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救貓or救畫那場李誕的結辯,有一段話:「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並不傷害他人 這個世界才能運轉。而正是那些為了宏偉事業,遠大目標而不計後果的犧牲別人的人,頻頻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與救貓救畫無關,我看到這段話產生一些微小的問題,想請教一下。

在不妨礙他人的同等自由的前提下,我只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有錯嗎?文人必須要先憂後樂,否則就是墮落嗎?


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德意志意識形態》


某某主義再加價值評判,這種事的討論很容易落入對人的批判,我還是用統戰思維去概括這一類問題,只要某某主義不反人類,不危及他人財產生命等基本權利,不阻礙發展,不危及社會。我都不反對,但並不代表我支持該主義或主張。

剩下的,全是爭吵。


沒有錯對。

從實用的意義上看,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都有合理的存在情景,都有一定的適用限度。

當不涉及重大利益時,我們人人都想自己個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保護,個人權力得到最大程度尊重。

當涉及重大利益時,利益大到一定程度,相關的人多到一定程度,那這種利益就多少具有了公共性,為了維護這種利益,就肯定需要很多個體犧牲一些個人利益。例如抗洪救災,為了救平民百姓,公共財產,軍人就得有受苦受累甚至犧牲奉獻的心理準備。在這種情景中,如果人人只講個人主義,沒有人挺身而出,那就只能是災民等死,公共財產泡湯


個人主義不是對精神的強化,而是對精神的扭曲。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幹涸。對於個體的強調導致憂鬱的自戀。自戀者看不到自身所處的環境,將體驗感受都看作自我的倒影。

對自我的迷戀佔據了整個身心,他們難以構建親密之愛,也就無從把握生活的意義。自戀者著迷於自我的神秘和欣喜,無法將目光投射到外界,看不到真實的世界模樣。自戀者顧影自憐,憂鬱而終。

個人主義會誘使人們陷入自我剝削。事實上,對自我的迷戀是需要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憧憬之上。精緻的自戀者通過彰顯自己的成功來吸引他人的眼光。因此,自戀者的核心任務只是打造成功的外在形象。

諷刺的是,自戀者在操縱他人的同時,也被他人所操縱。他人的憧憬源於新奇感。為了維持他人的憧憬,自戀者不得不強迫性地更新自我,不斷挑戰更加新奇,有挑戰的項目。隨著項目越來越陌生,越來越複雜,自戀者只能自願投入所有的時間來追求成功,直到完全犧牲日常生活。

自我迷戀和自我剝削構成一個正向循環,直到個人不堪重負,生活土崩瓦解。自戀者在剝削自我中獲得成就感,成就感會讓人確認自我的強大,進而強化對自我的迷戀。

在這個迷戀和剝削的循環中,個人會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挑戰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生活演變成了一場賭局,一切活動充滿著瘋狂的意味。個人主義者在一個接一個的賭局中,燃燒著自己的生命,直到燈枯油盡。

個人主義的蔓延會傷害整個社會的和諧。對自我的迷戀會像病毒一樣傳染。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結會因為人們的自戀心理而斷開。每個人變成一個個無依無靠的原子。自戀將個體封閉,親密之愛失去了生長的可能。

越來越少的人能獲得親密之愛的滋養。人生的價值主要是由親密之愛提供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不到人生的價值所在。整個社會將被無意義所籠罩,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前所未有的陰鬱。

個人主義助長對財富的依賴。當親密之愛不再可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陪伴變成了交換。交換物品,交換信息,交換機會,交換資源….總之,一切人際互動都要求有所收穫。這樣演變下來,一切事物都要明碼標價,一切行動都要衡量收益。

在這個時代,財富是最容易計算的事物。因此,精緻的個人主義者最願意追求財富,因為財富可以最大化地衡量人生的成功。這最高效地賦予個人非凡的成就感,進而觸發自戀心理

自我迷戀,自我剝削,自我孤立,這導致個體的生活蕩然無存。打破聯結,價值交換,收益核算,這導致大眾的生活支離破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陷入自我迷戀,放棄親密關係,人們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成為了無根之人。

個人主義打著倡導個體多樣性的旗號,實際上卻強迫個體失去自我地,單調重複地,追求成功。


同等自由的前提下,你只做你自己想做的事這沒錯。

但你不得不承認,先憂而憂,確實比同等自由不妨礙他人前提下,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好,更優秀。

奴隸社會時,人們覺得奴隸主對奴隸就是擁有各種權利,想對奴隸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是合理合規完全正確的事,哪怕奴隸們也這麼想。

當然,奴隸們可能會抱怨,可能很可憐,可能覺得奴隸主真不是個好東西。但他們更多的只是抱怨自己不是奴隸主,如果他們做奴隸主他們也會像其他奴隸主一樣對待奴隸。

這就是奴隸社會的大眾思想,之所以奴隸社會會被推翻,社會會進步,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更加高尚的,不符合大眾潮流的意識。

隨著這種反大眾的,鶴立雞群的高尚意識逐漸普及。人們推翻了奴隸社會。

同理的封建王朝,歷史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封建高度中央集權的弊病,和官員皇帝的為非作歹。

但被壓迫被剝削的平民,更多的不是難過官僚階級的不好,他們恨的是,自己不是皇帝不是官。

一邊罵著狗官狗官,一邊希望自家孩子出人頭地,也能榮登仕途。來壓迫別人。

當時的大眾思想就是如此。

同樣的,後來越來越多高尚人士的出現,比大眾思想更先進思想的普及之下,最終更替了舊思想成為新的大眾思想。

社會意識,人們思想境界,本身就是與外部物質息息相關的。

咱能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人們思想境界低嗎 ?和現在比肯定是低,但在當時,一點都不低。

同理的,現在,這思想毫無毛病,也沒有任何弊病之處。

但隨著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思想就是會越來越高尚,構成一個新的社會風氣。

推廣倡導人們追求比當今社會潮流思想更加高尚進步的思想,是絕對沒錯的。

如果你能活那麼久的話,今天你的思想是這樣,再過一百年兩百年三百年,你也會潛移默化的開始追求更高要求的高尚情操。

這是必然的。


但是典型的個人主義有自負 瞧不起他人這些特徵 這是對他人的影響 是不對的 如果你完全能做到不影響他人就okk了


個人主義是最壞的一種思想,個人主義是「一切以個人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是私有制經濟在意識上的反映。它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和資產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資本主義社會是私有制的最後和最完備的形態,因而個人主義在資產階級身上發展到了頂峰。表現為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等。」(《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第309頁。)

「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至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個人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它的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如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宗派主義等。」(《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373-374頁。)

2000年版本的《現代漢語辭典》仍對「個人主義」作這樣的解釋:「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個人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它的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如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等等。」

雷鋒也曾說過,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絕不姑息,絕不縱容。


我只是希望,我們的自我認同,應該包含更大的範圍,例如我的文化,我的國家,我的歷史。最終凝結出來的「我」,應當是「我們」。

莫說是不傷害他人,就是在嚴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做想做的事,也沒什麼好指責的,不過想做的事,在自己看來也應當是該做的事。


沒問題,你沒錯。前提是你的問題描述這一段:在不妨礙他人的同等自由的前提下,我只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理解一段話要思考幾個點:1.他說了什麼(沒說什麼)?2.他在怎樣的環境說的?(小的如場合,大的如國家、文化、時代等等)3.我自己處地如何?(我和說話者是否受同一個環境、文化、時代等影響。)

李誕這句話是很佛系的,他所說的世界恐怕更多指中國,或者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人。「不妨礙他人自由」是被剝奪權利者的說辭吧?為什麼不說「在保證他人同等自由的前提下,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現在的狀況大多可以用一盤散沙、身不由己來形容,就是原子化的個人。世界各種主義橫行: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科技主義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缺乏所謂的個人主義的,五四後有所改觀但很快就被斷送了。「救亡壓倒啟蒙」,然後被各種運動折磨到吃不起飯的地步,集體壓抑個體。現在開放了人慾。

言不盡意。推薦看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個人主義在中國的沉浮》。


沒錯,但我不願意接近合作這種人。


在我國可能是錯,畢竟我們要學會犧牲,被教導成為整體利益著想


重點在於不妨礙他人的標準由誰來劃定並執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