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所包圍,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守特定的規範

就是這樣,讓數以百萬計的陌生人們遵照著這種人造的,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

讀者請自己想一下,自己認為的文化到底是客觀的實在,還是主觀的存在?

舉個栗子

1187年,薩拉丁在哈丁戰役中擊敗十字軍,佔領了耶路撒冷。教皇因此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假設現在有一位名叫約翰的年輕貴族,遠離家鄉征討薩拉丁。約翰相信,自己這麼做有客觀意義的,如果自己在東征中犧牲,他的靈魂就會上天堂,享受無上的永恆喜悅。(請仔細讀一下上面的文字,是不是感覺特別荒謬,你會不會質疑這就是生生捏造的?那就對了,請繼續往下看)

約翰對這一切的信念之所以這麼強烈,是因為有一張細細密密而且強大的意義之網覆蓋著他。

他最早的記憶,就是亨利爺爺有一把生鏽的臉,掛在古堡的主廳。當他還在蹣跚學步時,就聽過亨利爺爺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戰死的故事,說爺爺現在已經在天堂安息,有天使作伴一直護佑這約翰和他的家人吟遊詩人來訪古堡時,常常吟唱著十字軍在聖地英勇作戰的歌謠。

約翰上教堂時,喜歡看彩繪玻璃窗,期中一扇正是布永的戈弗雷拿長槍刺穿一個面容邪惡的敵人,另一扇則是罪人的靈魂在地獄裡燃燒。約翰也會聽當地神父的教誨,那是他認識的最有學問的人。幾乎每個禮拜天神父都會精心設計的比喻和今人莞爾的笑話,講述世上只有天主教是唯一的救贖,羅馬教皇是我們神聖的父,我們必須聽從他的教誨。如果我們殺人或者偷竊,上帝會讓我們下地獄,但如果是異教徒,上帝會讓我們上天堂。

當消息傳來時,身邊所以人既是震驚又焦慮,但約翰面上煥發光榮,宣告,我要對戰異教徒,收復聖地!眾人靜了一下,接著露出笑容,留下感動的淚水。母親擦擦眼淚,緊緊抱著約翰,說她以他為榮。他的父親則是在他背上大力拍了一下,說道:「兒子,如果我還是你的年紀必定同行。」他的朋友也宣告一同從軍。而且,連他的死對頭,住在河對岸的男爵,也特意來到家中拜訪,祝他一路順風。

當他離開城堡時,村民紛紛從小屋出來,向他揮手致意,而對於這個即將去對抗異教徒的十字軍勇士,所有美麗的姑娘都露出崇拜的眼神。他從英國出航,駛過各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例如諾曼底,普羅旺斯,西西里島,許多異國騎士紛紛加入,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信念。

但等到軍隊終於在聖地上岸,約翰才驚訝的發現,這些邪惡的撒拉遜人怎麼和自己有同樣的信念。當然,想必撒拉遜人也沒搞明白,竟然以為基督教才是異教徒,而穆斯林則是服從神的旨意。但撒拉遜人也接受同樣的原則,也是為了神和耶路撒冷而戰的戰士如果戰死,將會直接上天堂。

就這樣,中世紀文化一絲一縷地編織著意義的網,把約翰和同時代的人都像蒼蠅一樣捕入網中。約翰絕不可能想像得到,這一切故事都是出於想像虛構。

說他的的父母和叔伯都錯了還有可能,但還有吟遊詩人,他所有的朋友,村裡的姑娘,知識淵博的神父,住在河對岸的男爵,在羅馬的教皇,普羅旺斯和西西里島的騎士,甚至還有那些穆斯林,難道真有可能這些人都在胡思亂想?

是不是覺得有些感覺了?

請注意一個問題,這些人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氛圍,是文化賦予了他們種種行為下的意義。

在這兒我特彆強調!劃重點!

原因是文化賦予行為意義!

而文化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如同一尾在水中搖曳的魚兒,因為時時相伴,反而忘卻了海水的裹挾。

對我來說,在教堂結婚,在戒齋月禁食或者在選舉日投票這些行為,中秋賞月,感恩節吃火雞有何意義?原因在於我的父母也認為這有意義,還有我的兄弟姐妹,鄰居朋友,附近的城市居民,甚至遙遠的異國的民眾,都認為這有意義。為什麼這些人都認為這有意義?因為他們的鄰居朋友也有類似想法。

人類會以這種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每一次相互確認,都會讓這張意義的網收得更緊,直到你別無選擇,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這正是文化的強大所在。

像這樣的故事多了去了。

再舉個栗子:性與性別。

我們說某個男性「夠男人」,並不是指他具有某種生物特性(例如具有xy染色體),而是能在所處的社會背景之下,他能符合某個想像的位置。是在每個文化背後虛構的故事下,都有男人應該符合的角色。

比如搞政治,擁有權利(投票權),以及負起的義務(服兵役)等等,由於定義男女角色,權利和責任都不是生物學,而是虛擬的想像,也就是文化!由於每個文化有所差異,所以每個社會認為「夠男人」和「夠女人」的意義也就不盡相同。

這就是文化的一種負擔。就拿男性舉例,總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沒有男人氣概,在整個歷史上,總看到男人願意犯難甚至犧牲生命,只為別人稱讚一句,「他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諷刺吧,所以我希望讀者能夠舉一反三,在日後為某些事情犯難時,能夠擦亮眼睛,看清本質。

就寫到這兒叭。

參考

  1.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M].中信出版社


道,有永恆不變的本體,以及千變萬化的表相

孔子講「時中」,就是隨時隨地而變,而適宜


應該是需要的,否則很容易被淘汰


需要啊,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


在應用層面上必須與時俱進,佛經說的「應無所住」都是這個道理。


要的,要與時代相結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