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石头布先生用好几万字详细、合理地论证了,龙的原型是北极光。华夏先民由西伯利亚迁徙至中原后,龙的原型在口耳相传中逐渐模糊直至被人淡忘,所以成迷。

龙是华夏先民对天空景象展开想像的产物,将北极光与现实中的蛇关联,且为「天空中的大蛇」取名为「龙」。这便是,龙庞大却能飞翔,让人费解之所在。

在此,我扼要重述几点石头布的论据。

孔子对龙的描述→

《庄子·天运》: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北极光

「散而成章」,章,可释为花纹,或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北极光散开成帷幕状的状态切合「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花纹)。

春秋末期,知龙为何物的人已经不多了。

孔子作为一代大学者,万世师表,不可能说出没有根据的虚妄之言。

西汉学者刘向对龙的描述更为细致贴切。

其《说苑·辨物》:」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于戯允哉!君子辟神也。」

不知龙者不知所云,以为诗。

此处「斐然成章」,可释为翩然成章(花纹丝织品)。

东汉语言、文字学家许慎已不知龙,

其《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潜渊。」

前一句赋予了龙的动物属性,后「春登天……秋潜渊」是在说《周易》乾卦里的东宫苍龙,即星宿龙。

由此可见,许慎时,已无人知龙。东汉以降,关于龙的材料,多为附会之说,几乎都不可用。

春秋以降,湾鳄在中原逐渐稀少,史籍所载「见龙」,多为湾鳄或大鲵,又或蜥蜴。

《逍遥游》中的上古传说-鲲鹏

鹏,即「凤」。

(鲲鹏是华夏先民对天空景象展开的想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文中所言:「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许慎《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

天池,乃天空之海。

夜光云,天空之海

夜光云:高纬度地区夜晚,80公里以上高空的冰晶反射太阳光形成的天空景象。

释「去以六月息者也」:

西伯利亚高纬度地区,夜光云在一年中的中间6个月份相对常见,其它6个月几乎不可见。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考古学,古人类学证据初步显示,注意是初步显示,华夏先民大约于1万年前由西伯利亚向南迁徙至中国境内。山顶洞人不是我们的祖先。中国境内,除漠河一带,其它地区基本看不到北极光,先民逐渐淡忘,龙所以成谜。

语言文字学佐证→

「鹏「即「凤」,甲骨文为同一个字,是凤的分化字。

「凤」上古音有beng,「龙」上古音有bong,根据训诂学「音近义通」的规律,可证「龙、凤」同源。

甲骨文「龙」字的下部分都是蛇形,上部分写法不一,其中一部分写作「干」,《说文》中「龙」字是「辛」部首。「辛」字初意是刑罚,象征著权威或威严;许慎解释「干」为犯也。由此可见,上古时人对龙有恐惧感。我(春哥)将甲骨文的「龙」字释为「凶蛇」,与今天龙的含义有所不同。

甲骨文中有「它示」这个字,是神蛇的意思。

玉文化佐证→

诸多上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包括玉龙、玉凤。玉与北极光气质相近,色彩相近(以绿为主色调)。因此,华夏先民认为玉是北极光射入地下凝结而成,即玉是北极光的凝结,可以用来作器沟通天地。

「玉」字的甲骨文、金文都是「王」。

「王」字中间的1竖象征贯通,三横代表天、地、人,贯通天地人者,王也。

民俗佐证→舞龙灯

龙在艺术品或艺术活动中,通常与火球或明珠同时出现,反映了龙的光属性。

我对《左传》中「豢龙氏」的解释如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

秋,龙见于绛郊。

魏献子问于蔡墨曰:

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

(蔡墨)对曰:

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

……(省略部分内容)……

(蔡墨曰):

《周易》有之,在《干》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

对曰:…………

注意:「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这一句。

此处的「物」,有物类、物汇之意,做动词相当于「比物」,即连缀同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可翻译为:若不是常见,谁能如此细致地描述。

由此句可见,蔡墨不知《周易》中的龙是指星象。继而结合蔡墨太史的身份分析,我认为这段对话是史家别有用意(政zhi目的)。

太史掌管典籍、天文历法……精通《周易》,这是常识,蔡墨不但懂《周易》,而且是大师。

「豢龙氏」最早的出处正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段记载,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豢龙」系左传作者杜撰暗喻的手法(左传作者应该不止一人)。说白了,文中蔡墨是在拿周易中的「星象龙」糊弄不懂周易的人。

(周易中乾卦的龙,指东宫苍龙,星宿之一)

常有释龙者引用「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作为动物龙存在的佐证,实为谬误。

查了蔡墨的资料:

蔡墨,春秋时晋国大夫,出生年月不详,官为晋太史,故称史墨。据《左传》记载,他擅长天文星象、五行术数与筮占,提倡设置「五行之官」,提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理论。在占卜的实践中,提出「火胜望」、「水胜火」之类的预言。

在纸被广泛应用之前,用竹简行文通常惜字如金,尤其史书更要详略有致,能短则短。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魏与蔡对话之冗长,以至于我要省略部分文字,如此明显带有文学色彩的用笔,是用「小事」暗喻「大事」的惯用笔法。

《左传·庄公十四年》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秋,龙见于绛郊。」

以及「豢龙氏」,笔法如出一辙。

《左传》名为传,其实是一部独立的史书。作为史书,像这样记录茶余饭后式的聊天,不让人觉得奇怪吗?显然是文学手段。

笔者,春哥


我来代写一个吧!听大学同学说的,他遇见过。大概四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他身患疾病,健康状况很不好。具体什么病,我一直没有问清楚。只记得大学有一次长跑测试,他跑完整个人脸都白了,还吐了。他一米七几的个子,平时风风火火,面色红润,声如洪钟。真的很难和那个病怏怏的他联系起来。为什么要重点介绍他身体不好呢?和后面发生的事情有关。

事情过去挺久了,具体细节记得不清楚。那时候大家都毕业好几年了,各奔前程。只记得那天晚上我在加班,接到他打的电话,一番寒暄之后,听到了他讲的离奇经历。

大概是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也许是抱著试一试的心态,他去了浙江灵隐寺游玩,走累了,就坐在离寺庙不远的一棵树下乘凉休息。突然,抬头看见一条龙,从灵隐寺上空飞出,扶摇而上,遁入空中。我没仔细问是什么颜色,什么姿态,什么形状,但是听到他电话里那激动的语气,加上对他个人的了解,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奇怪的是,自从那次目击之后,他身体状况突然好了很多。夸张点说,简直像是起死回生脱胎换骨了。我不知道,是否跟这次目击有关。可以说是相当神奇了。

不知道他是否玩知乎,是否会刷到这个答案。如果他看到,一定知道是我。我也不匿名了。只希望他能神兽加护,越来越好。


我没见过龙,在没有确实证据前也不相信有龙。历史上、网上那些关于龙的传说、故事、目击、图片等应是对其它动物或事物的误判或美化。如爬行类、两栖类动物(如鳄鱼古代叫猪婆龙或蛟,一些蛇、蜥蜴、蝾螈之类的动物极易被附会为龙)、龙卷风(水龙卷又叫龙吸水)、闪电等。

但是如果没有龙,龙这个概念又从何而来呢?

在甲骨文中就有龙字(象形文,像大口长身的一种怪兽。),这说明殷商之前(上古时期,夏以及夏以前)就有龙的概念。再看对龙的解释,《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以上可以看出,龙的概念形成于上古时期,而其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季节性行为。这些都符合我前面所说「对其它动物或事物的误判或美化」这一推断。之所以误判或美化,这与先民的认知水平有关。那时没有现代的科学体系,对世界的认识还处在观察、探索的原始积累中。

龙的具体形象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可能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龙的形象是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而成,这应是多种图腾融合的结果。上古时代不同部落之间为了生存发展、争夺资源等会相互征战,就像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大战那样。而不同的部落有各自的图腾,征战中失败的部落融入胜利部落,其图腾也部分融入这个胜利部落的图腾中。古人也认为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融合,摘录几则:

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东汉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壁虎)即蜥蜴。」

宋人罗愿《尔雅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综上所述,我认为龙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不断融合其它部落的部分图腾而形成的。这个部落(中华民族)不断壮大,而龙则成为这个新部落的共同图腾。


虽然回答过相同的问题,但我还是愿意说两句。可以先看下我的文章:

科学象形文字:龙到底是什么?——其实早有答案?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现在比较官方的说法:一个是认为龙是天上的星象,比如社科院的冯时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国天文考古学》中有非常详实的论述,另一种认为龙是某种动物,究竟是何物,也是个经久不衰,喜闻乐道的话题,比如音韵学家郑张尚芳认为是鳄鱼等等。那作为普通人,我们究竟应该偏信哪一种?

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从常识和现有的证据去判断,谁目前的证据多,我们就应该相信谁。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龙就是天上的星象, 因为你无法理解,为什么龙无论从我们的文字,文化,读音上会有一种巨大、隆大、尊宠的意义。 鳄鱼很大吗? 比大象要大?而且我发现, 龙这个符号会以简化的方式出现在一些汉字元号里,用来表示巨大的意思。

如果世界上存在过一种动物,没有任何群体繁殖的证据,并且他的「巨大」形象,能在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族群所发展中华文化中,烙下崇拜和敬仰,这不科学。

社科学术文库:中国天文考古学京东¥ 77.20去购买?


龙当然是真实存在

因为如果没有古人真实见过的龙,不可能刻画出这么多的栩栩如生的雕塑和图画,十二生肖除了龙都是真实存在的,刻画是需要现实依据的。

  • 古人不会把没见过不存在的刻画到雕像和绘画,创造出典故。
  • 十二图腾除了龙以外其他动物都真实存在。

那么和龙范同观念的蛟是否真实存在的

  • 龙是真实存在的。
  • 蛟是和龙观念相似或者等同叠加观念,存在是必定的。

那么在古人绘画雕塑作品中经常和龙一同出现的凤凰是否真实存在的

  • 既然龙是存在的
  • 那么古人不会把一个不存在的动物和龙并列刻画在雕塑绘画等作品,产生各种相关词。
  • 所以凤凰也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高频率和龙凤联系在一起的麒麟是否真实存在的

  • 既然龙,凤是真实存在的
  • 古人不会把一个不存在的动物和龙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和龙产生联系关系,必然是和龙有实际联系的,因此是实际存在的。

貔貅,椒图,狻猊,睚眦,囚牛,饕餮,嘲狴犴,蒲牢,螭吻这些和麒麟类似的生物也是一定存在的

  • 有著明确的形象雕塑,古人怎么把不存在的物体作成雕塑和绘画呢,在现代的QQ农场有这些异兽清晰的形象
  • 因此这些类似于麒麟的动物也是存在的

既然上述这些都是存在的,山海经中蠃鱼,穷奇,狰肥,遗蛊,雕旋龟,玄武,梼杌,混沌,饕餮 ,白泽,毕方,獬豸,英招,赤鱬,当扈,角端,鸣蛇,钩蛇,飞廉,诸怀,朱厌,钩蛇,夫诸,九婴,猰也应该是存在的

  • 龙这样子的异兽是存在的。
  • 山海经是古代的地理图册,古人不会把不存在的动物血在地理图册中而且山海经的一些生物被证实存在性
  • 山海经未被发现的异兽一定都是存在的。

如此山海经中的巨人,异神也是真实存在的,上古的传说都是存在的,帝俊,扶桑树,昆仑百神之国,不死树,海岛仙人,北方异鬼,太阳金乌,中空之人

假设疑惑为什么这些会存在,那么为什么龙会存在,这些异兽和龙存在的证据逻辑完美相同,只是出现在人们眼中的频率,知名度没有达到龙这种程度,如果龙存在是上述的逻揖,那么它们为什么就不存在,为何没有人表达疑惑这些存在,难道是难道知名度越高存在越合理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