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也講述了魯迅童年的一些事情,為什麼不放在《朝花夕拾》裏?其實樓主我已經有了答案只是想聽聽大家的看法,順便把自己的觀點分享一下。


為什麼《社戲》作為一篇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光的文章不放在《朝花夕拾》裏,而是《吶喊》裏呢?

如果你已經有答案不妨來看看這個,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難道不是嗎?現在有很多很多人批判魯迅,不管他們以怎樣的藉口去打壓他,魯迅先生在我心裡永遠都是屹立不倒的,他是我最敬佩的文人,沒有之一。趁著剛學來能記得老師講的話,來記錄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初中課本里《社戲》前面兩段是被刪掉的,它們都大體講述了魯迅先生成年後看過的戲,一共有兩場,都不盡人意。

通過前面的和魯迅先生小時候看的那場好戲對比,更加凸顯了當時農村生活的混亂。還記得《藤野先生》那一課嗎?清國留學生盲目去日本留學,卻不務正業 小辮子一甩一甩的,頭頂抹得油光光的,請問這難道不是盲目更風嗎?既然你來了日本難道不學習嗎?

《阿Q正傳》也寫了阿Q這個人,他從原來的一個淳樸的人,變得圓滑,哪有熱鬧就去湊,還有《故鄉》裏的閏土,他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玩伴,可當魯迅先生回到故鄉以後看到的卻是一個木訥帶著世故的男人。雖然不是魯迅先生自己本人,但這也是以他自己為原型寫的。一個人一生的變化足以能反應一個社會的變化。

當革命只是表象,大家只是渾渾噩噩,今天鬧革命,我把頭髮一盤,我是革命者!明天鬧復古,我把頭髮一散,我又成封建遺民了!這是革命嗎?這只不過是打著革命的幌子罷了。

魯迅先生要喚醒農民羣眾,他把《社戲》放在《吶喊》裏,就是想通過對原來淳樸鄉村的描寫吶喊,喚起人民羣眾的意識,想起曾經的生活,並改變當下。而《朝花夕拾》確確實實是魯迅先生回憶懷念童年的,雖有批判,但不及吶喊。

我仍然記得在一個黑暗的鐵屋子裡,魯迅先生振臂吶喊,想要喚起中華民族的華夏精神。精神纔是首當其要的。只有有了中華魂,中國才能強大起來。

為防止以後丟失一顆赤子之心在此記錄,魯迅先生對我的影響。他是我們所有人心臟中跳動發熱血。

咳,這是樓主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也受到了老師的一些影響 ̄  ̄)σ

只是因為時間關係。

《社戲》寫於1922年,收錄於1923年第一版的小說集《吶喊》,那時候還沒《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裏的文章寫於1926年,結集出版於1928年)。


社戲是小說,不是散文,可以說是自傳體的小說吧,主角是魯鎮的迅哥兒,而不是魯迅自己。
我怎麼記得《社戲》算小說?《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吧

這是散文體的小說,而且寫的早,《朝花夕拾》晚出。不想碎拆萬花筒,不多說了。


因為作品是一篇篇寫的,寫朝花夕拾的時候,還沒想到會寫社戲呀。而且《社戲》允許有虛構,散文不允許有。


《社戲》選自《吶喊》,而《吶喊》是一本小說集啊!

你寫一本小說裏的主人公就是寫的你自己嗎

魯迅在《社戲》裏寫的迅哥兒是指這個小說裏有個主人公,主人公的名字叫迅哥兒,《朝花夕拾》纔是寫的魯迅本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