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也讲述了鲁迅童年的一些事情,为什么不放在《朝花夕拾》里?其实楼主我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顺便把自己的观点分享一下。


为什么《社戏》作为一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光的文章不放在《朝花夕拾》里,而是《呐喊》里呢?

如果你已经有答案不妨来看看这个,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难道不是吗?现在有很多很多人批判鲁迅,不管他们以怎样的借口去打压他,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永远都是屹立不倒的,他是我最敬佩的文人,没有之一。趁著刚学来能记得老师讲的话,来记录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初中课本里《社戏》前面两段是被删掉的,它们都大体讲述了鲁迅先生成年后看过的戏,一共有两场,都不尽人意。

通过前面的和鲁迅先生小时候看的那场好戏对比,更加凸显了当时农村生活的混乱。还记得《藤野先生》那一课吗?清国留学生盲目去日本留学,却不务正业 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头顶抹得油光光的,请问这难道不是盲目更风吗?既然你来了日本难道不学习吗?

《阿Q正传》也写了阿Q这个人,他从原来的一个淳朴的人,变得圆滑,哪有热闹就去凑,还有《故乡》里的闰土,他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玩伴,可当鲁迅先生回到故乡以后看到的却是一个木讷带著世故的男人。虽然不是鲁迅先生自己本人,但这也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写的。一个人一生的变化足以能反应一个社会的变化。

当革命只是表象,大家只是浑浑噩噩,今天闹革命,我把头发一盘,我是革命者!明天闹复古,我把头发一散,我又成封建遗民了!这是革命吗?这只不过是打著革命的幌子罢了。

鲁迅先生要唤醒农民群众,他把《社戏》放在《呐喊》里,就是想通过对原来淳朴乡村的描写呐喊,唤起人民群众的意识,想起曾经的生活,并改变当下。而《朝花夕拾》确确实实是鲁迅先生回忆怀念童年的,虽有批判,但不及呐喊。

我仍然记得在一个黑暗的铁屋子里,鲁迅先生振臂呐喊,想要唤起中华民族的华夏精神。精神才是首当其要的。只有有了中华魂,中国才能强大起来。

为防止以后丢失一颗赤子之心在此记录,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他是我们所有人心脏中跳动发热血。

咳,这是楼主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也受到了老师的一些影响 ̄  ̄)σ

只是因为时间关系。

《社戏》写于1922年,收录于1923年第一版的小说集《呐喊》,那时候还没《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写于1926年,结集出版于1928年)。


社戏是小说,不是散文,可以说是自传体的小说吧,主角是鲁镇的迅哥儿,而不是鲁迅自己。
我怎么记得《社戏》算小说?《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吧

这是散文体的小说,而且写的早,《朝花夕拾》晚出。不想碎拆万花筒,不多说了。


因为作品是一篇篇写的,写朝花夕拾的时候,还没想到会写社戏呀。而且《社戏》允许有虚构,散文不允许有。


《社戏》选自《呐喊》,而《呐喊》是一本小说集啊!

你写一本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写的你自己吗

鲁迅在《社戏》里写的迅哥儿是指这个小说里有个主人公,主人公的名字叫迅哥儿,《朝花夕拾》才是写的鲁迅本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