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在網上翻看過很多80年代的視頻資料,記錄了廣東人在平時的對話中使用普通話的幾乎沒有(新聞、電影、紀錄片的配音不算)。下面這個視頻的00:69:30起的一段內容不妨看一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6451417?from=searchseid=16535716097593089321?

www.bilibili.com

這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參加198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她連唱兩首粵曲《花市》和《花城之春》。但畢竟是央視的節目,紅線女和主持人(來自香港亞視的斑斑)還是用普通話進行了對話。紅線女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講粵語的,唱起粵劇來可謂伶牙俐齒(字正腔圓形容粵語似乎不合適)。但她作為與各界名流都多有接觸的文化界人士,普通話說起來還是非常拗口。可想而知當時的廣東人普通話是什麼水平。

鄙人1989年生,可以說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身邊大多數人都是80年代過來的人,只是能有的印象也肯定是90年代初以後的了。八九十年代的廣東還是方言的天下。機關幹部、工人、農民、老師、商人等等,絕大多數是講方言的,而在主要的方言區,粵語、潮汕話、客家話就是官方語言的存在。例如農民進省城,講鄉下話多少是羞澀的、容易被人視為「卜佬」的,因而講標準的廣州話就多少能引以為榮了。機關幹部服務群眾的時候如果講普通話,很容易招致麻煩。學校當然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強制學生講普通話,因為老師本身就是廣東人並且普通話不過關。類似的情況延續到00年代。我上中學的時候,元素周期表就是用粵語背的,所以至今不會用普通話讀元素周期表。高考最怕的題目首當其衝是語文的第一題拼音。

外來媳婦本地郎?

www.bilibili.com

上面這個是中國最長命的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第61-62集,該集題為《雞同鴨講》。裡面生動地反映了廣東土著的普通話水平和外省來粵人士學習粵語鬧出的笑話。例如「找到了」講成了「吻到了」,「誰先洗」變成了「誰先死」,「郊區」誤傳為「嬌妻」等等。

此外還有幾位經典人物的普通話也很有水平,一是以「得就得,唔得就返順德」的勇氣對廣州城市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廣州市原市長黎子流,二是兩次接待鄧伯伯的省人大原主任歐廣源,三是人稱「梁膽大」的珠海原市委書記梁廣大。網上還不難找到他們的視頻資料。


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我在深圳上小學,當地的小學裡老師上課用粵語

深圳是改革開放後受普通話影響最大和最早的城市

你可想而知,當年廣東人其他地方人普通話水平怎麼樣

非要打個比方,當年廣東人說普通話的水平近似於目前國人說英語的水平


多謝題主的誠意邀請。

我這個問題回答不了。

1980年代裡,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


應該來說要分人,大院子弟是不成問題的,父母都是用普通話的;較年輕的公務員和教師其實也沒問題,像我爸那種一年到頭在外省跑生活的,不行也得行,他甚至可以模仿不錯的成都和長沙口音,像我這種70後,普通話是看央媽新聞聯播學的,口音很重,但是之後在北京生活工作的那段時間,口音糾正得七七八八,能稍微裝一下北方人,其餘80年代「煲冬瓜」不利索的,主要兩種人:文化程度不高,年紀太大的。


我父親五十~七十年代在廣東從事地質測繪工作,據他說廣州東山一代普通話普及最高,還有些小片區如機場,廣船因南下的技術人員較多加上家屬形成了局部的普通話應用熱點區域。但實際上當時南下幹部或技術人員大多本身亦未經九年義務教育的普通話熏陶,所謂的普通話是以國語音北方話為基礎夾雜大量的各地方言音。

出到外地執行任務,地質測繪就得上山下海,那就標配一介紹信,二本地人。他說下鄉找村支書找民兵隊長懂普通話的概率高很多,另外畢竟都是漢語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方言,大家共同工作一周左右,一些日常用語基本上也互通了,沒那麼複雜,比如食飯,二十(廿)與浙江義烏話還差不多。

再補充一點,現在被粵語方言者奉為傳統的粵文在八十年代前並不常見,我父親所接觸的那時的廣東本地識字的人,書面用字並無現在廣東70後80後的人那般大量使用粵文。


我是北方人,80年代在廣州上大學。感覺廣州多數人聽普通話沒問題,但說不出。記得去廣州的同學家,她姐姐和我們聊天,我說普通話,她說粵語。後來我們實習去廣東近海的一個島(上川島),那裡的人甚至有聽不懂普通話的,村長可以說廣州白話(即通常說的粵語,在廣東相當於普通話的存在)。坐公交車我聽不懂報站名,回去和同學說,本地同學說有用普通話啊,後來會粵語了,聽出來確實有用普通話報站,但實在不像,所以剛去廣州時沒聽出來。

但廣州同學的普通話明顯好於廣東其他地方的。


那時候我還沒出生,但是念小學之前,看到講普通話的人,覺得他的口音很奇怪,廣東人講普通話也很奇怪,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