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第七天》之前細細品味了《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和《兄弟》,感覺這三部長篇小說就是為了突出一個共同的主題:真實。不管是悽涼的徐福貴,還是為了生活被迫賣血的許三觀,抑或許是李光頭宋鋼的曲曲折折,都是生活中的真是經歷。

但是對於《第七天》,卻遠離了現實。餘華曾經自己也說過,自己的書籍都和現實密不可分,而《第七天》卻完完整整脫離了現實。

所以我認為,餘華的《第七天》對於餘華自己來說是一部敗筆。對於,您怎麼看?

(若說錯話了。我道歉)


敗筆談不上,但是的確沒有多好。

我看其他回答也提到了,這遠不是一個非現實的寫作,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餘華的特別的嘗試。他始終緊密的聯繫著現實,但是對於餘華來說,有一個問題在《兄弟》中就已經出現了。很多人普遍反應上部比下部好太多。餘華也對此在後記裏有過思考。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裏,變化的跨服太大,因此而引發了諸多荒誕的現象。但是,對於一個不太近的過去,無論是寫作者還是讀者,只要不在太近的觀眾席,就可以窺得全貌。而對於較近的事則難以看清全部。

過分的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上)》的成功,是由於時空的距離產生的,因為離現代人遠,所以他冷靜寫實的筆調,足以讓人明白荒唐之所在。但是到了《兄弟(下)》則不是了,幾十年裏中國變化太快,以至於其荒誕已經難以品味,因為現代人並非不在荒誕之中。

到了《第七天》尤其的困難,現代人的生活沒有荒誕嗎?並不是這樣的,但是想讓身在其中的人看到荒誕,文學必須發揮陌生化的作用。將現實中的習以為常變得陌生,你才能從中看出荒誕。所以,我並不覺得餘華選擇死後的視角是江郎才盡,反而是他清楚的瞭解要讓荒誕顯露必須要讓視角陌生。尤其是開始處殯儀館來的幾個電話,實在讓我驚艷。

但是,我並不覺得他駕馭的很成功。有幾個答主吹的很厲害,誠然餘華寫的是不錯的,但《第七天》遠稱不上經典。

因為之後的陌生化並不出眾。在七天中,有大量的篇幅在寫很多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在「活著的」視角。比如第二天,拋開死了這個狀態,從第五小節開始,大篇幅的回憶都不是死後的視角。回憶結束後呢?我感覺不出來這種死後的重逢與活著的重逢的區別(除了穿著殮衣)。

我們來對比一下第一天和第二天。第一天寫的很漂亮,死後應該是人死如燈滅,萬事皆空了。結果殯儀館裡頭還有三六九等,荒唐不荒唐?荒唐。這種對比和衝突一下子打破了讀者的習以為常,而有了荒唐感,從而到現實的荒唐。結果第二天呢?到真的有一種死了就看開了的感覺了。還有荒唐感和衝突感嗎?沒有,變成了利用「死後就都一樣」萬物寂滅了。前後的寫作精神都不同了。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這裡開始我就有這種感覺。餘華很大程度上浪費了這個絕好的視角。他寫出的現實的荒唐事,如果不用這個視角也可以寫。這個視角變成了創造懸念和作為故事之間線索的作用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從第二天開始,我是越讀越失望了。

而到最後,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安慰。人世間的一切差別,在死後都慢慢的消失了。你再對比第一天,前後的內核都是不一致的。如果說開篇還有對現實的辛辣諷刺,到了結尾則有癡人說夢之感了。他沒有利用視角的獨特去創造荒誕。荒誕的寫法應當是富於衝突和隱喻的。所以正如一位回答者說的,這本書最後成為了對現實的逃離與安慰。而他本來可以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去把庸常的生活下的無聊荒誕掏出來給人看。

有人會說,淪為安慰不好嗎?並不是不好,而是你對於現實的荒唐怪誕還沒有多深入的表露出來,有什麼可安慰的。這本書裏寫的諸多故事並沒有讓我覺得現實的不可忍受啊。所以還是上一個問題,餘華任然沒有成功的把現實的荒唐通過文學的方式放大我們的眼前。

總得來說,這是一部合格的文學作品,一次有益的嘗試。其意義在於,餘華髮現了對於現實上進行文學陌生化的轉換視角的方法,但是他沒有充分發揮出這個方法來,所以最後讓這部作品大打折扣,或者說虎頭蛇尾。因此絕對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


感覺像蔡駿最早在天涯上發表的作品,時間線感覺二人差不多,蔡有一本書時間線是七年。。。總覺得餘華這部作品讀起來氣氛偏黑色,角色引入還不如蔡,嗯,僅代表個人觀點


餘華老師在兄弟下部已經盡顯疲態,第七天的水準更是直線下降,這沒啥好說的,他自己接受採訪時,也承認沉迷於在外講學,在寫東西上下功夫不夠,其實每個作家都有高潮和低谷,這也不奇怪


哈哈哈哈 我先笑一會兒,題主這滿滿的求生欲也太可愛了吧!

作為餘華的fake粉絲,我必須積極踴躍的舉手回答這個問題。

《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dei》《世事如煙》《在細雨中呼喊》《黃昏裏的男孩》《鮮血梅花》《現實一種》《第七天》都是我為餘華打call的證據! 餘華的《活著》《賣血記》是我中他邪的第一步,雖然我很喜歡餘華,但是在我買《第七天》之前我還是很可恥的在網上搜了搜《七》的評價和「口碑」。抱著即使買了本爛書也認了的心態下了單,快遞到的那天晚上(唱)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拍

媽耶!《第七天》也太好看了吧!餘華太有才了!我愛餘華! 等等…這怎麼跟餘華之前文風不一樣啊喂!餘華不會想轉型走偶像路線吧吧!(為我的智障向大家道歉) 嗯……雖然文風跟《賣血記》《活著》不太一樣,但是也好看耶!怎麼還有點馬爾克斯的味道呢?餘華咋還有種反差萌呢?媽耶!餘華真是個寶藏男孩!

現在將我這發散的思維(其實就是我話多)拉回到正題。7??和餘華三部曲(活著、賣血、兄弟)對比是風格迥異,網上很多讀者認為7??實錘了餘華江郎才盡。那麼真的是嗎?

讓我們打開小可愛的腦頻道:《賣血記》《活著》一提起這兩本書咱們腦海里的彈幕飄滿了「這也太慘了吧~」「我隔壁老大爺年輕時也有相似的經歷blabla!」 「寫得太真實了!感覺就像自己經歷了一樣!愛了愛了!」 (這裡就不舉例《兄弟》這部作品下部爭議也蠻大的)但是,題主有沒有想過我們一提起餘華,說到的是他知名度最高的書,理所當然的,我們會認為知名度最高的書就代表了餘華( ?他的文風) 大多數人因為這兩本書知道餘華,潛意識裡,給他貼上了標籤。但是如果《第七天》是你打開餘華作品的那把鑰匙呢? 個人認為,追一個作家的書,你應該把他每一本書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同時也不要往作家身上貼標籤。個人認為作家寫的所有作品如果都是一個風格,他下一部作品還不用出版我猜得七七八八了,這樣的作家是我認知裏的「江郎才盡」。一個作家特有一種風格那是他的辨識度,但是真正的作家不應該只有一種輸出模式,不接受任何反駁與批評【傲嬌臉】

————分割線

題主認為7??脫離了現實。何為現實?即客觀存在的事物或事實。 餘華只是換了個角度去講述那些事兒,去剖析那些問題(特意百度了馬爾克斯的風格,度娘告訴我「魔幻現實主義」)。

文學世界將黑暗和骯髒美化了,現實世界的殘酷、無情、齷蹉遠遠比文學更加戲劇、絕望。

以下內容大寫加粗!若有措辭不當之處,我向您道歉。我還是個可愛的孩子,大家可以打我,但是請不要噴我。無以言謝!我給大家磕個頭吧!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是苦難,至少到最後還會給人留出一點點欣慰。

《活著》是赤裸裸的悲劇,沒有一絲絲轉折的餘地。

《兄弟》一半是苦難,一半是荒唐。

《第七天》已經完全是荒唐,或者說是怪誕。

由生至死,由理想的結局到真實的社會,由現實的人生到荒誕的鬼魅。是一步步的在遞進,至於為什麼有人認為它是敗筆,源於時代與現實的代入感。讀《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你能想到那個年代的苦難,你能感受到許三觀的心酸和富貴的絕望,因為在這個時代你同樣能看到心酸與絕望。讀《兄弟》前半段你看到的是生存的艱難與兄弟情深,你能感同身受,能帶入宋鋼和李光頭的生活;而後半段則已經脫離了你所認知的社會,違背常人的認知和判斷,情理之外的事情讀過就像燈光壁爐一樣,你看到了卻感受不到熱。《第七天》也是同樣,荒誕離奇的寫法讓你期待超自然的情景,最多隻是好奇,而荒誕的背景下卻發生著現實的故事,平淡無奇。好奇心沒有滿足,而荒誕的背景又少了代入感,讀來無感是很正常的。


這是我看的餘華的第一本小說,從此入坑。

看了很久了,大概寫的現實中的社會腐敗和人的醜惡,記得也寫了主角死後發生的事情,就連死後再另一個世界也延續了這些。當時小小的我就受到極大的震撼。


可能是餘華對生死更加看淡了吧,或者有什麼好呢?還不如死無葬身之地的每一個陌生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