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每天都是不斷的看方案改方案 畫畫(我是沒有畫畫基礎)陰差陽錯進入這個專業 發現這個專業異常的累 普通學習英語六級的時間都沒有 我甚至逃英語課來做我的方案 我也承認我有時候懶惰 但是有時候好的想法真的很難 也戒掉了遊戲 手機遊戲也不玩了 最近下載知乎 看知乎上也很多人勸退建築學 目前我大一下學期 家裡真的也沒什麼錢 看他們說建築學也就是一種愛好 富人打發時間的愛好 目前真的迷茫 有時候做著方案 想著以後可能畢了業直接失業 莫名心煩 所以想提問想了解下目前建築學情況 是不是真的日益下降 學這個也是奔著能掙錢來的 我也不怕吃苦 就怕我吃盡了苦 也不如人家隨便混的畢業證


如果我說建築學的前景包含但不僅限於建築業,會不會有人打我?

剛才專業贊同了一下 @海邊 海博士,我覺得建築學的前景要從兩個角度去看待,先說後一個。


B角度:創新

可能除了建築行業以外的所有商業活動都在新科技和移動互聯下被革了命,快捷支付網上購物自動駕駛物流配送智能醫療,等等……每一次變革創新都有一大批人從中獲利

建築行業是反應最遲緩的一隻老烏龜,因為體量太大了,從上往下要帶著原材料開採加工一直到設計建造銷售維護一起轉向,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而且單項目的流程想要走完,這裡面的協作和盈利關係遠比事務性和技術難度更大。

這裡面可能有很大的邊緣創新機會,你只要夠聰明,你可以革了行業的命。但是有一個前提,這個機會只屬於專業性通才。肯定不是一個十幾二十歲,對行業一無所知,帶著個點子來就能幹出來一番事業的。這個專業性通才會重新審視那些行業內最基本的問題,就像Elon Musk做特斯拉之前分析並審視車輛儲能方式和動能來源的問題。

建築師特別喜歡談創新的事兒,但是沒幾個真的願意去做的。一方面是這個行業曾經太容易賺錢了,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會畫圖懂規範已經足夠了。我記得09年我寫《參數化建模》這本書里曲面建模部分的時候,請教了老八校的人,發現他們研究數字化這塊領域的某些教授連這些軟體都沒打開過?這些人其實擁有的是最好的資源和學術領域創新的號召力,但最終還是回歸了古老套路,接項目賺設計費。

我覺得這個創新是多維度的,不光是設計和呈現的方式,比如ARVR這些bullshit video game technology。更多的是來自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打一些比方:

  • 如果道路上超過一半的車輛是無人駕駛了,那麼城市建設會是怎樣?建築裡面的停車會是怎樣?道路可以減少多少?

  • 如果城市完全採用自動化農業,有哪些建築的surface可以承載農場與收割的功能?

  • 如果公共活動空間與虛擬資源疊加,有哪些種類的商業活動可以去時段性共享公共空間?

  • 如果90%的購物來自於互聯網,線下的商業建築應該如何進化?

以上這些問題其實都已經有相應的答案了,如果拿來和畫樓梯間安排大小便器規範來比。可以算是降維打擊了吧?

但最重要的是去順勢而為,將其落地實現。這才是建築師牛逼的屬性。做過那些思維和研究的同學們嘗到了創新變革帶來的紅利,不會做一個兩個就收手的。建築學者也要想清楚,你自己到底是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去收割創新帶來的收穫?是一個諮詢顧問、企業家、技術外包還是開發者,或者是為人民服務的地方行政官員?搞通訊基建起來的華為掌門人任正非老先生,曾經是在重慶學公共與民用建築的…

A角度:吃飽穿暖

今早看到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我就笑了…看一下QD的日報內容,括弧內的原則在第三季度就這麼被默默的去掉了,這就是我們宏觀調控最有力的極致細節:

建築類學科是滲透到每一個城鎮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們這個城鎮化率接近6成(城市人口8.3億)的國家,城市裡的住宅房屋半數已經20-30年,就1980年代的乾打雷老公房,你指望新一代中國中產階級去解盤再住30年?這特么是在開玩笑吧?只要還會蓋房子,就還會促進建築行業發展。只要還在翻新,開發新的房子,這個人類最古老的行業肯定是不會完結的。也就是說即便是永遠穩穩噹噹待在老設計單位,做基本的建築設計工作也會有相對等的價值。更別說人是活的,當年上海寶鋼設計建設完成後,那些工程設計師離開設計院流入社會,完美趕上房地產高速增長,現在上海建築地產、基建和建材圈裡的大佬多少是當年鋼鐵設計院里出來的你造嗎?

房價漲不漲和建築學領域發展只有間接的關係,行業水準是有可能在房價跌的時候提升的,也就是商業上所說的精品化發展,提高質量而不是野蠻生長。專業是依賴基數和社會科技發展的,建築學源自於社會人文藝術和工業技術,就像在當下的工業化產業鏈上,讓你用木頭去搭建一個唐朝的房子是性價比和效率比較低的事情。

話不多,信息量不少,看完不管看沒看懂,麻煩點個贊。我已經有很多回答是收藏比點贊多了,收藏著不代表你懂了,更不代表你會在讀一遍……

以下為結晶匯總:

讀書,一定要雜,越雜越好。但是要讀就一定要深入精髓,爭取成為專業型通才。專業內的入門書籍我在之前的答案已經推薦過了:

對於准大一建築學新生,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建築入門書籍??

www.zhihu.com圖標

設計中的進階部分,我個人提倡拾柳為劍,不要留存於形式:

什麼叫做建築設計中的邏輯??

www.zhihu.com圖標建築學學生如何製作作品集??

www.zhihu.com圖標你見過哪些頗具特色的建築立面設計??

www.zhihu.com圖標

也歡迎大家來聽建築和留學LIVE乾貨:

作品集輔導機構不希望你知道的事?

www.zhihu.com圖標留學美國建築規劃景觀如何選校??

www.zhihu.com圖標留學 作品集輔導機構如何選擇??

www.zhihu.com圖標建築規劃景觀 留學準備意見?

www.zhihu.com圖標建築專業申請優質的工作實習Tips?

www.zhihu.com圖標閑聊 建築地產之甲方乙方?

www.zhihu.com圖標職場洞悉 建築設計之外企民企?

www.zhihu.com圖標

當代國內建築圈其實是個,有一點古代文人般清高的迂腐的圈子,遍是主義不實用不商業不賺錢不願意下沉不願意破圈,有點自娛自樂但很傲嬌的意思

當然也不是說國內建築學沒錢賺了,

在西方世界,建築學的收入低,美國的入職起薪大約在4.5w美元左右,而Uber司機可以達到6w美元,互聯網可以達到15w美元

英國的起薪大約在2.4w英鎊左右

這樣也導致了國外的建築學圈子其實,少了一些清高更願意去嘗試破圈去跨界,這是一個好事

而華人世界裡,大陸hk新加坡的建築師收入都可以達到當地碼農的85%左右,雖然累但其實是有不低的薪水的。後期的發展也是可以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

只是圈子的氛圍其實不適合這個時代

我實習事務所的老闆,是一個東南本科+伯克利碩士+同濟博士

真的是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但我能感覺到這些圈內人其實沉浸在一種自我陶醉中,對於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主義」太過上心,幾乎所有有名氣的建築師都會標榜自己一些特質,從而去鄙夷其他建築師的一些特質。

比如老師會抨擊馬岩松的設計很糟糕,花里胡哨,實際功能布局混亂

但其實我覺得大部分做過落地項目的學生其實是能知道,馬岩松設計可能並不出彩。過人之處恰恰在於他破圈了,營銷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種大部分建築師不可複製的優秀

可能很多建築師會說這是他們不屑

但大家其實都忽視了建築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工匠學科,它的存續,不應該像閉關鎖國的大清那樣

應該像大航海的西方那樣去碰撞去跨界去融合

作為一門實際上的工程類學科,太過關心哲學化的人文思潮,去抨擊優劣,比出高低,標榜自我,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因為這些東西沒有標準,也沒有答案

我本身也不是一知半解了才去評價這些的。在一開始,我會因為進入了建築學而自帶一種優越感去與人交談,去談扎哈,安藤的理念。粗野主義,自由主義,未來主義,新材料,負空間等等等等。

去玩各種概念。看各種展覽,彰顯自己的高大上。在大二的時候我還投了篇有點水的論文,也創造了一個建築概念,當時感覺興奮不已。也參加過競賽,玩弄概念和社會問題

但後來我覺得,這些東西似乎太過縹緲。畢竟這些詞其實是大師們營銷的一種手段,不是因為這些詞讓他們出名,而是因為他們已經成功成為大師,才讓這些詞出了名

說白了,這一套說辭本身不能搞錢,卻仍有大量建築師樂此不疲的模仿

可能有人認為我的思想更接近實用主義

但我還是不想談主義,這樣我的立場又似乎成為了迂腐的一員

好壞應該讓他下沉,交給用戶去評價。

建築的近代變革其實並不多,材料算一個,現代主義算一個

建築學如果在製造技術,或者信息處理,或者設計技術等等上去革新,然後去量產其實會帶來非常大的邊際收益

當然我並不是覺得建築學應該摒棄人文的部分而全部轉向建築技術。只是現在很明顯圈子比較重人文,主義,概念,而輕視了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我們建築學可以面臨的大量機遇

現代主義建築其實我認為實際意義大於立場意義,它在戰後重建中順應了社會的發展,其實區別於其他更多的思潮和派系。也是這種不同,奠定了柯布萊特密斯等人無可撼動的地位

但同時現代主義的奠定恰好在計算機發明前夕,完美錯過了這個信息時代的應用

更多的建築變革在今天還是充滿機遇的,在垂直行業內摸爬滾打歷練之後,各種嘗試和破圈跨界仍然是值得鼓勵的,並且願意嘗試的話,機會一定大於互聯網

當代建築的語境誕生在西方,我國目前依然延續了大半個世紀前的從賓夕法尼亞大學沿襲來的教學體系並且似乎沒有加入太多新鮮血液,基本上除了同濟在嘗試各種前沿學科的交叉,其他老八校還是仍然有些坐井觀天了。在教學上也與實踐有些脫離,這些都會造成建築學生對於行業更加的困惑。

現在西方語境下的學校在探索建築學的時候大多會去嘗試與信息技術,機械臂或者vrar這些前沿進行結合,城規會比較偏向與數據分析結合,帶給「陳舊」的建築領域一些新鮮的思考,並嘗試突破邊界。這些諮詢都可供國內的建築師們一些思考和方向

八大藝術形式中,破圈下沉最成功的是音樂和電影。雖說也是工業化最徹底的產物,但我還是希望建築也可以從一個小眾的殿堂里走出來,免於固步自封的危害


我可以說,建築學結合當今信息時代,真的前途無限。無論智慧城市,logistics,虛擬建築,建築優化,便捷,甚至是動態,都有極大的舞台。

問題是,現在的建築教育和培養方向,遠遠落後於這些啊………而且說實在,建築界對於納新,對於技術革命,往往是超級慢的。


給低年級建築小朋友的一封信?

mp.weixin.qq.com圖標

前言:

hello,大家好。我是Edison,是合創的聯合發起人之一。好久沒有寫心靈雞湯了。今天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很多剛剛高考結束的小朋友,到了選專業的節點,有加到我的,問過我對於建築學專業的看法,因為他們在網上也看了很多,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勸退貼,但是自己似乎對這個專業有一些興趣,卻又擔心未來的發展,所以希望我給一些建議,所以我索性寫了這麼一封信,希望給低年級或者有想要學建築的朋友一些不成熟的個人經驗和建議。行業老鳥就當圖個樂子,歡迎討論。

01-造就建築學如今困境的大環境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地產行業確實在走下坡路,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逐漸成熟,房地產商從政府手裡拿地越來越難,因為在16-18年間,一紙「房主不炒」公文,直接澆滅了十年的黃金樓市,地產商開始了最後的狂歡,隨後該跑路的跑路,該倒閉的倒閉,有數據誇張的統計,那兩年平均每天就有300家房產公司倒閉。直到18年才有所緩和。

那麼,這個局勢會不會逆轉,答案是不會。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國家是政策主導的市場經濟,為什麼有房地產發展的黃金十年,是因為國家大力提倡基礎建設,以及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國家為了刺激經濟提出的「四萬億計劃」,這麼多錢,流入到任何一個行業,都會造就黃金十年。

那為什麼說不會再就輝煌,並不是因為我們所說的城市化建設趨於飽和,這只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原因在於,前面的黃金十年將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我們國家靠著房地產行業不斷的輸血,GDP一躍成為世界第二,但大部分人民的收入沒有跟上房產的步伐,掏空六個錢包置房的故事數見不鮮。大量的財富流入到了少部分資本家手中,比如房地產商以及相關的產業鏈,確實讓少部分先富了起來,但這一部分人不會帶動其他人共同富裕,只會不斷的進行新一輪的剝削,香港李家就是最好的例子,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老百姓不能安居何談樂業。

2020年,一場疫情讓我們的經濟再度受到威脅,實體企業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我們國家的GDP支撐有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疫情讓消費和出口都受到嚴重的打擊,只剩下投資。但是實體經濟肯定不適合,所以市場上的錢無處可去只能又流入到房市,北上因為房地產政策的限制,錢可能有去無回,這裡一線城市最符合條件的是深圳,所以在其他城市房價都比較穩定的時候,深圳率先發起了新一輪的上漲,那為什麼二線三線沒有上漲呢,因為二三線的發展潛力遠不如一線,錢投資進來,風險大於收益。如果不是剛需,這個行情下,投資二三線並不明智。但隨後國家直接出台政策,給深圳的樓市降了一把溫,意思相當明確,我們國家現在雖然經濟不好,但不會再靠房地產來輸血了,可見我們的上層依然具有著戰略性的發展眼光。我們作為房地產的下游,只要政策沒有放開,我們就不會再有遍地是黃金的時代。

這裡說一點題外話,關於我對中國房價的看法,目前來看房價上漲的可能不高,但是你說大跌的可能也幾乎沒有,尤其一線城市,社會資源的集中地,人口紅利在,房價就不會怎麼跌。另一方面,我國現階段正在實現經濟轉型,房地產依然是目前經濟的一大支撐點,如果現在就刺破泡沫,誰都沒有好處,所以比較的可能就是在一個值內不斷波動,甚至在一些城市會出現陰跌,直到我們把這個泡沫消化為止。等未來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我們也實現了產業升級,大家也幾乎都可以買得起房,這場危機就算被化解了。所以還和我一樣還沒上車的朋友,也不必太憂慮,奮鬥幾年,即使一線城市買不起,退回到二線還是有可能的。

02-未來建築學的可能發展方向

上一段,我主要從宏觀的經濟層面去分析了一下我們行業的未來可能,結果導向並不好,那很多同學會說,那我是不是現在不應該去學建築。我的建議是分情況。先根據目前我們國家的情況來分析一下未來行業的大趨勢在哪裡。

在過去,我們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在於14億的巨大市場,以及相對於發到國家的低廉的人力成本,所以很多國外大型企業會把工廠設立在我們國家,相當於我們提供市場和勞動力,他們提供技術。我們屬於他們的下游。但隨著我們國家的快速發展,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家樂福超市,在以前到處都是,現在呢,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是少了非常之多。一方面是我們國家對於國產企業的政策保護,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們優秀民族企業的崛起,等待資本主義回過神來,才發現,雖然得到了市場,但也被偷去了技術,甚至反過來我們還去侵佔他們的市場份額,最典型的華為。

所以這兩年我們會發現,國際上的局勢動蕩不安,對我們的圍剿好像層出不窮,我們似乎成為了世界的漩渦中心,不少資本主義國家都出台了對華的打壓政策。站在他們的角度非常好理解,一個擁有14億人口國家的崛起,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都是毀滅性的侵蝕,蛋糕就這麼多,給了我們他們割什麼,因而以美國牽頭的貿易摩擦,經濟封鎖,對華企業的打擊,不斷蔓延到各個國家。來阻撓我們的崛起。雖然我們擁有14億的市場,但並不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外資來了會發現送來了技術卻沒帶走市場,我們是政策主導的市場經濟,肯定會對我們自己的企業進行保護,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在做的事。

因而目前我們的經濟有兩大困境。對下,隨著社會發展,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正在不斷喪失,面對新崛起的東南亞(6億人口)以及印度(13億人口),這一點優勢,總有一天會消磨殆盡。對上,我們依然沒有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們設置的技術壁壘。以華為為例,一旦封鎖華為的晶元,華為幾乎就是斷臂求生。更別提市場99%的手機系統來自於蘋果和谷歌(安卓),我們的上游依然牢牢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所以我們迫切需要產業升級,需要經濟轉型,從原先的低端的產業結構(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為主走向以科技和新型技術為主導產業結構。這裡建築專業屬於第二第三產業鏈。

因此你會看到,國家開始出台政策,鼓勵中小型科技高薪企業發展,同時開放市場,推動改革,讓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科技巨頭或者互聯網巨頭能夠在A股上市,可笑的是,我們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十年,錢都被外資市場賺走了,現在是鼓勵你回來,讓中國的投資者有錢可賺。比如之前已經在A股上市的中芯國際(我們國家的晶元龍頭企業)以及即將上市的螞蟻金服(馬爸爸的支付寶)。從這些政策風口我們基本可以看出未來的經濟導向,就是科技和新基建。之前的基礎建設,包括我們所在的建築,高鐵,航空,國防,交通等建設,現在我們稱之為」舊基建「,而」新基建「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特高壓、充電樁、人工智慧、軌道交通、工業互聯網。

所以00-05這一批,如果不是對建築設計有執念,看好的發展前景一定是在高薪科技行業或者新基建行業。我們已經在這浪潮當中,最好的就是順勢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更多新型的行業值得我們去探索。

那隨著政策和時代的發展,建築學也必然迎來轉型和產業升級。首當其衝的就是那些在黃金十年過度膨脹的房地產商,隨後會是一些老舊的技術落後守著原有設計模式的設計院,緊接著,行業大洗牌,存活下來的除了頭部大型企業就是在某一些領域的專業團隊,相當於完成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

我個人認為,我們的城市建設還會有相當長的一段周期,甚至還有可能迎來再一次的白銀時代,我目前可能做的就是等待下一趟列車。除此之外,建築學在城市舊改,城市擴張,鄉村建設,智慧城市,新型示範城市等方面依然具有天然的競爭優勢,新基建的全面開展也無法完全拋棄我們,企業的可能更多在於如何在新的產業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03-已在行業內的我們如何應對

那我們這些行業老人,以及即將畢業進入到這個行業的人,或者想要學習建築的新人們何去何從。我想說不必太悲觀,雖然大的行業趨勢不在我們這邊,但是地產行業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有不幸苦的地方,互聯網高薪,但是別人996,也是各種加班熬夜,到了三十很可能還被後浪淘汰,而建築行業,三十,甚至四十,別人還叫你青年建築師。任何地方的勸退,都是全面性的,比如知乎,我因為關注了不少建築行業的主題,經常看到勸退貼,起初也很down,焦慮,後來去看了別的行業板塊,除了金融互聯網好一些,其他板塊也都是一片哀嚎。我們要做的不是看眼前的情況,大環境已經無法改變,要做的事是如何在這個環境中找到自己正確的定位

  • 第一,了解行業的轉變。之前我們行業向上的時候,什麼臭魚爛蝦都能進來分一杯羹。但之後隨著資源再分配,資源會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因而如果想要穩定發展,就去背靠國資的設計院或者地產商,不能保證你大富大貴,但勝在平穩。風險與收益都是共存的,你不能要求穩定還賺大錢。而對於設計還有相當熱情的小夥伴,可以選擇做出差異化的設計公司,且成立超過五年,人員規模超過50人或者接近。這類型公司,基本上有自己的業務來源以及設計風格,在市場上經歷過檢驗,發展規模也使得他們抗風險能力較強,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也能滿足日常生活。之後等羽翼豐滿再謀出路。進可攻退可守。當然,加班和勞累程度因公司而議,個人發展的可好可壞,無法預測。
  • 第二,以目前的行業基礎為跳板,迎接新的產業類型。雖然新基建如火如荼,但並不代表舊基建就被完全放棄,我們依然有諸多方向可以進行。比如這幾年比較火的舊改,鄉村建設以及之後有可能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家居等等一些新的行業領域。同時新的城市集群正在出現。在過去我們的城市都是以點的形式在發展,現在需要以某一個城市為中心打造城市群,比如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圳為中心的大規模城市群建設,上海大都市圈,未來的一小時都市生活圈是絕對可以實現的。粵港澳大灣區也已經正式啟動大規模的城際鐵路建設,其他中部的像武漢,西部的重慶成都未來都有可能走這樣一條路。就近十年內,大可不必擔心建設量斷崖式的下滑,在這些城市群的範圍內,很多能夠展露頭角的設計公司,我相信過的不會太差。至於個人嘛,有班加至少飯碗還在。
  • 第三,打造自己的職業護城河。任何人的高薪都是因為其對企業的不可替代性,單一重複的勞動可能有一些收入但不會很多。建築行業最多的是像你我一樣普通的畫圖人員,但如果你現在不去尋求一些突破和新的技術壁壘,雪崩下來,第一個被壓死的就是你。無論是經驗,技術還是人脈,資源,都不要在一個工位上混吃等死。
  • 第四,做好一個斜杠青年。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我們專業複雜程度和特性決定了我們確實擁有多方面的可能。向左可以染指互聯網金融,向右可以做一些專業的私活和教育。如果是我,可能向左會向互聯網產品發展,個人也會進行私募基金和投資的可能,向右會繼續在教育方面嘗試多元化的突破。
  • 第五,有一個清晰的中長期職業規劃。我個人的職業規劃可能有兩個先行條件,向上兼容更高的平台以及在滿足生存的條件下儘可能遵從自己的內心。向上兼容,去留學,去一線,去大的設計公司,也都算做一些嘗試,遵從內心無非是自己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你至少是有激情的,天道酬勤,不會一直都沒有機會的。我其實遇到的很多人,鮮有清晰的職業規劃,最常見的就是先做著看看,如果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還是要停下來好好想想。
  • 第六,定一個理財小目標。加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咱不說五個億這種小目標吧,我個人推薦100萬,因為從0-100萬,可能你會花上很久,但100-1000萬,你積累的速度會有成倍增加的可能。
  • 第七,提升自己的學歷。由於我們國家就業形勢的不樂觀,我們從大學生值錢到不值錢,留學生鳳毛麟角到遍地都是,現在要說還有一些競爭優勢的可能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了,所以幾乎本科讀完一半以上的同學會留學或者考研。我自己也是去留學的,但那會純粹是想去外面看看,站在更高的平台,接觸更多優秀的人,思考更多的未來,肯定沒有壞處。
  • 對於還在學習的小夥伴,我最中肯的建議就是學好本專業,無論今後是否從事建築,我依然認為建築學的教育對我的改變是巨大的。最最凸顯的是邏輯和美學上,這些東西可能只有在你工作,創業的時候,才有體現。退一萬步講,大學畢業之後你的第一份工作還是要靠你大學的專業來支持。無論之後走的怎麼樣,這畢竟是你過渡時期的飯碗,所以要牢牢把握住。什麼社團,暑假工,兼職,學生會,可以嘗試,但不要本末倒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04-寫在最後

其實我這一篇的主旨很簡單,如果你還是學生,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行業競爭力和專業能力,如果你是和我一樣已經工作了,想辦法提升自己的睡後收入。我們90-00這一代人說不幸也確實沒有多幸運,趕上計劃生育,沒趕上房價順風車,到現在80基本掌握了各行各業的話語權,00們虎視眈眈,但真要數落起啦,我覺得自己得過且過還可以過,你呢?

更多友善的交流請關注我們公眾號CC-LAB


手癢不請自來系列,作為一隻腳踏出建築圈,另一隻腳還在建築圈的腳踩兩條船的跨界者,我有話要說.

先說下結論:可以學,不要有壓力,傳統建築師在十年內仍舊是白領職業。同樣如果尋求突破,需要和經濟發展規律和當下形式以及個人喜好相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比如產品經理,遊戲設計師,參數化建築師,數字空間設計師等。不過這些在傳統的大學教育里很難學到,需要個人興趣和學習相結合。

李老師和海博士把目前可能性,即中間的部分做了解讀,我想從一個宏觀趨勢去看,然後跳過中間直接談論我所熟悉的AR領域,因此文章會有斷裂,所以要結合另外兩位優質的答案來看。

宏觀問題我是這麼來看的,技術和產業的升級,會徹底解決傳統建築行業的內卷問題,將這個行業帶入數字領域。解決的方式並非之前所期待的溫和改良,而是殘酷的向下兼容。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是及其超人的,從立項到施工建造全流程一條龍把控,需要極高的個人能力和聲望,但顯然不符合現代建築行業的生產需要。

米開朗基羅向教皇展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方案,這時的超人建築師有著對建築及其重要的話語權

現代建築師只是生產環節上的一環而已。為了周期和成本,策劃必定是由甲方用一套很標準化的模式來控制,施工審批由規劃局來把控。普通建築師只是資本意志的執行人,房屋如同金融產品一般走的是高周轉,建築師引以為傲的出色設計能力僅僅是保證完成任務後的錦上添花,而不是決定性力量

建築師既沒項目立項時的話語權,也沒有有對最終設計執行的決定權,也就是基本沒有太多議價權,畫圖民工並非調侃,拼的是速度,誠懇的態度,肝的數量和低廉的價格,造成行業大內卷,加上去產能導致上遊資金越來越少,爛尾方案甚至騙方案的情況越來越多。就算不知原因,也會直觀的反映在工資和工作時長之上,焦慮與日俱增。

建築話語權來自於對項目的附加值,而附加值更多來自於設計院品牌或者明星建築師。大家所夢想的競賽獲獎,考研老八校/海歸碩博學歷,知名事務所工作實習經歷,這種個人奮鬥可以保證就業,成為明星畫圖員,最閃亮的螺絲釘,但很有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完成個人的資本積累。究其原因,個人努力在對抗整合資源的資本面前,永遠無力回天。

科技和產業升級更像是一輪新的洗牌,只不過遵循的原則並不是共同富裕,而永遠是低成本和高效率。讓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情,讓更少的資源獲取更多的產品,冗長的行業流程會因人工智慧的加入而精簡,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讓運營變得更文高效,這種淘汰的方式便是殘酷的向下兼容

建築師的核心能力將逐步被技術替代,一個類比的例子可能是隨著CAD,Revit的出現,原本手繪圖紙的工作逐漸被現在電腦繪圖所替代掉,這部分工作因為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而被兼容掉率。但這個例子又不是很恰當,因為不論是科技發展速度,還是對人工的替代程度,都比現在技術迭代的周期速度慢的太多。尤其是當小庫面對消費級市場取得一定成績,而Archigan這種針對設計演算法和做建築機器人智能建造行業的興起,極端點的預測,未來一個人即通過軟體來完成全套設計,又可以通過代碼指揮機器來建造,那這個人必須是建築師么?

1960年的圖紙建築師時代

ArhiGAN的自動平面生成演示,好處和壞處在於目前它只是個Demo

年初火遍建築圈的Dfab House,目前數字化建造的優秀案例 https://dfabhouse.ch/dfab-house/

技術提高生產力,向下兼容而淘汰掉行業過長的生產鏈後,活下來的未必是建築師

筆者年初曾在國內一家知名建築機器人公司工作過幾個月,驚嘆於現在建築機器人技術發展之快,也感慨從研發到轉企業商用再到成熟的消費者市場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雖然最終因為個人規劃而選擇離開,但確信建築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結合會是未來,且這個領域本身就已經跨出建築業的領域了,可以算作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對建築學領域的一次向下兼容。

建築行業並非未來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更多的是扮演對其他科技型行業進步之後的配套和修復性角色。舉個簡單例子,高密度城鎮化是物流行業,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產生的人居問題卻需要建築學來起到修復和粘合的作用,而不是建築學帶動城鎮化。也因此,與其他技術學科的融合,會把一部分因十年前產業興旺而被高分錄取建築系的人才從內卷的困境中釋放出來,產生新的價值。這部分產業需要建築學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培養出複合型人才,產生新的學科。(所以本科建築,master還建築的思路可能需要換一換)這部分的選擇李老師和海博士已經給出了一些案例。選擇的方向既要看個人興趣愛好不要盲目跟風,也要看經濟發展規律。比如筆者選擇的AR產業,預計在2020年將會達到250億美元規模,增長98.1%,儘管這個數字相比其他產業很小,增長率也很泡沫。


從建築師到AR空間設計師到XR空間設計師

這答案沒寫完呢 之前出問題答案發出來不顯示在回答下面

AR技術部分我還沒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