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春秋及以前,遍地都是文質彬彬(也就是德才兼備)的君子。因為那時候的人心靈還比較純樸,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其所謂」文「,大概也只是能說出如《詩經》四言詩般之文,而《詩經》之文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算得上很質樸了,由此可看出中國古代君子之德勝於文。

但從春秋末期戰國開始,到處都是講究才智,只要擁有高超的才智就能做上高官,縱橫天下,比如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衛鞅之輩,至於德如何已經很不重要了。可悲的是,從此以後中國人似乎就看重」才「而不太看重」德「了,雖然這個觀點有點武斷,但大致如此應該不會錯。這樣的後果就是才勝德之小人橫行天下,史上有名奸臣莫不是此輩。

司馬光處於國人尚文輕武、德行漸漸淹沒於」才「的海洋的時代,提出這個觀點實屬無奈之舉,也是正確做法,如果提出」德才兼備「等於是廢話,因為世人大可通過其橫溢之才而補德行之虧。只有矯枉過正,提倡」德勝才「,方能使世人認識到」德「的重要,加強品德修養,從而漸漸使」德「和」才「的天平達到平衡。


不用反駁,這句話本來就是真理。


謝邀,

無德無才 = 人渣,

有才無德 = 敗類,

有德無才 = 庸才,

德才兼備 = 人才。


不是司馬遷,是司馬光吧?

德和才如何比出高下?君子即是有德之人,可以有才也可以無才。


德的標準難於界定,人才要靠制度與法制發揮作用。底線是不要傷害別人獲得個人利益!


有個人 法正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裏還有更經典的闡述,我找不到了,記得的朋友可以貼出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