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想一下

其實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多數朋友都會講,普通135 120都是成卷放進片軸沖洗的,而頁片是可以單頁的。

但是我突然想到一個事。

↑愛克山泰EXA

↑蘇聯START單反(仿愛克山泰系列)

這倆玩意的共性是,在紅框標註位置,有一個膠片裁刀,需要把拍完的部分剪下來單獨沖洗的時候,可以把裁刀把手按箭頭方向旋轉,然後稍稍用力向上一提,膠片就會整齊的從未拍部分處分割開。

沒錯,這玩意就是所謂「照快相」用的小工具。

至於為啥後來沒有了,當然是因為實際上挺雞肋的,你能自己沖洗的話肯定至少有個暗袋,打開後蓋一剪子下去無妨;不能自己沖洗……難道還要把相機給沖洗店告訴他「我剪過了」?

不過你看,這種不一定洗一卷的需求是有的,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可能不在這一層上,但是這不妨礙它在傳統攝影的發展和攝影師的使用中,確實是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兒——至少它能說明在某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用戶羣體中,其實還是自己沖卷的多一些。

順便跑個題

前兩天碰到一臺華夏821。

這個地方被原機主奇妙的改了一個重曝上弦扳手,避開了上弦必過片的聯動。

我只能說,不管是哪個時代,只要物質不夠充足的時候,勞動人民的智慧著實不能小看

——我需要的,你必須有;我可以不要,你必須也要有。

這也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可以選擇拍完一卷沖一卷,但是你也不能剝奪我拍一張切一張的權利(笑)


既然說了是膠捲時代,就不從古典成像說起了。大畫幅只有頁片,使用最廣泛的135和120是成卷的。主要有三種沖洗方式:牽引沖洗,弔掛沖洗,還有用顯影罐手沖。

自動沖印工廠運作流程

這是大型沖印工廠的運作方式,那個時代,千家萬戶的珍貴記憶在快門釋放的一瞬間被定格,被裝進信封裏,經過工廠的處理,再次裝進信封,送往千家萬戶。這些銀鹽照片,不容易褪色,很多保存至今,依舊鮮艷。這就是大型工廠的牽引式沖洗。很顯然,是整卷沖洗。

Film Services in Sydney CBD

還有一種小型的 film processor,二十年前路邊的「柯達」門店比較常見。諾日士,富士。後來有一體機,沖洗完成可以掃描、沖印。有的是在銀鹽相紙上沖印,有的是激光列印。也是整卷沖洗。

How Does Film Get Processed?

這是比較專業的弔掛沖洗。很多對沖洗品質有追求的人極力推薦的一種方式。不像牽引,葯膜有劃傷的風險,溫度、時間等控制也有保障。同樣整卷沖洗。

Developing 35mm Color ...

手沖。現在數碼時代,自己在家沖洗首選的方式,很有意思,膠片從片軸拉出的那一剎那,很有成就感。難度略高,尤其是彩色膠捲。國內也有商家推出了半自動的機器,還有改良的四合一藥水。一般都是整卷沖洗。

補充:以上主要是洗「膠捲」,如果要再「洗照片」,另外幾位答主說得很好。


這才沒幾年,大家都忘了嗎?還是說知乎用戶太年輕,都沒趕上?

一般家用當然是都洗出來的,只有愛好者會看底片的,可能會一張張挑選後再洗,一般懶一點的也都是先洗出來再說。

普及幾個當年彩擴店術語的俗稱:『好各一』指膠捲沖好後,由店家擴印員自主檢視底片,剔除閉眼、嚴重失焦、曝光嚴重失誤、整卷露光,之後毎格底片洗一張,顧客不必自行等待挑選,一般不特別註明,都是洗5吋(3R);『人各一』指按合影人數每個人洗一張;『沖』特指彩擴店將有潛影的膠捲加工為底片;「洗」指彩擴店將底片加工成照片;「擴」指用彩擴機將底片加工成照片,一般彩擴機只能擴印1吋、2吋、3吋、5吋、7吋照片,好一點的能擴印到12吋,但要增加紙箱和鏡頭,這個開支不小,一般需求不大的店都不做這個準備,還有一種特殊的彩擴機,叫寶麗,可以自動加工到大30吋,也就是24X30吋,明室操作,受人員水平影響小,質量好、效率高,設備昂貴,我們城市只有一臺,差不多滿負荷運轉;更大的尺寸就只能「放」了,就是進暗房,用放大機加工,看操作者的水平,高低不一,最好的超過寶麗機,差的還比不上寶麗。

當年膠捲加工比現在便宜,沖卷3-5元,通常為4元,常年客低至1元,有時有優惠,整卷沖洗超過30張免沖費;擴印5吋照片,每張0.4-0.45元,常年客0.35元,用的最便宜的富士光面紙,三菱光面、柯尼卡光面也是這個價,樂凱紙也是這價,基本沒什麼競爭力,柯達絨面0.45元,一般顧客0.55元。單格單張擴印0.6-0.7元。7吋2元,常客1元,好的圖片社用寶麗機配柯達絨紙1.5元。

以上價格對應的時間基準為2000年-2006年,2006年之後我就幾乎不拍膠捲了,偶爾拍一下也是給孩子看個新鮮,都是我在家完成沖洗的,孩子可以看著我操作。2000年以前,最低見過0.2元一張的,一般都是小店,低檔彩擴機,技術也不好,葯湯都不按時補充那種。2000年以後,我所在城市全部彩擴店都升級為進口名牌設備,再也見不到0.2級的低價沖洗了。

順便說一下,我現在去熟識的彩擴店,用數字文件洗印5吋照片還是3、4毛錢,證件照1元一版,外客5元一版,可以說苟延殘喘,主要以合同客為主。用的柯尼卡激光機,可接受數字文件也有底片夾,底片夾部分早已停用,這個機器已經用了15年了,沖卷機早停了,差點賣廢鐵,我給勸住了,現在封在一個小破屋裡。


當然,如果你說的是膠捲。常見的膠片機都是成卷的,把卷拆下來後與顯影罐一起放入暗袋,在暗袋裡裝入顯影罐,開洗。

一張一張洗只有大畫幅,散葉片,不是膠捲。

如果你說的是照片,放大的照片是一張一張的洗;選好你要製成照片的一張底片,暗房放大,彩色的放沖紙機,黑白放顯影盆,完事拿出來晾著。


膠捲是一整卷洗出來的,紙質照片可以選一格底片一張紙質,也可以一格底片洗多份,當然也可以不洗出來。

講究的會洗一整版的擴印小樣出來選照片(光學擴印時代叫接觸印樣,激光數碼時代就擴印小樣),一般人就膠捲洗出來,切片裝袋,然後直接在袋上圈出來要洗紙質的。


沖洗和印像分兩步。

膠片的處理一般都是整體處理,單頁就以張為單位,膠捲就以卷為單位。當然,沖個半卷留半卷也不是做不到,無非很麻煩還要浪費一截而已。

至於印像,不論是接觸印像,手工放大還是機器擴印,本質上都是以張為單位的,沒有必須以卷為單位處理一說。

大概就是這樣。


留一片看日環食用


就自己手動沖也是整卷啊,你看那顯影罐片芯就是讓你一卷一整卷的

不過你要是非要一張張沖也可以,暗袋裡開蓋剪就ok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