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上。

張良是指方向的,所謂的戰略規劃師。

戰略規劃有多重要呢?

如果我告訴你,25年前你應該投馬雲,20年前你應該投馬化騰,然後開始買房,11年前你應該大力投資比特幣,而你都聽了我的,你現在應該是世界首富。方向對了,選擇對了,就是這麼牛皮。否則,方向錯了,越努力越糟糕。

而張良呢?

他告訴劉邦,你應該如此如此這般,取宛城、撫民心、入關中、鴻門脫險、燒棧道、下邑劃策、腳踢劉邦封韓信、阻封六國舊王室、悔約建議劉邦急攻項羽。

如此,劉邦沒做世界首富,他比世界首富更牛,他成了首富的老闆:皇帝。

其次,創過業開過公司的都知道,內部團結,充分整合所有資源有多重要。

這個人,是蕭何。沒有蕭何,劉邦哪來的穩固的後方?哪來的源源不斷的糧食兵員?所以蕭何功人第一。

現在,戰略方向定了,內部團結高效,產品生產出來了,你得把產品賣出去。

賣不出去,再好的產品也沒意義。

韓信就是這個世界最好的銷售經理。五年他就橫掃全國市場,完全壟斷。

而陳平,雖然也很重要,但他的策略都是戰術層面的,是對前三者的補充。所以他入不了三傑。

能理解這個,你才有成事的可能


陳平在劉邦陣營的地位,李開元的《楚亡》中有過一個有趣的類比:

「相當於斯大林身邊的貝利亞,蔣介石身旁的戴笠。」

同樣是謀士,張良多陽謀,陳平多陰謀。

司馬遷稱陳平:

奇計或頗祕,世莫能聞也。

陳平自己也說:

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

逐鹿中原,平定天下,需要這樣的奇謀異士。

當劉氏江山需要證明自己政權合法性的時候,特殊時期的陰謀詭計就不值得宣傳了。

簡單的說,張良之謀拿得上檯面,而陳平之謀拿不上檯面。

劉邦對陳平這個人,也有充分的認識。這體現在呂雉問他誰可代替蕭何時:

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極聰明的人常常有立場不堅定,原則性不強的問題。

劉邦很清楚這點,所以他對陳平的態度是:可利用,不可重用。只可為輔助,不可獨當一面。

事實證明,劉邦的眼光是極為老辣的。


首先,歷史中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漢初三傑,而所謂的漢初三傑只是劉邦主觀意義上的觀點,另外大家也需要看到當時劉邦說那段話的歷史背景:

帝置酒雒陽南宮。上曰:「通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漢書·高帝紀》

如上,歷史背景首先是劉邦在洛陽南宮與諸臣宴會之時,劉邦率先發問,他能取得天下到底是因為什麼?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嫚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先天下也。」《漢書·高帝紀》

然後諸臣中的高起和王陵進行回答,他們認為是因為劉邦會用人,且能夠「與天下同利」,所以才可以得到天下。

然後劉邦則對他們二人的說法進行補充: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漢書·高帝紀》

在這段話里,劉邦看似是說自己正是靠著張良、蕭何和韓信才取得天下的,但是請記住劉邦後面還補充了一句,那就是項羽有一范增都不用,所以才會失敗。

所以劉邦這裡並不是說他只是靠著三傑,而是說自己非常會用人,才成功的。同時這也是對高起和王陵說的話進行總結。總之劉邦的意思就一個,主要還是自己會用人。

在這裡,我們只能說劉邦的話很有道理,但不能說劉邦的話就是絕對正確的。因為高起和王陵說的話才更全面,尤其是他們說的那句「與天下同利」,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應該才是劉邦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劉邦非要強調自己就是靠著用人得天下,誰也沒辦法,畢竟也不能說就是錯。

以上這些分析,主要是為了說明,劉邦在這裡並不是單純在強調張良、蕭何、韓信有多厲害,而是通過用他們三個舉例,來說明自己有多會用人。

下面再看張良、蕭何與韓信分別代表的三種人:

張良自不必說,他代表著劉邦麾下的軍師參謀人群,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謀士群體。所以劉邦才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裡張良就只是一個代表人物,並不是說劉邦麾下的軍師謀士就只有張良一個,其實是有很多的,只是沒必要都說出來。同時張良的背景又是列國豪門大族中人。而劉邦首先提出張良,一方面是為了說明他對於張良為代表的這個群體的認可,另外一方面也是說明了他得到了列國貴族的支持。

接著是蕭何,蕭何代表的是漢政府中人數最多的文職人員,正是這些人員的努力,才達到了「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的奇蹟,而蕭何作為漢政府中的第一任丞相,自然也是作為這個人群中的代表人物。

最後是韓信,他自然就是軍方中的代表。但很顯然韓信並不是唯一的,畢竟漢初八大異姓諸侯王和一百四十餘位功侯中,大半都是靠著赫赫戰功上位的,所以你能說其他人就差嗎?當然韓信功勞確實大,而且漢軍中的軍法也是韓信立下的(「於是漢興,韓信申軍法。《史記·太史公自序》」),所以劉邦才會以韓信為代表,指出漢軍中的那些將領們做到的「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輝煌勝利。

綜上,劉邦之所以舉出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其實就只是想以他們三人為代表,說明自己能夠人盡其用,物盡其才,讓所有人都能夠在自己合適的職位上做事,因此才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

至於陳平,雖然他的功勞也是非常大,正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對於陳平的介紹:

曲逆侯陳平:以故楚都尉,漢王二年初從修武,為都尉,遷為護軍中尉;出六奇計,定天下,侯,五千戶。

如上,陳平的介紹中最關鍵的就是這七個字「出六奇計,定天下」。同時再看張良、蕭何與韓信介紹中的關鍵詞:

留侯張良:常計謀平天下,侯,萬戶。

酇侯蕭何:佐上定諸侯,為法令,立宗廟,侯,八千戶。淮陰侯韓信:蕭何言為大將軍,別定魏、齊為王,徙楚,坐擅發兵,廢為淮陰侯。

這三人中,韓信因為比較特殊,所以沒有那麼明確,但是如張良和蕭何中的記載,一個「平天下」,一個「定諸侯」,而再看陳平的「定天下」,那麼他們之間真的就有那麼大的差距嗎?

既然沒有那麼大的差距,為何劉邦只提張良而不提陳平呢?說白了,無非是張良的身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而陳平就不一樣了,他的身份是謀士軍師,這一點則與張良重合;他的來源是西楚降將,則又與韓信重合。所以對於劉邦來說,既然是舉例,那說過的自然就沒有必要再提了。

至於劉邦對陳平的心理,這點其實也是很難把握的,畢竟陳平做的很多事都太隱秘了。

但是很多人如果拿劉邦遺囑中說誰來即位丞相,來證明劉邦對陳平的信任,這其實是很可笑的。最簡單的一點,劉邦怎麼知道那幾個人誰先死誰後死?這無非就是史家自己後來加上的罷了,劉邦要真有這麼神,早一刀砍了呂后了。

至於所謂的「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也不看看陳平和周勃之後都幹了什麼事?弒君這種事,劉邦怎麼可能容忍?

事實上從劉邦死後,很多事情就已經失控了,尤其是陳平。

上使樊噲以相國將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惡噲者。高帝怒曰:「噲見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陳平謀而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史記·陳丞相世家》

如上,劉邦臨終前命令陳平持符節去北方撤掉相國樊噲的兵權,並殺掉樊噲,然後由周勃接任。

但是結果呢?

陳平的確是讓周勃接管了北境漢軍主力的軍權,但是殺樊噲了嗎?並沒有。而陳平為什麼沒有殺樊噲呢?如陳平所言:

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史記·陳丞相世家》

其實陳平這裡說的就是屁話,劉邦讓你拿的符節去做事,這就是天子聖旨,你公開違背是幾個意思?無非就是陳平判定劉邦活不過這幾天了,因此就不用尊重劉邦的命令了,畢竟囚禁樊噲還能做要挾,所以故意不殺罷了。其實從這裡陳平對於劉邦死亡時間的精準判斷,就能看出陳平對於漢宮的監控程度。

然後最神奇的就是,陳平明明是持符節去了北境,但是當劉邦死後,陳平又出現在哪裡呢?

這裡《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沒有記載,但是《史記·高祖本紀》中通過酈商的言語,卻可以清晰的看到:

酈將軍往見審食其,曰:「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

如上,當時雖然呂后秘不發喪,可其實誰不知道劉邦駕崩了,而且再看當時的局勢:

「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這裡因為樊噲已經被囚禁,所以北境二十萬主力事實上都落到了周勃手上。

「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從這裡可以清晰的看到,陳平已經去了滎陽,並且已經獲得了滎陽十萬駐軍的軍權,所以陳平這是想幹什麼呢?

當時天下最精銳的三十萬軍隊,幾乎都掌握在周勃、陳平手中,而長安南北軍撐死了也就不過幾萬,因此若沒有酈商出來調和,漢帝國分崩離析就在眼前。

所以這些難道也都是劉邦預測出來的嗎?

而陳平和周勃做的那些破事還遠不止這一件,就比如呂后想要分封呂家為諸侯之時,如後人評價的:

抗議爭封獨犯顏,周陳只合共持難。若能堅守長陵約,不但劉安呂亦安。

很多時候陳平和周勃純粹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然很多悲慘結果都是可以避免的。

再比如最後長安兵變,弒君之事:

大臣相與陰謀,以為少帝及三弟為王者皆非孝惠子,復共誅之,尊立文帝。《漢書·高後紀》

合著這些也是劉邦預測出來的嗎?劉邦難道讓陳平和周勃為了安劉家就可以弒君嗎?也不知道他們安的是哪個劉家?

的確,之後漢文帝掌權是挺順利的,但那是陳平和周勃甘心放權了嗎?漢文帝最後為什麼要那麼折磨周勃?真的是因為擔心他造反嗎?實在是因為有些事他已經是忍無可忍了,不要以為所有人都是瞎子。

正如周勃、陳平等人邀請漢文帝劉恆去即位的時候,劉恆麾下的人說的話:

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原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看看上面這番話中所透露出的「故高帝時大將多謀詐」、「喋血京師」等字詞,就能看出當時人對於周勃、陳平這些人的看法。

所以對於陳平,我相信劉邦應該也是有所忌憚的,而劉邦臨終前之所以讓陳平和周勃離開長安去北境,恐怕也是擔心他們作亂,可沒想到即使如此,陳平對於漢宮的掌握還是那般精準。

好在因為陳平病逝的早,周勃一個人孤掌難鳴,另外陳平和周勃也是各有各的謀劃,所以才讓漢文帝劉恆漁翁得利,從而穩定大局,不然要是再讓陳平等人活個十幾年,指不定還會發生什麼事呢。

畢竟陳平的本性就是如此:

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原王察之。」

如上,從陳平進入漢營後,漢營的那些人對於陳平的看法就能感受到陳平的本性。畢竟一個人地位低的時候就是如此,何況是地位更高的時候呢?最多也就是想要的東西不一樣罷了,至於忠貞報國,這四個字從來都不是屬於陳平的。

那麼為何陳平可以一路扶搖直上呢?無非也就是因為陳平的能力確實高,他的功績確實大,所以劉邦不得不用,也不能不用。

當然,也是因為劉邦死的有點急,要不是因為英布麾下士兵的那一支箭羽,加速了劉邦去世時間,劉邦對於那些人應該也是有所防備的,只是可惜一切都來不及了。


蕭何、張良和韓信三人中張良和陳平比較匹配。就純IQ而言,二者不相上下。問題的關鍵也不在於張良是貴族,陳平是貧民,這都是太表面的東西了。問題的根本在於:陳平沒有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非常重要,劉邦對陳平心理如下:「陳平小智有餘,然難獨任。」項羽更直接:「有才無德」。也就是說,張良更像一個蜜桃,有果肉給人享用,但中間也有硬核。陳平則是洋蔥,一層一層剝下來,中間是空的。

對於沒有核心價值觀的人而言,其導向完全在於自己。魏咎那裡呆不下去了就去項羽那,項羽那呆不下去了就去劉邦那,劉邦不在了就跟呂后,呂后不在了就重新歸漢。這樣的人在明君之下是名臣。但若投暴君則助紂為虐。

而對於有核心價值觀的人而言,其志在江山社稷,而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比如博浪沙擊秦始皇。要知道,張良做這事變賣的是自己的家產,但心懷的卻是國家。比如鴻門宴救劉邦。要知道,當時劉邦比項羽處於絕對下風。留侯依然捨身取義。鴻門之後劉邦給留侯的賞賜,他全部給了項伯。張良從來不為自己的私利做考量。

蕭何、張良和韓信三人都是在劉邦勢力很小的時候跟隨劉邦的,最遲的韓信也是在困在漢中的時候跟的劉邦。在攻破秦關之後,蕭何趕快保護好秦朝典籍。韓信的作風顯然是士為知己者死。而陳平來的時候,劉邦已經和項羽在對峙了。此時劉邦所能給的至少不比項羽差。項羽東歸後,劉邦平定三秦向東進軍,殷王司馬卬反叛楚國。項羽於是封陳平為信武君,讓他率領魏咎留在楚國的部下前往,擊敗並降服了司馬卬而凱旋。項羽派項悍任命陳平為尉,賞給他黃金二十鎰。過了不久,劉邦又攻下殷地。項羽大怒,準備殺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將領。陳平害怕被殺,便封好項羽賞給他的黃金和官印,派人送還項羽,自己單身拿著寶劍抄小路逃走。注意,因為劉邦和項羽在對峙,此時勝負未分。所以陳平留了一手,還了黃金和官印,算是買了個保險。

有核心價值觀的人所出的計策決勝不僅在於千里之外,而且在於千秋之後。比如毀六國封印,建都長安。而無核心價值觀的人所出的計策則重在恃強凌弱,見風使舵。陳平小智有餘,但其格局比起漢初三傑相差遠矣。


劉邦有了漢初三傑,基本大局已定。

政治上,項羽殺義帝,嚴重失策;

軍事上,佔有關中、巴蜀之地,處於不敗,還有大將軍韓信打開局面,對項羽形成三面合圍之勢;

大後方,蕭何坐鎮關中,不僅人心安定,還給源源不斷送糧草器械。

打項羽,勝局已定,只是時間早一點,晚一點的事情。

我們再看陳平的貢獻多是錦上添花,儘管功勞也很大,但都決定不了西漢統一天下的大勢。

1、離間計除掉范增

范增與項羽二人,其實屬於風格完全不同的兩類軍事人才。而范增又恰恰只是項羽的軍師,很少自己成為方面軍的指揮統帥。而好死不死,項羽還頗為自負,迷戀自己的騎兵閃擊戰術,對於范增、韓信這種排兵布陣,陰謀秘計,完全不care。

試想,范增對於項羽的作用能有多大呢?

2、李代桃僵,以紀信和幾千美人作魚餌,助劉邦成功逃

救劉邦的命,這個功勞大不大呢?很大。

這次救命解圍,陳平的功勞極大。可以說,沒有陳平的巧計,劉邦麻煩極大。

3、勸劉邦封韓信真齊王

這個真的不算什麼太高明。而且,史書上似乎也有記載張良踩劉邦的腳吧。不激怒韓信,或許劉邦自己也能領悟此中要害。退一步,算是比較重要的功勞,那這也是他與張良一同立的功勞,見面分一半,也不算多大的功勞。

4、計擒韓信

韓信當楚王的時候,即使造反,以一隅攻全國,也很難成功。何況,他先封齊王又換成楚王,人心和根基都尚未穩固,如何傾楚地之兵反攻劉邦呢?

當然,如果韓信果真造反,確實夠劉邦頭疼的。但也僅僅是多費周折,可能會持續幾年。

更何況韓信壓根就沒有想造反這事。

5、白登之圍

這又是一次救劉邦個人的性命,救駕之功已是第二次。與上次的滎陽之圍,這都是劉邦個人的安危。試想一下,如果劉邦真被冒頓單于給殺了,那麼,呂后干政,會很快扶持劉盈登基。

國內會有動蕩,但不影響根本大局。

6、智釋樊噲

這個就是陳平高超的生存技能了。為了在呂后勢力下邀功,臨機釋放樊噲,成為呂雉的「自己人」。

陳平的處世智慧絕對超一流,但對於西漢的貢獻確實無法與張良、蕭何、韓信3人相提並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