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的曲子世间无人能听得懂了,这琴还要他何用,或者你可以自己摔摔试试


你孤身行走于世间,孑然一身。你很早就明白人生不过一期一会的事,你很早就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不愿意也不屑于低眉入世,你觉得无一人与你相投,你觉得你觉得热闹皆不是你的,所以你喜静,所以你喜散不喜聚。你熬过许多年的光阴,你有一双清澈见底的水眸,见惯了秋月春风,看倦了灯火升平,红尘相斥。你或许颇有才气而无人接近,你或许落得个清高自傲的声名,在他们眼中,你总是与他们不同的。你也乐得孤芳自赏。当然其中多少心酸苦楚,无人可述,无人知会。于是你踽踽独行至山林间,你想要无人打扰,纵然你从来无人为伴。你聆得山泉泠泠,窥得孤鹤栖松,你想你的决定是对的。你饮山月,织山川,想留下点什么叫后人乐道。你开始织你的山川,偏偏又遇见了这样一个人。他从你的眼中你的山川中读懂了你的过去,他知道你平生微志,他懂得你的傲世而立。你们以心相交,心心相知。你想要说的,你想要做的,皆不必说出口,你知道,他明白的。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你如是想。你忘却了一路行来的白雪皑皑,眼见的是树间抽出的新绿,太行山下停下马蹄,黄河水中揉入春风,心绪如柳絮缱绻,只欲将一生温柔悉数奉上。你的话渐渐多了,开始一天天开朗起来,你终于明白了从前见过的女孩儿的绵绵情意,你终于是一个女娇娥了。后来,他离去了,你当然没有启唇挽留,你知道,若非不得已,他又如何舍得下你?你高高束起发髻,执笔细细描了春山,薄薄施了粉黛,又抿了朱唇,你去送他,不舍而决绝。你目送他远去,马匹走得很慢。你细细端详你已织就的那副水墨山河,葱指一寸寸抚过,脑海当中又浮现出他的温声笑语。你笑了,何须留与世人?他们必然是不懂的。于是你拿来剪子,向它剪去。

士为知己者死,曲高和寡,尤其古时高风亮节文人雅士,如今才高八斗的艺术家,他们大都与常人不同,不被常人所理解,倍感孤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逢一知己,已是多少人求而不得。但正是这样的「曾经拥有」,叫人更为扼腕惋惜,正如那一句名言「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不曾见过光明」,如元白「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亦叫人感伤。当知交故去,再无人听得明白琴音,为何而奏?

我觉得情感大都有相通之处。

相对于好理解的是风月情事。女为悦己者容容,哪一个女孩儿不是想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门见她的情郎?「如果能在夏天的傍晚时,急匆匆扒掉一碗饭后换上漂亮的连衣裙,随后去见一个喜欢的人。和他一起走在安静的巷子里,或是热闹的夜市里,那时候一定连晚风都是无比温柔的。」而当斯人远去,因为曾经拥有,因为见过沧海水巫山云,那里管的了甚么春风十里珠帘后?从此再无人可入含情目,能进方寸心,又为谁而容?故有李易安「日晚倦梳头」。

大抵是这一生,一次便足够了。

以上。


这是一种放下。伯牙在成连先生的指引下,已完成了独乐→众乐→知音子期互许的过程,子期死后,已无人能深谙伯牙的琴音意境。伯牙惋惜之余也到了放下琴的阶段了,故而断琴绝弹。并非常人理解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心理。


无奈,悲伤,心碎,生无可恋。此后人生定会有几百次回眸,数千次驻足,无数次的冥想。


致澄紫兰:喻伯牙和樵夫钟子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一种特殊关系。当喻伯牙失去了唯一的【知音】后,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伤心欲绝,故而摔琴。汾淮居士致


一看到标题,就想到了黄磊,和他的挚友知音陈志远…

《我想我是海》《年华似水》《边走边唱》…黄磊

《再回首》《一场游戏一场梦》《感恩的心》…陈志远

「那天可能太累了,我听哭了,我也没想到那天之后我们会成为十年生死之交。」

他们刚结识的时候,黄磊这么说…

黄磊的每一部戏,陈志远都是作曲。黄磊也成为了陈志远太太咪咪姐唯一允许的「外遇」…

后来陈志远不幸病逝,黄磊在病床前陪他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离开的那一刻,黄磊说:

「以前我所有唱片编曲都是他弄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他死了我就不唱了。」

高山流水觅知音,

子期不在,伯牙碎琴…


我也明白了,这样的体验一辈子一次也就够了,可遇而不可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