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本人瑜粉,題主知道三國演義給周瑜加了不少戲份,但周瑜也無端被安上了嫉賢妒能的標籤至今,以至於現在大部分人對於周瑜的看法中有一條就是心胸狹窄,題主身為瑜粉真的很難受,該怎麼辦?


說明你只是人云亦云,並沒有真正讀懂三國演義。

第一,周瑜和諸葛亮只是暫時合作,本質上是分屬兩個陣營的敵人。而「嫉妒」一般出現在同事、同學、同行、朋友之間,很難想像對敵人存在「嫉妒」。敵人之間只有你死我活,最多可能會羨慕對方擁有的條件,但怎麼會有嫉妒?

比如關羽曾在曹營待過,如果說夏侯惇嫉妒關羽那可以理解,但是要說夏侯惇嫉妒八竿子打不著的張飛,那就很不可思議了,有啥好嫉妒的?就算打不過,正常反應也應該是焦慮、憤怒、恐懼,而不是嫉妒。

廉頗會嫉妒白起?

岳飛會嫉妒金兀朮?

隆美爾會嫉妒朱可夫?

李雲龍會嫉妒山本一木?

除非他們是要爭「天下第一名將」的頭銜,但是恕我直言,這種事情只有在吃飽了撐的粉圈才會發生,人家哪有這功夫?

第二,羅貫中從來沒有說過周瑜嫉賢妒能、心胸狹窄。周瑜對待諸葛亮,始終都是站在東吳的立場、為東吳的前途命運不計個人榮辱,而非出於所謂嫉妒,是真正的大丈夫、大英雄。

如果周瑜真的嫉妒,為什麼還要招降諸葛亮?不怕諸葛亮爬到自己頭上?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乃令人連夜請魯肅入帳,言欲殺孔明之事。肅曰:「不可。今操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肅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瑜善其言。

這裡寫的非常清楚,周瑜看出諸葛亮能力比自己強,梟雄劉備若得諸葛亮輔佐如虎添翼,「久必為江東之患」,所以才要殺諸葛亮。

但是魯肅一說可以讓諸葛瑾招降諸葛亮,周瑜馬上就「善其言」——說明周瑜並不是嫉妒,而是擔心諸葛亮威脅東吳。

只要諸葛亮願意投靠孫權,威脅解除,那麼周瑜並不在意諸葛亮的地位超過自己。

這樣的胸襟和氣度,怎麼就嫉賢妒能了?

然後諸葛亮向諸葛瑾表明態度,周瑜知道諸葛亮絕對不會背叛劉備,這才真正下了殺心。赤壁之戰前後,周瑜總共有四次要殺諸葛亮:

第一次是讓諸葛亮去攻打聚鐵山,被諸葛亮反用激將法破解,事後周瑜感嘆: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為我國之禍!

這裡說的還是「必為我國之禍」,而非個人恩怨。

第二次是劉備來訪,周瑜在帳中埋伏刀斧手準備一鍋端,後來被關羽震懾無法下手。周瑜是這樣對魯肅說的:玄德世之梟雄,不可不除。吾今乘機誘至殺之,實為國家除一後患。

仍然是「為國家除一後患」——注意這裡周瑜要殺的首要目標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難道周瑜也嫉妒劉備?

第三次是周瑜用反間計殺蔡瑁、張允,被諸葛亮看破,周瑜深感震驚,於是以造箭為由逼迫諸葛亮,最後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虛心請教破曹之策:

魯肅人見周瑜,備說孔明取箭之事。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少頃,孔明入寨見周瑜。瑜下帳迎之,稱羨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詭譎小計,何足為奇。」瑜邀孔明入帳共飲。瑜曰:「昨吾主遣使來催督進軍,瑜未有奇計,願先生教我。」

公開坦然承認自己不如諸葛亮,這難道不是胸懷寬廣?知乎上的亮黑、蜀黑,能有這樣的氣度嗎?

第四次是諸葛亮借東風後,赤壁之戰大局已定,周瑜準備過河拆橋:

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

這裡說的仍然是諸葛亮「乃東吳禍根」,因為周瑜知道赤壁之戰一結束,孫劉雙方就會開始爭搶勝利果實,此時不殺諸葛亮,後患無窮。

以上,周瑜什麼時候有過心胸狹窄?什麼時候有過嫉賢妒能?

從這個問題延伸開去,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三國演義》在寫什麼?

在我看來,《三國演義》寫的是波瀾壯闊的時代下,英雄豪傑們的壯志與悲歌。《三國演義》不是真正的歷史,但它超越歷史而存在、而不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開篇這首《臨江仙》,就是羅貫中的格局和高度。但是現在的某些人,卻把《三國演義》看成宮斗劇、職場劇、偶像劇,用三流編劇、營銷號和粉圈的眼光來分析劉備、周瑜、諸葛亮,那麼得出的結論自然是劉備偽君子、周瑜小氣鬼、諸葛亮陰謀家。

這樣的解讀,恐怕配不上《三國演義》。

只有把自己置身於在歷史的巨浪之中,才能理解周瑜、理解劉備、理解諸葛亮。

周瑜難道不知道自己三番五次給諸葛亮挖坑很不光彩?不知道會被別人恥笑?連自己人魯肅都覺得不體面,周瑜會不知道?

但是為了孫策、為了江東、為了天下,我可以不要體面、不要名聲,我可以付出一切,這就是周瑜的選擇。

臨終之前,周瑜對孫權說:愚志未展,微軀已殞,遺恨何極!

這個傾其所有、到死都咬牙切齒的周公瑾,和長坂坡前迎著千軍萬馬孤身而去的趙子龍、和五丈原落日秋風中的諸葛亮,何其相似?

「大聖,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試試去看毛批版三國演義。

我一直致力於給人推薦帶毛宗崗批註的演義,主要因為有毛批真的可以省很多事。

以下括弧內為毛批。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周郎欲殺孔明,正是孔明知己。〕

乃令人連夜請魯肅入帳,言欲殺孔明之事。肅曰:「不可。今操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周瑜患孔明,子敬只患曹操。〕瑜曰:「此人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不是患孔明,乃患玄德之得孔明耳。〕

肅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

瑜善其言。〔可見周郎非忌勝己者,特忌勝己者之為敵用耳。


你沒法改變。

實際上,讀三國演義讀的特別投入用心的人,大部分都能讀出來周瑜對諸葛亮的情感與其說是「妒忌」,倒不如說是「忌憚」。

周瑜不是害怕諸葛亮騎在自己頭上,而是害怕諸葛亮幫劉備騎在孫權頭上。周瑜對諸葛亮的情感跟諸葛亮對司馬懿的情感沒特別大差距。

但是問題是,劉備和孫權的關係遠比蜀國和魏國的關係複雜。蜀魏就是敵人,兩邊別說害人,就是派兩百刺客進去暗殺對面關鍵人物都不會有多少人覺得對方道德敗壞。

但是孫劉不一樣,這兩家是「貌合神離的盟友」。

諸葛亮著重於盟友,他的道路就是聯吳抗曹,所以他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保持和孫權陣營關係上,一切都執著於雙方面子過得去,包括最後跟周瑜撕逼也是針對周瑜而不是孫權。

但是周瑜更在意貌合神離,他認為自己打不過諸葛亮,孫劉聯盟結果必然是孫權吃虧(占的便宜少),那麼既然如此我就要提前滅了諸葛亮爭取吞併劉備。

這不是私仇,像演義里凌統甘寧那種。這種仇恨,只要倆人都是忠義的人,互相幫一下,兩人就能一笑泯恩仇了。

這是政治路線鬥爭,兩個人代表這各自的國家利益,諸葛亮要維護和孫權的盟約,就得把在兩人中間不斷搞事情的周瑜消滅,而周瑜要徹底吞併劉備,就必須把劉備的支柱諸葛亮消滅

就像演義後來,陸遜死追劉備,被諸葛亮設下石兵八陣困住,諸葛亮要消滅陸遜輕而易舉,但是呢?他岳父過來救了陸遜。說是黃承彥自己的想法,但實際上是為了給孫吳留一個聰明人維護雙方盟約。

所以諸葛亮周瑜,不死不休——跟個人品德無關。

回到題主的問題,既然有心的人都能讀出這點,那麼……

認為周瑜小肚雞腸的,不是水平太低,就是沒讀過演義只聽過大概……你怎麼跟這種人講理呢?


怎麼喜歡到需要「調整心態」了呢?

他們距離我們,1800多年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呢?他的歷史,被載入史冊;他的故事,被寫作小說;他的真相,卻早已沉入深深的江底,無人得知。

短短36年,史書上殘缺不全的記載,仍無法遮擋一瞬而逝的英雄氣概,仍無法阻止歷朝歷代遷客騷人不斷湧現的讚歎頌揚——大概這就《三國演義》里說的「命終三紀、名垂百世」,這樣難道不好嗎?不好,還是因為《三國演義》。

小時候(小學)雖不喜周瑜,卻也感覺《三國演義》矛盾太多。

第一,既然周瑜嫉賢妒能,為什麼會請諸葛瑾遊說諸葛亮投誠江東呢?第二,周瑜狠起來不顧名聲,所以會擺設鴻門宴刺殺劉備,那為什麼殺諸葛亮就一定要一個名份呢?既然要一個名份,為什麼借了東風之後,卻又不顧一切明目張胆地痛下殺手呢?第三,既然周瑜心眼小到睚眥必報,為什麼還寫他與程普的故事,來推翻既定的本性(當年我看到這裡,還特意翻閱史書,在確定事實之後,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激烈地向同學科普這段「飲醇自醉」)呢?第四,周瑜不擇手段到利用江東的各級主子,來配合他做戲(我甚至一度忘記江東還有至尊),這就是他口口聲聲、叨叨念念的「君臣之義」嗎?老師告訴我們,封建社會、三綱五常,他這樣是「君為臣綱」還是「臣為君綱」?

種種矛盾陪著我到了中學。學習了歷史課,也知道了史學著作,更願意去深究這段東漢末年的歷史真相。原來小說是假的,真相(史書里的真相)是迷人的。

中學的語文課上,又一次學習到蘇軾的大江東去和資治通鑒的赤壁之戰。課上,語文老師也極力告訴我們,歷史上的周瑜,並不是小說里的那樣,他可是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傾盡羨慕的對象啊!

《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小說不等同於歷史。在這本小說形成之前,更多的是戲曲。封建社會、舊社會的人,普遍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識字的少;會斷句、能讀書的,更少;能接觸古籍經典的,少之又少!所以《三國志》、《後漢書》、《後漢紀》、《資治通鑒》在大眾的眼裡都是盲區。而諸如戲劇這類民間藝術,卻廣泛、肆虐地在大街小巷傳播開來,代代流傳,所以更能深入人心。所以,史書記載的形象,在世人眼中,漸漸淡退。

那是封建社會,是舊社會!現在是什麼時代?互聯網啊!看吧!知識分子越來越多,文化的普及越來越廣,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快!相信喜歡周瑜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對周瑜的澄清,也越來越多,而且質量高、說服力強!

喜歡周瑜,哪怕是演義里那個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周瑜,我也喜歡;討厭周瑜,即便是史書上那個」謀無不成、規無不細」的周瑜,也是一無是處。開心一些,喜歡一個人,是自發的;而不是他在別人眼裡是怎樣的。


謝邀,我覺得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絕大多數三國人物都應該為後世粉絲數量感謝演義,不管他們在演義里被黑了還是捧了……

不信請看百度貼吧每個吧的粉絲數量,瑜吧是三萬多,相比於霍去病和李二鳳不到兩萬,韓信一萬,李靖不到兩千,孫武不到一千……難道周郎的軍事影響力可以碰瓷這些人么?顯然是不能的。那麼為周郎帶來這麼多粉絲的是什麼呢?當然是三國光環了。

包括我自己,我當年之所以會成為瑜粉是因為奇多出了一套三國卡,我吃到的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就是周郎,結果了解了故事後就不可自拔。儘管我因此從來沒有完整地看過演義,但我也很清楚,如果沒有演義,那就不會有那一套奇多三國卡,我也就不可能因此喜歡上周郎。不管題主你喜歡上周郎最初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多半都與演義有關,老三國新三國三國無雙三國志遊戲各種三國遊戲無一例外是演義改編,當然如果真的題主第一次知道公瑾的故事就是直接讀的三國志原版,那請收下膝蓋。

而說實話,其實任何一個歷史人物,你真愛了真了解之後都會發現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是有偏頗的……周郎當然不心胸狹窄,可是隔壁皇叔難道就軟弱愛哭么?如果再擴大一些,你去問一個非歷史黨上官婉兒是誰,我賭五毛他會回答是個法刺……

所以「大部分人的看法」重要個鬼啊,古人重身後名,重的是史書里的那個名,而不是老百姓怎麼看。或者我說直接一點,你要是真愛粉,你也沒時間關心老百姓怎麼看……

你問那應該關心什麼?唔……隨便來幾道題吧:

1南京江寧有一座周郎橋,相傳是周瑜在()年攻打()時所造。

2周瑜向魯肅借糧時,他的主公是()。

3孫策和孫權總共對黃祖發起過()次戰爭,其中周瑜有記載參與了第()次。

4孫策遇刺時周瑜所鎮守的巴丘和後來他去世的巴丘不是同一個地方,這兩個地方分別在現在的()省和()省。

5在周瑜的二分天下計劃中,他打算與()一起取蜀。

6以下這些詞,哪些曾在三國志(含裴注)中被用來用來形容公瑾?

A王佐之才B王佐之資C國士之風D國士之量E死而後已F視死如歸G英氣傑濟H雄姿英發I言議英發

都不難,三國志里基本都有答案,沒有的也可以百度出來。

如果都能輕鬆答對的話,我覺得應該不會再糾結演義形象了才對……

如果不能輕鬆答對的話,那就是了嘛。既然是真愛粉,就應該把精力放在了解他上啊,自己都不了解公瑾,怎麼能讓別人知道他有多好呢?怎麼去回懟X乎上那些喊著周從攻劉郎赤壁的人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