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喜歡攝影,新手,主要拍人像,也喜歡拍風景類的,求推薦,不是拍立得和膠片機也可。價位千元左右。


作為需要長期使用並且需要用作一些專業用途的話還是選擇膠片

首先,從價格上看,拍立得4元/張的成本已經完全超過了與135膠捲中的專業負片的成本,135中在產價格最高的柯達E100反轉片100元/卷加上50元左右的沖掃費用除以36每張成本不到4.2元,但是這些專業負片的反轉片如果處理得當的話可以拍出和頂級數碼相機比肩的照片的

老實說像我這樣靠著20一卷的福馬分裝片苟活的人已經很羨慕你能拍4塊錢一張的片子了

頂級的膠片大概能達到什麼效果,我先上兩張自己的圖

Kodak Ektar100 直出
富士 Velvia100反轉片

至於膠片可以被發揮到什麼程度,我找了幾張日本攝影師瀧澤幹也的片子

可以說是頂級水準的膠片攝影了

此外柯達和富士兩家公司依然在生產70mm和35mm電影膠片,淘寶上有很多分裝卷出售,價格在30-50元。電影卷的效果絲毫不輸頂級膠片,其中柯達5219電影膠片擁有的高達14.5的動態範圍至今除了幾種價格動輒數十萬的專業數碼電影攝影機之外還沒有任何數碼相機能夠超過,而這樣的專業產品在淘寶上只要30多塊錢就可以買到一卷

你說說這還要啥自行車

好萊塢現在還有一個以克里斯托弗·諾蘭為首導演的「70mm俱樂部」用70mm(成像面積是35mm的四倍)的膠片拍攝

來自紀錄片《陰陽相輔》 這部片子很好的討論了膠片電影的歷史以及膠片電影和數字電影的關係

是枝裕和也堅持用35mm膠片拍攝電影,除此之外《敦刻爾克》《星際穿越》《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電影也是使用35mm膠片拍攝的

膠捲誕生一百多年,至今依然在發展。各大廠商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品體系,不同的廠商,不同廠商旗下的不同產品,都有不同的風格,可以偏清淡(富士業務系列),可以偏濃艷(富士Velvia系列),可以偏暖偏紅(柯達炮塔系列),也可以偏藍偏冷(富士x-tra400)。拋開光學部分,可以說,每換一種膠片,你就得到了一臺不同的機身

關於膠片的品種,可以參看該回答:

如何挑選膠捲??

www.zhihu.com圖標

除此以外,膠片的沖洗,數字化中掃描儀的選擇,都可以使得膠片產生不同的效果。等到題主熟悉135後,還可以嘗試中大畫幅和光學放大等玩法


開始談到器材,如果題主準備長期進行攝影創作的話,肯定需要學習攝影的基本知識。膠片機與數碼相機相比,除了將膠片換成了感光元件以外,沒有其他的變化,在結構,操作上與數碼相機基本相同。並且由於早起膠片機電子化程度較低,在操作中有更多的手動操作,可以使題主更好的瞭解相機的基本原理,如曝光三角,ev值,曝光補償等概念,甚至還包括估光,估焦等技術

尼康FA with 雅西卡124G

相機在60年代逐步進入單反時代,70年代機內測光基本普及,70年代末開始電子化,出現了現在相機上的ASMP等檔位,80年代出現了自動對焦。到90年代中期,膠片機的形態,操作,功能已經接近當代相機。到2000年後,各大相機廠商才開發出專業級別的數碼單反

對你沒有看錯,專業數碼單反出現到現在還不到二十年,在這之前數碼相機只能當家用相機,柯達就是弔死在這顆樹上的

關於具體的機器,被炒得很熱的四大神機和旁軸七劍均不推薦購買,裡面的機子要麼是名不副實,要麼就是被炒得過高

佳能AE-1 第一款普及型自動單反 但由於為了降低成本材料用量下降 現存的機子質量普遍較差,故障率高,且價格偏高

按品牌來從我使用過的相機開始推薦

尼康 Nikon

首先是尼康fe/fm/fa系列

這一系列是尼康在上世紀70-90年代推出的次專業級單反系列,面向當時的攝影愛好者羣體開發。最早,包括FM(1977~1982),FE(1978~1982),FM2(1982~1984),FE2(1983~1987),FA(1983~1987),FM10(1995)。這幾款相機均是尼康鼎盛時期的產品,其中FM10至少生產到了2018年,2015年還經歷了一次提價。這其中我使用過FE和FA兩款,尼康早期的機器用料足,質量硬,在越南戰場上常見戰地記者們肩背一臺徠卡M2,還有一臺尼康F。在越南戰場上,戰地記者唐.麥卡林的尼康F曾為他擋住了一發AK 47子彈,且被擊中後依然能夠使用,可見其質量之優異

為唐.麥卡林擋住了一顆AK 47槍彈的尼康F

我的尼康FE是在閑魚上買到的,帶43-86變焦鏡頭,上家是在英國的跳蚤市場上淘來的。估計在車庫的旮旯裏放了幾十年了,到我手裡已經是妥妥的戰鬥成色

賣家當時上的圖
尼康FE

但是拿到手裡擺弄兩下,發現功能完好,鏡頭鍍膜雖然慘不忍睹,但出片還不錯

當時假期帶著它第一站就到了武漢

柯達 Ultramax400
柯達 Ultramax400
柯達 Ultramax400

後來也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FE是尼康早期的自動化單反,只有一檔A檔光圈優先和M手動擋,但是已經足以滿足大多數情況下的拍攝,價位基本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內

尼康FA wite 柯達5213電影卷

太累了明天接著寫

我回來了

昨天的內容有誤,其實富士已經在2012年停產了電影底片,感謝評論指正。挺可惜的,柯達現在還有復產的super8膠片在售

補一張上面用尼康擋子彈的英國攝影師唐.麥卡林在戰場上的照片

昨天講到尼康FA,我手裡這臺是從朋友手裡交換來的,最近不能出去拍照所以沒有樣片。不過FA作為尼康80年代開發的自動單反,用料還是尼康一貫的高水平,拿在手裡手感很好

FA上的PSAM四擋

值得一提的是FA是尼康第一部裝備了矩陣測光的相機,也是第一部配備快門優先(S檔)的相機,至此,尼康已經配齊了現代相機的APSM四擋。自動化程度較上一代FM/FE系列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並在1984年被日本相機和光學儀器檢測所評為日本年度最佳相機

不過從預算上來說尼康FA帶標頭的價格已經達到2000元,與FM/FE的升級版FM2/FE2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不過FA的定位是FM2和FE2的升級版,在同等價位情況下FA性價比會更高

這一系列還有一臺FM10,是尼康在1995年推出的低端產品,在數碼時代到來後,尼康只保留了兩款135相機的生產,分別是旗艦產品F6和低端的FM10

尼康為了降低成本,在FM10上使用了大量的塑料部件。由於其生產時間長,市面上有大量成色較新的FM10出售,帶原裝35-70鏡頭的套機價格有時能夠低至600元左右

除此之外尼康膠片時代還有一條最高級的產品線即F系列,當年是面向記者等羣體的專業相機。從1959年的大F一直到末代F6。其中最經典的產品就是F3了,1980年開始生產到2003年才最後停產

尼康F3(左)和F4(右)

F系列的產品價格大約在2000-6000間不等,基本上是135單反系統中的頂級產品了

此外尼康在80年代還自動對焦普及後推出了F301/401/501/601/801幾款相機。這些相機全部為自動單反,並且從501開始可以實現自動對焦,401第一次使用了Nikon新研製的AM200AF檢測模塊

301和501的區別在於501增加了自動對焦AF

這一時期尼康的單反在功能上已經接近當下數碼機,基本可以滿足專業使用的需求,而且機身大量使用工業塑料,開始變得圓潤,現代感增強。但由於用料下降,現在這些相機的價格已經下降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二手市場上200-500元的機身比比皆是

90年代尼康分別開發出了F90/50/70/60/80/100等機型,由於從1992年的F90開始配備3D矩陣測光系統和5分區TTL閃光控制系統。從此Nikon開始步入D時代

F90
F100,尼康次旗艦膠片單反,由於其功能強大,又有「小F5」之稱

90年代的膠片外形已經與當代單反並無二至,操作功能也十分接近。除了功能強大的F100之外,二手市場上大多價格低於500元,成色一般的F50甚至只要100元

基本上算白送了

2003年,尼康關閉了F3的生產線,膠片時代正式開始落幕

關於尼康的機器寫了不少,其實在二手膠片機市場中尼康的產品相個人認為對比較適合題主,首先尼康在專業單反方面的產品繁多,有相對銜接的旗艦-次旗艦-入門三條完整產品線。並且尼康的尼克爾鏡頭卡口,從最早的Auto卡口,到Ai卡口,到今天的D卡口和G卡口(狗頭)都可以兼容。一支尼康60年代生產的Auto鏡頭,可以擰到一臺今天的尼康數碼相機上使用。我就曾經把70年代的尼康鏡頭擰到朋友的尼康數碼單反上拍過活動。佳能由於在發展過程中改變過鏡頭卡口,使得舊的卡口和新的機身不兼容,等等、大大降低了可玩性

佳能 Cannon

與尼康相比,佳能更注重於家用市場,這也使得佳能在電子化和自動化上更優於尼康。這個趨勢似乎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失

伍迪.艾倫為佳能拍攝的廣告,他肩上的大量旁軸相機中就包括家用產品

在70年代前,佳能對尼康還沒有什麼優勢。從80年代相機自動化開始,佳能的開始展現出優勢90年代佳能已經可以與尼康比肩,還有了一些自家的特色

這裡要介紹的也是一部次旗艦級單反佳能Eos50e

佳能Eos50e,在美國市場又被稱為Eos55。1995年上市,當年價格55000日元。「e」代表它裝備了佳能開發的眼控對焦系統,可以在取景器中通過目光選定對焦位置。但它遠不是「指哪打哪」只不過是在相機預定的幾個對焦點裡選擇罷了。但是它依然不失為一款實用且功能優秀的相機。上文在關於膠片的介紹中引用的「如何挑選膠捲」的回答中,使用的就是這款相機

如何挑選膠捲??

www.zhihu.com圖標

這款機子在功能和操作上基本也已經和數碼機一致,非常方便轉化。一機一鏡價格也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下

上一些自己的片子

賓得/旭川光學 Pentax

在前面推薦的機子中,有一部分的預算已經接近1000元。考慮到題主還要留些膠片錢,從這裡開始盡量還是把成本壓在700元以下

賓得(Pentax)是旭川光學公司的單反相機品牌,現稱理光。賓得最經典的產品是它的120單反相機賓得67系列。攝影師濱田英明就經常使用賓得67II相機、柯達Portra 400NC及160NC底片

《Haru and Mina》濱田英明
賓得67

在六十年代,賓得曾經推出過一系列優秀的135單反,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的成員就十分喜愛它的相機

賓得135單反
保羅.麥卡特尼

賓得相機也在他們1964年的電影《一夜狂歡》中出現過

想玩自拍結果相機掉水裡了

影片中林戈.斯塔爾手持的很可能就是1964年推出的賓得SP

賓得SP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TTL測光方式,即通過鏡頭測光的相機。當年的Asahi Pentax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Just hold an Asahi Pentax」(只需拿好你的賓得相機),這句廣告詞就是當年用在Spotmatic上的。Spotmatic由設計師Minori Suzuki設計。無論是否保留點測光功能,Pentax Spotmatic的TTL測光功能已經領先當時的相機太多,這也註定了它成為了當時最熱銷的機型之一

賓得SP
賓得SP的廣告

賓得SP是賓得第一款銷量超過百萬的產品。它開創的TTL測光方式至今仍在使用。而它也是一款用料上佳的機器,在二手市場上帶50 1.8鏡頭的賓得SP價格甚至只要500元。不過由於測光年代久遠,要想找到一臺測光良好的SP可能會有些困難

我又溜了

明天再來

富士 Fujifilm

富士作為同柯達比肩的大廠,即使到了數碼時代,名字裏還是帶著"film"這個詞。當年的膠捲大廠也有自己的相機品牌,柯達大概是由於過於專註於膠片的開發,沒有投入太多精力到高端相機市場。結果專業數碼相機先是打敗了135格式的專業膠片機,然後iphone又帶著一眾智能手機打敗了,柯達 卒

(不過沒過多久又活回來了)

(一般人以為柯達因為擔心數碼取代膠片市場所以不涉足數碼,其實CCD就是人家柯達發明的。柯達當年在家用數碼市場上也很賣力,只不過當時大家都看不出數碼會在高端市場取代135格式,畢竟2000年的時候市場上最好的數碼機身也只有400萬像素。結果現在不但碾壓了135格式,都奔著中畫幅去了)

富士在經營的廣度上要比柯達廣許多,正是靠著這些膠片時代的零碎,富士才很好的活到了現在。其中就包括在135格式的專業相機上的開發,富士不但開發自己的機身,還拋棄了m42卡口,開發了自家的Fujica X卡口,第一臺使用X卡口的機身為Fuji STX-1。1982年,它的追針式測光表被3個LED燈所取代,成為STX-1n。1985年,在推出AX系列單反的同時,富士還推出了一款升級版的半自動STX-1n,即STX-2。高電子,它是STX-1n的塑料機身版本,快門升級到1/1000秒

Fuji STX-2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款相機使用的都是布簾快門,富士也算是除徠卡之外少有的使用布簾快門的品牌。儘管布簾快門有許多缺陷(據說快門速度最快只能達到1/1000秒)但布簾快門動作輕柔,噪音小,對快速抓拍十分有利

這三款相機現在搭配50/1.9鏡頭價位在500-800不等

美能達 Minolta

美能達又是膠片時代的一大相機廠商,現在已經退出相機生產。它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四大神機之一的X-700,當年性能曾經和尼康的FM2比肩,現在都成了價格上天的四大神機。美能達產品中值得一提的是在X-700之前生產的XG-A和XG-M

XG-A為海外銷售版,日本國內版被稱為x-7

XG-A於1980年推出,當時是面向普通家庭的家用單反取消了手動曝光模式,可玩性有所下降。出於對XG系列的高端產品XG-9的升級需要,推出了XG-M

現在這兩款機型的價格均在600-900元不等

奧林巴斯 OLYMPUS

奧林巴斯同美能達一樣曾是光學大廠,現在主要業務在科研用光學器材方面

攝影師尤金.史密斯用奧林巴斯拍攝的水俁病人成為了他最經典的作品

提到奧林巴斯,就要提到傳奇設計師穀米美九。1959年米穀美九為奧林巴斯開發設計了價格便宜、攜帶方便的半格照相機"OLYMPUS PEN"

尤金.史密斯與奧林巴斯PEN
奧林巴斯 PEN FT 系列

1972年,穀米美九操刀為奧林巴斯開發了第一款單反相機OM-1

穀米美九與OM-1

對於奧林巴斯來講,這款相機的出現相較於50年代末就開發出單反系統的尼康,賓得而言晚了一些。但OM-1依然有很多特別之處。由於五稜鏡的改進,OM-1成為了那個時代最輕巧的135單反

不過OM-1由於四大神機的效應價格還是略高,普遍達到了千元以上


其實這不是一個哪個機器更好的問題,拍立得和膠片從用途上來說就不是一類東西。

拍立得主要是為了方便記錄生活的產物,用它來學習攝影,就好比你非要用小刀來練刀功。膠片相機無論畫質,色彩,景深,對畫面各方面的表達都比拍立得要強很多隻有速度是不如拍立得的,拍立得拍完就可以拿出來給人看,而膠片要送去沖洗掃描,才能拿到手上。

總得來說如果只是想記錄生活拍立得無疑是最好的。但如果要學習攝影最好還是用相機,膠片機的犯錯成本非常高,而且很難快速意識到自己拍的問題出在哪,如果真的想好好學,可能會付出比數碼更多的精力。

(我說點你可能不愛聽話,拍立得和膠片這兩個東西可能都不適合你玩,你相機預算只有一千,但玩一次成像的都知道,相機從來都不燒錢,真正貴的是膠捲/相紙。拍立得摁一下快門成本是4元,一盒相紙只能拍十張。膠捲一卷最便宜的現在也是25元左右,加上最便宜的沖掃費快遞費大概25左右,相當於一卷50元左右,更別說膠捲價格還在漲。所以這條路其實不太適合一般人去玩)

拍立得推薦:拍立得適用性最廣的相機富士mini90二手價格500左右可以買一臺。其他的很多拍立得功能上性價比上都不如這個所以拍立得基本只推這個。

膠片機記錄生活推薦:奧林巴斯u2/u3,這個相機便攜性很強,可以塞口袋裡帶出去,很方便,傻瓜機,操控簡單。缺點:沒什麼虛化,拍好需要一定練習量,二手價格700左右。

膠片機學習攝影推薦:佳能的eos kiss ?佳能50 f1.8(俗稱小痰盂)二手價格900左右。價格不貴,操控性強,拍人像有足夠虛化,能拍夜景。缺點是:學習上手難度比傻瓜機要高,需要對攝影有一定理解基礎。

膠捲的話挑練習階段挑便宜的買就好了比如富士c200,金柯達什麼的。


拍立得首先就屬於膠片機,但知道你的意思,這不好去對比的。


作為門外漢兩種相機都用過,拍立得用的最久,膠片機目前只拍了幾卷。

作為非專業人士,純屬拍來玩玩記錄生活的學生黨,

拍立得非常可!即拍即得同時質感爆棚,尤其題主說拍人像!平時可以拿拍立得搞搞文藝人像,也可以在聚會時合影,真的,拍立得玩好幾年了,人像絕對可,就是風景容易廢片,畢竟太菜。。我也沒錢搞研究哈哈哈,曝光距離啥啥的我總是搞不好。但是我拿拍立得也就是拍人像紀唸的時候比較多。

這裡是拍立得效果,寬幅是lomo的(可玩性高但是操作有點複雜容易出廢片),mini是富士的,我的型號是mini25,真的拍人像隨便拍都好看哈哈哈。

膠片機的話它特復古,比拍立得方便一點,隨便拍的感覺哈哈哈,出去旅遊我一定帶,就是洗照片有點麻煩,因為不會洗所以都是要寄走洗然後等等等。拍風景也完全Ok好上手,就是人拍出來沒有拍立得美哈哈哈

反正兩個都比較燒錢,

下面是膠片機,傳上來好像有點糊。。這裡不得不說膠片機沒拍立得好的一點是洗出來基本是電子版,當然也可以印出來,就是沒有拍立得那種立馬拿在手裡留下做紀唸的那種感覺。沒辦法放男朋友錢包裏哈哈哈。

最後一張就是洗不好搞出來的。。。

總之都很棒嘻嘻嘻


存在哪個好,拍立得主要是即拍即得,並且有實物可以保存,紀念意義也比較大。當然拍立得也是一種反轉片,動態範圍很低,高光和暗部能保留的很少,基本不用考慮拍攝大光比風光。下面是同一時間段用拍立得和數碼相機拍的畫面。

加上目前廉價的富士機器都是結構簡單的樹脂鏡片,成像真的也就圖個樂。拿中畫幅的機器改拍立得後背成本並不低。

膠片機也分了很多種,常見的有單反,旁軸和ps機。膠片機與數碼本質的不同在於記錄畫面的介質不同,整體的曝光三要素,拍攝的思路都是相通的,並不像拍立得那樣侷限性那麼大。膠片本身的發色傾向,沖掃方式,去色罩校色方法都對最終成像會有很大的影響。包括拍攝的成本,拍立得大概是3~5元一張,135的膠片買便宜的分裝卷打包發去用sp3000沖掃大概一張1塊多一點,炮塔之類的負片加上哈蘇掃描拿3f文件自己去色罩一張大概3塊錢,反轉片加哈蘇單張精掃一張就得近6塊錢了。同時還有機身與鏡頭的投入,所以對於預算一千來說,後期投入更值得考量。下面是柯達電影卷分裝的5207配哈蘇掃3f文件,和c200配實體店的廉價柯尼卡沖掃(都有後期),以及c200直接沖掃沒後期的文件。拍攝機器都是康泰時G1配g28的鏡頭。

越貴的膠片和沖掃設備,可以越城市的記錄真實環境的光線信息,並且能透露出廠商獨到的色彩科學理解。膠片沖掃出的偏色,除了膠片本身的特質,還有片基對拍攝環境光線的敏感程度,沖洗流程,掃描設備去色罩的預設都有關係。

如果只是追求拍立得或者膠片拍攝的那種色彩風格,完全可以手機裝個vsco或者nomo相機之類的,哪怕交上128一年的訂閱,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只要你有拍攝的想法,最近一兩年的手機並不會太限制你的想法。下面這張圖出自nomo相機,模仿電影roma的寬度與黑白膠片的拍攝體驗(有後期)

如果真的想多學多拍,預算一千,從入門開始,可以考慮買一臺二手的nex5,買一個老的手動的大光圈鏡頭和對應的轉接e卡口轉接環,一張32G的sd卡,一個手機讀卡器。就去拍攝吧,手機裝上一個功能全部免費的snapseed,可以滿足你入門學習攝影的絕大部分需求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