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古诗词文言文,表达的也只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为何许多人会觉得更有说服力?是否真的更有说服力?


有没有说服力,得看你在干什么了?

如果写具有思辨性的论文,那引用古人肯定要斟酌分析。

如果写作文,那当然没问题了。因为作文嘛,文采是最重要的,只要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即可。

如果要说服别人,那么我告诉你:

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所谓的对和错。只有站的角度和位置不同而出现的矛盾。

但如果把一个观点加上特定的条件,他都会成为真理。

看看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提出过什么观点:

白马非马,飞矢不动。南方有穷而无穷。人不可以踏入同一条河流。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精神决定物质,马克思拿过来说了个物质决定精神。


谢邀。这只不过是高考作文流氓式的伎俩罢了。能真正说服人的从来不是这些,而是雄辩的言辞和严密的逻辑。


起先我也觉得根本没说不服,甚至我还觉得名人说的也不一定对。不仅如此,我也常常怀疑老师有没有资格教书。哈哈,咱小年轻,就这么膨胀。

不过我爱读书,也爱吃饭。写点句子段子,也喜欢捣鼓点吃的。引用古文是个好问题,我可以合理写做菜理论了吧。如果写的不好,请谅解一个做菜爱好者参与写作讨论。

做菜讲究食客用餐环境、口感偏好、其次才是色香味。突然想扯一句做饭的标准,做饭第一标准是要合理评估食量做饭,既不能饿著人,也不能剩下饭还说别人浪费粮食。即要考虑食客本身食量大小,又要考虑配菜的补充量,还要考虑吃完以后,活动消耗量,做饭量就这么讲究。做饭量清楚之后才是营养搭配和口感偏好,要懂这些才不愧天将大厨重任。回到做菜,食客环境和口感偏好在先,色香味在后。可叹,那些迂腐的厨师总是想著色香味,就像他是食客而不是厨师一样。如果人人都像我这样清醒,厨师就不总受气,食客也能更好的享受用餐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看我引用多合理),作文也像做菜。怎么写要看环境,看对象。做菜给食客老爷吃,作文毕业的给夫子老头(老师)看嘛!所以,老师的期望和偏好也是要优先考虑。你一看山西汉子进来醋先管够,来个湘妹子辣椒加足这就是看人给料(自己要当成投喂)。应付老师为什么要引用古文呢,因为语文老师觉得那时自己教育成果,娃娃真听话,以后上北大。

再说做菜的色香味,好菜要有原料的。自己做的原料和采购的只要能为色香味服务,尽可用得。所以,有了味精之后,普通家庭做菜明显变的好吃了,也有人用豆瓣酱和豆腐乳汁等调味,只要和菜搭的来,也能做做不错的菜,当然也有人爱上老干妈不可自拔。速食面在时间赶的时候,真香!

作文也是一样,由于可以引用,寓言,俗语,成语,典故,名人名言,真是我等同学的福音。方便,自带丰富属性,对老师的胃口。对于我等吃的米没人吃盐多的后备来说还真是方便法门。

有人问味精能让菜味道变好吃嘛?(引用能增加说服力嘛?)当然,要不然用要味精干嘛!味精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菜变好吃,古人把文明传下来,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继承嘛?(祖宗荫庇则为儿孙考高分),我们一代又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有人引用上瘾了,不光引用古文,还引用今人。不光引用成语俗语,还引用中小学优秀作文文选,还一不小心全篇引用。说来愧疚,我平原生平原长从来没见过山的模样,抄过这样的句子「我家住在平平常常的小山村。」老师让我解释,我无奈说,我虽平原生平原长,但把祖国当故乡,我爱那平平常常的小山村爱的深沉…老师听到爱的深沉,慈祥的帮助我补满眼里的泪水,罚抄作文50变,从那以后我讨厌抄作文。

引用犯忌和上瘾的同学年年有,因为味道错认故乡的也大有人在。调味料本意是增彩色,便利做菜,但是有个老干妈,被带到全世界,离开老干妈啥都没味道,走遍全世界,饭菜还是老干妈的味道,直把他乡认作故乡。

现在随著物质丰富,运输业发展,调味料的选择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就餐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营养补充到现在更多追求视觉效果和健康理念,很多调味料落伍。引用古文也同样如此,苏东坡在科举考试中还在造典故,几百年来,良莠不齐加上时代变迁,有许多古文难以让现代人信服。一句话,就餐环境变咯…

吃多了外面的食物,有时候最愿意回家研究一下,多少度的水泡咖啡最好喝,鸡蛋炒饭要加多少水口感最佳,水煮蛋水烧开几分钟内蛋最好吃。同样关心的还有,平平仄仄,一东二冬,韵脚白脚,概念命题推理…

自己吃的菜,不妨多点耐心。引用有时候说服别人够用,说服自己却不行…


谢谢邀请,你好,会的。

核心并不是引用古文更有说服力,

而是古文论证更有说服力。

古人也会用叙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如墨子:今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

现在有五把刀,这是最锋利的一把,这把刀必定先折损。

用了叙事论证,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只这一句话,墨子的观点就呼之欲出了。

接著,他又说,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灵龟的龟壳会被烧了用来占卜,神蛇的皮会被扒了用来暴晒。同样用了以上论证,进一步论证自己隐藏的观点,但是作者还是不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他又说:故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孟贲之杀,其勇也。

西施沉江,是因为美貌,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变法的事业,孟贲被杀,是因为他的武勇。

从物转到人,更深层次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

因此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他们的长处。

从物到人的举例论证,前后形成类比,论证水到渠成。

论证观点:故曰:太盛难守。

高中议论文一般论证到这边就结束了,一篇作文只论证一个观点,非此即彼,非正即反,如果又此又彼,不免顾此失彼,然后一个也没证好,直接gg,不及格。

矛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客观事实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西施大约的确因为美貌而死,可是丑陋的西施难道就一定好吗?

好比议论文拒绝平庸,平庸难道就一定不好吗?

议论文出名需趁早,出名难道一定要趁早吗?或者人难道一定要出名吗?

老师只让你论证一种观点,非此即彼。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不客观的,违背事实的。再厉害的文采也只是一个瘸子。

于是墨子说: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现在有一句网路语:只要我足够废物,就没有人可以利用我。

行啊,西施太美不是会因此而死吗?不是彼人寡不死其所长吗?那我做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不就好了吗?显然不行,墨子举例说:就算有好的君主,也不会喜欢没用的臣子,就算有好的父亲,也不会喜欢没用的儿子。

然后他劝说君主: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同样用举例论证:好的弓虽然很难拉,但是可以射的远。好的马虽然难驯服,但是可以驼重物走更远,良才难以驾驭,但是可以匡扶国家。

然后墨子说: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还是举例论证: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勇于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

只有接纳这些人才才能治理好天下。

一方面说太盛难守,劝人收敛锋芒,一方面又说人不能做废物,废物没人喜欢,一方面又说明良才难令,劝说君主接纳良才,因为海纳百川,所以有容乃大。

从人才和君主两个视角正反不同的方面,有层次地反复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不需要花很多笔墨就能有逻辑地论证最多的观点。不因为炫耀文采而多说一句废话。

这才是议论文,这就是古文的魅力。


有没有说服力,看你引用什么古文。

古文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知识渊博,但知识渊博和所说的道理正确之间不画等号。

引用古文者有三种:

1、真的懂了,随口就来;

2、真的没懂,加强语气;

3、似懂非懂,用了再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