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拿以前的小機器和現在的大機器相比。

這不公平。

一般說來,相機外觀有兩個取向:

1、適應人體工程學

2、傳統美感

用圖片表示的話,大致如此:

Canon 4000D
Zenit M

90年代後期,廠家普遍以適應人體工程學為宗旨開發新相機,同時兼顧橫+豎的操作,以大為美。

從生產難度來看,如果做的小可能會導致電子元器件的一些問題,畢竟不是機械相機時代了。

早期集成電路還沒有現在這麼厲害,要多留一點冗餘,稍微保留一下體積。

另外,手柄處保留電池維持握感,也不錯的。

至於當前2020年,廠家做的全畫幅小的機器。

大概只有試驗品了吧?

我個人的意見是Sigma FP,拋棄了機械快門,整個一個和天文CCD一樣的玩意兒。

多小。

以上


徠卡M系列的相機目前算是全畫幅裏體積最接近膠片相機的了。而且還可換鏡頭。

不可換鏡頭裡,索尼有一款RX1

機身很小了,但是鏡頭還挺大的。而且不可更換。

我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的玩家,魔改了祿來35機身,改裝成數碼相機,還有顯示屏,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全畫幅。


自信點,全副單反膠片機也比全副數碼機小。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一個全畫幅CMOS的配套零件大體有:一塊續航還不錯的鋰電池、用來顯示的LCD屏、散熱系統、驅動及信號處理電路、讀卡器。把這些東西和一卷膠捲比體積想像一下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大致有幾個原因吧:

1.全畫幅CMOS及其配套的圖像處理系統需要的體積無法縮減;

2.對電池和供電系統的需求遠超膠片機;

3.CMOS對鏡頭素質的要求要高過膠片(包含銳度、入射角度等原因),在保證畫質前提下體積難以縮減;

4.小體積相機市場已經被手機蠶食殆盡,廠商更多致力於高性能相機,而不是極限縮小體積。

順帶一說,保證畫質縮減體積的典範應該就是理光GR系列了(雖然是APSC畫幅,但體積確實是做到了極限),同時RX1系列可能不會有後續了(由A7C勉強替代),都是市場的選擇...


拿兩個類別的極端的例子來比較

索尼RX1 ,長寬高113*65*70(mm)

取自kenrockwell.com

康泰時T,長寬高98*66.5*32.5(mm)-鏡頭收回時

取自kenrockwell.com

索尼搭載的鏡頭更長一些,除此之外兩者機身大小十分接近,說明數碼全幅把體積做小在技術上可以實現,做不做完全看廠家的決策


這問題我覺得是不是有邏輯錯誤?

2020還有在產的135膠捲機嗎?(有,但很少。柯達和富士的一次性膠捲相機、一些國產的小孔成像傻瓜相機單一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徠卡的一些旁軸)

膠捲機比全幅數碼機小不是很正常嗎?

問題開頭用「為何都2020年了」是不是有語病?


膠捲相機大致分為三種:全機械,手動對焦,不需要電池就能工作的(主要在1970年以前的);半機械的,快門由機械控制,手動對焦,測光系統或者卷片系統由電子控制(1970-1980左右);全電子的,自動對焦,快門,測光和卷片系統都由電子控制(80年代中期以後的了)。

現代的數碼相機由ccd或cmos成像,需要配套的電路,也要為屏幕,儲存卡槽和電池倉額外騰出位置,例如尼康F卡口,賓得K卡口,美能達A卡口(雖然在膠捲末期時代也是如此),還需額外留出機身的對焦馬達和自動對焦耦合桿的位置。

全機械的膠捲相機,基本上空間大的部位只有反光鏡五稜鏡和膠捲倉了;半機械的需要額外的空間放置控制電路板和紐扣電池倉,但增加的體積也不大。至於全電子的膠捲機,由於有卷片馬達以及對焦系統,體積和數碼的互有勝負。

理論上數碼相機的體積,當然要比全機械和半機械的膠捲相機大。


全畫幅數碼也有小的。。可能是這方面競爭不大?


旁軸取景方式決定。旁軸單獨有一個窗口取景,取景用的不是鏡頭,而是那個小的窗口。這就省去五稜鏡。體積就變小了。


你不要求自動對焦!視頻升格!不要求自動測光調整快門光圈iso.

不要求屏幕顯示照片. 或者只用evf觀看.

所有參數手動解決. 就把電量用在COMS上.

事可以做的很小的


一個電氣系統就決定了體積了。以前的膠片機,除去鏡頭,最佔地方的部件就是膠捲了。所以膠捲有多小,體積就能做多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