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西遊記本身的象徵意義上去。

在對這本小說的解讀中,有一種接受度較高的說法就是修心論:

師徒四人一馬,即分別代表了人的一部分。

悟空——心,心猿

龍馬——意,意馬

唐僧——體

八戒——欲

沙僧——性

所以說,那麼是一個人的心更重要,還是身體更重要呢?

如果有人能切實解答一下這個問題,也就能回答題主的問題了。


我覺得是唐僧更重要。

因為師徒四人中,只有唐僧一人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凡人,卻也只有他真的擁有百折不回一往無前的勇氣。

唐僧知道取經路上有多危險,如果他想回頭,也有及時逃回去的機會。他剛一出長安城還沒離開大唐,就在山林里和兩個侍者一起被寅將軍抓走,還被迫欣賞了一場妖怪現場吃人秀。

魔王領諾,即呼左右,將二從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將首級與心肝奉獻二客,將四肢自食,其餘骨肉,分給各妖。只聽得啯啅之聲,真似虎啖羊羔,霎時食盡。把一個長老,幾乎唬死。

常人看了這一出,縱然得了命也要在心理醫生那裡呆上大半年,罔提做別的。但唐僧脫離苦難後,沒有屁滾尿流跑回長安城對唐太宗說大哥不行啊,路上太危險了,你給我三千兵馬保著我才能取經,而是咬咬牙一個人繼續上路。

在後來的取經路上,唐僧逢妖就吊,遇怪就綁,因為苦難哭過很多次,但從沒想過要放棄取經。就連他們一行人中的最大戰力孫悟空哭著和他說(偽)前面山上妖怪兇猛,我們怕是過不去時,唐僧都沒說既然如此我們散夥吧這種泄氣話。

師徒一行取經人里,唐僧就是一桿旗,是師徒四人的向心力來源,縱然風吹雨打,縱然磨難重重,他取經之心不改本色,他幾個徒弟才能死心塌地跟著他一路西行。但凡他有點思凡退卻之心,三徒弟立馬就能散夥。

(唐僧被蠍子精抓走後,徒弟們商量著讓孫悟空去洞里打探一下,要是唐僧把持不住被蠍子精破處了,就散夥回家,要是唐僧把持住了,就救他出來),獃子轉過石屏道:「那話兒成了否?」行者笑道:「不曾!不曾!老師父被他摩弄不從,惱了,捆在那裡,正與我訴說前情,那怪驚醒了,我慌得出來也。」八戒道:「師父曾說甚來?」行者道:「他只說衣不解帶,身未沾床。」八戒笑道:「好!好!好!還是個真和尚!我們救他去!」

而在這點上,別說動不動就想回高老莊看渾家的豬八戒,對於散夥無可無不可的沙僧,就是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甫一聽說要保個凡僧走十萬八千里多災多難的路還不能騰雲駕霧抄近道,也是覺得頭皮發麻想打退堂鼓的。

行者扯住菩薩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這等崎嶇,保這個凡僧,幾時得到?似這等多磨多折,老孫的性命也難全,如何成得甚麼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所以有了唐僧的「不拋棄,不放棄」,師徒四人的取經之旅才成為可能,孫悟空才有在路上大展神威的機會

而孫悟空作為四人最大戰力,變化多端又智謀百出,很多妖怪能輕鬆打贏豬八戒和沙僧,但遇見孫悟空就慫了,甚至用不到孫悟空去請救兵,自己就收拾了(比如金銀二角和黃袍怪),的確是為唐僧西行之路出了大力。但實事求是的說,就算沒有孫悟空,唐僧一行取經也未必會失敗

因為豬八戒和沙僧遇見打不過的妖怪時,也一樣可以去請救兵,哪怕他們三人連白馬都被抓了,暗中保護唐僧的日值功曹,護法揭諦也可以去請觀音等救兵幫忙,這事在原著里發生過(甚至還能讓他們去化齋)。

只聽得暗空中有金頭揭諦叫道:「大聖,你不須動身,小神去請菩薩來也。」行者大喜,道聲「有累,有累!快行,快行!」那揭諦急縱雲頭,徑上南海。行者吩咐山神、土地守護師父,日值功曹去尋齋供,他又去澗邊巡繞不題。

所以我覺得取經路上,唐僧是比孫悟空更重要的。


孫悟空。

取經人可以換,畢竟得道高僧千千萬,孫悟空卻只有一個。

有朋友說,西天路上法力高強的妖怪很多,隨便拉出來一個就可以代替孫悟空,但作為取經人,法力高強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佛性,不作惡才行,西天妖怪各個為非作歹,吃人傷人,在取經路上萬一有個好歹,半夜把唐僧生吃了,取經一事就前功盡棄。

但孫悟空不一樣,孫悟空從不傷害好人,對人很禮貌,而且從未吃人傷人,在烏雞國一段中說他從小吃松柏喝清露,沒有吃過人,所以可以為烏雞國王渡氣,而相對的經常吃人的豬八戒就不行。

而如果在上界的神仙中挑選取經人的話,也很難找出一個像孫悟空一樣本事又高,又從不傷害好人具有佛性的神仙來,所以猴哥獨一無二,而唐僧則可有可無。

斗戰勝佛飾品辦公室齊天大聖淘寶¥ 268.00去購買?


肯定是唐僧更重要。

西遊記的主題就是 三個徒弟保著「唐僧」去取經。

如果今天的問題是,大鬧天宮 孫悟空和四大天王誰更重要,那一定是孫悟空。

可以說,取經的道路,一場場的艱險,沒有一個妖怪,是為打敗了孫悟空,而開始的。都是為了唐僧這個大和尚而展開。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若是取西經,當然是唐僧,本就改編自大唐西域記,少誰也少不了他,若是西遊記自然就是猴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