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春秋及以前,遍地都是文质彬彬(也就是德才兼备)的君子。因为那时候的人心灵还比较纯朴,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其所谓」文「,大概也只是能说出如《诗经》四言诗般之文,而《诗经》之文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算得上很质朴了,由此可看出中国古代君子之德胜于文。

但从春秋末期战国开始,到处都是讲究才智,只要拥有高超的才智就能做上高官,纵横天下,比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卫鞅之辈,至于德如何已经很不重要了。可悲的是,从此以后中国人似乎就看重」才「而不太看重」德「了,虽然这个观点有点武断,但大致如此应该不会错。这样的后果就是才胜德之小人横行天下,史上有名奸臣莫不是此辈。

司马光处于国人尚文轻武、德行渐渐淹没于」才「的海洋的时代,提出这个观点实属无奈之举,也是正确做法,如果提出」德才兼备「等于是废话,因为世人大可通过其横溢之才而补德行之亏。只有矫枉过正,提倡」德胜才「,方能使世人认识到」德「的重要,加强品德修养,从而渐渐使」德「和」才「的天平达到平衡。


不用反驳,这句话本来就是真理。


谢邀,

无德无才 = 人渣,

有才无德 = 败类,

有德无才 = 庸才,

德才兼备 = 人才。


不是司马迁,是司马光吧?

德和才如何比出高下?君子即是有德之人,可以有才也可以无才。


德的标准难于界定,人才要靠制度与法制发挥作用。底线是不要伤害别人获得个人利益!


有个人 法正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还有更经典的阐述,我找不到了,记得的朋友可以贴出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