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石頭布先生用好幾萬字詳細、合理地論證了,龍的原型是北極光。華夏先民由西伯利亞遷徙至中原後,龍的原型在口耳相傳中逐漸模糊直至被人淡忘,所以成迷。

龍是華夏先民對天空景象展開想像的產物,將北極光與現實中的蛇關聯,且為「天空中的大蛇」取名為「龍」。這便是,龍龐大卻能飛翔,讓人費解之所在。

在此,我扼要重述幾點石頭布的論據。

孔子對龍的描述→

《莊子·天運》: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北極光

「散而成章」,章,可釋為花紋,或紅白相間的絲織品。

北極光散開成帷幕狀的狀態切合「章」。

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周禮·考工記》注。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花紋)。

春秋末期,知龍為何物的人已經不多了。

孔子作為一代大學者,萬世師表,不可能說出沒有根據的虛妄之言。

西漢學者劉向對龍的描述更為細緻貼切。

其《說苑·辨物》:」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昭乎其高也,淵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和,動作則靈以化。於戱允哉!君子辟神也。」

不知龍者不知所云,以為詩。

此處「斐然成章」,可釋為翩然成章(花紋絲織品)。

東漢語言、文字學家許慎已不知龍,

其《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

前一句賦予了龍的動物屬性,後「春登天……秋潛淵」是在說《周易》乾卦里的東宮蒼龍,即星宿龍。

由此可見,許慎時,已無人知龍。東漢以降,關於龍的材料,多為附會之說,幾乎都不可用。

春秋以降,灣鱷在中原逐漸稀少,史籍所載「見龍」,多為灣鱷或大鯢,又或蜥蜴。

《逍遙遊》中的上古傳說-鯤鵬

鵬,即「鳳」。

(鯤鵬是華夏先民對天空景象展開的想像)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

文中所言:「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許慎《說文》:「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天池,乃天空之海。

夜光雲,天空之海

夜光云:高緯度地區夜晚,80公里以上高空的冰晶反射太陽光形成的天空景象。

釋「去以六月息者也」:

西伯利亞高緯度地區,夜光雲在一年中的中間6個月份相對常見,其它6個月幾乎不可見。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考古學,古人類學證據初步顯示,注意是初步顯示,華夏先民大約於1萬年前由西伯利亞向南遷徙至中國境內。山頂洞人不是我們的祖先。中國境內,除漠河一帶,其它地區基本看不到北極光,先民逐漸淡忘,龍所以成謎。

語言文字學佐證→

「鵬「即「鳳」,甲骨文為同一個字,是鳳的分化字。

「鳳」上古音有beng,「龍」上古音有bong,根據訓詁學「音近義通」的規律,可證「龍、鳳」同源。

甲骨文「龍」字的下部分都是蛇形,上部分寫法不一,其中一部分寫作「干」,《說文》中「龍」字是「辛」部首。「辛」字初意是刑罰,象徵著權威或威嚴;許慎解釋「干」為犯也。由此可見,上古時人對龍有恐懼感。我(春哥)將甲骨文的「龍」字釋為「凶蛇」,與今天龍的含義有所不同。

甲骨文中有「它示」這個字,是神蛇的意思。

玉文化佐證→

諸多上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包括玉龍、玉鳳。玉與北極光氣質相近,色彩相近(以綠為主色調)。因此,華夏先民認為玉是北極光射入地下凝結而成,即玉是北極光的凝結,可以用來作器溝通天地。

「玉」字的甲骨文、金文都是「王」。

「王」字中間的1豎象徵貫通,三橫代表天、地、人,貫通天地人者,王也。

民俗佐證→舞龍燈

龍在藝術品或藝術活動中,通常與火球或明珠同時出現,反映了龍的光屬性。

我對《左傳》中「豢龍氏」的解釋如下: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

秋,龍見於絳郊。

魏獻子問於蔡墨曰:

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

(蔡墨)對曰:

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

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知其故,是何謂也?

……(省略部分內容)……

(蔡墨曰):

《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

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

對曰:…………

注意:「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這一句。

此處的「物」,有物類、物匯之意,做動詞相當於「比物」,即連綴同類的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可翻譯為:若不是常見,誰能如此細緻地描述。

由此句可見,蔡墨不知《周易》中的龍是指星象。繼而結合蔡墨太史的身份分析,我認為這段對話是史家別有用意(政zhi目的)。

太史掌管典籍、天文曆法……精通《周易》,這是常識,蔡墨不但懂《周易》,而且是大師。

「豢龍氏」最早的出處正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這段記載,我們有理由認為,所謂「豢龍」系左傳作者杜撰暗喻的手法(左傳作者應該不止一人)。說白了,文中蔡墨是在拿周易中的「星象龍」糊弄不懂周易的人。

(周易中乾卦的龍,指東宮蒼龍,星宿之一)

常有釋龍者引用「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作為動物龍存在的佐證,實為謬誤。

查了蔡墨的資料:

蔡墨,春秋時晉國大夫,出生年月不詳,官為晉太史,故稱史墨。據《左傳》記載,他擅長天文星象、五行術數與筮占,提倡設置「五行之官」,提出「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的理論。在占卜的實踐中,提出「火勝望」、「水勝火」之類的預言。

在紙被廣泛應用之前,用竹簡行文通常惜字如金,尤其史書更要詳略有致,能短則短。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魏與蔡對話之冗長,以至於我要省略部分文字,如此明顯帶有文學色彩的用筆,是用「小事」暗喻「大事」的慣用筆法。

《左傳·庄公十四年》載:「初,內蛇與外蛇斗於鄭南門中,內蛇死。」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秋,龍見於絳郊。」

以及「豢龍氏」,筆法如出一轍。

《左傳》名為傳,其實是一部獨立的史書。作為史書,像這樣記錄茶餘飯後式的聊天,不讓人覺得奇怪嗎?顯然是文學手段。

筆者,春哥


我來代寫一個吧!聽大學同學說的,他遇見過。大概四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時他身患疾病,健康狀況很不好。具體什麼病,我一直沒有問清楚。只記得大學有一次長跑測試,他跑完整個人臉都白了,還吐了。他一米七幾的個子,平時風風火火,面色紅潤,聲如洪鐘。真的很難和那個病怏怏的他聯繫起來。為什麼要重點介紹他身體不好呢?和後面發生的事情有關。

事情過去挺久了,具體細節記得不清楚。那時候大家都畢業好幾年了,各奔前程。只記得那天晚上我在加班,接到他打的電話,一番寒暄之後,聽到了他講的離奇經歷。

大概是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也許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去了浙江靈隱寺遊玩,走累了,就坐在離寺廟不遠的一棵樹下乘涼休息。突然,抬頭看見一條龍,從靈隱寺上空飛出,扶搖而上,遁入空中。我沒仔細問是什麼顏色,什麼姿態,什麼形狀,但是聽到他電話里那激動的語氣,加上對他個人的了解,我相信他說的是真的。奇怪的是,自從那次目擊之後,他身體狀況突然好了很多。誇張點說,簡直像是起死回生脫胎換骨了。我不知道,是否跟這次目擊有關。可以說是相當神奇了。

不知道他是否玩知乎,是否會刷到這個答案。如果他看到,一定知道是我。我也不匿名了。只希望他能神獸加護,越來越好。


我沒見過龍,在沒有確實證據前也不相信有龍。歷史上、網上那些關於龍的傳說、故事、目擊、圖片等應是對其它動物或事物的誤判或美化。如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如鱷魚古代叫豬婆龍或蛟,一些蛇、蜥蜴、蠑螈之類的動物極易被附會為龍)、龍捲風(水龍捲又叫龍吸水)、閃電等。

但是如果沒有龍,龍這個概念又從何而來呢?

在甲骨文中就有龍字(象形文,像大口長身的一種怪獸。),這說明殷商之前(上古時期,夏以及夏以前)就有龍的概念。再看對龍的解釋,《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以上可以看出,龍的概念形成於上古時期,而其形象是多種多樣的,並且有季節性行為。這些都符合我前面所說「對其它動物或事物的誤判或美化」這一推斷。之所以誤判或美化,這與先民的認知水平有關。那時沒有現代的科學體系,對世界的認識還處在觀察、探索的原始積累中。

龍的具體形象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可能與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龍的形象是綜合數種動物的形狀而成,這應是多種圖騰融合的結果。上古時代不同部落之間為了生存發展、爭奪資源等會相互征戰,就像炎帝、黃帝、蚩尤之間的大戰那樣。而不同的部落有各自的圖騰,征戰中失敗的部落融入勝利部落,其圖騰也部分融入這個勝利部落的圖騰中。古人也認為龍是多種動物形象的融合,摘錄幾則:

東漢王充《論衡》曰:「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

東漢班固《漢書》:「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壁虎)即蜥蜴。」

宋人羅願《爾雅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綜上所述,我認為龍是以蛇為圖騰的部落(我們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不斷融合其它部落的部分圖騰而形成的。這個部落(中華民族)不斷壯大,而龍則成為這個新部落的共同圖騰。


雖然回答過相同的問題,但我還是願意說兩句。可以先看下我的文章:

科學象形文字:龍到底是什麼?——其實早有答案?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現在比較官方的說法:一個是認為龍是天上的星象,比如社科院的馮時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國天文考古學》中有非常詳實的論述,另一種認為龍是某種動物,究竟是何物,也是個經久不衰,喜聞樂道的話題,比如音韻學家鄭張尚芳認為是鱷魚等等。那作為普通人,我們究竟應該偏信哪一種?

我個人認為,我們需要從常識和現有的證據去判斷,誰目前的證據多,我們就應該相信誰。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龍就是天上的星象, 因為你無法理解,為什麼龍無論從我們的文字,文化,讀音上會有一種巨大、隆大、尊寵的意義。 鱷魚很大嗎? 比大象要大?而且我發現, 龍這個符號會以簡化的方式出現在一些漢字元號里,用來表示巨大的意思。

如果世界上存在過一種動物,沒有任何群體繁殖的證據,並且他的「巨大」形象,能在我們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族群所發展中華文化中,烙下崇拜和敬仰,這不科學。

社科學術文庫:中國天文考古學京東¥ 77.20去購買?


龍當然是真實存在

因為如果沒有古人真實見過的龍,不可能刻畫出這麼多的栩栩如生的雕塑和圖畫,十二生肖除了龍都是真實存在的,刻畫是需要現實依據的。

  • 古人不會把沒見過不存在的刻畫到雕像和繪畫,創造出典故。
  • 十二圖騰除了龍以外其他動物都真實存在。

那麼和龍范同觀念的蛟是否真實存在的

  • 龍是真實存在的。
  • 蛟是和龍觀念相似或者等同疊加觀念,存在是必定的。

那麼在古人繪畫雕塑作品中經常和龍一同出現的鳳凰是否真實存在的

  • 既然龍是存在的
  • 那麼古人不會把一個不存在的動物和龍並列刻畫在雕塑繪畫等作品,產生各種相關詞。
  • 所以鳳凰也是真實存在的

那麼高頻率和龍鳳聯繫在一起的麒麟是否真實存在的

  • 既然龍,鳳是真實存在的
  • 古人不會把一個不存在的動物和龍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且和龍產生聯繫關係,必然是和龍有實際聯繫的,因此是實際存在的。

貔貅,椒圖,狻猊,睚眥,囚牛,饕餮,嘲狴犴,蒲牢,螭吻這些和麒麟類似的生物也是一定存在的

  • 有著明確的形象雕塑,古人怎麼把不存在的物體作成雕塑和繪畫呢,在現代的QQ農場有這些異獸清晰的形象
  • 因此這些類似於麒麟的動物也是存在的

既然上述這些都是存在的,山海經中蠃魚,窮奇,猙肥,遺蠱,雕旋龜,玄武,檮杌,混沌,饕餮 ,白澤,畢方,獬豸,英招,赤鱬,當扈,角端,鳴蛇,鉤蛇,飛廉,諸懷,朱厭,鉤蛇,夫諸,九嬰,猰也應該是存在的

  • 龍這樣子的異獸是存在的。
  • 山海經是古代的地理圖冊,古人不會把不存在的動物血在地理圖冊中而且山海經的一些生物被證實存在性
  • 山海經未被發現的異獸一定都是存在的。

如此山海經中的巨人,異神也是真實存在的,上古的傳說都是存在的,帝俊,扶桑樹,崑崙百神之國,不死樹,海島仙人,北方異鬼,太陽金烏,中空之人

假設疑惑為什麼這些會存在,那麼為什麼龍會存在,這些異獸和龍存在的證據邏輯完美相同,只是出現在人們眼中的頻率,知名度沒有達到龍這種程度,如果龍存在是上述的邏揖,那麼它們為什麼就不存在,為何沒有人表達疑惑這些存在,難道是難道知名度越高存在越合理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