位,當然會聽到聲音;不管你是在欲界定、未到地定中,都會聽到聲音,乃至住於初禪中還會聽到。那時老爸在叫:「阿狗!來一下!」你需要不需要再於心中生起一句語言文字說:「這是我老爸在叫我!」才能知道是老爸嗎?不需要!你一聽聲音,他的話還沒講完,你就知道那是你的老爸在講話了!所以並不是說起作意很清楚分明,一秒鐘、三秒鐘之中都能不分別,不可能這樣的。因為你一見、一聞的當下已經超過三剎那了,你就已經知道了,你的分別就已經完成了!

  所以結論就是說:當意識心現起的時候,那就是分別完成了。所以當人家從遠遠的地方把一顆球踢過來的時候,你就知道那是球!不必心裡先生起語言文字說:「那是球!」然後才知道是球。所以當別人突然間向你撞過來的時候,你身體一閃,就閃過去了,不必等到心中用語言文字分別以後才決定要閃開。這表示說:覺知心沒有語言文字時還是在分別。所以離念靈知依舊是分別心,不管是多麼短的時間,你在一見或一知之下都已經分別完成了,只要一見就分別完成!所以,你對面的兒子突然間丟了一顆蘋果給你,你一伸手馬上就接了!除非你沒看見!所以,其實見的當下就是分別,所有的「見分」都是分別。那麼這樣說明了,不曉得您聽得有沒有滿意?那如果不滿意,就請您來正覺同修會共修。(大眾鼓掌……)


修定修到非想非非想時,仍然是意識境界。

以下恭錄大善知識——平實導師著作中開示,敬請反覆閱讀思維!

外道錯認無餘涅槃的境界

無想定(或者無想天),以及非想非非想定(或者非想非非想天)。意識進入這兩類境界中的時候,只能叫作「入」,不再稱為「住」了;那就是無想定或者無想天,以及非想非非想定或者非想非非想天;意識進入這兩類境界中的時候,意識都不存在了,當然只能叫作入,不叫作住。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無想定為例來說明,是因為凡夫證得第四禪以後,他的意識想要入無餘涅槃時,可是他不懂無餘涅槃,誤會無餘涅槃的真正意涵,他心裡恐怕入涅槃以後成為斷滅,所以就留著色身——把色界第四禪天的天身留著——然後把意識自我滅了,以為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中,就進入無想定啦!也就是進入無知定中了。

可是當他滅了意識而進去無想定中以後呢,他的意識自己已經滅了,不存在了;當意識不存在而沒有能住的意識心了,當然無所住啦!所以無所住時的無想定中,就是說——無想定或者無想天的境界——是意識之所入,而不是意識之所住,這就是佛說「二入」中的第一種入。

非想非非想定也是「入」而不是「住」。可是,非想非非想定中,意識還存在啊!為什麼卻說是「入」而不說是「住」?這是因為意識從無所有處識知到還有自己存在時,顯然還是有我而非無我的涅槃,於是就放下自我而不再理會自我了,因此進入非想非非想定中。

非想非非想定就是非知非非知定,這是因為這個定中的意識不會反觀自我的存在,已不感覺到自我的存在;一直到出離非非想定以後才會發覺說:「哦!我意識覺知心自己還存在。」所以,當他入了非想非非想定以後,或者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以後,他並沒有感覺到自己還存在,似乎意識已經不存在了,外道誤以為這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但意識其實仍然存在,而外道誤以為這樣就是完全沒有自我的無餘涅槃出三界境界;外道落入這種境界而不能出離三界生死的原因,就是沒有具足了知五陰——特別是識陰中的意識所能住的內涵——於是在證得非想非非想定時就自稱為阿羅漢。

但這境界中還是意識所入的境界,但已無所住;意思是說,意識在這個境界當中是無所住的,因為已經全然不會覺察到自己的存在了,所以沒有覺得意識自己有所住。意識在非非想定中對定境及自己都是無所知而說是無所住,只是進入,而不了知自己以及定境,所以只有「入」而無所「住」。因此,非非想定雖然仍是三界中的境界,佛陀卻把它定位為二種入中的一種,不說它是意識的所住。

因此,佛在《尼柯耶》,也在《四阿含》中說七種「識的所住」,以及兩種「識的所入」,其中的差別原因就在這裡。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

佛法好書推薦:

《識蘊真義》?

www.hymzw.org

感謝您的邀請!

願您我共成佛道!


你真看到念頭了?長啥樣啊?如實觀察。理是理,看是看。你真看到「念」了?要是沒看到,還要思考,那就一直在打轉轉啊。

打轉轉不要緊,覺察到自己在打轉轉才算「覺」不然覺得自己沒在打轉轉,實際是上打轉轉,這個是「迷」

唉,有一個經典問題,花在心內還是在心外?

那花是「念頭」么?

山河大地啊,跑肚拉稀啊。哪個在上,哪個在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是高度專註的顯意識和感受共同的作用


是末那識在察覺 信我准沒錯 不要低估末那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