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能不帶偏見,詳細說說,明前期對蒙古的戰爭如何,中期如何,後期又如何?

漢族和蒙古族憤青遠離本話題,靴靴。


其實我覺得你這問題更像是個偽命題。

明蒙之間二百多年的時戰時和才是真實狀態。如何戰和的博弈都考慮進,應該是明佔優勢,因為到了中後期,即便明軍會敗於蒙古,但勝利的蒙古所追求的也只是藩貢。當然你問戰我就不多扯和了,雖然我覺得嘉靖年間逐漸用經濟手段更有效操縱了草原。

明蒙所謂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367年朱元璋北伐中原到1424年朱棣駕崩。這幾十年是明朝進攻,蒙古退縮的時期,大決戰也基本集中於這個時期,期間雖然蒙古也有戰術乃至戰役的勝利,但戰略態勢上是被明朝壓著打,從中原王朝打成邊疆流寇,從統一政權打到四分五裂。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一時期明軍勝。

第二階段是從1424仁宗即位到1570年漢吉那投降大明。這一階段是雙方拉鋸的時期,明轉向防禦,長城便在這時修築。總體蒙古佔優。瓦刺頂著壓力統一,而後多次在戰役中擊敗明軍。最為著名的就是土木堡之變,但得益於于謙的北京保衛戰,瓦刺的勝利依然只是軍事的勝利,沒有轉化為政治優勢。隨即瓦刺土崩瓦解,之後韃靼又統一,再次入寇。具體戰鬥雙方各有勝負,蒙古的優勢在於機動性,不再出現被明軍大量殲滅戰例,明朝的優勢在於國力,即使被大量殲滅也可以迅速補充。

這一階段通常認為是蒙古佔優,但明軍也有出彩之處。

第三階段是1571俺答汗受明朝冊封到1635蒙古臣服於皇太極。這一階段通常叫相持階段,但在我看了根本不算戰爭階段,自1571後右翼蒙古與明再無大戰,左翼也保持時戰時和的狀態,事實上明軍只需要在遼東方向備戰即可,大大緩解國防壓力,分裂且依仗明朝貿易的蒙古其實此時已不能算對等的對手。當然,明朝在遼東抵禦蒙古的李成梁很快就會收養明朝真正的對手——努爾哈赤。

這一階段我認為不能簡單看做誰贏,應該看做明蒙放棄戰爭的共贏。

綜上,兩者的戰爭總體明軍佔優,但具體到戰例蒙軍有更出色的表現(如土木堡可以俘獲明英宗)

當然這只是明與漠南蒙古的戰況,我們通常在明蒙對抗的語境下所指的蒙古。至於漠北與漠西,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明前期對蒙古採用的是大規模進攻,尋求主力決戰以殲滅蒙古軍主力為主的戰略。但靖難後尤其是土木堡後,縮邊過多,放棄了大量的塞外衛所(諸如大寧衛、東勝衛、開平衛等戰略進攻前出點),前出點的內遷裁撤導致九邊之間無法相互呼應,這也就喪失了大規模進攻的條件和對蒙古諸部的抵近監視,實際上處於一種被動防禦的狀態。明中期開始調整戰略,使用的是搗巢戰術,即挑選精銳騎兵,分為數隊,每隊數千,對塞外蒙古部落進行搗穴掃蕩。李如松就是在進行搗巢作戰時玩脫了戰死的。同時每到秋草枯黃時,明軍也會出塞燒荒。

土木堡後明軍和蒙古有勝有負,但總體來說明軍處於守勢。

隆慶和議後,明蒙相對處於和平,但小規模衝突不斷,尤其是明軍將邊防焦點放到了遼東之後。薩爾滸之後,尤其是廣寧之戰後,明軍戰敗徹底放棄遼東退守遼西,後金崛起。除了不和明朝接壤的科爾沁是後金鐵杆外,其餘蒙古諸部大多更信賴明朝戒備後金。但是明朝對蒙古的政策在這一時期左右搖擺舉棋不定,而蒙古又起內亂,在爭奪蒙古諸部的鬥爭中,明朝可謂是一敗塗地。真正導致蒙古投入後金懷抱的是崇禎二年的後金第一次破關。明軍一敗塗地,讓跟隨後金入關的蒙古諸部徹底看清了明朝的虛實,從此成為了後金堅定的盟友。

明朝從朱元璋建國初期便存在著來自北方蒙古諸部的威脅。雙方的戰爭幾乎跨越看整個明朝。明初,主要是對北元的征討,明中期後,明朝廷處於全面防禦態勢。在北方,明朝還建立了一整套防禦體系,並以封王、通貢、互市等手段,牽制蒙古諸部。

  明朝初期,蒙古三部不斷發生戰爭。阿魯台與本雅失里稱雄韃靼。成祖曾先後派使者去韃靼,但本雅失里無意通好,殺了明朝使臣。永樂八年,成祖親率五十萬眾出塞北征。明軍大敗本雅失里。明軍遂回師東擊阿魯台部,阿魯台部大敗,於是年冬稱臣。成祖先後共進行了五次親征,除十四年是打擊瓦刺勢力以外,其餘皆是征討韃靼部。

  明朝前期對蒙古的北征,雖然未能達到統一漠北的目的,但對鞏固明朝統治、穩定北部邊疆有著積極的意義。明朝攻克大都後,各地還仍有許多割據勢力存在。洪武建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完成全國的統一。洪武年間延續二十年之久的征伐,正是朱元璋為了消除北元對明朝統治的威脅。到永樂時期,形勢已有很大變化。由於明軍的一再打擊和政府的懷柔政策,對來降的蒙古貴族、官員和頭領,分別封以官職;對其首領封王。同時,由於蒙古內部的分裂、紛爭,其力量已大大下降,對明朝所造成的威脅程度也已大大降低。但成祖多次大規模親征,其目的就是使蒙古臣服。這種大規模用兵,雖然有其利益所在,但戰爭不僅影響了蒙古與內地的聯繫和雙方經濟的發展,而且連年征戰。也使明朝的財力出現極大困難。當然土木堡之變是明朝對蒙古戰爭的轉折點。

明朝中期開始,明蒙的戰爭優勢就顛倒過來了,明朝越來越被動。達延汗基本上重新統一了漠南和漠北,使韃靼重新具有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聲勢。嘉靖年間主要還是抗倭,與蒙古之間的戰爭有是有,但是比較少的,而且基本上都是防禦為主以及防守反擊,雙方互有勝負。當時蒙古草原的霸主是俺答汗,土默特部首領,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達延汗孫。根據史料記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在多次遣使要求開放朝貢貿易未果後兵臨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開放邊貿,史稱庚戌之變。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被迫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蒙古進行馬匹交易。不久,明朝拒絕蒙古方面以牛羊交易的要求,單方關閉馬市,雙方再次開戰。1570年,雙方開始和談,次年達成協議,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蒙古方面的勝率較高,因為被動防守的一方總是吃虧的,不然也不是被迫開放邊市貿易。

雙方戰爭經過,相關歷史資料有所記載,如下:

嘉靖二年 三月乙巳,俺答寇大同。 《明史》卷一十七《世宗本紀一》

嘉靖八年 十月,吉囊、俺答寇榆林塞。總督王瓊率兵御卻之。 《河套志》卷一《河套建制沿革考》

嘉靖十三年 七月,……吉囊、俺答阿不孩,復擁眾十萬,從延綏、定邊、乾溝,入鐵柱泉,謀欲犯固原,不得入青沙峴,遂深入安會金三縣。大帥劉文擊破之,斬首五十級,已擊其歸路,又破之,斬首五十七級。 《萬里武功錄》卷七《中三邊·俺答列傳·上》

嘉靖十八年 俺答、阿不孩往豐州迤南……(明軍)斬首捕虜凡一十八級,奪獲馬凡六十七騎,明甲三、鐵甲一,夷器達箭五百一十有奇。八月,吉囊、俺答阿不孩、剌不台吉及小王子……騎千餘,從陽和二邊入。漢兵追至十里關,斬首一級,奪獲馬一十二匹。 《萬里武功錄》卷七《中三邊·俺答列傳·上》

嘉靖十九年 俺答……分道入寇,越大同,度雁門,入寧武、嵐靜等處,殺人畜萬計。 《土默特旗志》卷一下《大清一統志載建制沿革考》

嘉靖二十年 八月,俺答、阿不孩、吉囊分道入寇,總兵官趙卿帥京營兵,都御史翟鵬理軍務,御之。九月辛亥,俺答犯山西,入石州。 《明史》卷一十七《世宗本紀一》

嘉靖二十一年 六月辛卯,俺答寇朔州。壬寅,入雁門關。丁未,犯太原。秋七月己未,俺答寇潞安,掠沁、汾、襄垣、長子,參將張世忠戰死。 《明史》卷一十七《世宗本紀一》

嘉靖二十二年 是春,俺答屢入塞。秋八月,犯延綏,總兵官吳瑛等擊敗之。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二十三年 是秋(俺答)入大同塞,總督尚書鵬御之,虜退。……十月,虜破宣府塞,入紫荊關…… 《皇明北虜考》《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貢》

嘉靖二十四年 八月, 庚戌,俺答犯松子嶺,殺守備張文瀚。是月,犯大同,參將張鳳、指揮劉欽等戰死。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二十五年 六月甲辰,犯宣府,千戶汪洪戰死。秋七月,是月,俺答犯延安、慶陽。九月,俺答犯寧夏。冬十月丁亥,犯清平堡,游擊高極戰死。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二十六年 正月,套虜薅台吉領眾犯涼州,副總兵蕭漢領兵御之,游擊王勛援兵不至,陣亡官軍三十三員名,射走死官馬五十三匹。 《邊政考》卷五

嘉靖二十七年 八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指揮顧相等戰死,周尚文追敗之於次野口。九月壬午,犯宣府,深入永寧、懷來、隆慶,守備魯承恩等戰死。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二十八年 二月,壬子,俺答犯宣府,指揮董暘等敗沒,遂東犯永寧,關南大震。乙卯,周尚文敗俺答於曹家莊。丙辰,宣府總兵官趙國忠又敗之於大滹沱。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二十九年 六月丁巳,俺答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副總兵林椿戰死。丁丑,俺答大舉入寇,攻古北口,薊鎮兵潰。戊寅,掠通州,駐白河,分掠畿甸州縣,京師戒嚴。壬午,薄都城。……甲申,寇退。[6]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三十年 十一月,俺答犯大同。[7]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三十一年 正月壬辰,俺答犯大同。甲午,入弘賜堡。辛酉,俺答犯懷仁川,指揮僉事王恭戰死。四月丙寅,把都兒、辛愛犯新興堡,指揮王相等戰死。……八月,己卯,俺答犯大同,分掠朔、應、山陰、馬邑。九月乙酉,犯山西三關。壬辰,犯寧夏。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貢》

嘉靖三十二年 二月,俺答犯宣府,參將史略戰死。甲辰,俺答犯宣府,副總兵郭都戰死。秋七月戊午,俺答大舉入寇,犯靈丘、廣昌。己巳,俺答犯浮圖峪,游擊陳鳳、朱玉御之。九月丙午,俺答犯廣武,巡撫都御史趙時春敗績,總兵官李淶、參將馮恩等力戰死。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三十三年 六月癸酉,俺答犯大同,總兵官岳懋戰死。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三十四年 夏四月戊子,俺答犯宣府,參將李光啟被執,不屈死。九月,丙午,俺答犯大同、宣府。戊午,犯懷來,京師戒嚴。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三十五年 辛丑,俺答犯宣府,殺游擊張紘。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三十六年 春二月,俺答犯大同。三月壬午,把都兒寇遷安[8]。冬十一月丁丑,辛愛圍右衛城。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貢》

嘉靖三十七年 虜(俺答)圍大同右衛。 《三雲籌俎考》卷一《安攘考》

嘉靖三十八年 六月乙巳,辛愛犯大同。秋八月,是月,俺答犯土木,游擊董國忠等戰死。九月,犯宣府。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三十九年 春正月丙戌,俺答犯宣府。庚午,劉漢襲俺答於豐州,破之。九月己巳,俺答犯朔州、廣武。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四十年 秋七月,庚戌,俺答犯宣府,副總兵馬芳御卻之。九月庚子,犯居庸關,參將胡鎮御卻之。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四十二年 春正月戊申,俺答犯宣府,南掠隆慶。……冬十月丁卯,辛愛、把都兒破牆子嶺入寇,京師戒嚴……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四十三年 冬十二月,俺答犯山西,游擊梁平、守備祁謀戰死。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四十四年 四月,俺答犯肅州,總兵官劉承業御卻之。 《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紀二》

嘉靖四十五年 四月,俺答犯遼東。七月,俺答犯萬全右衛。十月,犯固原,總兵官郭江敗死。癸酉,犯偏頭關。閏月甲辰,犯大同。參將崔世榮力戰死。

俺達汗臣,雙方開始互市。之後幾本上相安無事。後期主要是察哈爾 科爾沁等部騷擾

明中後期蒙古勢力已經深入甘肅北部 青海 西藏 新疆也被衛拉特人佔據

 明朝從建國以來,就不斷受到蒙古的騷擾,延續了二百餘年。明政府雖把對付蒙古勢力作為邊防的重點,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無論是進取,還是防禦,卻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禍患。然而,俺答封貢後,北部邊疆各民族卻友好相處,「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明朝北方形勢的安定和這種和平友好關係的建立,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清人魏源曾對此作過較為公允的評論:「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論述極為深刻。

總體上明朝佔優但未能徹底降服蒙古諸部


總得來說基本都是明朝佔優,歸功於明朝對蒙古制衡打壓策略,明初洪武朱棣就不用說了,打得蒙古到處跑,然後分裂,然而最危險的一次是英宗被慫恿主動出擊對抗重新統一蒙古部落的瓦剌的土木堡之變,把三大營基本賠光了,幸好於謙死守保住了北京城才避免類似南宋的命運,後來也有應州大捷,寧夏之役,蒙古始終沒有統一成一股力量,再然後滿人崛起,再到後來的形成准格爾時候明朝基本丸了。


有答主說了時戰時和才是常態,我想冒昧地談談明朝在前期強盛時為什麼不幹脆佔據漠北。

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可以橫掃大漠,卻沒辦法控制大漠

這是因為控制游牧民族的手段和農耕民族是不同的,農民被綁死在土地上,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一切,因此官兵的鎮壓對於農耕民族是十分有效的。但是游牧民族牧草而居,對於明軍的態度是簡單說就是"打不過你我就跑,反正又不止這兒有草"

對於明朝而言(指前期,後期軍隊疲軟沒必要談了),出兵大漠是一場註定虧本的買賣,除了腦袋和一些牛羊,根本得不到任何東西。但軍隊遠征需要的錢糧是一個龐大的數目。

工業時代之前,農耕民族的戰爭成本要比游牧民族大太多,因此明朝中後期極度地重文輕武,反對(甚至可以說畏懼)戰爭,就連很多武將都以能寫寫畫畫討好文官為榮,軍隊頹廢。

你可能說能得到土地呀,但是漠北的土地對明朝來說是沒有用的,中原的農作物無法在那裡生存(土豆玉米還沒傳入中國),對於古代王朝來說,長不出糧食的土地就是廢地。更何況還碰上了小冰河期。

所以在這種戰爭成本遠遠大於收益的情況下,明朝是沒有意願和動力發動戰爭的,除非漠北能種糧食。

如果土豆提前進入中國的話,皇帝一看:"卧槽,這玩意好,對環境沒啥要求,反而漠北種的比關內種的還好吃(我們內蒙的土豆可是特產呢),走,軍隊開拔,把漠北的土地給勞資種上土豆!"

那種上了糧食,就要有農民,有城郭,有工匠,有各行各業。。。。

簡單來說,漠北的土地對明朝來說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狀態。加上明朝對於士紳階層的縱容,導致土地無限兼并,這些有錢人大多同時身有功名,不用納稅。朝廷的稅收幾乎全來自於身上沒兩塊破布的農民。而農民為了避稅又把土地獻給士紳。朝廷的稅收就更加入不敷出,惡性循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就是改革,但是文官們不會支持(他們是既得利益者),皇帝也不敢下手(正德皇帝落水受驚而死),越拖越無法處理,明朝只能等死

扯遠了,說白了就是朝廷沒錢,窮,連國內的事情都入不敷出了,完全沒主觀動力和意願去訓練一支強大的軍隊(連軍餉都經常拖欠)

這就是明朝在軍隊仍有戰鬥力時也無法解決漠北問題的原因,明朝不願發動這種沒收益的戰爭,只能被動防守綿長的邊境線,與游牧民族時戰時和,京城裡的文官們更喜歡利用"給予某一部落一定支持讓他們互相廝殺"的方式來控制漠北,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旦這個度沒把握好,或者情報有差錯,或者說媽呀這個部落頭領太牛逼了,就玩火自焚了,比如孛兒只斤·巴圖孟克(蒙古小王子,其實是個老王子了)


就這麼說吧,明朝的邊境線在長城,基本上都是明朝越過長城打蒙古,蒙古很少能打進長城


先是,白蓮教主叛人趙全、李自馨對俺答說:薊州一帶防禦甚固,兵多將廣;山西一帶則兵弱,亭障稀疏,備御薄弱,石州(今離石,隆慶俺答擾晉後改永寧州)、隰州富饒且多良鐵,官兵主要保衛宣府、大同,不易來救。俺答採納其議,於隆慶元年(1567)九月初四率兵六萬騎,分三道攻朔州、老營、偏頭關諸地。老營副總兵田世威纓城自守,游擊方振出戰失利,俺答率部南下。總督王之誥聞變,以游兵六千騎兼程抵雁門,而大同、延綏二萬騎亦至,但皆想望不敢前。隆慶元年(1567)九月十二日,俺答、趙全等攻陷石州城,男女被殺五萬餘人,焚燒房舍三日不絕。總兵申維岳駐大武店,距石州城僅四十里,不救,僅尾隨之。得到石州失守的報告,發兵二萬往援,但亦不敢靠近。俺答又分兵犯淶水、交城、平陽、介休。並大掠孝義、平遙、太谷、隰州等地,破庄堡十七所,捆載徐歸,當時正值秋雨連旬,馬匹多病死,路又泥濘,皆杖馬箠徙步歸,將所剽獲多棄遺於道。而大同、太原駐軍無一人邀擊。待俺答走遠之後,官兵卻斬殺避難士民報捷。隆慶元年(1567)十月初五日,俺答出邊。俺答自入犯至出邊,縱橫蹂踐,殘破大同、石州、文水、交城、清源、祁州、霍州、靈石、汾州、孝義,介休、平遙,以及榆次、太谷、徐溝、太原、陽曲、壽陽、孟平、平樂等州縣。劫掠將千里,中間攻陷燒毀殺擄者計損人畜數十萬,所過一空,死者枕藉。而官軍七日內不發一卒。


明朝贏。

光復大漢河山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蒙軍沒能再次南下

最後還滅了。

你說明朝贏沒贏?


皇帝都被擄走了。土木堡。還要說啥啊。不能因為叫瓦拉就不說人家是蒙古啊


前期明佔優勢,中後期蒙古佔優勢

俺答汗部入掠山西,縱橫三十八個州縣,殺戮男女二十餘萬人,牲畜損失二百萬,焚燒房屋八萬餘所。人民痛苦不堪、流離失所」

「虜逢漢男子 ,老與壯 皆殺 之 , 少 者 與 婦 人 皆 攜 去 為 奴 婢 , 絕 不 貴 重」

「大掠岢嵐、石州、忻、****、壽陽、榆次、陽曲、太原等州縣 宗室被鹵者四人 儀賓一人 軍民被殺鹵者五萬一千七百人 諸所焚掠無算」蒙古人在明朝時期不僅對漢人減丁,還經常把明朝朱家皇室女人給擄走過。俺答汗可是睡過朱充耀的王妃的,還有公主。

「 在俺答北撤白羊口時,仇鸞引兵躡其後,企圖襲擊落伍的騎兵邀功;不料俺答中途折返,明軍不戰而潰,死傷千餘人,仇鸞本人差點被俘。其後俺答長驅至天壽山,循潮河而上,仍由古北口出塞,京師解嚴。九月初一日,蒙古兵全部撤退。 [6-7] 整個庚戌之變期間,「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二百萬」。

一幫被俺答汗抓去當蒙古人奴隸的漢人在你這就換意思了,你得問問那些被蒙古兵捋走的漢族女子答不答應!

沈德符記載,「近年黃岡瞿徵君九思建議御虜,中有一說,欲誘化其俗,令彼婦人習中國法,俱束縛雙足為弓樣,使男子惑溺,減其精力,惰於擊刺,以為此弱虜制虜妙策。」

蒙古兵「攻陷山西石州,據所得婦女驅之出塞,憎其不能隨馬疾馳,盡刖其雙足以車載歸,百無一活」這就是你的大萌。

俺答汗讓明軍「驅出城門,皆流涕不敢前,諸將亦相顧變色」

我就不說土木堡讓人家蒙古人屠殺,皇帝被活捉之流了

終明一朝,明朝都活在被蒙古人殺戮打擊,擄走近百萬漢族人民,婦女被蒙古人姦淫的陰影里,《明實錄》里記載無數,但對蒙古的攻擊和殲滅反而少得可憐,就明初而已人家蒙古人想過好日子主動帶著漢族手下給大萌打打工。明初戰爭元庭一幫漢族軍官手下給蒙古人當炮灰跟大萌打仗。明朝都沒解決北方問題,即使內訌分裂的蒙古部落,也能長期頻繁吊打明朝,多次入關殺掠明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