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只剩戾气了?


古往今来,有气节的文人都是少数中的少数。如果文人皆有气节如一日三餐之平常,则气节也不必为世人所推崇。

明亡清兴之际,龚鼎孳陈名夏之流先降于李自成马前,又剃了头跪叩满清鞑虏。扬州十日哭声未歇,嘉定三屠白骨犹在,士子们已经收拾行囊赴京参加科考,以求食禄于新政权。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那些所谓的名臣张廷义陈廷敬熊赐履。当时,东南尚有抗清义士,他们之中有海盗世家郑成功,有大西军李定国,虽然也有不少文人,但奋起反抗的终究是少数。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虽然是讽刺文人的,但能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已经是上上之选。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最是读书人。中国的文人特别是儒者,平时满口仁义道德忠君爱国只是为了换取高官厚禄,一旦家国败亡,他们也会迅速与昔日眼中的夷狄苟合,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就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说到今天,这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文人坦坦荡荡的做生意,把文化化为产品贩卖,博取利润,无可厚非。但某些所谓的文人,平时以气节自许,但稍微诱之以利,立刻脱下裤子,节操与婊子相比,多有不如,如某些媒体败类。

传统的中国文人,有伤春悲秋 多愁善感的艺术特质,又觉得读书人高人一等,与社会大众划清界限,稍有不尊重便耍性格尥蹶子,骄娇二气是传统文人的主流。

通俗一点讲,中国的文人更像一个矫情的女人,缺乏刚劲雄浑的男子之气,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衰败的原因吧。

现代的中国人,有人学理工有人学社科有人学经济金融,大概只有学文史类专业才算得上文人吧。


有。

气节这种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的。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无法生存下去。

假如你坚持认为现在的文人没有气节,或者说你周围的文人都没有什么气节的话,那么我可以很明白地告诉你

我是文人,我有气节,还因为气节吃了一大堆亏。

综上


有,气节不体现在平时。气节的体现,只体现于一瞬间。举个例子:高三腿痛,是很剧烈的那种(怎么痛呢呢?跑完一千米后腿剧痛半小时,就好像万针攒刺一般)当时晚饭前一节课老师不在有几位同学早退,让其他老师看见并告诉了我班主任,晚自习时班主任让我们出去跑一千米,我完全有正当理由不跑,同学们也都知道我腿有问题,但班主任并不让我待著教室,要站也站在操场。但我觉得一个人孤零零的站那有点不好,就跟著一块跑了,花了三分钟不到跑了一公里(全班排队跑的),我觉得这也算一丝气节吧?平常满口仁义道德,处处克己复礼的人也有,但这种人不一定有气节。


现在文人的气节再差也比帝制时代强上一万倍。帝制时代所有文人都是要吹捧皇帝的。所谓帝制时代铁骨铮铮的文人,吹捧皇帝也是主要,上书谏言为次要。

再进一步说,上书谏言的文人其实不是文人,而是政府高官。至于处庙堂之远的文人,在郁郁不得志,写一些期望皇帝重用(或者叫宠幸)的诗词。


这话说的,气节可不分人群,贩夫走卒都有气节,任何时候都有,任何阶层都有败类,但是一到特殊时候,中国人的脊梁是会直起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